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5|回复: 0
|
方言的话语空间在无形中消失 平等对待才能拯救方言
[复制链接]
|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8-12/17424021475.shtml
要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就要让方言文化自由开展起来,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新闻周刊:方言对于中国文化意味着什么?
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胡适明确地把中国的语言分成三等,方言土语是最自然的语言。
刘半农在《读<海上花列传>》中说:“假如我们做一篇小说,把中间的北京人的口白,全用普通的白话写,北京人看了一定要不满意。这是因为方言作品有地域的神味的缘故。”
在《<吴歌甲集>序》中,胡适又说:“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最近徐志摩先生的诗集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凡懂得吴语的,都可以领略这诗里的神气。这是真正的白话,这是真正活的语言。”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新闻周刊:目前汉语方言的生存环境如何?
钱乃荣:从大方言来看,北方方言(包括西南方言)的生存环境最好;其次是粤语的生存环境也很稳定;但是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后,没有很好保护吴语方言。比如在上海,除了允许沪剧越剧滑稽剧等戏曲存在外,报刊不准刊登上海方言文章,一个时期还停止上海话的广播,不准发行上海话歌曲磁带,不准讲上海话的电影电视片播出和方言话剧的演出,也不组织专家审定方言用字,因此上海方言还停留在不见书面语的状态。而上海话原来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方言,尤其是近代社会中,从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从出租车到沙发、麦克风、文化、经济、报馆等等,上海话中一时造出和引进大量词语,现在却到需要保护的时候了。
上海方言的这种遭遇在国内还有许多地方同样存在。不让一种方言顺其自然发展而受到压制,地方特色就会消失,地方文化也会萎缩。
新闻周刊:方言的消失是不是自然的优胜劣汰?
钱乃荣:语言的发展和社会、自然一样有个优胜劣汰的问题。但是方言和普通话都是有自己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独立的语言,原来用得都很自在,本身不存在高下。反倒是普通话应该从历史悠久的活方言中吸收补充生动的词汇。
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
新闻周刊:如何才能够维持方言生态的平衡?
钱乃荣:关键是要它顺其自然地去发展。语言的特点就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方言也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有年龄、阶层等不同的社会方言。相信语言只要听其自然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
要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就要让方言文化自由开展起来,与普通话双轨同行。尊重方言,在传媒和文娱演出、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
上海开埠后100年的方言发展史上就是方言发展的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但产生了胡适认为艺术成就超过《红楼梦》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等大量方言小说曲艺,而且在上海集中传入、诞生和迅速成熟了诸如沪剧、上海说唱、滑稽剧、越剧、锡剧、甬剧、淮剧、扬剧、苏州评弹、评书、浦东说书等那么万紫千红的方言戏曲。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