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89|回复: 15

大陆网路的一段《简体字的历史》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6-2011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体字的历史》

晓月当帘挂吴钩 发表于:08-05-09 13:12 [只看该作者]

简体字”,自然是对“繁体字”而言。

有不少人,这其中包括台湾人、香港人、海外华人,甚至大陆人,都以为简体字是 的发明创造。更有甚者,说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编乱造的。

前不久,有人在此发了一个“扫盲贴”。我也效法此人,给大家发一个真正的“扫盲贴”。因为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也是“盲”。看过此文,才知道简体字与繁体字的真正起源於来历。

下面是我节选转载的部分文字,请大家耐心阅读。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与反对声音,但从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的角度去看它。

另,如果文中有错,请指正。但,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发明”啦丶“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丶“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丶“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丶甚至是繁体字的无知。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字简化在国民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於没有後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於後来国民党出於“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丶攻击丶譭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於多年前《世界日报》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於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字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大陆上推出简体字大概是在1956年之後的一段时间。从劳动量上分析,写起信作起文来,写简字的速度确实是比写繁体要快得多。所以简体字在大陆的推而广之,并没有什么人抱怨和抵制。但台湾方面的"正统派"却常常斥简体字为不伦不类,有违祖宗之法而不能接受。对於这一点,我是不以为然的。简体字的始作俑者,正是当年的国民政府。可惜的是国民政府早已把此事“忘”得个一乾二净。
    简体字的主要参考来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年龄也在1500年左右。也有部分从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虽晚了近500年,但於今日来说,也是古董文物得可以。所以实在来说,简体字并非是共产革命的产物,而是我们祖宗的宝贝遗产。我曾有幸与几位来自台湾,国学根底很深的老先生聊过简体字的问题。对於简体字主要源於草书这一点,他们是知道得很清楚。他们认写绝大部分的简体字,也非难事,因为那本身就是正草的写法。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准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迭一块,这是“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非常地好认好解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著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的最古老写法,也见於甲骨文,取“两人相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简化的“(国)”字也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6-2011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字历史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划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得到陆基、黎逦酢 顦溥_的连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於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於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邉印?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仍继续推行,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後,立即著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後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常用字,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6-2011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kartaTiongkok 于 16-6-2011 10:57 PM 编辑

关于大陆中文汉语拼音之父的访谈文章,拼音的历史
   他似不支持华文过度简化,但看法很中肯
   周有光:中文拼音之父  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解放前曾任職新華銀行,由銀行派駐美國紐約。1949年後回國,擔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1955年10月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參加制訂中文拼音方案。  
   周有光的連襟是著名作家沈從文,他們分別娶了合肥四姐妹的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沈從文跟周有光的教育背景完全不一樣,前者是出生於湘西的“鄉下人”,接受的是老式教育;後者是在十裏洋場的上海長大,就讀於洋學堂,到外國生活和學習過。兩人很談得來,但沈從文不喜歡拼音,也不用簡化字。 
   與漢字繁簡紛爭不斷相比,周有光參與制訂的中文拼音方案獲得廣泛認可。50多年來,中文拼音的應用增長驚人,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樑,成為資訊化時代的工具。  
   20世紀末,美國國會圖書館花了2000萬美元,把70萬部中文圖書,完全改為拼音編目。目前,中文拼音業已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得到全世界的公認。  
   周有光:漢字是個無底洞  
“我們提出制訂中文拼音方案是來幫助漢字,不是代替漢字。要代替漢字,不是幾天功夫,一百年都不行。他們問我要幾百年,我說過了五百年再說吧”  
   周有光(口述)本刊記者/陳曉萍(采寫)  
    中國文化向來有敬惜字紙的傳統,但是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文化精英對傳統的反思也有極端之時,譬如對於千年延續下來的漢字。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4月號發表文章《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認為:“中國文字論其字形,則非拼音而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於識,不便於寫;論其字義,則意義含糊,文法極不精密……此種文字,斷斷不能適用於二十世紀之新時代。”魯迅更是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就連素稱穩健的胡適也堅信漢字必須廢除。  
    1933年,拉丁化運動在中國出現。運動是由留學蘇聯的瞿秋白髮起的。受蘇聯拉丁化新文字的影響,瞿秋白等人提出中國方言拉丁化,這個新文字運動蔓延到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佈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SinWenz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毛澤東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再次為文字改革定調:“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與中文拼音方案同時進行的,還有以掃盲為目標的簡化漢字運動。  不過,在文字改革中誕生的中文拼音方案,只是認字的輔助工具,毛澤東的預想並沒有付諸現實。1986年1月,當時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導生在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作了一個報告,完全沒有提毛澤東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談到擴大拼音方案的應用範圍,這被解讀為中國政府正式放棄中文拼音文字化的政策。  進入資訊社會的漢字並未在新時代被消滅。資訊理論和技術的發展證明,漢字由於字數眾多,反而比字母文字更為高效,具有更高的輸入和閱讀效率。
  而義務制教育的普及,標誌著利用簡化漢字大規模掃盲的歷史任務終結。各種智能化的輸入法的出現,則使得繁簡體漢字具有相同的輸入速度。電腦顯示技術的進步,更提高了螢幕的顯示精度,無論繁簡漢字,都能被清晰辨認。曾經針鋒相對的繁簡之爭,其分歧正被技術逐步彌合。  如今,曾在中國大陸強力推行的文字改革,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漢字拼音化嘗試壽終正寢,而簡化漢字運動則由於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的高速發展,正面臨著新的轉折。
  2009年的最後一天,在北京後拐棒胡同,一座不起眼的居民小樓房裏,再有兩周就滿105歲的周有光住在裏面。他是中文拼音的設計者。從最開始的字母愛好者,到研究制訂中文拼音方案,老人見證了中文拼音的前世今生,也見證了字母在中國與漢字相伴的歷程。  小小的書房裏,坐在一張褪漆的舊書桌前,周有光收起他的打字機——1983年,日本一家公司按照周有光的理論,研製出以拼音的方式將漢字輸入電腦的軟體。為了表示感謝,這家公司專門送給周有光一臺打字機。正是利用這臺打字機,年逾百歲的老人在2009年末尾完成了新書《朝聞道集》。他在書中密切關注著全球新變化,除對歷史事實進行理性探討,比如對蘇聯解體、不丹王國的民主化發表感想,還包括“語文探新”。周有光對21世紀的華語和華文變化進行了預測,他認為21世紀,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路上便利流通。  騰空桌子,戴上助聽器,偶爾借助紙和筆,老人向我們講述了他親歷的文字改革故事。
  建國初期急需掃盲
  1955年10月,中央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我接到通知,讓我到北京開會。當時中央說我們要建設一個新中國,人民80%是文盲,怎麼搞?所以把希望寄託在文字改革上面。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解放軍部隊裏有一個叫做祁建華的教員,他創造了一種速成識字法。那時新兵都要掃盲,今天讓你認5個字,明天認10個字,後天認20個字,三個月下來就可以看《人民日報》了,很成功。當時郭沫若作報告,說中國出了一個孔夫子,掃盲有希望了。但他的方法在工人和農民當中推廣都失敗了。原因很簡單,新兵年紀輕,可以將整個精力都放在識字上面,工人、農民有工作、有家庭,這個方法行不通。
  文字改革會議的時候,我們內部說,文字改革對掃盲是有幫助的,但是不能把太多的希望放在文字改革上面,因為這是一個很慢的過程,不可能希望很快成功。
  文字改革運動在清朝末年就開始了。1918年北洋政府制訂了注音字母方案,注音字母是從古代漢字裏面簡化後整理出來的,現在字典裏面還有,臺灣也還在用。可是這個東西不方便,到了國外人家就不認識了,印了名片也沒有人能看得懂。
  我年輕的時候就注意到了從清末開始的文字改革運動,30年代拉丁化運動的時候,我就開始寫文章,我提出方言拉丁化方案不能各搞各的,要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各種方案要溝通。不過我是業餘的,年輕的時候對字母學感興趣,覺得好玩,後來在歐洲買了許多字母學的書,沒想到以後有了用處。
  1952年,我寫了一本小書,叫《字母的故事》,這是一本科普書,介紹各國古今字母的發展和演變。因為當時爭論字母怎麼搞,是用注音字母還是其他,爭論得很厲害。我去北京開會與這本書有關系。大概是1954年,毛主席的秘書找我,問我要《字母的故事》,說主席要看。
  我原來是搞經濟學的,在復旦大學教經濟,會議完了我還準備趕快回去上課呢。但開完會他們把我留下來,在新成立的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我說,我搞語言是業餘搞著玩的,是外行。領導說,這是一件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當時復旦大學的校長陳望道也勸我留在北京做文字改革工作。於是我就留了下來,完全轉行,搞起語言學了。
  拼音只是輔助漢字
  文字改革委員會有兩個研究室,第一研究室是搞拼音化研究,我當主任;第二研究室研究簡化漢字,主任是曹伯韓。
  毛澤東很重視文字改革工作,重要的工作都是由他自己和周總理親自抓。當時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是吳玉章,真正主管工作的是副主任胡愈之。胡愈之知識面非常廣,很有見解,我對他很欽佩。所以在文改會的工作雖然很辛苦很忙,我很愉快,因為大家沒有矛盾,他們也很看重我,工作協調得非常好。胡喬木承上啟下,是毛主席、周總理和我們文改會之間的聯絡人,凡是重要的會議我們請他,他都來,我們的檔都是通過他送給上面的,我對他印象也非常好。
  我聽說1952年毛主席訪問蘇聯。他問史達林,中國搞文字改革應該怎麼辦?史達林說,你們是一個大國,可以自己創造一種字母。毛主席回來後就指示創造民族形式的字母,搞了三年不成功,吳玉章說,恐怕還是用羅馬字母比較好,毛主席同意了,後來又經黨中央開會通過,才決定採用羅馬字母。
  我剛來北京的時候還在搞民族形式的字母,後來才研究羅馬字母方案。我們花了三年時間,一直到1958年我們制訂的《中文拼音方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國才有了自己的標準。花三年功夫很值得,許多實用問題解決得很好,剩下的問題就很難解決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字母畢竟不是為中國人設計的呀。
  毛澤東確實曾經說過:“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後要採用拼音文字。1955年開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的時候,我們提出,毛主席講這個話理論上是對的,但實際做起來不是這麼簡單。
  我們提出,可以制訂一種中文拼音方案,但它是用來幫助漢字,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為什麼呢,漢字用了幾千年了,根深蒂固。許多人不了解,文字的發展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提出制訂中文拼音方案是來幫助漢字,不是代替漢字。要代替漢字,不是幾天功夫,一百年都不行。他們問我要幾百年,我說過了五百年再說吧。
  真正的工作都是按照文字改革委員會的決定來做的。1958年1月10日,周總理在全國政協會上作《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指出中國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和推行中文拼音方案”。
  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導生在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我當然知道,那是各方面商量好的嘛。
  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56年政府通過了《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同時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
  在公佈方案之前,我們文字改革委員會做了許多工作。首先研究室要把漢字的資料都收集起來,有哪些中國字,一個字有多少種寫法——拿來以後呢,開會之前,某一個字先由一個小組在許多種寫法裏面選一種,拿到會上大家討論,看同意不同意,同意了就定下來,不同意就重新選。有些字看來看去都不好,要做很小的修改。所以公佈出來的漢字簡化方案大都是古代的字,我們只是做了一點很小的修改,方便人家用。我們公佈的這個方案,連語言大師趙元任在美國看了以後都很高興,他說你們搞的簡化字,大概在600年前就已經在用了。他懂嘛。
  我們的簡化漢字到現在還有人在批評,實際上我們當時是很謹慎的。比如,“後”字,一個是皇后的“後”,一個是後來的“後”。為什麼選這個“後”呢?許多人批評我們選得不對,不是我們選得不對,實際上古書的《大學》第一頁上面就用了這個寫法,許多人都忘了。
  1978年推出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個方案我們不知道。1969年,我們整個單位下放到寧夏平羅五七幹校,一直到1972年春天我才回北京。回來之後也不用上班,在家裏自己看書做研究。
  1976年文革結束,但是一直到1984年全國的工作才恢復正常。《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把文字改革的名聲搞壞了。當時臺灣和國外都批評我們,因為它違背了約定俗成的原理,一定會失敗的。
  今年教育部公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沒有跟我商量。他們可能認為我年紀大了,沒有來打攪我。我是從《新京報》上看到這個消息的,很長的一篇報導,我一看不得了,很多人反對。
  我沒有發表意見。原來通用的漢字有7000個,現在要增加到8300個,增加的是哪些字?徵求意見稿裏面沒有講清楚,我也沒有去問他們。我認為不妥當,7000個通用漢字不能隨便增加,一增加問題就多了,就麻煩了。我們從前研究的7000個字裏面,就有400個字有問題,這400個字不是一定要用的,許多是方言字,罕用字。我的意思是,這7000個通用字只能減少不能增加。漢字是個無底洞,有多少漢字誰都說不清楚,所以我們把原來的通用漢字搞好就行了。其他的隨便人家寫嘛,比如我百歲了,人家寫個百壽圖,隨便他,不用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6-2011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 <--- 我差點就認不出這個是什麼字了... 剛才心裡在讀 "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6-2011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 <--- 我差點就認不出這個是什麼字了... 剛才心裡在讀 "文"
James-Yeo 发表于 17-6-2011 12:49 PM

這 <--- 相信你看到這個字,心理也會讀“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6-2011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风满楼

那倒不會,從小讀到大的字怎會搞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6-2011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James-Yeo
難道你是寶島人?還是年紀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6-2011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风满楼

在下不止年紀大,用老來形容也不為過,
不知對於年紀大的人,有什麼好笑的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6-2011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风满楼
在下不止年紀大,用老來形容也不為過,
不知對於年紀大的人,有什麼好笑的呢? --->
James-Yeo 发表于 17-6-2011 01:46 PM

那麼敏感做莫,從小到大學繁體,不是台灣人,就是本地老一輩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6-2011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风满楼

哪裡看得出敏感呢?
風兄在那句年紀大後面放一個 --->   ,所以問問年紀大有什麼好笑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6-2011 07: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风满楼
哪裡看得出敏感呢?
風兄在那句年紀大後面放一個 --->   ,所以問問年紀大有什麼好笑呀 ...
James-Yeo 发表于 17-6-2011 03:44 PM

哦,原来如此
不放笑脸,怕等下你把我单纯的问题误解为人身攻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6-2011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风满楼

唔,那是風兄敏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1 09: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人是否不认识简体字?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某台女歌手说看不懂“叶”这个字,还说这简体字很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1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點懷疑璇兄是如何當上中文天地版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1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某个因缘下当上的。

况且当中文天地的版主没规定一定要有很高的中文水准,我还在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1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噢,其實我還在研究這個 叶 是不是正體原本就有的,
而此 叶 非彼 葉 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1-2025 04:56 AM , Processed in 0.13271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