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28|回复: 0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 主题「慈善关怀」-慈善思想的开展(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4-2009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3月28日在江苏无锡开幕,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进行大会前半段的论坛后,随即移师到台湾,3月31日于华梵大学、法鼓山、慈济板桥园区、金光明寺、佛光山台北道场及佛光大学等地进行后半段的分论坛讨论,4月1日在台北小巨蛋举行闭幕式及祈福法会。

今年世界佛教论坛不仅规模更胜以往,讨论主题也相当广泛,包括佛教的教育、音乐文化、慈善、科学、心灵环保、艺文事业、组织管理等议题,约有两百篇论文于会中发表。

在慈济大学许木柱院长的规画下,慈济板桥园区举办的分论坛议题为「慈善关怀」,分为「佛陀的慈善思想」、「慈善思想之开展」与「慈善思想之的实践」三个场次进行,共有二十位海内外法师与学者,分享发表论文。此篇纪录内容以第二阶段「慈善思想的开展」为主。

◎佛教公益 促进公益意识提升

第二阶段论文主持人由慈济大学红素真主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魏德东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副研究员刘元春教授、台湾中华佛教青年会理事长惟静法师、香港佛教律仪净苑住持衍慈法师、山西净土古刹玄中寺方丈根通法师、重庆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苏州无锡祥符禅寺住持无相法师、台中东方净苑住持体证法师等共8位发表论文。

首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魏德东教授以「刍论中国佛教的公益事业」为题,说明近年来,宗教佛教公益事业成为大陆学生界的一个研究热点。2007年6月,举行「第一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出版了《宗教公益事业论丛第一辑━中国宗教公益事业的回顾与展望》。2008年10月,在厦门又举行了「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主题是「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论文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魏教授很高兴的把这两本论文集献给慈济功德会的图书馆,表达对慈济的敬意。

佛教公益事业是指佛教团体或佛教组织,负责的促进公共利益的事业。举例来说,以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为中心的慈济功德会,就是佛教产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最伟大的佛教公益事业组织。

公益事业一直是中国大陆佛教重要理念,最近三年来,有更长足的进步。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汶川地区为中心发生了8级地震,死亡人数达8万以上。史无前例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各地的300万志愿者投身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之中。而中国佛教界也卓然奋起,参与其中,反映出中国佛教界公益意识的全面提升。

最为感人的场面是出现在四川的罗汉寺,在上素下全法师的领导下,不仅安置了上千灾区,而且将禅房变为产房,在寺内建立起临时的产科医院,接生了108个新生儿。铺起了2008年世界佛教最动人的篇章,是佛教普渡众生思想的最鲜明的体现。

佛教公益的意义,从社会学说中,佛教公益具有不可替代性,以慈济功德会为例,在上午的电视中看到慈济人有一种概念叫肤慰,就是慈济志工要亲手为流浪老人洗手、洗脚、擦油、剪指甲,毫无疑问就是以爱的肤慰为基础的慈善行为。

◎融入社会慈善 共生共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刘元春教授以「佛教慈善社会化发展之路径」阐述,佛教慈善是社会人群获得社会关怀和支援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融入社会慈善,走向社会化发展之路径,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佛教界要确立和完善佛教社会慈善理念,建立有效的运作与管理机制,保证社会公信力,树立慈善品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以下仅以两点说明,(一)引导佛教界充分挖掘、发挥、弘扬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佛教思想资源,完善佛教社会慈善理念。慈善理念有两大部分所组成,第一部份是慈善组织本身的成立的宗旨;第二部份是慈善组织吸引动员社会公众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精神核心就是和谐、圆融、平等、统一,基此建立了自己多元融合的文化体系。比如,佛教思想中,用「佛性平等」强调人与人社会权益的平等,用「大慈大悲」鼓励人们友爱互助,用「依正不二」肯定自然万物的共生共荣,用「自净其意」来要求自身的觉悟。

(二)基于慈济功德会所做的思想和运作的模式,建立规范的社会募捐体系,分工明确,使慈善募捐等活动在阳光下进行。这是佛教慈善获得社会公信力,诸多的模式、理念可以提供理论的启示和实践的启发。

◎慈悲利他 菩提耕耘

台湾中华佛教青年会理事长惟静法师的论文以「慈悲利他、菩提耕耘─谈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说明佛教慈善及公益组织团体日显重要,一方面扮演社会教化与净化人心的角色,减少恨与暴力;另一方面在物质或经济上提供若干资助,以协助需求者走出困境,迎向希望与价值的人生。

「中华佛教青年会」以监狱关怀、校园演讲及社会公益、生命教育等为会务主轴,同时也在需求时,动员成立国内外救难救助基金与关怀行动。长期关怀受刑人的心灵,竟而改过迁善。投入青少年教育,到全国各角落提供师资的前往关怀教育,良善的潜能建议,正确人生价值观。关怀弱势团体,到灾区协助,送爱心到原住民部落。

近年来灾难不断,除了台湾九二一以外还有去年的四川地震、缅甸风灾,不分你我海内外,世界都伸出双手共同度过难关。本着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之大悲精神,发展利他的志业,以法水滋润众生,积极发展利他志业,推己及人,促进人心、社会、促进世界社会的和谐。

◎救世济苦 普利众生

关于慈善与公益,香港佛教律仪净苑住持衍慈法师以「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说明千百年来,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团体、寺院、僧尼和信众认真遵行佛陀教诲,在救世济苦,奉献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制度化的是北魏僧只户、僧只粟、佛图户等。唐有无尽藏制度,救济普及民间,如道积、智严即是着名的例子,为医疗办有悲田养病坊,寺院设有病院收容贫病者。

宋代的佛教团体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举凡修桥铺路,水利工程,济贫赈饥,抚育弃婴、贫童等,兴办义学、孤儿院、养老院、医院,乃至公共坟场。寺院之僧众,不辞辛劳,带领信众出钱、出力。亦有寺院开办药局,僧人懂得医疗的也当医僧。如洪禅师在陕州城中的龙光寺,兴建病坊,收容病者,此举亦惠及疠疾瘟疫、癞患麻疯病者。

当今海内外有很多佛教团体,在弘法之余,对普利众生的慈善公益事业,不遗余力。香港佛教联合会成立六十多年来,建立了多元化之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台湾的证严法师,创办了慈济佛教慈善机构,经过四十年的努力耕耘,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一个佛教慈善机构,同时也成为佛教慈善的典范。

大陆的佛教慈善机构,从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经济发展,先后成立佛教慈善基金会。海内外众多的佛教团体,在法师的带领下,集众人的力量,都在社会慈善方面努力,作出贡献。

◎超越慈悲的方式行慈悲

「佛教慈善与社会责任」论文中,山西净土古刹玄中寺方丈根通法师说明宗教与社会的平衡机制一旦被破坏,社会的集体不安意识就会波及到宗教。宗教界扩展慈善事业的投入,发扬慈悲喜舍的优良传统,承担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将是与社会最好的互动。

慈悲思想的兴起实际也就是菩萨思想的兴起,因为菩萨的真实含义就是觉有情,慈悲就是菩萨的本质。无我的慈悲不仅要消除人我的界限,还要提倡三轮体空的精神来实践慈悲的宗旨。也就是说行慈悲者须完全抛弃慈悲的观念,以超越慈悲的方式去行慈悲。因为菩萨行慈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要去满足众生的主观感受,而是在于为众生拔除最究竟的痛苦,走上解脱之道。

惟贤法师以「慈善工作是菩萨事业」进一步说明,菩萨事业来自群众,不离群众,不舍群众。佛在世时曾有弟子问:「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涸?」「佛答道:「把你这一滴水投入大海中,永远都不会干涸。」这就形容菩萨事业,菩萨要成佛,必须不能离开众生,不能舍弃众生。

◎兴大慈悲 利乐有情

大陆苏州无锡祥符禅寺住持无相法师认为,兴办慈善事业问题是当前一项紧迫的课题。「兴大慈悲,利乐有情」论文中,提及工业发达加剧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全球气候造成居住的危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序失常,造成人员大量伤亡,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

伴随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明年缺粮人数继续上升,总人数达十亿人。各种流行病对全球人类的侵害,社会慈善机构若不伸出援助之手,只有坐以待毙。目前此一庞大的弱势群体,需要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面对的现实课题,并且要设法解决这些人的困苦。若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他们就会流浪街头讨饭,甚至抢劫、偷盗,影响社会治安。

无相法师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两岸四地佛教慈善机构要加强联系互通资讯。二是动员世界各区域的佛教徒募集资金、以备救灾应急之用。三是建议组织义工培训救护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服务,一旦发生灾情,共同携手合作共赴受灾地区,发挥佛教慈善事业的救护作用。

◎拔苦与乐 人间关怀

净土宗的台中东方净苑,住持体证法师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弘法经历为例,阐述「药师法门与人间关怀」。菩萨的大悲心驱使之下,一切的法门,如恒河沙数般的法门,无一不是解除众生苦患的「法药」,由于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菩萨的法药也是无尽的!「无尽的法药」观也是最贴近人间有情需求的实践,它在大乘菩萨行中,进一步跟大乘特有的「净土」思想结合,最后集大成为「药师如来净土法门」。

药师如来法门具有浓烈的人间关怀性格,从现实的人间出发,把无上的圆满菩提奠基于人间的福乐,再渐进地提升众生的视野与需求,从人间现世乐的追求,到后世乐,乃至究竟解脱乐的完成。

药师法门在新、马两国弘法演讲和活动,善信殷殷期盼,为信众解答修学药师法门之各种疑问,分享及交换修学药师法门的心得,举行药师法门共修会,传授八关斋戒,实地赈灾。希望在异国播下药师法门的种子,让大乘菩萨的悲愿典范━━汉传药师法门,在异国开花、结果、代代相续。

从新、马两国的弘法经历,反观正统的台湾汉传佛教,体证在感恩之余,不免要说声:「加油!」毕竟,太多信众想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但是,学习药师如来「拔苦与乐」,建设「人间净土」的,则相对少得可怜!印顺导师一生研究佛法的苦心,不正是着眼于此吗?二十一世纪的修行,已不是个人的安危得度,而是国际性的、全人类的安危与福祉所系!

综观第二阶段的论文发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发挥交流的动力,让佛陀法脉精神层面的发扬更落实。因为这精神是世界和谐的希望,众生共同的期待。

左上:香港佛教律仪净苑住持衍慈法师以「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说明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团体、寺院、僧尼和信众,奉献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右上:大会贵宾专注聆听、观看,精辟的论文发表。

左下:第二阶段论文「慈善思想的开展」主持人由慈济大学红素真主秘担任,共有八位发表论文。
右下: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发挥交流的动力,让佛陀法脉精神层面的发扬更落实,相互学习观摩。因为这精神是世界和谐的希望,众生共同的期待。


摘自慈濟網頁

www.tzuchi.org.t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11-2024 02:58 AM , Processed in 0.12122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