|
查看: 2326|回复: 1
|
轉貼:华语的规范与协调
[复制链接]
|
|
|
《联合早报》 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2-07
华语的规范与协调
--------------------------------------------------------------------------
------
● 汪惠迪 郭熙
由于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由于两国的国情也不相同,因此,新加坡华语
跟中国普通话是不可能同步发展的,在讨论新加坡华语的“规范”与“协调”问题
时,是不能唯普通话马首是瞻的。作者认为,在对新加坡华语进行规范时,应当确定
自己的原则与路向,可以考虑的原则是“趋同存异,双向互动”。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的故乡在中国。但是,在中国以外,汉
语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官方语言的,只有新加坡共和国。不过,新加坡不
叫汉语,而叫华语。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华语
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是新加坡华族身份的标志。
新加坡华语在新加坡的土壤上形成。长期以来,它很好地为新加坡华人服务,成
为新加坡华人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新加坡华人与全世界炎黄子孙之间的纽带。
新加坡华语在新加坡华人的语文生活中发展,新加坡华语的词汇跟新加坡社会同步发
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
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新加坡华语中产生了一部分地区性的词语,我们把它叫做
地区词(或称社区词)。地区词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中国大陆、台湾、香
港和澳门也有,世界其他华人社区,比如马来西亚华人社区也有。地区词打上了地区
的烙印和时代的烙印,它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承载着当地族群的文化负
荷,成为族群认同的标志。
如果你听到有人在交谈中频频使用大坡、小坡、5C、怕输(惊输)、老巴刹、单
选区、集选区、社理会、度岁金、拥车证(COE)、CPF、ERP、EM1、EM2、EM3、A水
准、O水准等词语,就大致可以肯定他们是新加坡人。还有,新加坡人习惯用烟花、
锁头、大衣、乘搭、川行、必甲、罗厘、史古打、胡姬花、香口胶、脚踏车,而不习
惯用烟火(焰火)、挂锁、西装、搭乘、行驶(航行)、小型货车、卡车、底座摩托
车(女式摩托车、踏板摩托车)、兰花、口香糖、自行车等词语。大坡、小坡、5C、
怕输(惊输)等词语是新加坡特有的词语,烟花、大衣、必甲、罗厘等词语是名称相
同,意思跟别的地区不同,或名称不同,意思跟别的地区相同的词语。长期以来,只
要新加坡的媒体上一出现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词语,受众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规
范”的问题。
毫无疑问,新加坡华语词汇须要规范。但是我们认为,新加坡的朋友们在讨论
“规范”的同时,或许还有必要考虑“协调”的问题。
两种不同的语言观
我们认为,“规范”应该是在一国范围之内或者说是在内部进行的人为的对语言
使用标准的干预,它的对象是本国的共同语,就新加坡来说,就是新加坡华语。“协
调”是在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的对语言使用标准的干预,它的对象是不同国
家或地区的共同语,就新加坡来说,就是新加坡华语与中国的普通话。“规范”的目
的是为了解决一国或一区内部在用共同语沟通时所产生的问题,“协调”的目的是为
了解决全球华人在用华语沟通时所产生的问题。“规范”与“协调”的出发点、运作
平台与操作方法并不相同,它们所服务的对象也不一样。应当说,“规范”与“协
调”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语言观。
在我们看来,在对新加坡华语进行规范时,应当确定自己的原则与路向。我们认
为可以考虑的原则是“趋同存异,双向互动”。“趋同存异”的意思是能跟中国普通
话一致的,尽量一致,不能一致的,就各自保留;“双向互动”的意思是新中两国应
该互相吸收对方的生动活泼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以增强新加坡
华语和中国普通话的表现力。事实上这种互动已经开始了。
新加坡华语是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的区域变体,它跟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
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从微观的角度看,它们的差异还是存
在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小。由于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由于两国的国情也
不相同,因此,新加坡华语跟中国普通话是不可能同步发展的,在讨论新加坡华语的
“规范”与“协调”问题时,是不能唯普通话马首是瞻的。
进行词汇“协调”还涉及许多原则和方法问题,限于篇幅,不能详谈。拙文不过
是表述一种观点,敬请方家指教。
·作者汪惠迪是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语文顾问
·作者郭熙是中国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
|
|
|
|
|
|
|
|
|
发表于 16-10-2012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的原理应该用在大马华语上:
在讨论大马华语的“规范”与“协调”问题时,也是不能唯普通话马首是瞻的。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