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顧路途遙遙,春節前,又回浙江蒼南老家過年。
小時候,每逢過年過節,便有布袋戲班(其實就是一人)在鎮上搭起小戲臺。日頭落山,天色一暗,借著一盞汽燈,開場鑼鼓敲罷,文官武將、才子佳人,粉墨登場。大人們看得如癡如醉,孩童們看得心花怒放。
此後,我投身軍旅,三十餘年,便再也沒看過布袋戲。布袋戲卻像是故鄉的一種鹹橄欖,甜中微鹹,令人回味無窮。
布袋戲,亦稱單檔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但僅流傳於浙江蒼南、平陽兩縣。布袋戲全憑藝人雙手的五指操縱木偶,來塑造傳統戲曲中生、旦、凈、末、醜的藝術形象。其行頭簡單,木偶、道具、戲臺、樂器全部加在一起,一擔便可挑上。每到一地演出,藝人將折疊的組合戲臺打開,架在一張方桌之上。戲臺兩側紅色柱子上,刻有諸如“方寸之中行萬里,一人手上演百官”的楹聯。中間隔以鏤空雕花的木板屏風,以便藝人窺視自己的操縱表演。屏風左右挂著一尺寬的“出將”、“入相”兩門簾,為戲中人物登臺、下場之門。戲一開演,藝人用手指頂住木偶演戲,以腳踩動木架上的配件擊打大鑼、小鑼、镲等樂器,嘴裏或說、或唱,手、腳、嘴並用,熱鬧非常。
文聯主席來了電話,說是晚上請我看布袋戲。
天剛擦黑,我們一行人出了縣城。車行六七里地,擺渡過了一條小河,到了一個叫過港的小村子。早已得悉消息的村民們,將戲臺子圍得密密匝匝。這時候,主人才悄悄告訴我,為了滿足我的夙願,他作了精心的安排,專門請了三個布袋戲藝人合臺演出。
開場鑼鼓敲響了,第一齣戲是常演劇目《被賭害》,勸人不要賭博,故事情節簡潔明了,對白詼諧通俗,唱腔極富感染力。
這是真正的民間藝術,藝人與觀眾距離近在咫尺。劇中的對白、唱腔均用閩南話的方言俚語。你琢磨琢磨,普通話的“心裏”與閩南方言的“心肝頭”,普通話的“心跳”與閩南話的“心肝頭別別跳”,對於講閩南話的觀眾來說,那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特別是對我這麼個久居京城的蒼南遊子來說,聽這純正的母語,真是一種享受啊!
第二齣戲是傳統劇目《武松打虎》。藝人單手操縱的武松能穿衣、脫衣、舞棍,還能翻跟鬥;而那只老虎,時而撲騰飛躍,時而閃身甩尾。幾個回合下來,武松的勇猛英姿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齣戲是根據京劇改編的《徐策跑城》,小舞臺上的徐策,手捋長鬚,抖動頭盔,還撩起衣袍,蹣跚徐行,令人拍案叫絕。
三十年來,我觀賞過數不勝數的戲曲藝術,然而今天,我被故鄉這種“土”得掉渣卻又獨具魅力的民間戲曲藝術所折服。我納悶,布袋戲為什麼不去國外參加世界藝術博覽會?
感謝劉傳代、黃朱黃、吳明月三位藝人的精彩表演。三位從鄉間走來的藝術家,身懷絕技,卻像農民般樸實。年已半百的吳明月,二十歲便開始跟父親學藝。他說,布袋戲對藝人的要求很高,不僅手腳要靈巧、嗓音要好,人還得聰明活躍。一個布袋戲藝人,起碼要學三五年,才敢搭臺演出。現在全縣布袋戲藝人不足十個,且都是中老年。再這樣下去,不用多少年,這門藝術怕就要絕種了!
故鄉的父老鄉親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飯是一定要吃的,酒也是一定要喝的。我建議以後招待客人,不妨再問一句:您看布袋戲嗎?我相信請外地客人看一場布袋戲,那絕對要比吃生猛海鮮強。布袋戲一定能成為蒼南的一道“特色菜”。
希望下次再回故鄉,能聽到這樣的問語:您看布袋戲嗎?
http://203.93.124.10:89/gate/big ... 5-15/113@235012.htm |
|
|
|
|
|
|
|
发表于 5-5-2004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ei 于 2-5-2004 04:50 PM 说 :
三十年來,我觀賞過數不勝數的戲曲藝術,然而今天,我被故鄉這種“土”得掉渣卻又獨具魅力的民間戲曲藝術所折服。我納悶,布袋戲為什麼不去國外參加世界藝術博覽會?
當然有
不僅是在世界性童玩或玩偶戲的展覽會上露臉,
台灣的布袋戲還有專屬有線頻道(霹靂), 不過該台現在布袋戲份也降低了
還拍了一部電影"聖石傳說"
題外話 歌仔戲也有明華園的世界巡迴表演
(當然隨著閩南語人口的流失都有式微的傾向) |
|
|
|
|
|
|
|
发表于 5-5-2004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5-2004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