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89|回复: 6

日本武士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12-2004 08: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張萬新
from http://www.aikido.com.tw

小序
武士道不是一種清潔的精神。它是一個陰翳民族,在偏狹的島嶼中產生的一種複雜、混亂和極端的生存意識,以及情感傾向。在狹窄的生存空間中,他有能力保留品格後附庸風雅,從而發展其陰柔的一面;但生存空間一旦擴大開來,他就只能膨脹其殘忍的一面,以便調和其自身的矛盾,從而導致世界性的災難,二戰就是極端的典型。

武士道其實已深入日本人的靈魂,是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必然部分。雖然,從形勢上看,武士道已經衰落,並且永不會有從形式上復活的機會,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作為一種精神流毒,它在日本人的行為中依舊清晰易見。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夠從武士道中找到久遠的根源或較為可靠的解釋。特別是武士道披著經濟的外表,進行出色的商業運作,更顯出驚人的一面。

當前的形勢是,日本人自傲於經濟強國的身份,正在努力把一切成功根源歸因於日本的傳統。而日本的傳統,最強盛的就是武士道。所以,瞭解日本,從武士道入手是一條捷徑。

如果認為,日本作為“商人國”跟以往的“武士國”已沒有任何聯繫,那就錯了。日本是一個最善於保留及發展傳統的國家,從日本可以將原始巫術文化發展為國家精神文化,並使它至今依舊盛行之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武士道作為日本傳統中的精神,不可能不被重拾。一位叫天穀直弘的右翼分子就有過這樣的結論:如果日本作為“商人國”所有的努力不能增強日本的利益,那就該從“商人國”搖身一變成為“武士國”。

從日本歷史裏也可以看出武士道在商人中具有極堅實的基礎。早在德川末年,本多利明就準確地說出:“在表面上,整個日本都屬於武士的,但事實上它卻是商人所擁有。”因為,從那時開始,武士們就紛紛從特權階級滑落下來,和商人打成一片,從而把武士道運用到商業中來。因此,日本的商人傳統中,同樣保留了武士道。

第一章

武士道是什麼?

1200年某日,琵琶法師在日本淺間山的途中,向慕名而來的路人,出示了一部手抄本。他的意思是說,瞧瞧吧!作為一名風塵僕僕的說書藝人——同時又是一名居無定所的浪人——他經常浪遊四方,知導所有武士的傳聞,這些嚇人的故事都被記載下來,可以廣為流傳。

琵琶法師是日本各處道路上的一位熟客。他臉色紅潤,一頭長髮劈山在武士直垂外衣的後肩,人們常見他架一輛馬車,奔波於道途。他腰上別著一把長刀,身旁則是一把琵琶。他不僅琴藝精湛,而且刀法嫺熟。加上他彈奏琵琶時,用誇誇其談的風格講述武士故事的本領,因而被當時的社會各階層所喜愛和畏懼。

無論風霜雪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跡遍及日本各地。在漫長的浪人生涯中,琵琶法師的刀生銹了,筆卻更加鋒利。於是,他人品自己的奇思怪想進入歷史、倫理和英雄崇拜天地中。它的文法和它的口才及刀法一樣,色彩華麗、衝動任性、痛快淋漓,他可以驚人地不顧事實,但他的滿懷豪情和個人行為的確塑造了武士最初的形象。儘管有許多恬不知恥的杜撰和編造,但他的筆下依舊不泛富有生活氣息的真實武士。

他出示的手抄本,正是日本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平家物語》。武士道的基本原理和生活習慣,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根源。武士道的道德要旨也基本成型。他赤裸裸的暴露了武士們急於追求個人名利的殘忍心態。通過平清盛和平重盛的武士生涯,昭示了武士道的命運。

傳說,琵琶法師在晚年,為了磨練自己的刀,劈斷了上百顆白樺。但在他有生之年,卻未曾找到對手。

武士道的興起

琵琶法師之所以找不到對手,是因為他的武功太高,決不是因為武士太少。在他那個年代,武士已經成為了一個階層,在民間廣泛興起,到處可見腰別長刀、頭挽髮髻、身著直垂的武士浪人。標誌著日本已進入武家政治時代。

研究日本歷史的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日本歷史中有著“下克上”的傳統,也就是社會下層改變統治階級的宿命。其通常順序是:歷史中的推進力量先在社會底層慢慢積累,通過弱、由弱轉強、強等三個階段,漸漸升到上方,最終改變政權。武士道也經歷了這種典型歷程。

武士興起的年代,正是日本從律令社會轉變到貴族社會的時期。也正是封建社會開始佔據優勢的時代。所謂武士的興起,決不僅僅是貴族與武士之間爭權奪利的過程,而且包含了武士是從地方富農中產生的新興力量。那時,作為地方地主的武士,把根紮在土地之中,註定了要在天皇機構中上升為權力階層。但是,武士又被迫要採用從屬於權力的形勢生存。他們被任命為捕頭、押司和家臣,並且擁戴名門出生的武將為靠山。

直到1221年,幕府通過平息承久之亂,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日本的公家和武家二元統治才朝武士的一元統治轉變,其歷史潮流才不可阻擋。對土地的支配成為武士統治的核心。

武士通過主仆關係維持地位。也就是說,武士與其下屬簽訂主仆契約,主人賜給下屬恩惠:承認下屬相關的土地及權利,或授以土地並予以保護,家臣則對主人盡忠效勞。依靠這種關係,武士的武力和經濟得到鞏固和擴張。另外,武士之間也有各種等級的契約。通過主仆契約,武士最終超越了貴族,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主流。

武士們一旦奔赴戰場,主仆都得共同忍受非凡的的艱難困苦,常常在同生共死中強化彼此的依賴。為拼死戰鬥而結成的人際關係,不可局限於單純的利害關係,需要把主仆關係拔高到新的精神境界。這種需要促成了武士道的形成。在當時,貴族雖然衰亡,但貴族即使驕奢淫欲,卻不會幹殺人害命的勾當;武士則不同,他們喋血、兇殘、缺乏尊重人的生命的情懷,可以滿不在乎的殘害生靈。武士中最上層統治者,害怕犯上作亂的事發生,從而發明出許多武士行為準則來規範武士。又經過漫長歲月的演繹,終於在江戶時代創造出武士道。當然,武士通過好幾個發展階段之後,從根子是農業經營者的鐮倉時代武士發展到成為城市消費者的江戶時代武士,從而為武士在明治維新之後進入商界鋪平了道路。

武士道的主仆結合,其互惠關係並不平等,家臣對主人的效忠要先于主人對家臣的恩惠。但是,武士在戰場上勇敢作戰,必然會要求對其戰功行賞,否則會發生背叛。也就是說,武士道並不是無條件的奉獻。

武士最關心的大事是保家,是使其子孫昌盛,對主人效忠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他們為了一身一家的利益而投靠主人。但擁戴同一主人的家臣相互間並沒有任何同舟共濟的想法,所以,他們除了競相搶在同夥之前,謀求一人的功名之外,沒有閒工夫考慮其他。這種心態發展到當代,導致了日本人特別善於競爭的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12-2004 08: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來你該去學禪了

首先從佛教來看看。佛教對武士道產生的影響包括了認同命運的安排,對於無可避免的事選擇平靜地服從,即使面對危險於災難也無欲無求地接受,對生的侮蔑及對死的不懼等。

一流的劍術宗師柳生宗矩,覺得弟子已學會了自己的劍術所有技巧,於是告訴他:“我能教的到此為止,接下來你該去學禪了。”

禪指的是“憑藉沈默思考,領悟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思想。”學習禪就是要冥想,但在冥想的背後可是包羅萬象,原理就在於悟出“相對”,在將此“相對”與自己的身心調和。

從這一方面來看,禪的修養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武士如果能夠認識“相對”,必定能夠超脫世俗的事物,覺悟到新的“天”與“地”。

佛教不能給武士到的部分則由神道充分提供。尤其是其他教養未提及的部分,如對君主的忠誠,對祖先的崇敬與孝心等,都可由神道的教養提供。由此,這些身為護衛的武士的傲慢性格才加上了堅忍的耐力。

神道的教養中並無所謂的“原罪”。相反的。神道主張人的靈魂原本是善良的,人的本性甚至可說是接近神一般的清高,武士的靈魂潛在著神的旨意之至聖,所以應受到尊崇。在神社的靈廟當中既無拜神的器物,亦無任何祭祀的用具,只有一面鏡子。簡單的解釋,鏡子是武士心靈的表像;當一個武士的心境完全地安定下來而保持澄明是,便可以看見神的存在。因此,參拜的行為就等於是假託神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認清自己。並假託神的力量去侵犯他人。

不論是武士道或者是神道,認清自己指的並非是肉體方面的知識或者精神物理學的知識;而是道德方面的意義,亦即道德方面的自我反省。但武士們往往熱衷於武功,對內省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

儒家的影響力

從對希臘與羅馬人做的比較可知,前者在禮拜時都是目視天空,他們的祈求是經由凝視完成;後者則是以自我反省的方式,低頭默禱。

武士道的祈禱方式則與羅馬人相似。只是,在本質上日本人的民族意識更重於個人的武士道德。

神道的自然崇拜則是將所謂的國土的觀念,徹底的注入每一個武士的心中,神道的祖先崇拜是將各個家族、宗系之根源,導入以天皇一族為全民族之源。

對人民而言,國土時可供採掘金礦、收穫穀物的土地。這國土就是終神,亦即祖先之靈的神聖住所。對一般的平民而言,天皇不僅是國家權威的象徵,更是精神文化的支柱。武士道認為,天皇本身是帶有上天使命,而以肉體存在於地上的天神代理人。

保多利明對於英國王室的尊嚴做了如下的?述:“不僅是權威的象徵,也是國家統和的創始者,更是國家的象徵。”以此來?述日本天皇的尊嚴更為真實,甚至更強烈二、三倍。

神道的教義支配著武士感情生活的二大特徵,就是愛國心與愚忠。

這種由多種情結綜合而成的精神,就是所謂的國民信仰。二者國民信仰其實是很混亂的,就像是神道的教義在理論上的觀點,其實也是很混亂的。然而,當武士道成為一種民主的本能,或是種族情感的依歸時,它就不必一定是有系統的哲學或者是合理的教條。

這個宗教——或者應該說是表現在這個宗教重的種族情感更為恰當;在武士道精神中加入了對君主的忠誠心與愛國心,與其將之稱為教義,倒不如將之視為一種統治的力量。武士道的信徒並未受到任何信仰上的教條約束,取而代之的是以直接而單調的行為模式作為基準的行為規則。

嚴格地來說,在道德方面的約束上,孔孟之道才是武士道精神最豐富的源泉。孔孟所主張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在孔子的學說尚未由中國傳到日本之前,日本人只不過是具備了本能的認識罷了。當冷靜而溫和的孔子之政治道德與治世格言傳到了日本,正好成為最適合身為支配階級的武家作為修身之術。尤其是孔子那高貴而保守的語調,更是這些武家統治者裝腔作勢的依據。

在表達孔子學說方面,孟子對武士道精神更具意義。其中最具影響你的就是“民為貴”的理論,這對於心懷陰謀的武士而言,正是最偽善的地方。

雖然孟子的學說對當時的社會現狀而言,具有危險性與破壞性的作用,因而使得有關著作遭禁了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但其思想卻深深地埋在有一定知識的武士的心底深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04 08: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士道的知識觀

雖然孔子與孟子的思想與學說,一直都是不可忽視的道德培養教材,也是上層社會人士引經據典的最佳依據,但這卻並不表示只要讀過這二人的儒家經典的武士,就能受到很高的評價。

有很多武士雖然對於論語的章句倒背如流,但卻根本不瞭解其中真正的含意,更別說是身體力行了。這種“知其然,不只其所以然”的武士只能被稱為浪人,無法得道大家的敬仰。

三浦梅園將學問比喻為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必須要一煮再煮才能脫去臭味,達到真正的功效。只懂皮毛的武士愛擺臭架子,懂得太多的武士又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二者皆稱不上高人。

所謂的知識,能夠與學習心同化,而且表現于一個武士的氣質上,這才是真正的知識。但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武士往往不屑再做武士,而選擇脫離殘暴階層之路。

知識方面的專家只不過是部知識機器而已,知性卻是出自于道德的情感。人和宇宙都可被視為具有精神與道德的生命體,所以武士道的思想絕對不同于赫胥黎所提出的“生命的進行是非道德的”的理論。只不過武士道所謂的道德使用刀和血來表達的。

武士道輕視為知識而知識。知識本來是沒有任何目的,僅是增加智慧的手段。詩歌或格言這一類的文學創作,僅是為幫助增加智慧而創造的一種便捷工具。這種知識必須和戰鬥當中的實際行為合而為一,這就象王陽明再三闡述的“知行合一”學說。

奉行武士到精神的文化武士,大多受到這些古聖先賢的影響,他們輕視為知識而知識,講求知行合一。

中國的“陽明學說”和西方的新約聖經有許多相似之處。雖然二者所使用的字樣不盡相同,但就“追求神的國與神的義,進而將之全部加諸己身”這一點,二者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奉行“陽明學說”的三輪執齊先生會說:“天地萬物的主宰是存在人的內心之中。所以,心必須運轉不息地時常發出光芒。”“武士本身的心靈要時常發出光芒,武士的心靈要不受意志支配,而自然的地表現出來,用刀反映善惡,這就是良知,也是天神的光明。”

“陽明學說”正如同神道單純的交易,啟發了武士道的思想。使武士只注重自己的心,而輕視他人的生命。

王陽明將其學說“致良知”發展為極端的超越主義。不僅止於善惡的區別,就連心理上的各種事實與物理上的各種現象,甚或知覺的能力都可被視為良知之一。他的主張可說是達到了觀念論的極限,否定了超越人類能力之事物的存在。能夠融會廣通“陽明學說”而身體力行的武士必定能夠發展出成熟而穩定的性格,這一點倫理上的的特殊意義是不容否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04 08: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士道的基本原理

追溯武士道的根源就會發現,武士道並不是吸取各家的學說思想而發展出的理論,它的基本原理非常簡單。

雖然如此,從歷史的背景來看,武士道興起于最不安定的時代。在終日惴惴不安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保持鎮靜是很重要的。這些武士階級承襲了祖先們殘暴而洗練的氣質,這從古代的傳統思想得到的種種教訓正足以提供為精神食糧。在受到時代的磨練後,這些武士終於創造出一個獨特的男子典範。

銳氣沖天的法國學者?述印象中的日本:十六世紀中葉,日本的政治、社會、宗教等各方面都是呈現一片混亂的局面。為了平息紛起的內亂及爭戰必須採取兇狠的防禦手段。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培育出了旺盛的精力、進取的性格與迅速果斷的決心及耐力。

不論是在歐洲或是在日本,“中世紀的粗野行徑”將人類造成“具有戰鬥性而反抗力強”的動物。

這種人類獨特的性格正是武士道興起的徵兆。套句尼采所說的話:“如果把亞洲人的性格狀況比喻成平原,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山丘。”而這座山丘的頂端無疑是武士道。

武士道的星光

武士道就像是象徵日本的櫻花一般,是生長在日本土地上的固有文化。它雖然是源自于古日本的傳統,但卻並非代表著舊式思想。

即使在今天,武士道精神依舊存在於所有日本人的心中,兼具菊與刀的表徵。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精神深植日本人心,其散發出的頑固氣息不斷地薰陶著每一個日本人。

然而,孕育、培養武士道精神的社會條件卻已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武士道精於現實社會中已不再道貌昂然,但它卻仍然像一顆眩目的煞星,在遙遠的天邊向著現實的世界放出凶光。

這道衍生於封建制度社會下的武士道之光,並未隨著封建制度的消逝而煙消雲散。相反的,它卻成為人倫之道並永存於世世代代的日本人心中。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日本人而言,是值得驕傲的道德精神,它存在的意義更勝於騎士精神對歐洲人的影響。

武士道這三個字的字面意義可說是較騎士精神的含意更為廣泛。這其中表示了身為戰士的貴族階級與生俱來的義務,正是日常生活中的規範。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武士道精神,那就是“騎士的規範”,也就是武士階級之“伴隨高貴身份的義務”。這也表示了其中的特異本質,亦即由此衍生出地域性的氣質與性格,某些特定氣質無法與其他地域作比較,而其中的差異則清楚地表達在字面上。

所謂武士道精神就是身為一個武士應具備的品德修養。

這是一種不成文法,或是由歷代的武士們口耳相傳下來的,或是由知名的武家人士記錄下來,成為武士道德修養的格言。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是既不能言傳,亦無法記述的修養。當實際行動時,這修養就逐漸成為強而有力的約束,深刻的刻畫在每個武士的心中。武士道精神並不是任何一個有能力的武士可以憑一己的智慧創造出來,而是經過了數十年、數百年的武士實際生活後所產生的有生命的怪物。

然而,武士道精神並沒有任何的人身保護法令。在十七世紀初期首度公佈的武家諸法度中,只有十三項短文;內容也只有婚姻、城市機構、集黨聚徒等生活規範,幾乎沒有道德規範。因此,這並不能明確地指為“武士道的起源”。然而,武士道精神確實在封建時代就已經逐漸形成。也就是說,武士道精神是與封建時代一起興起的,這中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不論是歐洲或是日本,封建制度成為社會統治的主流,都是起源于武士階級的抬頭。

這武士階級原來是國王身邊的侍從,擔負著保護國王、守衛國家的責任。這些賦有神聖使命的護衛因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抬頭,身為首領的人也因而享有了極高的社會地位。這時便出現了“武家”或“武士”的漢語名稱。他們雖然是特權階級,但由於長期征戰的結果,他們本身的性格都是粗獷而豪邁的,且野蠻過人。

這個階層的人在經過了長年累月不斷征戰的亂世,自然渴望成為最勇猛而堅強的男子漢。在時代的揀選過程中,膽小脆弱的人都已被淘汰。殘存的只有男性,且具有野獸般強韌生命而粗獷的族群,這個階層的人便形成了武士的領導階層。

這些人享有崇高的榮譽與特權,同時也必須負擔義務,這才能形成共同的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尤其是這些人在戰場上可能是站在敵對的地位,如果沒有一個遊戲規則讓大家共同遵守是不行的。

這就像是醫生也必須在遵守職業道德的規範下互相競爭。又比方當有粗暴行為發生時,律師才能振振有詞地提出辯護。但這些武士們相互爭鬥時,如何斷定誰是誰非,這就是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日本的“武士道”,其實就是支持日本民族的強大力量。戰爭是具有攻擊性的,也是具有防衛性的。即使戰爭充滿殘暴及錯誤,武士還是可以從自己所經歷的過程當中產生行為規範。被貼上“卑怯者”或“膽小鬼”的標籤,這對健全且單純的武士來說,簡直就是最大的侮蔑。從少年時代開始,這些身為武士階層的人,就被灌輸了還這樣的觀念。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朝多方面發展。為了使自己的行為有正當而充分的理由,從小被灌輸的這些信念便會驅使武士朝向更具有權威的道理尋求一致。

如果武士階層的組織,沒有一個嚴酷的道德修養來約束他們的思想行為,這些人將會成為一群粗暴且野蠻的人,戰爭也將帶給人們無可彌補的悲劇。所以,日本的武士都接受了最嚴酷的道德修養,即武士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04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武士道衰落的神話

形成國民性的心理要素,就如通“魚的鰭、鳥的喙、肉食動物的齒一般,對自己而言,都是獨特而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而言,都是不可分離的要素。對日本而言,武士道就是這個要素。

武士道早已深入日本社會,尤其是武士階級的性格之中,這種性格可說已成為“對種族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武士道所貯存的活力是不容置疑的。就算武士道只是一種單純的物理能力,要是由過去七百年延續至今的力量突然停止也是不可能的。就算這種力量僅是藉由遺傳而來,其影響所及也是非常深遠而廣泛的。

武士道是以一種無意識且無法抗拒的力量,驅策著每個日本人。

武士道雖然不是一種有系統的學說,但它卻是日本人的活動精神與推進力。而且,迄今依然如此。

美國人說:“現今有三個日本同時存在世界上。武士日本並未完全廢棄,商人日本只不過是物質上的生產,而過渡期的雜種日本,正以最嚴重的緊張狀態通過。”

這個看法在大方向上,尤其是在於關於顯而易見的具體制度上,可說是非常的適切。但這個看法要應用在根本的道德觀念上就有修正的必要。這是什麼道理呢?身兼古日本建設者及產物的武士道精神,迄今仍是經濟日本的指導原則,這也證明了它是形成新日本的重要力量。

推動日本維新風潮的掌舵人,沒有一個不知道武士道的道德訓示。從明治維新,日本開放了門戶之後,也有不少基督教的傳教士,對於建設新日本付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在名譽的主張方面,傳教士是尊從聖經的較條“互相禮讓名譽”;日本的傳統教條,卻始重視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名譽。雖然基督教的傳教士在教育或道德教育方面,對日本的貢獻的確是不容忽視的。但神秘卻不曖昧的精靈作用,卻僅止於神聖的領域之中;不論傳教士如何努力的付出,氣貢獻仍然只限於間接的影響。事實上,基督教的傳教士在形成新日本的特性上,可說地並未給予深遠的影響,反倒是武士道精神才是或好或壞地帶動著心日本的發展。

這從建設近代日本的人們的人生經歷就可以看出。近代的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恒退助等人各有回憶錄可供查證,稍早的佐久間象山、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人亦是如此。他們的思想及建立的事蹟都是以武士道精神為原動力。

亨利·諾曼對於東方國家又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日本與其他東方的典型國家唯一的不同點,就是“在武士道曾經考慮到的事情裏,最嚴格的、尚武且嚴密的,這可說是名譽之鑰,它具有支配國民的影響力。”諾曼所指出的正是建設今日新日本,且是指向未來推進方向的中心軸。

日本崇明治維新以後的的改變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實。在如此重大的變革中自然加入了各種動機;但若問其中最主要的力量為何?除了武士道別無他物。

但日本門戶開放之初,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輸入了最新改良,日本人也開始學習西洋的政治與學問。但在此是推動日本改革的力量,既非物質資源的開發,也不是財富的增加,更不是模仿西洋的風俗習慣。

對東洋的各種制度及人民有深入的觀察及研究的英國評論家湯森,在其著作中寫道:“我們常常都提到歐洲文化對日本所產生的種種影響,但是不要忘了日本各個島嶼之中所產生的變化完全是自發的。歐洲人並未主動地來教導日本人,而是日本人主動地學習歐洲的文治、武備各種制度。”這也是日本迄今仍然非常成功的原因。

土耳其人也早就開始輸入歐洲的炮彈,日本也是在同時間輸入了歐洲的機械工學。正確的說來,這些都並非是產生變化的影響力。舉個例子來說,英國由中國輸入了茶葉,但英國卻未受到中國任何的影響。

湯森接著又說:“改造日本的歐洲傳教士、哲學家、政治家、或說是煽動家究竟在哪兒呢?”

湯森認為,帶動日本變革活動的動力,其實是出自日本人自己的內在。若是更深入地探索日本人的心理後,洞察力敏銳的人間不難發現,這個原動力除了武士道之外別無他物。

就是這種無法忍受被他人看作是劣等國民的武士道榮譽心,才是推動變革的最大動機。利用外來文化振興自己,這只是在變革過程中發現的一個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04 08: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感化自己的民族

武士道的感化迄今字是日本人才能夠明明白白地感受理解到,這只要一瞥日本人的生活就立刻明白。這一點從非常瞭解日本人的心情且能夠忠實地描述出來的小泉八雲的著作中即可瞭解。他所描述日本人的心情正是武士道的一個例子。

一絲不苟的性格可說是日本人共通的特性,這一點不折不扣是武士道的遺產。這既然是眾所周知,就不再重複?述。“身材短小”的日本人所具有的殘忍、不屈不撓的氣質,這在戰爭中以得證明。

常有人會問:“日本人真的具有其他民族比不上的民主主義嗎?”這是個不容否認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正體現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的缺點或短處大部分得歸咎於武士道。例如,日本人沒有深遠的哲學思想,其中的原因可以追溯道武士道的魔鬼訓練之中,並不重視形而上學的訓練。

在科學的領域裏還有少數的日本人嶄露頭角,但在哲學的領域裏,卻沒有任何一個日本人可以自成一家。

日本人容易感動、容易激動的特質也是受到榮譽感的影響。日本人那高傲的自負最常為外國人所詬病,這也是由榮譽感衍生出的病態行為。

如今到日本旅行的外國人一定曾經看過一些蓬頭敝衣,拿根大手杖或抱著一本書,看上去一副對世俗漠不關心的樣子,昂頭闊步德在街道上行走的年輕人。

這種人在日本被稱為“書生”。對他們而言,地球未免太狹窄,天似乎也不夠高。他們對於宇宙及人生都有其獨特理論。他們有如置身於空中樓閣一般,談的都是一些幽玄的知識理論。他們的眼光中閃爍出胸懷大志的光芒,他們的心中從未停止過追求知識的欲望。貧窮並無法改變他們的心志。從他們眼裏看來,世俗的財產絲毫不能束縛他們的人格。他們以忠君愛國為己任,並以自己為國家榮譽的守護,背負著重大的責任。

這些“書生”所具有的優點或缺點,都可說是武士道留下的最後殘渣。

武士道的影響至今在日本紮下了很深的根基,且具有強大的力量。知識,這影響未必會被意識到,它只是一種無言的感化罷了。在日本人的心中,只要是由祖先繼承而來的觀念,即使沒有明確的理由,也一定會予以繼承。這表示相同的道德觀,會因使用新式的翻譯語言或舊式的武士道用語等不同表現方式而產生極大的差距。

例如,一位距離信仰之道尚遠的基督徒,有時連牧師說教都不能拯救他的墮落。但若是以他曾經對上帝立下的誓言來規勸他,亦即要他信守對上帝的承諾,反而能夠勸服他。這就是“忠義”一辭被定義的不夠明確,反而使得所有武士道的情感的都得以復活。

在日本某大學你曾經發生一群血氣方剛的學生,因為對某一教授不滿而引發長期的罷課。最後,由於學長兩句乾淨俐落的問話,平息了這一場風波。

學長問他們:“你們所批判的這位教授是個有價值的人物嗎?如果是的話,你們應當敬愛他,立刻回到學校去。這位教授是個軟弱的人嗎?如果是的話,壓迫一個到下的人豈是武士的所作所為?”

與教授的學問能力方面不足比起來,這位學長所提到的道德上的問題更為嚴重。這就是利用武士道來刺激潛在內心深處的情感,以達到有效領導的基本技巧。

西方人在日本之所以一直未能有驚人之舉,這是因為這些西方人對於日本文化背景根本一無所知。也有些人會問:“關心異教圖的事蹟又會如何?”結果就會發現他們的宗教和日本人及其祖先歷經了數百年的傳統思考方式相差太遠。

忽視一個國家的歷史如何能打動其人民的心呢?任何一個國家人民的來歷都不是又文字記錄可以溯源的。就算是立國不久的美國也一樣,這不也是歷史所創造的一頁奇跡嗎?

就連那些已經消失在地面上的種族所留下的古跡,也可藉由那些慧眼獨具的學者的解釋,讓世人瞭解他們的思想及哲學觀。對那些具有哲學思想及虔誠之心的人而言,種族本身就是上天所賜予的一個奇跡,不論是白種人或是黑種人,各色的人種都能夠探尋其根源。所以,中國人在動物的骨甲上刻下象形文字,為人類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一頁。

西方人忽視了武士道過去的足跡而主張基督教。這簡直就是蔑視武士的行為。

日本唯一的遺產

很少有人會認為把歐洲的騎士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做歷史上的比較這種行為是適切的。若說歷史是重複的,武士道就可能會步向如同歐洲的騎士精神衰敗的命運。

法國的語言學家聖柏萊指出,騎士精神衰退的原因是一種特殊的地域性結果,與日本的狀況完全不同。只是中世紀以來造成騎士與騎士精神被蔑視的主要原因,的確也會影響道武士道精神走向衰敗之路。

歐洲的經驗與日本的確實有很大的差異。在歐洲,騎士精神脫離封建制度,還可以依附在基督教會兒殘存下來。但日本卻沒有任何培養武士道的宗教,一旦脫離了自己母體的封建制度,武士道就成了孤兒,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找出前進的方向。

武士道或許能夠在現代化的軍隊組織保護下成立,但現代的戰爭卻已經不再具備使武士道持續成長的條件。

不但培育幼年其武士道精神的神道思想已經過於老化,古代聖賢的地位也被新生的知識份子所取代。他們提供了一種為了迎合一時的好戰,與排外主義的傾向所產生,極適合現代需求的享樂主義式道德理論。然而,這些嘈雜的叫聲,也只不過是為了通俗的報章雜誌之方塊文章提供了一些材料罷了。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可和武士道相抗衡的各種勢力就接踵而至。

來勢洶洶的現代社會,以強勁的氣勢掩蓋了武士道精神所神的殘渣。現代社會不允許任何形式、任何形態的特權集團存在。而武士道其實就是由獨佔知識與文化權力的階級所組成之特權集團的精神象徵。此外,武士道也訂定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道德特質與標準。不論武士所揮下的刀鋒有多麼銳利,都無法抗拒現代社會潮流。

可悲的武士道精神,可悲的武士的自豪。這些隨著戰鼓聲被迎入世上的道德,已如同“名將及名君的的逝去”一般,面臨了滅亡的命運。

人類鬥爭的本能是非常普遍而自然的現象,就算它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及富有男子氣概的品性,這也不是人性的全部。在鬥爭的本能之下,還有更神聖的本能,那就是愛的本能。這可以叢神道或孟子、王陽明思想中得到明確的教示。只是,鬥爭的本能在武士道修養及戰鬥者的道德培養中,是不容置疑且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本能。因此,愛的本能反而被忽視了。

後來,由於生活中有了充裕的閒情,武士們除了自己的使命之外,也必須具備更高尚、更寬廣的使命。隨著寬廣的人生觀及民主思想的成長,對其他民族、人民的知識增加,孔子的仁——或是佛教的慈悲思想,也應加進愛的觀念。

這時,一般人民的地位已經不再低於臣子,而逐漸有了自己獨立的人格。

自從門戶開放以來,日本的社會狀況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不只是和武士道對抗,而是所有反對條件都以齊備得當時,對武士道而言,似乎已經面臨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對日本人而言,1871年頒佈的廢藩置縣詔赦,正可說是為武士道敲起了喪鐘。五年後公佈的廢刀令,更可說是“讓人民的生活不再提心吊膽”的保障。從此,詭辯家、拜金主義者、精打細算的高手便加入了商人時代。

武士道從形式上消亡之後,它的精神卻變得更具滲透力。

事實上,凡是有思想有見解的日本人,在其表面之下,都可清楚地看出武士道的精神所在。

由名譽、勇氣所生的武士道遺產,可用克拉姆教授的一段話做為最適切的解釋:“這只不過是武士保存的一項家產而已,是屬於祖先及後代子孫的所有物。這是任何人也奪不去,且是武士永遠的家業。”每一個日本人現在的陰險意圖就是守住自己的文化遺產,應用到人生所有的行動及各種關係之中。

封建日本的道德體系,就如同城牆和武器一樣地崩壞瓦解而歸於塵土。然而,武士道卻如不死鳥一般地重生,引導日本步向商人之道。

現代的日本人雖然極力地在所有方向中尋求光與美、力量與慰藉的泉源,但卻從未發現任何可取代武士道的力量。

於是,他們把武士道用於商業經營,乃至於有人將日本人的經營之道稱之為“武士道商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8-2011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士道的精神层面深远的影响了日本大和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1-2025 10:37 PM , Processed in 0.13289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