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我国许多残障人士缺乏社会关注,仿佛遭淘汰及边缘化,可惜当时并没有任何组织或单位正视这个问题,直至1975年,马来西亚残障协会诞生,对残障人士伸出援手,让这些残障人士也能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在1974年8月23日,刚从社会福利署退休的阿普拉曼,发现这问题日渐严重,便举行首次筹备会议。在与各社会机构接洽和交换意见后,阿普拉曼便开始组织让残障人士能够有所寄托的“家”。 结果阿普拉曼在1975年8月10日成功招募超过300名义工参与这项计划,在经过多次的洽谈和协议后,马来西亚残障协会正式成立。 目前已有近百名残障人士居住在该协会,他们的年龄介于16至60岁,该会负责人都是依据残障人士的年龄来安顿他们。同时在了解他们的背景后给予适当的辅导。 该协会主任阿兹里表示,许多组织均会面对资金不足问题,尤其是添购残障仪器已是庞大的开销,但至今已有36年历史的马来西亚残障协会仍继续获得各阶层人士鼎力支持,才甚少面对经费问题。
他们“残”,并不“废”
他强调,该会主要是收留被遗弃的残障人士,并安排他们适当的培训,例如学习制作简单手工物品及亲自一手一脚处理生活上的需求,以减少他们对其他人的依赖。
他也说,在社会人士眼中,残障人士如同一个包袱,因此常遭人冷眼对待。他们当中有许多来自破碎家庭或是被社会嫌弃,但他们却拥有重新开始的信念。
阿兹里说,虽然他们都有缺陷,但却“残而不废”,他们有着一般人的热血,怀抱各自的梦想。
他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起一般人来得更艰辛,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的包袱,唯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
“社会人士应呼吁身边的人一起关怀残障人士,并且多鼓励他们,别让他们成为遭社会淘汰的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