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wusen

南传菩萨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1-2011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的经文有人提到以下的看法:
(无想定为欲生于第四禅之无想天而修的外道之定)。

你对此的看法如何呢?wusen 发表于 13-1-2011 06:37 PM


   

入定有深浅,我不会无想定不到看法。。。

我的浅,佛教徒和外道都有能力入定,而是"正"造成非常大的分。。。

佛陀教的禅定和外道禅定的分是,前者建立在"无我""Nibbana""苦的止息",而后者却没有些独一无二的教的。

外道没有悟"中道""无我""Nibbana",然坐禅,可是走的是其他的路。

They have views that will not lead to Nibbana, for example merging/union of oneself/soul with the Brahma。A follower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will not agree with such views.

The non-Buddhists assume feeling as mine/oneself, assume perception as mine/oneself, assume this is mine/oneself, that is mine/oneself etc. They concentrate on the views that will not lead to Nibbana, practice the ways that will not lead to Nibbana. They do not know the existence of suffering,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and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Therefore, instead of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their practice results in renewed existence and hence,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2011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1# 洁净清新


    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11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日子,反复思考本生经的点点滴滴,希望能探讨南传的菩萨道。。

暂时所得到的看法如下:

本师佛被授记之后,经历了许多的轮回,当中有许许多多的身份,包括转轮圣王,树神,国王,鹦鹉,鹿,仙人等等。。。。
菩萨在这些种种身份,都是自度度人,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不断修行禅定成就仙人。

有一次,菩萨本来在雪山修行成为隐士,后来被一位国王邀请住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结果,离开雪山的菩萨会转退,并且生起欲望,突然失去所有禅定力量,结果菩萨也离开了这些舒适的地方,再次进入雪山修行。

从以上的经文,我觉得八正道中的“正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要成就菩萨道,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生活方式”,
菩萨在不同的身份,都扮演着利益他人,并显示断除欲望的榜样。这就是正命的指南针,
学习着如何利益他人,然后不断屏弃自身的欲望。。。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方针,就好像菩萨离开雪山的例子一样,容易堕入欲望的漩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11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欲望,我想起了另一个领域“无我”

我觉得:
1)不了解无我,代表“痴”,
2)不能断欲,代表“贪/憎”,憎属于相对的贪。

断欲,需要“以欲断欲”,但是,不能为我断欲。

为了离开痛苦的轮回,而断欲。这是建立解脱轮回的欲望,使用这种欲望来断除对五蕴产生的欲望。这是“以欲断欲”,并不需要建立“我”

如果说,我要解脱,我要断欲,这是建立了“我”,为我而断欲,这个依然拥有“痴”。

所以,为了离开痛苦的轮回,这个欲望需要建立好八正道,正命就是如此,强烈地把八正道建立好,这是路,这是苦灭的道路。
没有我,没有我在灭苦,只有建立“欲望”断灭另一个“欲望”。

菩萨道,何尚不是如此的一条“无我道路”,而且也是另一个“欲望”断除“欲望”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2011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女色欲望来了,虽然现在还没出现,但我知道他待会必会骚扰。
除非我从现在开始,不断守住在四念处,要不然,无法对抗。。。。

以上的情形,反反复复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我问自己,难道没有一劳永逸的吗?

以下是本生经的一个故事,
本师佛仍然是菩萨的时候,就面对了这种问题。

六六 优相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爱欲所作之谈话。据传,舍卫城住有一
303 良家子,闻佛之说法,归依三宝之教,出家行道,行禅定,坚守业处。某日,彼于
舍卫城步行托钵,见一身着美饰之妇人,于是彼为快乐而破根(五官)之自制,用
目盯此一妇人。尔时,于彼心中生起爱欲之念,恰如幼树被斧伐倒。
由是以来,彼溺于烦恼,感觉身心衰敝,如野兽之狂回,不喜佛教,爪发延长,
污衣缠身。
法友比丘等见彼烦恼之相,向彼问曰:“法友!汝之根(五官)与前全变,为何
故耶?”彼答:“法友!予无何乐也。”于是比丘等携彼往佛之前,佛问曰:“汝等何
故无理强伴此比丘前来?”彼等曰:“世尊!此比丘实甚烦恼!”佛问比丘:“汝比
丘!是真实耶?”比丘答:“世尊!是为真实!”佛更问曰:“何人使汝烦恼?”比丘
曰:“世尊!予出托钵时,眺望某一妇人,破根(五官)之自制,因而予心为此而起

烦恼!”
佛向比丘言曰:“汝破根(五官)之自制,为快乐喜见美姿,由烦恼而心乱,原
无足怪。昔日得五神通、八等至,依禅定力而灭烦恼,飞行空间之净心菩萨,亦因
见美姿而破根(五官)之自制,离禅定烦恼心乱,得大苦恼。何以故?虽有如颠覆
须弥山之大风,而如象大之秃山,则无影响;又有如能根拔阎浮树之大风,而生于
断崖之灌木,则几无影响;又有如吹干大海之大风,而小池则几无影响。与此同理,
虽然得无上智具净心之诸菩萨,有时亦因烦恼而自然发生无明,因此,汝不可少有
羞耻。虽具清净心之人,亦为烦恼所惑,博得名声之人,亦得耻辱。”于是佛为说过
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某大富豪之婆罗门
家,彼达有分别之年龄,熟练一切之学艺时,舍爱欲为隐遁之生活,完成十偏处之
净业,得通力与定力;如是享禅定之悦乐,住于雪山地方。
304 某时,彼为求盐醋,由雪山降下至波罗奈市,于国王之御苑一泊。翌日彼检点
携带之物品,缠赤树皮之衣,以黑羚羊之皮,披于一肩,束发为轮形,担一伽里 1
量之荷物,携杖往波罗奈市中托钵,到达宫城之门。国王见其步行之态度,甚感中
意,迎彼使坐于华丽之席上,享以软硬种种之食物,使之满足。国王于彼申述谢辞
时,恳望彼留住于御苑,彼即承诺,其后十六年问住居于御苑。彼于宫中进食,专
从事于国王一族之教化。
某日国王为镇服国境之叛乱而出发。尔时王命名曰美丽之王妃:“须尽心奉仕仙
人。”于是踏上征途。国王出征,菩萨于随心所欲时,亦往宫城出仕工作。某日,王
妃为菩萨调理食物自思:“今日彼来甚迟。”于是熏好香之水沐浴,身着华美之饰,
于广间中持出一小卧榻,卧于其上,待菩萨归来。
菩萨亦知时间甚迟,由禅定起立,往宫中飞行。王妃闻树皮衣之音自思:“仙人
来矣”,急速起立时,其美丽之外衣滑落,适仙人由窗口进来,为王妃诱人之隐处所
惑,彼为快乐,顿生爱欲之念,如幼树之被伐倒,如是禅定忽然消失,彼如一斩落
双翼之鸟。彼立于原地,手执食物,无少食欲之心。彼为烦恼,周身颤抖退出宫城
而往御苑,入于自己小屋之中,置食物于卧榻之下。其后,彼爱着于诱人之隐处,
不断烧起烦恼之焰,七日之间,不饮不食,卧于卧榻之上。

国王平息叛乱,于第七日归来,于都之周围,严肃整饰行列后,向宫城归来。
305 尔时国王思欲会仙人,赴御苑,入小屋,见仙人卧于其处。国王见此自思:“此必患
病。”为清扫小屋后,走近仙人之足下,国王:“仙人!君患何病?”仙人:“大王!
予非他病,乃为爱着心而起烦恼。”国王:“仙人!汝向何人起爱着心?”仙人:“大
王!予对王妃起爱着心!”国王:“仙人!甚善,如是王妃与汝!”于是伴仙人入于宫
城,使王妃着美丽之盛装,赠与仙人。同时,国王密与王妃告诫曰:“汝须尽汝之力,
救助仙人!”王妃答曰:“国王!承知尊命!予将施救!”于是仙人伴王妃,离宫城而
去。
如是出宫城大门时,王妃向仙人告曰:“仙人!予等须求得住家。汝往请愿国王
赐与住家。”仙人往国王之前,乞求“愿得住家”。于是国王于诸人不净处建一轩破屋。
仙人伴王妃往至其处,彼女不入。仙人:“汝何故不入耶?”王妃:“此处甚秽!”仙
人:“如是今予将如何处之为宜耶?”王妃:“请先清扫。”更又命令曰:“更请前往取
来锄与笼等物。”于是遣仙人再往国王之前。当仙人携来之时,王妃命仙人清除粪尿
与尘埃,并使持来牛粪,涂墁墙壁,然后更又命令∶“请前往持来握榻,持来床几,
持来绒毡,持来水壶,持来碗盏。”如是一一持来,并命持来水及其它种种之物。仙
人持碗斋水,水壶盛满后,准备沐浴之水,整备卧榻,二人共坐时,王妃抓握仙人
之须髯接近自己直至面对面,云:“贵君已忘己为仙人婆罗门耶?”。
彼于此时,心中开始醒觉,彼以前之时,完全为无明之状态,诚如经典所述:
306 “如是爱欲之障碍,以无明为因故,名为烦恼。汝等比丘!”盲动以无明为本也。”仙
人心中醒觉而自思:“此爱欲愈益增上,则予将堕四道 2而不能抬头。今予将此妇人
返归国王,应入雪山!”于是伴王妃晋谒国王告曰:“大王!予不要王妃,为王妃使
予爱欲增上。”于是唱次之偈:
昔不得相好 唯只爱欲盛
美眼成我物 更使爱欲生。
于此同时,仙人再得已失之禅定,坐于空中说法,以教诫国王,然后飞行于空
中,抵达雪山,其后决不再归返人间之道。如是勉励梵行,由禅定而不堕,遂得生
梵天界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彼比丘得阿罗汉位。佛连络本生

之今昔而为结语:“彼时之国王是阿难,‘相好王妃’是莲华色,彼仙人即是我。”

注 1 伽里(khar1)约当六斗余。
2 四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

————————

菩萨本来已经可以在燃灯佛时候成就解脱道,但他不如此做,他选择了十波罗蜜的菩萨道。
在他的菩萨道路上,竟然也会被女色所困。

菩萨选择了再次进入雪山,那时的菩萨无法在被女色所困的环境下修行,他选择了离开,

我们不容易做到出于污泥而不染,

行在菩萨道的同修们,不要因为被女色迷惑而羞耻,即使菩萨也会如此,
也不要以为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对治女色的诱惑,不要以为可以出于污泥而不染,

因为无我,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2011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曾经听过反对净土思想的南传人士提出如此的内容 :
“珠光宝气的净土世界不符合佛法”
虽然我已经不相信大乘经典,但是,我也不可以没有根据地推翻大乘的内容,因为,大乘经典的内容也许也包含了符合佛法的看法。

以下就是珠光宝气的根据,希望之前推翻净土的南传朋友们能够发现:


譬 喻 经
第一册
vol.p.1.
归依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第一 佛陀品
一 佛陀之譬喻

一 佛说诸譬喻 1,净意且谛听,三十婆罗密,法王数难知。
二 诸佛正菩提,僧随世导师,合十示归命,礼拜头触地。
三 佛国不知数,见宝殊有限,一切空及地,致意吾运作。
四 彼处白银地,吾于建楼阁,几重宝层阶,高耸入苍穹。
五 柱色映造法,无从估其值,门楣黄金造,门伞美装饰。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一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二

六 琉璃第一层,辉似无垢云,池中多水草,满地铺黄金。
七 珊瑚如其色,何色映真红,臙脂色光辉,映照遍四方。
八 门庭善规划,大窗高尖塔,四栏楯罗网,香华鬘清爽 2。
九 美仑楼阁具,七宝所装饰,青黄复赤白,亦有漆黑色。
2 一○ 莲花映耀色,兽鸟现光辉,诸宿之星群,日月饰虚空。
一一 黄金罗网覆,结黄金铃铎,随风起鸣响,黄金华鬘爽。
一二 楼阁有绿窗,红赤与黄色,幢柱结华鬘,纷纭诸色彩 3。
一三 白银所造板,红玉摩尼造,猫睛石所成,种种数百多。
一四 敷诸色美床,柔展迦尸衣,钦婆罗黄麻4 5,织锦支那丝6,
绵织与毛织,胜色诸外衣 7,一切种种覆,致意吾设敷。
一五 阶上此彼处,贵宝饰尖屋,摩尼辉炬火,支撑确树立。
一六 柱楹闪光辉,美哉黄金门,阎浮檀金色,坚材白银造。
一七 连锁几多分,扉闩着色彩,左右多福瓶,莲花插青红。
一八 一切往昔佛,率诸僧弟子,世间真导师,形以色所造。
一九 佛率众弟子,圣者入其门,黄金座椅上,圣者坐一群。
二○ 此世现住佛,无上世几多,往昔有几人,上升于彼处。
二一 自存无能胜,几百辟支佛,往昔彼等在,伴吾于彼处。
二二 天上或人间,众多有劫树8,一切衣弃舍9,吾今披三衣。
二三 种种美味物,饮食善调理,摩尼造耀辉,盛吾钵行施。
二四 吾捧天上衣,彼等披净衣,更有甜砂糖,油蜜与糖浆,
美食心欢悦,彼等圣者群。
3 二五 居蜜如狮子,彼等入宝屋,高贵座褥上,暂为狮子卧。
二六 彼等从座起,正知跏跌坐,摄佛一切食,浸入定愉悦。
二七 或为示诸法,或享神足乐,或达神通境,耽于神通中,
其数几百千,复有弄姿者。
二八 诸佛问诸佛,执境一切智,甚深微妙事,彼等智慧悟。
二九 弟子问诸佛,诸佛问弟子,彼等互起问,相互作问答。
三○ 诸佛辟支佛,弟子与侍者,如斯耽愉悦,彼等乐楼阁。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三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四

三一 黄金白银网,诸网相结造,真珠网围绕,宝伞头上罩。
三二 有布遮阳光,黄金五彩星,散花色彩美,一切掩头顶。
三三 花束散其上,香束复辉映,衣束亦分撒,复以宝束饰。
三四 撒花美艳丽,更以良香熏,捺香五指印10,黄金覆其上。
三五 四方有莲池,红莲青莲覆,莲花粉纷飞,现出黄金姿。
三六 一切树花开,沿边绕楼阁,诸花自散敷,芳香注落上。
三七 彼处孔雀舞,天鹅演圣歌,迦陵频迦鸟,处处鸟群歌。
三八 天鼓响四方,到处琵琶音,吹奏诸天乐,尽萦各楼阁。
4 三九 佛土或铁围,所居其上方,各具大光辉,宝成无裂罅。
四○ 建立黄金台,灯明树辉煌,其数上万炬,依次皆并立。
四一 歌娘与彩女,舞踊天女群,种种舞台现,萦绕诸楼阁。
四二 须弥山顶上,山颠见树梢,幢旛吾所树,五种彩色美。
四三 天龙干闼婆,诸神悉并临,合掌示归依,环绕诸楼阁。
四四 不问何善业,吾皆应所行,上升于三天,身口意皆善。
四五 有想或无想,一切诸有情,吾所积福果,皆可获分享。
四六 吾实为彼等,寻致与福果,彼等未留意,神至使得知。
四七 此世诸有情,因食故有生,美味由吾意,得获一切食。
四八 吾意行布施,吾意持净信,一切觉独觉,供养胜弟子。
四九 依吾心所愿,修行诸善业,舍弃此人身,吾上往三天。
五○ 天上与人界,吾知此二界,吾意所望果,他界吾不知。
五一 吾为神上首,吾为治世主,完具端美姿,智慧亦无双。
五二 种种佳美食,珍宝亦不鲜,种种胜妙衣,由空现吾前。
五三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天食即现前。
五四 地山或空际,乃至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宝现吾前。
5 五五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香即现前。
五六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乘舆现吾前。
五七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华鬘现吾前。
五八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庄严具现前。

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五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六

五九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童女来吾前。
六○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糖蜜现吾前。
六一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食现吾前。
六二 漂泊无财者,行人来乞者,澄得正觉者,吾行胜布施。
六三 岩山大震撼,轰动诸深山,此世吾成佛,神界普欢喜。
六四 此世有十方,运行无限际,无论何方位,佛国不知数。
六五 吾辉映光明,二道光运转,彼处与其间,光焰大辉映。
六六 如此多世界,一切众见吾,一切心欢乐,一切皆从吾。
六七 更发优美音,吾打不死鼓,彼处与其间,诸言倾耳闻。
六八 法云以降雨,人皆成无漏,彼处虽劣者,亦达预流果。
六九 布施应施物11,满行戒无余,出离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6 七○ 质问贤者事,行无上精进,得忍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七一 真谛行加持,满谛波罗蜜,得慈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七二 得不得乐苦,尊敬与不敬,到处皆平等,到达无上悟。
七三 见怠惰怀怖,见精进得安,勉励行精进,此为诸佛教。
七四 见诤论怀怖,见不诤得安,亲和共和合,此为诸佛教。
七五 见懈怠怀怖,见不懈得安,励修八正道,此为诸佛教。
七六 多佛及罗汉,遍集咸来聚,对此佛罗汉,礼敬应归命。
七七 诸佛不思议,佛法越思议,具有净信者,果更不思议。
──如是世尊自己不断修佛之行、为说诸佛之譬喻及诸法门。

注 1 暹罗本中在此之前有tristubh调之三偈,此与辟支佛之譬喻情形相同、为佛应阿难之问
(在此就一切知之诸佛者,如何……问)所说。又在此一偈之前半,暹罗本中有:「过去
诸佛前,吾希得佛位」,以下相同。
2 读为ganhavela(暹罗本)
3 读为samcitta(暹罗本)
4 钦婆罗(kambala)毛织衣之一种。
5 黄麻(dnkula)、以此种植物之纤维所织成之柔软之衣。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七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八

6 支那(c1na)指支那产之衣(c1namsuka)。
7 原语Pandu 橙色。
8 神树与任何欲求之物。此处指所谓衣树。与欲求之衣。
9 原语解为samahitva。
10 香之五指印(gandha-Pancangulika)开浸香油之掌捺印、印成掌形之一种善缘起之手
印。
11 以下为十波罗蜜、即;布施、戒、出离、智慧、精进、忍、真谛、加持、慈、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8-2011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6# wusen

Wusen仁者对菩萨道的理解正确。但必须了解到正统南传佛经的结集和流传不重视菩萨道。因此南传经论里说的菩萨道未必完整。

菩萨道法在佛灭后被“窟外结集”,主要是说法师和譬喻师通过故事来流传。所以很多大乘佛经是这种体裁。当然大乘的轴心思想还是依佛经所立的阿毗达磨如中观和唯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8-2011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8# 一实相印
至少wusen是这论坛中不诽谤菩萨道的南传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7:57 AM , Processed in 0.09622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