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89|回复: 20
|
关于五轮书(宫本武藏)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10-12-2008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就开始读孙子兵法的
所以也能够把两部兵法比较一下
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比较推荐读 |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的,
因为这本书是剑圣宫本武藏写的咯!
[ 本帖最后由 神兵将 于 11-12-2008 02:34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宫本武藏是为剑术而写.... 偏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2008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是相通的
大到军事政治,小到百姓民生
都可以从相互之间吸取有用之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2008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他的剑术一个很明显的主张就是摒弃纷杂的招式和思想
抓住事物的主干、核心来看问题
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啊
还有在描述一对多的战斗时
让对手排成一条线逐一击破
就是中国分而治之,避实就虚的道理
最后空之卷是一种境界
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追求
最后的归宿都是空的境界
这就对人生很有启发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8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束这个调查之后我会把各个译本共享出来的
让论坛的朋友一起看看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8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稍微研究过日本史,所以直到五轮书和miyamoto mushashi
据说五轮书的道理也适合正运用在商业上
但实际的内容却不知道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8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孙子兵法完全不同, 但不知道有人把它放在工商的课程里, 真的有点莫名其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2008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同意楼上的
不过其实我也是一时兴起发这个投票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2008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同意楼上的
不过其实我也是一时兴起发这个投票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2008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同意楼上的
不过其实我也是一时兴起发这个投票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12-12-2008 0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宫本武藏提到的"空"篇, 很接近佛教的禅修. 下面我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
內觀智慧禪 (Vipassana )- Sujiva禪師
智慧的意義及類別
開始修行階段,雖然尚未生起智慧,但是,對「智慧」至少要有某種程度之概念上的 了解,才不致於偏差到別的方向去。 智慧是什麼呢? 修行上的智慧和想、識雖然都 是以知為性,但是其知的行相各不同。三者區別如下:
1. 想知(primitive perception):即想的知識,譬如一個天真的小孩看到錢幣時,只知 道錢幣的顏色、大小和形狀而己。
2. 識知(consciousness knowledge):即心識的知識,譬如一個鄉下人看到錢幣時,知 道它的面值,可以用來買賣。
3. 慧知(wisdom knowledge):即觀慧的知識,譬如一個銀行家看到錢幣時,不僅知道 它的顏色、大小、形狀和價值,也知道它本身的質量、成份、來源和如何鑄造。
所以,觀慧的知識是透徹、正確、圓滿的了知,是以通達諸法的本性為相的。
修習智慧有三個層次:1.聞所成慧,2.思所成慧,3.修所成慧。 前二者是觀念上、思惟 性的,雖然可以用來幫助實修和淨化身心,但力量不夠深入,況且多談理論,往往容 昜產生情緒化的爭議和辯論。至於第三種「修所成慧」亦分二種,一是定禪的智慧, 如各種神通等,這種智慧不能得解脫;另一種是智慧禪(Vipassana)的智慧,它是觀 察和體證三法印,這種智慧才能解脫生死。
內觀智慧禪(Vipassana)之目的及內涵
修習智慧禪的目的,不只是要成就智慧,最重要的是,它能淨化行者的心。一般人的 心,時時刻刻被貪、瞋、痴所侵,不自知而憂悲苦惱;修習觀慧就是要淨化和去除一 切不善的心,以得脫離苦海、解脫生死。
修習智慧禪,不是用觀想和思惟的,而是直下體會自然現象和真實法,也即是對名、 色法之快速、剎那、當下的變化、以及其生滅過程要觀察得一清二楚。一般人生活在 觀念的知識領域中很久很久了,要轉去觀察自然現象和真實法就不習慣了,不昜進入 情況。
修習智慧禪,初步開始先教授觀察身受(physical sensation) 和覺受(mental feeling), 但有些人根深柢固的世俗觀念成習,既使聽了幾十次,也修習了好久,但還是不能了 解自然現象是什麼?四大、十二相是什麼?自然現象不是由想像,也不是由判斷而來, 而是從正念中親自看到、體會到的,舉例來說:
1. 痛:觀痛是什麼呢?觀痛不是忍痛,而是要觀察它的變化過程,痛本身是由僵、拉、 剌、麻、酸、癢等變化來的。
2. 腹部呼吸:怎麼觀觀腹部呼吸呢?interview時,我問學生:「有沒有注意到腹部上下 起落?」學生答:「有」,我再問:「那腹部上下起落間的變化如何呢?」學生就答不出 來了。 自然現象(或稱法/ 有為法/ 行/ formation) 就在腹部呼吸或鼻孔呼吸裡面啊! 可是一般人都不清楚,觀不出來。腹部呼吸起落的振動是風大、軟硬是地大、冷熱是 火大、稠粘是水大,所以才會產生動作和感覺(sensation)。
3. 鼻孔呼吸:亦是如此,要觀察呼吸冷熱的感覺過程才是智慧禪,僅注意呼吸冷熱的轉 變是止禪。
觀到以上所提到的這些自然現象還不算是智慧,但可稱為是「慧地」──種下智慧的 種子,即慧的遠因。必需再徹底的觀下去,了知自然現象變化過程之間的分解、細分 解;當粗的現象消失,細的現象同時升起,現象愈來愈細(觀的力量),卻愈來愈清楚 (止的力量),「三法印」就展現出來了。這樣如實洞晰、徹見的「三法印」才是經典 上所謂的「智慧」。
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無常「無常即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五蘊,因為這五蘊的相都是剎那生滅的, 所以是無常。五蘊有生有滅,即生即滅,生與滅的滯留時間不會超過一剎那,所以稱 為「無常相」。觀到無常相之後,再繼續努力,以觀察其變化過程中的每一細節的內涵, 也就是說,加強止觀的力量,觀察每一細節中更細的生滅法(好像做化學實驗一樣, 分解再分解),這種直下體驗無常的智慧稱為「無常觀智」。
苦有三種:
1. 身心苦苦──坐了太久,身體疼痛是身苦;坐久了沒有成績而沮喪是為心苦。
2. 壞(滅)苦:──因為執著喜歡的感受,一遇上不喜歡的就感到痛苦。修行到某個程 度,真正了解到生滅法後,樂的苦受也會變成苦受。
3. 行苦:──即行相之義,而此行之相是惱熱、逼迫的;即觀察到一切諸行無常,僅被 相續的假相所覆蓋,一切諸行即生即滅,不穩定,無真實性,無安命之處。
無我「五蘊非我」,即五蘊沒有我相。 修習到「生滅隨觀智」的時候,即觀察到身心 沒有一個永遠存在的「我」或「靈魂」在主控身心(名色)的現象和變化過程,那正 在觀察的「人」不是「我」,是心識(名),而被觀察的目標也不是「我」,是色身;名 色只是自然現象的生滅關係,名色(身心)全部都是因緣所生的自然變化過程(一組 法衍生另一組法)。在觀察時,如果還有「我」的觀念或「我見」存在,那麼自然現象 就不會很清楚,三法印也不會明顯。所以,從修學開始,建立「正見」是很重要的, 最低限度要除去所知障,心要柔軟、開放,才能接受和體驗。
三法印是一體三面
智慧禪就是要親自直接體驗三法印的內容。三法之意義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名相而 已,為了應付不同根性的眾生,才分別用無常、苦、無我三個名相。經上說「無常即 是五蘊」;又說「無常即是苦,因有五取蘊所以是苦」;再說,「五蘊非我(無我)」。 所 以,三法印一體三面,三法都是實相、真理。
智慧禪裡,初學者剛開始觀到的「無我相」尚帶有觀念性變化,以及有觀念性的苦; 譬如觀痛,要到能觀到痛的變化過程以後,才會慢慢放下對痛的恐懼、執著(不喜歡/ 慎心),才會放下「我的痛」的存在;然後,才會觀到到自然現象──如明顯或強烈的 四大現象,這時才算是沒有觀念性的無我相,也才開始生起修行上的正見和初步的智 慧;這之後,心會比較清淨、快樂,比較遠離貪瞋痴。再繼續修行下去,無我相將會 更清楚,同時無常相也跟著明顯起來;當更深細的,即生即滅的無常相展現時,無我 相又比之前更清楚了。
無我相、無常相隨著觀力與定力的強化運作,相互托襯、相互突顯。到了這個程度, 將體驗到一切行(法/formation)都不停地在剎那剎那生滅,一切行(法/formation)在 「風質」裡即生即滅,要存在什麼東西都不可能的,所以那裏會有「我」或什麼東西 呢?「我」本來就沒有,至此,對「我」和「我的」放下更多,慎恨心不起,也不必 計較。
如實觀到名、色法的一生起即壞滅,以及觀到諸行的如箭、逼迫、苦惱性時,不但體 驗了無常,也體驗到苦相和行苦;因此,會產生厭離心(renunciation即放下假名施設, 超越觀念的現觀/ 即十二緣起的「觸」斷),此時無我相將又更突顯、清晰了;就這樣, 無我、無常、苦環環相續,互為關係。只要正念夠深、夠細,所明澈洞悉的一切行(法) 將全部都是無常、苦、無我,所以說,三法印是三面一體的。
智慧禪的進展與雜染
所謂培養正念,就是培養觀力和定力,以洞悉自然現象和真實法。正念中的定力,把 身心的目標抓出來,逐漸放大;而正念中的觀力,就是要投入目標裡面,去層層掃瞄、 解剖、細分(microscopic),以了知其真實相和成就智慧,所以觀慧本身有定力為其基 礎。在修習智慧禪上,觀力和定力互為增長。
智慧的進展次第即「十六觀智」:身心名色分別智;名色關係緣智;三法印智(即法住 智);弱的生滅隨觀智及成熟的生滅隨觀智;5.壞滅隨觀智;……11.(見空性後的)行 捨智;12.隨順智:走到世間的盡頭,開始進入無相、無願、空解脫門,以涅槃為所緣; 13.種性智:超越凡夫種性,進入聖者種性的智慧;14.四道智:須陀洹道智、斯陀含道 智、阿那含道智、阿羅漢智,圓滿三十七道品,此四道智成就的剎那同時現觀四聖諦; 15.果智;16.返照智(入涅槃前,運用與四襌八定相應的層層慧觀,一一檢視與其相應 的三法印)。
前面說過,修習觀慧的目的,不只是要成就智慧,最重要的是,修習觀慧能淨化行者 的心。修習過程中,到達「生滅隨順智」的初期,因觀力、定力加深而任運之故,所 以會現起美妙、快樂的經驗,共有十種:光明、智、喜、輕安、樂、勝解、策勵、現 起、捨、欲。因為這十種經驗很容昜讓行者產生三種執著:貪、我慢、邪見,所以稱 為「觀的雜染」,必需以正念破除它們,才能上「正道」和確立「道諦」。
結 語
一, 雖然智慧是各層次經驗的結果,但智慧與經驗有別。譬如,修行過程中,身體輕 如樹葉,或看到光,或觀到腹部呼吸有很多階段等等,這些僅是某種程度的觀智,還 不是成熟的智慧。有人說,醫院裡病人的痛苦,或吸毒者類似空無的經驗等,也是三 法印的苦、無常、無我的經驗!這是邪見來的!三法印的苦、無常、無我是由有止有 觀的正念直下觀察,到名色法的自然現象、變化過程,緣起關係和其即生即滅的真實 法,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體證,能觀的心和所觀的目標都不是「我」。
二, 內觀智慧不是靠想像、思惟出來的,而是要親身去修行、體驗的。如果對無常、 無我只是思惟、理性上的知道,遇到事情時,往往還有多少執著,多少貪、瞋、痴; 但如果是親身修行、體證無常、無我,這樣對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現象、關係,將自然 而然地直下契入(reflecting)無常、無我,而不執著,不與貪、瞋、痴相應。 |
|
|
|
|
|
|
|
发表于 12-12-2008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2-2008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剑圣宫本武藏是不是 美剧Hero里面有描述的人物?
剧本里面他可不是什么英雄哦~~
原来历史上还真的有此人的存在。 |
|
|
|
|
|
|
|
发表于 21-12-2008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onSecret 于 13-12-2008 09:03 PM 发表
剑圣宫本武藏是不是 美剧Hero里面有描述的人物?
剧本里面他可不是什么英雄哦~~
原来历史上还真的有此人的存在。
美剧常喜欢借贬低其他民族的文化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从以前到现在还是一样没变.所以建议你看是看...别完全相信剧里所说的一切.想知道真正的历史或有关宫本武藏的一切,建议你多找些着方面的资料胜过相信戏剧或影片. |
|
|
|
|
|
|
|
发表于 6-1-2009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5-2009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SGR 于 10-12-2008 10:46 PM 发表
结束这个调查之后我会把各个译本共享出来的
让论坛的朋友一起看看
可以让我们看看吗?我很有兴趣。
谢谢楼主先。 |
|
|
|
|
|
|
|
发表于 11-5-2009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