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44|回复: 19

法王噶瑪巴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5-2009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中的佛法〈1〉

「為了利他,我願意改變自己!」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12日

法王開示「生活裡的實修」 及「貪慾與慈悲」



第一堂課

上午9:00,法王一開始先以英文開示說,也許受到去年中到美國訪問激勵,這是他首次以英文教學,全場弟子立刻響起熱烈掌聲。

接著法王主要以藏文、中間穿插英文作開示,法王說,首先要說什麼是「法」,一般人總以為修行,就是要特別找個地方、找個時間做身語的修持,做做儀軌念誦之類的功課。但這樣有個危險,就是:走出佛堂,就忘了佛法。

「事實上,所謂法,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尤其是心靈。」法王說,貪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貪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嗔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嗔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向內修持,轉變自心,才是佛法。」所以,工作、日常生活,都可以修行。

法王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覺得越來越忙,從事課誦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我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和身語行為是否利益他人,這是我不共的修持方式。」

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有早、午、晚課,每次至少一小時,但那時常常當成例行功課;但現在接觸到很多朋友,結了很多善緣,現在我連在個人時間、甚至睡眠時,都還會感覺到和朋友在一起,並未遠離朋友們,這對我來說,就是活生生的修行。

以前禪修的所緣境不夠清楚,現在則活生生地在眼中、在心中,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現在對我是活生生、熱乎乎的東西。


活生生感受眾生的喜樂,你就會想改變

「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眼裡所見、心裡所想,無不是眾生,這是大乘修行的重點,「不忘眾生,不捨眾生,隨時憶持眾生」,這樣佛法的基礎就紮實了。

修行要先感動自己,法王提醒說,如果能夠活生生感受到眾生的苦樂,這樣你才會由衷想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這樣感動自己的緣才會俱足。一般比較自我的人常想:我就是這樣啦,我有自由,也過得不錯,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當你想著別人,就會想要改變自己」,當你更在乎別人的苦樂,激勵自己改變的緣就具足了。

「心中放著眾生,這是很重要的」,法王說,「對眾生的關愛,像珍寶一樣放在心裡,一切煩惱的對治法,才會發生作用」,「因為我知道我心中有慈愛的珍寶,所以我真誠想改變自己來利他」。法王舉例說,當你遇到一個最愛的人,當下你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其他東西也都不需要了,你決定可以跟他過一生了……菩提心,就是這樣。

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標之後,修持佛法並不困難;否則學佛只是會讓你變得更忙、妄念更多,只是多了一大堆見解、多認識了一大堆本尊……那只是教條式的佛法,「要在生活裡真正的利他,這才重要。」


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

法王說,常常有人來問我要修哪個本尊,修觀音好不好、修度母又如何?如果你連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慈心而去修觀音,就只知道「他是個四隻手的人,但連怎麼和他握手都不知道」,那就像在虛空中忽然迸出一位本尊,很難落實在生活中。「所以,慈心、悲心和空性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是因為生活裡有了煩惱,或者是心裡空蕩蕩的,想找點東西填滿那種空虛感才學佛。不過,有些人家庭本來還算和諧,一學佛太投入,就硬要「把佛法帶進生活」,以為學了金剛乘就要把一大堆金剛鈴、金剛杵弄進家裡,結果大家都覺得你怪怪的。「其實直接把生活裡的困難拿來禪修,這才是生活裡的修行,才是把佛法融入生活。」

「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讓心轉為善的方法」法王再次總結,那誰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呢?就是上師,我們要找一位具傳承、具德、擁有無謬口訣的上師。但上師分很多種──

一種是實修的上師,那就是真正的依止處;

一種是知識的老師,也值得在學問上跟隨他多聞思;

另一種是顯相的上師。所謂上師,未必是人類,逆境挫折都可能是我們的上師,連四季的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深刻觀察並思維,會發現四季正以連續性的轉變,教導我們活生生、熱騰騰的「無常的口訣」。佛法不只是你聽聞來的,眼睛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無一不是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堂課

下午3:00,法王說,早上時,我們說要把修行帶入生活,要怎麼做呢,早上一起來,就要憶念三寶,再發起、投射出一個強烈的心念:我今天一天之中,要盡力利益他人,至少不人傷害他人,那今天就會是個「吉祥日」。

到了辦公室,在做所有工作前,先讓心平靜下來,禪修幾分鐘(法王本來說五分鐘,但馬上說,如果連五分鐘都太長,至少兩分鐘也好),這樣工作品質會好很多,那你的工作就會是個「布施」。

回到家裡,好好教養孩子,把孩子教成懂得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修行。我們先前提到一個例子,如果夫妻互相之間很關愛,那先生連到花園澆水都會微笑。

我們要讓心有機會放鬆、平靜、休息,所以要安排禪修、課誦,來解除心的逆緣,就是散亂、迷迷糊糊像重感冒。現代人都太忙,工作有太多壓力,有太多事要做,連到中心共修,上師也有一大堆事給你做,法王開玩笑說:「你不做,就說你違背三昧耶!」要經由禪修,得到內在的喜樂,而不是外在,每三小時至少讓自己靜下來十分鐘,「Please!(拜託!)」法王用英文說。

心的確會放縱、外馳,但它總會回來,要準備一個家,讓心回來,讓心有個休息、放鬆的地方。讓心平靜下來很重要,每天要有時間專一不散亂地在所緣境上禪修幾分鐘。法王再舉了先前舉過的「國王與聰明大臣」的故事說,故事裡的國王,想把滿屋子金銀財寶搬到新家,又不信任別人,就叫他最相信的大臣,在一晝夜間把所有東西搬過去,他會重重有賞,大臣拚了命的搬,終於全部搬完,如期完成,也得到一大堆獎賞,他累壞了,就這樣「呼!」躺了下來……放鬆就是這樣,當心累壞了,就這樣全部放下!

所以,禪修首先就是要放鬆。我們的心總不滿足,心滿足就會放鬆下來。譬如說我們今天聚在一起,已經是一項成就,這在五六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像一場夢一樣,要知道這是很難得的事,心很滿足就會很放鬆。

法王接著談到貪慾。嗔恨只是偶爾生起,但貪慾卻會一直跟著你、纏縛你。他說西藏有個比喻說,貪慾就像個熱杯子,想抓,太燙手,不抓,又會掉到地下摔破,這樣「不能抓又放不下,就是貪慾」。

法王說,解決方法是首先要觀察如何生起貪愛心,我們對可愛樂的對境,不自覺就只看到它好的一面,就像觸電一樣,接著就想得到它,心就開始變得不理性、不自由,喜歡一樣東西,完全是因不理性的心造成的(和對境如何無關),就像一顆假鑽石,以為它是真的時,貪愛程度是一樣的。貪慾不節制,我們就會變小偷、強盜。

法王這裡提到,當我們慈悲眾生,這算是一種貪愛嗎?法王說,慈悲和貪愛的共同點是「不捨」,慈悲是放不下、不捨任何眾生,但慈悲是理性的,它不會控制你、纏縛著你,讓你失掉心的自在,它更開放、寬廣、更自由。

法王接著說,在家人處理感情常用不理性的方式,最後貪愛會變成嗔恨。有對夫婦就是這樣,他們已經互相嗔恨到不講話了,但有一天先生有事,第二天必須早起,就留字條給太太說:「明天早上9:00叫我起床」,沒想到第二天張開眼睛已經10:00了,他就又急又氣想質問太太,但馬上在身邊發現一張紙條「現在9:30了,再不起床,快來不及了!」夫妻互相之間要成為彼此快樂的因,而不是痛苦的因。

關於貪慾,還有一個故事,法王說,大家也許聽過,有兩個和尚要過河,河邊有位女郎說:「我生病,不能碰水,請抱我過河。」年輕和尚婉拒了,年紀大的和尚說沒關係,那我抱妳過去,過了河,放下女郎,兩人走好久以後,年輕和尚終於忍不住質問年紀大的和尚為什麼抱女人,難道不怕破戒?老和尚這才說:「我已經放下好久了,難道你還抱著?」貪慾就是這樣,心裡有沒有放下,才是重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問答時間

接著,是問答時間。

問題一:生活裡的禪修,如何和儀軌功課取得平衡?那我們還需要閉關嗎?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http://www.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9/1_12/HHK_news_2009011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中的佛法〈2〉

「我布施,所以我富足!」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13日



第一堂課

上午9:00,法王首先用微啞的聲音說:「今天因為比哈爾省菩提加耶的加持,我感冒了。」大眾輕輕的「噢~」一聲,但是法王說,來聖地,生病也是很好的,是一種加持。

法王接著說,我今天要先介紹一下昨天講過的《噶瑪噶舉佛教寺院中心與團體的環境保護準則》小冊,內容分為五個章節、五個重點來做環境保護──

一是森林保育;

二是水資源保護;

三是野生動物保護;

四是廢棄物處理;

五是氣候變遷的對治。


第一點,森林的保育:森林對人和動物都是生命必需的所依,我們要以植栽、防止過度耕作砍伐來保護,這在藏地、漢地和印度都應該這麼做。以前寺院不知如何保護林地,有些森林甚至被賣出去、遭到破壞。

第二點,水資源保護:這在藏地非常重要,科學家也說,西藏和喜瑪拉雅山區是世界第三大水源區,要保護它免受破壞,特別是水源區的寺院,更要注意。岡底斯山是四大河流的源頭,有些流入中國,有些流入西藏,岡底斯山周圍有很多寺院,要了解保護水源是很重要的。

第三點,野生動物保護:傳統藏人喜歡穿虎皮、豹皮,但因為達賴喇嘛尊者指示,許多藏人也已不再穿了,這麼做真的保護了許多野生動物。這也與素食有關,我們至少不要因為貪慾而吃肉,因為人類吃肉,所以需要大量養雞鴨,耗費許多資源,也破壞了環境,這是要考慮的。

第四點,廢棄物的處理:這在現在的寺院也很少學習如何處理,我們要以寺院為起點,擴及整個喜瑪拉雅山區。

第五點,對治氣候變遷:西藏高原及喜瑪拉雅山區的冰河快速消失,以五倍速被破壞中,這已經嚴重影響亞洲。

法王說,我們常說,「願眾生具足樂及因,願眾生遠離苦及苦因」,但如果只是口說而不做,是沒有用的,對眾生的生活與生存息息相關的環境保護,就是這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問答時間

法王接著說,因為今天早上有些頭痛,所以我們先回答問題。

問題一:看DVD的開示或修本尊法,是不是算得到口傳?

法王答:我看連灌頂都得到了!(開玩笑的)像我們今天的教學,不只是在場的各位聽聞,現在在internet上,全世界都同步看到了;但是,我確定在現場的各位是在聽課,至於在DVD、VCD前的人是不是在聽課,那就不一定了。也就是說,除非特別的根器或特別的狀況,看DVD算是得到口傳教授,一般的狀況,「要在互相知情的狀況下,口傳才算數」,也就是傳法的上師要知道誰聽到了,而聽聞的弟子要知道上師現在是在傳法,這樣才算數,「而且如果你懷疑自己到底得到口傳了沒,那你就沒得到口傳!」

問題二:尊貴的法王,恐懼是從何而來,又去了哪裡?

法王答:要了知恐懼的對境,都是「緣起性空」的(有因緣和合的顯相,但本質是空性),是你自己的恐懼自己造出了一個害怕的對象,它並非實有,只是像水中月一樣的顯現,即使是像水中月,也需要「平靜的水面」這樣因緣和合才能顯現,了知它是緣起性空的,就可以遠離恐懼。

我小時候會害怕打雷閃電,後來知道它是什麼因、什麼緣產生的,知道它是夏天的雲層摩擦撞擊產生的,就不會再害怕。我們都是因為不了解卻忽然經驗到,才會感到害怕。

問題三:請問法王,我們應該怎麼處理負面的想法,譬如說現在來到印度,特別想念自己那個沒有污染、乾淨、舒服的家,覺得這趟旅行簡直是個「自我處罰」(現場學生大笑),現在每天都有頭痛胃痛一大堆病痛跟著我,我怎麼處理這些負面心情?

法王答:我昨天已經告訴過各位,你們有機會來到比哈爾省,是很難得的。你們來這裡並不是來郊遊野餐(picnic),不是為觀光而來,你們是為心的修持而來,頭痛胃痛都成了修心旅程中的經驗,修心的口訣才是真正要得到的。有時生點小病也不錯,證明你真的來菩提迦耶了,疾病真的是修行道上的莊嚴。但是你們還是要自己多注意,喝乾淨的水,注意食物,氣候的變化也要多留心。

問題四: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占有。「不捨棄」是很好的,但不可以貪愛心互相占有,事情就會開始轉變。愛應該是更開放、更多的給予和自由,這樣愛和貪著就不會混淆不清。

至於瞋恨,通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有些人卻不想改變瞋恨的心,甚至以為這還有用處。瞋心大作的時候,可以試著想起上師的口訣,或者自己喜歡的經典,這樣對讓心平靜有幫助,「自力不夠時,可以靠外力」。上師的口訣或經典,都是我們心力不足時,可以依止的清淨「外力」。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生氣,別再專注在那個點上,要試著改變焦點、轉移對境,否則接著你可能付諸身語的行動,開始罵人或打人了。

有個故事說,有個牧羊人因為他的一隻羊不乖,他就揍了牠,羊跳起來亂跑,結果撞到別的羊,其他的羊也開始跳起來亂跑,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隻、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五:我們如何了解到「勝義諦」?

法王答:依靠世俗諦,才能了知勝義諦,因為世俗諦的緣起顯相,有長才有短,有壞才有好,有西方才有東方,(這些相對存在、相依而存的事物)沒有一樣可以獨立存在,我們才會了解它「自性空」的本質。即使是水中月,也要靠平靜的水才能顯現。再譬如杯子,我們放水的時候,它叫水杯,放茶的時候,它叫茶杯,因為緣起的不同給了不同的名字,但杯子是一樣的,因為它的本質是空性的,所以可以做水杯,也可以做茶杯。再譬如有種草藥,人吃了有毒,但孔雀吃了羽毛卻會變漂亮,是良藥或是毒藥,就要看吃的是誰,這也是一個相對的例子。

不可以離開世俗諦,而了知勝義諦,否則容易落入斷邊;但是了知空性的人,還是能見到杯子的顯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堂課

下午3:00,由於西方弟子提問非常熱烈,法王繼續進行問答。

問題一:我們應該如何對沒學佛的朋友解釋「輪迴」和「轉世」?

法王答:先不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首先,當我們有親人朋友死亡,我們會放不下、捨不得,希望他不是永遠離開,這是人之常情,我們都希望不要和所愛的人「永遠分離」,所以我們其實很自然就會接受和相信「輪迴」。

再來,未知的事情,我們不要先否定,輪迴就是這樣。許多過去覺得未知或不可能的事,現在漸漸都被科學家證實了,也許有一天輪迴也可以被科學證明,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小孩子記得前世,他們許多並不是佛教徒,所以我們對輪迴可以懷疑,但不要抱持否定的態度,要有好奇心,不要先否定它的可能性。

再從佛教的邏輯來看輪迴。嬰兒有心識和呼吸,一定有同類的前因,才有延續的存在,有前一口呼吸,才有第二口呼吸;特別是心識的相續性,心識的前一因,必定不是物質性的「色法」,而是心的明覺、心的感知力,否則一切(物質性)色法都可能成為(非物質的)心識了(那就不合理了)。心能明白覺照一切,所以稱為心,從「前一剎那的心識」的邏輯,證明有輪迴。

對大部分的人來講,「輪迴」很難現量直接體驗到,只能用比量推論到。其實透過禪修,我們粗分的心會變細,有些人就可以記憶起前世,聽說催眠也可以。

問題二:尊貴的法王,請解釋什麼叫「對治法」,並請舉例說明。

法王答:對治法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行動,一種是修心。譬如施受法(自他交換法),觀想眾生的惡業如同黑煙一樣,被我們吸進來、被我們承擔;再觀想自己的善業如福德、長壽等如同白煙呼出去、給出去。有人說,修了「施受法」(吸了別人的黑業、病氣)會打噴嚏、流鼻水,要知道修這個法重點是心的改變,而不是身體。要觀想心裡有盞代表我執我慢的油燈,當他人的黑業一吸進來,我執的油燈就吹熄了。如果佛陀一修施受法就感冒、流鼻涕,那他豈不是要一卡車的衛生紙?那阿難陀、舍利佛那些大弟子,豈不是一天到晚要幫佛陀處理擦鼻涕的紙?

當我們修施受法,隨著呼吸觀想,呼出去的時候,把福德給眾生,重點是要有布施的心,給完就不會覺得空空的,而是覺得很富足,因為那是把東西給了所愛的人,留下的是更珍貴的光明和歡喜。

有人覺得把好的都給別人,不好的留給自己,那我不是吃虧了?但什麼是吃虧呢?真正利益到別人就不是吃虧。譬如器官捐贈,你有兩顆腎,現在有個人需要一顆腎才能活下去,你會很高興的捐給他。但那要看實際的狀況,不能說因為你是大乘菩薩道的行者就非做不可,「如果你沒有布施的心,那你就會後悔」,那就不好了。「帶著利他的心做,才是最重要的。」

問題三:大家都越來越忙,時間越來越少,要怎麼修行?

法王答:聽說在紐約,你不用看日曆,只要看看窗外,看人群移動的速度,就知道今天是周間上班日,還是周六日的假日。我也感覺到時代越進步,節奏越快,人似乎快趕不上了。我到美國訪問時,住在一個很高的大樓,四周一看都是水泥叢林,人的動作都很快,好像到了未來城市。

「心要放鬆、調柔,這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工作,但要隨時讓心休息,讓它有彈性,這樣再忙也是可以的。我也很忙,雖然都是在寺院裡面,但也有忙不完的事,一旦找到讓心平靜、調柔的方法,外面再忙,心還是可以自在的。

無論再忙,都要有正念和正知,就像有人掉進大海,要告訴自己我會游泳,然後努力朝岸上游去。有了正知正念幫忙,你就會像在上空俯看這一切,就像個遊戲,你就會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問題四:一個初學者可以馬上學觀音儀軌?或者要先經過一些教導?

法王答:首先要經過灌頂,它是一個介紹和引導,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口訣,都在裡面了,如果你專注諦聽就可以了解,那就可以開始修了;如果沒有,直接修,就不好。

問題五:我了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了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我們可以做的是,一早起來,就對世界投射一個心念,希望每個人都不生煩惱。有些人喜歡打扮,如果為了吸引別人、引起別人的貪慾而打扮那就不好,我們應以慈悲和善為莊嚴而打扮。我們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譬如比哈爾省不乾淨,我們可以自己把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

問題五:敬愛的法王啊,為什麼有些人好看、有些人不好看?有些人耳朵大、有些人耳朵小?(現場大笑)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特徵,這是為什麼?

法王答:我們藏族的老師,喜歡拉學生的耳朵,所以藏族的耳朵都比較大;聽說在漢地,因為佛陀的耳垂很長,就認為耳垂大的福德也大。

業力有身語意業三種,由心會展現不同的相,身語意常保和善,你就會有個美好的相,觀音菩薩總是微笑看著眾生,因為他身語意都是善的,當你身語意都和善了,你的身形外相也會變好。(接著法王開玩說,我擔心我總是不笑,接著不知道相貌會怎樣,還好我有顆善心。)

問題六:法王您曾提到說,佛陀證悟時,大地為證,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法王答:第一點,大地是一切有情、無情的基礎,是一位平等的母親,平等地承擔、養育一切,所以它是最有力的證人,證明佛陀的證悟。

第二點,佛陀的利他事業,都在這大地上,所以大地可以為他作證。

問題七:地球上有一半是女性,度母也發願以女身成就,但也有經典說要「轉女成男」,怎麼辦?

法王答:(開玩笑的)你也可以早上是度母,晚上是男性,這樣是很好的平衡。

利益眾生,就是給他他需要的。經典上之所以說要「轉女成男」,那是因為過去在印度社會,女人身分很低下、過得很苦,女人都不想當女人,有這樣的心聲,經典是呈現這樣的心願。度母知道男女平等的重要性,所以她發願以女身證悟。

重點是怎樣才對眾生有利,我就發怎樣的願,有熱情也很重要,你要確信你投身為女人修持成就可以利益女人,這樣這個願才會成辦。


http://www.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9/1_13/HHK_news_20090113.htm

[ 本帖最后由 琁凨 于 28-5-2009 11:3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中的佛法〈3〉

「與上師相應前,先與菩提心合一!」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14日

問答時間

問題一:請問法王,念誦「噶瑪巴千諾」有什麼利益?

法王答:「噶瑪」是業、事業的意思,「巴」是指人,意思是「行佛事業者」「行持利眾佛事業的人」。第一世法王杜松虔巴16歲出家,得到淨觀,佛菩薩都蒞臨,十萬空行以頭髮編成寶冠供養,他因此得到「噶瑪巴」這個名號。其實一切金剛阿闍梨、上師都是在幫助眾生種善業種子,都是在行佛事業,所以「噶瑪巴」也可以說是一切上師的名號。

佛陀曾說:「未來當教法式微時,我會以金剛阿闍梨的身分出現教化眾生。」所以一切上師都可以視為佛的化身。「將眾生心中的善引導出來,開啟心中的善種子以利益眾生,這就是『噶瑪巴』的意思。」

「千諾」的意思,是「鑑知我」,我們要不斷憶念、祈請上師,要像密勒日巴一樣,從內心深處悲切的呼喚出來,不一定要呼喚出聲音,主要是心裡呼喊,口念是為了幫助自己生起那種殷切的憶念上師之心。

現在誰有「四不共加行」那本書?(台下華人弟子傳上法王所著的「四不共加行」法本)。下一題。

問題四:請問法王,我們應該如何協助臨終者,尤其是非佛教徒?

法王答:怎麼是個更嚴肅的問題!無論是不是佛教徒,要導引他投生善道,臨終之時,要幫助他不要生起惡念,要生善念,因為死亡之時,心念的力量很大。

有個故事說,有個屠夫雖然從事殺業,但他有幸在臨終之前聽聞佛法,而且生起信心,但那時他已經病得很虛弱,想合掌頂禮,只能舉起一隻手。他死後,家人都同時夢見他托夢說,鄰居家會生一隻小豬,那隻豬會長一隻人手,家人去找,果真找到一隻長了一隻人手的豬,就趕快買來放生。那一隻人手,就是因為他臨終之時,對佛法生起一念虔敬,想頂禮而舉起的那隻手。所以臨終一念很重要,要幫助他生善念。

法王口傳「四不共加行」

接著,法王口傳法王所著版本的「四不共加行」。

法王開玩笑說,這是我為自己,就寫了簡短版的,傳統的太長,想念完都很難。很多人在修「四不共加行」,今天下午我會說說「金剛薩埵」和「上師相應法」。去年我說「上師相應法」不可以錄音,今天下午是一般性的介紹,希望對四加行的行者有幫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王傳授「皈依戒」

法王說,現在介紹一下為什麼要皈依,其實在我們生活裡,已經有「皈依」的概念,其實是指依靠,就像小孩子要靠父母的照顧,這指的是心的希望和信心,就像小孩子受到驚嚇,會反射式的叫媽媽,在輪迴的痛苦中,我們也希望有個名號可以呼喊,有個心靈的依靠處。三寶,就是這個內在皈依的心靈依靠處。

有個故事說,有位上師有很多弟子,弟子就對他說,大家大小瑣事都找你,你會太累,上師說「那我可以到珠穆朗瑪峰去閉關,大家就找不到我了」,弟子說,不行,那裡現在人去登山(說到這裡,法王就問,紐西蘭那位著名的登山家是誰呀,現場有紐西蘭弟子開心的回答);上師就說「那我到月球上去好了」,弟子又說,那更不行,那裡現在科學家都上去了,你會變得太出名,會更麻煩;最後上師想了一個好辦法,他說:「那我就告訴弟子們,上師不在外面,在你的心裡,有什麼事,問你自己的心吧。」

佛陀已經圓寂2500年了,但我們不用悲傷,代表佛身語意的人還在,如果我們實修這些教法,依止正法上師,就和親近佛陀、聽聞教法是沒有不同的。

人類之所以比其他道的眾生,智力更好,主要有三點──
一 祖先傳承的延續性;
二 人類自己的智力;
三 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誼。

三寶也是這樣的──
一 佛:就是智慧傳承的延續,就像有經驗的醫生,可以救我們出離病苦;
二 法:就像我們得到無苦的妙藥,但要自己去實修,就像把藥吃下去;
三 僧: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朋友,修行道上,法友的幫助是很重要的。

以「道路」來比喻──
一 佛:是修行道上的導師、嚮導;
二 法:就是修持的道路、方法;
三 僧:就是修持道上的朋友。

「好,現在想受皈依戒的人,能跪的都跪下來。」全體學生,連工作人員,都一起跪了下來,法王驚喜的用英文開玩笑說:「Oh,All!my goodness!」,接著大眾隨法王念誦藏文皈依文三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畢,法王說,受戒有兩種:一種是皈依,一種是皈依戒,你現在可以決定你要得哪種戒。

法王說,可能昨天講了太多「施受法」,今天頭痛,下午會說皈依的學處,就是何者該做,何者不該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堂課

下午3:00,法王首先說,我們等一下先給「菩薩戒」。

法王傳授「菩薩戒」

法王說,「菩薩戒」有各種不同的儀軌,我覺得最殊勝的是《入菩薩行論》中的偈頌。要得戒,首先要發菩提心,藉著「七重因果教授」知母、念恩等等,以及「自他交換法」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感知眾生的苦樂,以生起誓願救度有情出離輪迴的強烈動機,生起願、行菩提心。而且,我們不只要對受苦眾生生起慈悲心,不僅對情世間,對器世間的大自然、樹木,也都應生起慈悲心,對因為濫墾濫伐造成的破壞,對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要有個抉擇。

一旦發了菩提心之後,為了實踐願菩提心,我願付諸行動,行持行菩提心,「這是個誓言,為此,我願次第行持六度波羅蜜,永不放棄」。

發心受「菩薩戒」利益很大,它的功德如果有色相,則充遍虛空,即使在睡眠中,也會不斷增長,這是經典清楚提到的。盡一切虛空處,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有煩惱,只要有煩惱的地方,就有我慈悲的對象。將如母眾生放進心中,菩提心自然遍滿一切,功德也自然遍滿一切。

法王說:「因為我對藏文的我執,我們先念藏文三次。」大眾隨法王以藏文念頌《入菩薩行論》菩提心戒文三次──

直至菩提藏,皈命諸佛前,法及菩薩眾,如是亦皈依。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於菩薩學處,悉如是而住。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要思維已得戒」,法王為令大家了解意思,再帶領大眾念頌英文版三次。

得到菩提心戒是非常難得的,要生起歡喜心,如同寶珠在心,要不斷憶持如意寶珠般的菩提心而生歡喜,這是很重要的。「我念歡喜文,你們來感受歡喜。」

金剛薩埵及上師相應法

接下來,「四不共加行」部分,我們主要是要講「金剛薩埵」和「上師相應法」。這是以第五世夏瑪巴仁波切所著的法本為依據所作的法本。修持金剛薩埵主要在淨除罪障──

自身頂處蓮月座墊上,
上師金剛薩埵白端嚴,
一面二臂右持金剛杵,
左手持鈴雙足跏趺坐。

法王此處提示,「若具四力而修,罪障確可淨除」。這四力是:
一 依止力:向上依止佛菩薩,向下依止眾生。
二 對治力:以善行為對治法,以此法門能對治煩惱。
三 出罪力:發露己罪的懺悔力。
四 誓不再犯力。

先念「皈依發菩提心」,然後觀想與上師無別的本尊金剛薩埵,於行者自身頂上,因強力祈請而示現。「清晰觀想本尊心間月輪上『吽』字,周邊有百字明咒咒縵圍繞,甘露續流由本尊身右足拇指降淋,由自行者頂梵穴而進入自身,將心投入於觀想一切罪障如污墨、如煙汁般形象流出,全身充滿甘露瓊霖。」接著,觀想全身透明,罪障清淨。這裡可以針對特定的煩惱,或要懺悔的破戒、違犯等等,觀想淨除,並恢復戒律。

法王此處特別再針對「四力」的三、四兩力加以解說──

出罪力:就是後悔心,於過去罪業只要有一念後悔心,就如同膿包切開,不會再造成傷害。

誓不再犯力:有了後悔心,如果沒有具有誓不再犯力、未來絕不再犯的強烈發心,則不易完全淨除。要有未來即使犧牲生命我都不再犯的決心,如此才能根除清淨。至於會不會再犯,就看後悔的心強不強烈。

接著,法王提醒,如果有破戒障礙,可藉此淨除,因為戒律非常重要,如果違犯戒律,再有覺受也沒用;而如果今生持戒清淨,即使因未修持而未證預流果,來世只要聽聞一句佛法偈頌,就能立證見道位。而在密乘,只要不犯三昧耶戒,雖然今生沒做什麼修持,也能在八世最多十六世之內成佛。「違背誓言,對自己打擊是很大的」,因此要透過此法,淨除破戒的罪障,恢復此戒。

法王再次提醒,修持金剛薩埵「觀想本尊清楚很好,但如果能具備四力而懺悔是更好的」。

上師相應法

接著,法王說,時間到了,那就沒辦法說「上師相應法」了。台下學生整齊的輕聲喊「Please!」「Please!」,法王笑著說:「stop!」接著又開玩笑地改了一個咒語說「Om stop Soha!」,好吧,大家撒嬌成功,法王繼續說「上師相應法」。

在說「上師相應法」之前,法王先提醒,「四不共加行」他說可以改一千次的只有「大禮拜」,其他的都要如傳統做滿十萬遍,金剛薩埵主要計數的是百字明咒長咒,「大禮拜如果有人要做十萬遍,我也會很歡喜」。

在「上師相應法」部分,首先是「皈依發心」,「要真正感覺此心與菩提心合而為一,再修上師相應法」。「迅即得入聖化的上師瑜伽有二」,一是不共的那洛六法,一是共的儀軌。

法王說,金剛乘之所以「快速道」,主要源於對上師的信心,「上師相應法」傳統上是要觀上師為持金剛的相貌,也有一種說法是,觀想上師是人的形象,可以迅速獲得加持;但這裡為了消除上師是凡夫的想法,所以要觀上師為「一切之遍主持金剛」,而觀自己為金剛亥母的形象,在了知方便智慧本質是無二一如的確信中,生起顯空不二的金剛亥母相,也就是「一切轉為空性,空性之中生起金剛亥母相,而於行者自身化現的金剛亥母上方,顯現持金剛相之上師」,接著對上師持金剛作「七支供養」。

法王再次解釋此處的觀想要點說,要了解我們一顆心上同時具有方便與智慧無二的本質,但還不是證得,而是「想著一切轉為空性,再從一切是空性的心中,顯現清晰的顯相」,同一念心上,同時具備這兩者(空與明),未來法身色身無二的果位就可同時證得,密乘被稱為「果位乘」、「快速道」的原因就在這裡。
當行者觀想自身為金剛亥母,有兩個要點──
一 觀想要很清楚;
二 要生起佛慢。

法王提醒,觀想要很清晰,「但佛慢別生起太大」,免得接下來要向上師作七支供養,你會想我已經是金剛亥母、已經是本尊了,為什麼要向上師作供養。供養上師時,要強烈的想著上師的功德,向與佛四身無別的上師,作「七支供養」。

接著,「上師非常歡喜,就放光加持,我們的罪障就淨除了──我們就講完了!」法王快馬加鞭地作了結語,「再不講完,我們石頭都來不及給,要用丟的了」。

法王接著說,各位來自56個國家,我真的很高興,我沒有準備得很好,但見上一面比什麼都重要,希望很快再見到你們,也許是下次祈願法會。

我們這些日子,在祈願法會中,念誦了許多祈願文,我彷彿看到一個景象,看到空氣中,充滿了金色的慈悲祈願的文字,這些慈悲善願把我們聚集在一起,它們也會長久住留在世間。接著,上來領「石頭壇城」的石頭吧,祈願這些石頭成為黑暗中的火炬,這是我的祈願。

最後,在進行完身語意與八吉祥獻供之後,大眾一一上台獻哈達、供養、領取「石頭壇城」的石頭,每個石頭都裝在精緻的小錦盒裡,裡面細心地付了來自何地的小紙條,大家一拿到,無不像對獎一樣好奇打開,看看盒裡充滿加持的小石頭,出身101國的何處……就這樣,以充滿想像力的最後一筆,結束了3天西方弟子課程,也為噶瑪巴半個月來從「華人宗門實修」到「大祈願法會」再到「西方弟子課程」的完整教授,以一顆顆有故事的石頭,畫上詩一樣有餘味的句點。


http://www.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9/1_14/HHK_news_2009011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混雜三毒做佛事,是傷害眾生的

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對治煩惱,「要像軍人,對抗煩惱,不可以違背軍人的誓言,臨陣脫逃,討好敵人,不敢和敵人對抗,都是很丟臉的。」八萬四千法,都是為了對治不同的煩惱,就像彌勒菩薩所說:「佛陀所制戒,精確如武器」,所有的戒律,包括三昧耶戒,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對治無明煩惱的。

法王說,今天密法傳到世界,有些上師會以三昧耶戒威脅弟子,說如果破戒就會下金剛地獄,把三昧耶戒說得太神秘了,其實只有輕蔑上師、故意違犯才算破戒,「一切惡業的根本是煩惱,戒律是要幫助我們去除煩惱的。」「持守三昧耶戒,是為了對治我們的煩惱,除此以外,沒有別的。」

不過有些人以為修持就是要硬撐著,修「忍辱」是硬撐硬忍,起了嗔心,就猛念嗡嘛呢唄咩吽,想用六字大明咒壓住,心想我要忍著我要忍著,不是這樣的,又不是練硬功夫。惡業就像大便一樣有惡臭,一聞就知道要離得遠遠的,有人叫你吃,你會說「你自己去吃」。

法王說,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煩惱,不懂得以佛法對治,還說自己都是為佛法、為噶舉,但心所想和行為卻相反,不知道煩惱的過患卻做佛事,是傷害佛法的;做佛事卻混雜著貪嗔癡三毒,是傷害眾生的,倒不如不做。還貪著此生,就不是一個佛法行者。

有些人連吃一塊麵包都要供養迴向,但做佛法的事卻反而很輕忽,那就像一萬元的東西隨便用100元賣掉了,那是蹧遢珍貴的佛法,「如果你為佛陀、為教法做事,要謹慎,因為那是整體之事,會影響到眾人。」所以我們要隨時提醒自己,做佛法的事,不要混雜貪慾、嫉妒,如果混雜人我之見、宗派之別,那就會沈淪到輪迴的更深處去了。「要放下自己,才會看見整體的利益和價值。」「要觀眾生如母、生起慈悲心,那就從眼前一位你真的很容易對他的悲喜有感受的人開始。」


http://www.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9/1_7/HHK_news_2009010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見生活裡,熱呼呼的佛法嗎?」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01日

宗門實修第四堂課 法王教導「生活裡的實修」


宗門實修第二天,元旦下午的課程,法王從開放提問的問題箱中選取其中一個具共通性的問題: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修行?如果降低工作品質,在這個不景氣年代,很可能會被裁員,請問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這是個常見的問題,可見得提問的人重視修行和上師的交代。法王說:「一般人常把修行留在佛堂裡,佛堂門一關,修行就沒了。」這樣的修行是不夠的。

法王舉自己的修行經驗說:一開始,一般人為什麼要修行?有兩個原因──
一是順緣造成的壓力,一是逆緣造成的沮喪。有些人很能幹,上司喜歡交給他一大堆事,他對自己要求也高,沒日沒夜的做,結果引起家人抱怨。而有壓力的人忙起來,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激怒、有情緒,就會越來越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生活和自己,結果身體病了、心理也病了、得憂鬱症,最後是自殺「乾脆不要這個不能帶給自己幸福的自己」。像這些,就要靠修行的方式解決。

法王進一步開示,「所謂修行,就是修心,然後放到行為上用。」「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不在外面,如果心裡有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滿足、安定,內在有個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法王說,在藏文裡,修行有兩個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字,都是「動詞」,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於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你的心,聽話嗎?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久了它就會不聽話。」法王說,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會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死亡時也許會失去一切,色身、財物都會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而如果不修行、沒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就會覺得什麼事都衝著你來,連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負面的,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

生命中難免有逆緣,法王說,消除逆緣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心的本質,是清涼、透澈、喜樂,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有種內在的寂靜(此處法王說英文inner peace)。」即使在死亡時,有了心的光明,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涼、喜樂、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而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溫暖。問題是,怎麼做呢?


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此處,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一 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 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對這三點,法王進一步開示──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班、下班時間,法王半開玩笑說:「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修行有「時間性」、有「下班時間」的人,平常不修,進了佛堂,勉強去修也行,但會覺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墊,發覺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裡想:「菩提心你在哪裡呀,快過來快過來…」平常生活中不觀修,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就像沒有暖身,就要開始激烈運動,是會傷身的,「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靜、習慣,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決!」「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決。」

譬如觀修慈悲,平時不修,修法念誦法本到「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願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時,就會覺得很奇怪,連小慈悲都沒有了,又如何能對一切有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所以,我們就要有次第、由近而遠的,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

第二點,不要把修行當功課:法王說,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數字,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趕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領受什麼特別本尊法,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數字是進步了,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重點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數字的增加。」

「功課不是給上師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法王提醒,「重點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數字,譬如做十萬遍四加行,累積了很多個「0」,心性上卻沒改變,結果還真是個「0」。

第三點,不要把修行當儀式: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觀修本尊時,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觀音,華人都覺得很奇怪,觀音菩薩怎麼會有四條手臂?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幹得不錯,所以佛陀就『欽此』,多賜給祂兩條手臂?」多出來那兩條,「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幹的」……光這四臂就有這麼多妄念,「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麼辦?」重要的是,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什麼,那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象徵,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裡,熱呼呼、香噴噴的佛法嗎?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接下來要怎麼做呢?

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裡、人世間熱呼呼、香噴噴、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乾乾的文字。「所謂佛法,不只聽到,還要看到,要有直接體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法」,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在生活裡怎麼修呢?法王說,「修行就在你的工作裡,就看你用不用。」當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可以帶著「布施之心」,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布施,不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帶著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的布施,這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布施。就像佛陀圓滿了布施波羅蜜,但世間還有那麼多貧困的人,他到底給了什麼?法王說:「佛陀給了他的未來,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未來無量,眾生也無量,豈不剛剛好?」

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要憶持皈依戒,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發願「今天的一切身語意,都要利他,不傷害任何眾生」,這就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有工作的人,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讓品質提高,這就是工作裡的修行和布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

有伴侶的人,擴大對伴侶的感情,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法王說,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裡澆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


http://www.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9/1_1/HHK_news_20090101_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誰能帶領你,真正出離生老病死苦?」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01日



誰能帶領我們真正出離生老病死苦?

由於法王想在元旦早晨為大家授皈依戒,所以今天早上特別解釋了「皈依」的意義,和如何尋找「皈依處」。

法王說,一般的皈依,就像父母朋友保護我們,給我們照顧和喜樂,我們也應該對他們特別恭敬、珍重他們,所以他們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世俗「皈依處」,這是大家都熟悉的觀念。但這是指一時的安樂,有沒有一種保護和照顧,是可以讓我們得到究竟的安樂?有沒有一種皈依處,能讓我們得到無苦的究竟之樂?就像一般醫生能解除我們暫時的病苦,但有沒有一種「醫生」,能幫助我們真正出離生老病死的輪迴苦?我們需要一位救護者,他自己已經真正出離了輪迴的生老病死苦,所以也能幫助我們解脫生老病死苦。法王說,「這就是兩千五百年前成佛那位王子──悉達多。」

悉達多王子在出了王城四門,見到老病死苦和修行人的寂靜之樂後,發願出離輪迴,放下最鍾愛的孩子、妻子和王宮中最好的受用,到森林中修了六年極端苦行,最後來菩提大塔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觀明星而證悟萬法實相。佛陀是位真正從輪迴出離而圓滿成佛的人,所以「他就是我們的皈依處」。

外三寶與內三寶

法王說,如果我們真正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會自然生起恐懼,和對輪迴的出離心,就會去尋找究竟的皈依處,就會對三寶生起信心。所謂「三寶」,就是──
佛:是自己出離輪迴、也能引導我們出離的真實皈依處;
法:是佛陀為讓眾生出離輪迴所開示的修持法寶;
僧:就是修持出離之法的佛弟子。

三寶,又可分「內三寶」和「外三寶」,外三寶是皈依的外因,就是佛法僧;內三寶是皈依的內因,是指:
一,對佛寶生起真實的信心;
二,對法寶正確了知並實修;
三,修持時,能依止僧寶或善知識。

皈依,今生的修行旅程當下就開始了

接著法王要授皈依戒,「你們今生修行旅程的第一步,就要當下開始了。」法王說,皈依又可分「皈依」和「皈依戒」兩部分,前者只是領受,後者是發誓持守皈依戒,「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只是領受皈依也很好,在佛陀成道的聖地皈依是很吉祥的。」


http://www.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9/1_1/HHK_news_2009010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09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09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頂禮上師! 噶瑪巴千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09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不错,是很有智慧的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09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不错。顶一顶。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6-2009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頂禮上師! 噶瑪巴千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09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法王的照片,突然很想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09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明月 于 17-11-2009 11:06 PM 发表
看到法王的照片,突然很想哭。


为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09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又又来啦 于 18-11-2009 05:29 PM 发表


为何?




。。。1999年12月,十四岁的他离开楚布寺到印度。关于他出走,流传着各种矛盾的说法。2000年1月13日,中国官方否认另册立噶玛巴活佛。2000年1月21日,中国官方指噶玛巴终会返藏。2001年4月27日他在临时驻地印度达兰萨拉附近的举堆寺会见记者并发表申明。“我于1999年12月28日夜晚离开了我的家乡、寺庙和父母兄弟姐妹和西藏人民避难到印度。这完全是我自愿作出的决定。无人叫我去,也无人叫我来。逃亡到印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弘扬佛法和保护西藏独特的宗教文化;尤其是为了噶举教派的传承必须从在印度的上师那里接受灌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2-2025 12:15 PM , Processed in 0.24502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