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骨大夫

癌前病变认识(中医肿瘤学基础/24种癌症治疗篇/肿瘤科常用中药)不讨论和回复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2-2008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肿瘤并发症

恶性肿瘤本身及治疗均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①恶性肿瘤引起的并发症:上腔静脉综合症,恶性体腔积液,异位激素症候群;②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引起的并发症: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并发症,放射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免疫治疗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并发症;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并发症:感染,出血。  

  上腔静脉综合症  
  上腔静脉综合症(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上腔静脉阻塞而致的一组症候群。上腔静脉为血液自头、颈、上肢及上胸回流到右心的主要静脉通道,由于它本身管壁较薄、内部血流压力低,且受解剖位置所限,被多组淋巴结所包绕等原因,因而易受压阻塞。上腔静脉阻塞影响静脉回流,可导致引流区域静脉压升高及表浅静脉扩张。  

  多种因素与上腔静脉阻塞有关。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的恶性肿瘤或转移病变、肿瘤直接侵犯血管壁和/或血管内血栓形成、继发炎症、血液郁滞、血小板凝聚等因素单一或联合均可产生SVCS。目前引致SVCS最常见的病因为肺癌,且以右侧居多与此有关。  

  SVCS可由许多疾病引起。随着甲状腺肿、梅毒及结核等疾病的疗效显著提高,非恶性病因已明显下降。目前90%以上为恶性肿瘤所引起。此外,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中,非恶性病因所占的比例亦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取决于起病缓急、梗阻部位、阻塞程度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通常为潜隐性起病,半数以上已有2~4周病史,进而出现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最常见的主诉为呼吸困难、面颈浮肿,其次为躯干和上肢浮肿,胸痛、咳嗽、咽下困难亦可出现。如继发颅内压升高则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视觉减退、焦虑、激怒、嗜睡及意识状态改变,但不多见。常见的体征有:胸、颈静脉扩张,颜面浮肿,呼吸急促(>30次/分钟),也可有颜面红肿、上肢紫绀和浮肿、声嘶和/或Horner综合症。  
  采取病史应包括了解吸烟史、有关环境因素和职业。胸片可显示上纵隔(右侧占75%)肿块、纵隔和缺管旁淋巴结肿大、胸水(右铡多见)。胸片无典型发现时,进而用静脉对比剂的CT检查可有帮助。由于引起SVCS的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通常在治疗上有明显不同,因此,宜在治疗前尽可能明确病理。可通过内镜活检(支气管镜、纵隔镜)、手术活检(锁骨上淋巴结、剖胸探查)或细胞学检查(痰,支气管镜冲、刷物,胸水)实现。对于就诊较晚、病情紧急,先行紧急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酌情安排有关检查。  

  SVCS的治疗目标为缩小肿块、缓解阻塞、恢复正常的静脉引流。不完全的上腔静脉阻塞,用放射治疗最为有效。放疗总剂量取决于原子核肿瘤病理类型和病期。放射野的设计应包括原发肿瘤、纵隔、肺门及任何邻接肺实质的病变。化疗可与放疗综合,也可单独使用。瘤块过大时可先行化疗后施放疗。纵隔放疗已足量时化疗为主要疗法。恶性淋巴瘤和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显著。手术治疗仅在以上方法不满意的病例方可考虑使用,但难度较大,并发症和死亡率均高。  

  内科治疗也有一定价值。患者应限制钠盐及液体摄入。吸氧可缓解呼吸困难。止痛药和镇静剂有助于减轻因胸痛或呼吸困难而引起的焦虑和不适。利尿剂对缓解液体滞留所致的症状可迅速见效。类固醇激素能减轻呼吸困难以及肿瘤和放疗可能伴有的炎性反应。如疑及血栓存在,抗凝剂及纤溶药物也可应用。  

  大部分病人可期望有症状改善。症状明显缓解者淋巴瘤可达95%,肺癌为70%。大部分病例在治疗后3~4天内症状缓解,少数病人在7天内症状亦见好转。SVCS的总生存率较差,仅有10%~20%病例生存超过2年。SVCS后的生存取决于肿瘤类型及恶性肿瘤对抗癌治疗的反应性如何。

肿瘤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方法一 :把中医防病思想用于肿瘤并发症“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是中基防病思想的重要方面。《难经·七十七难》说 :“所谓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用于防止肿瘤出血有一定临床价值 ,例如白血病患者因放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及血小板下降 ,又应用激素干扰凝血机制 ,很容易出血 ,在没出血前投以西药止血药是没道理的 ,但如给以养血健脾、补肾凉血中药 ,则对预防出血会有现实意义。

  方法二 :应用中医四诊发现肿瘤并发症的先兆。现代医学为肿瘤并发症的检查提供了微观的定量依据 ,但无法囊括诸多的严重并发症 ,更无法解决并发症的“先兆”。中医学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提示中医四诊可能提供并发症的先驱症状 ,是对西医诊断学的重要补充。例如曾遇一有胃出血史的胃癌患者 ,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指标及大便潜血检查均无异常 ,但逐渐面色红润、发热亢奋、脉弦大 ,舌红舌尖出现红点 ,提示有“血热妄行”的先兆 ,不久患者突然呕血 1000ml。

  方法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并发症。应用中西两套方法治疗并发症常可提高疗效。例如应用抗生素后仍然高热不退者 ,应用犀角地黄汤或清开灵可协助降温。用萘普生、消炎痛治疗癌性发热可致大汗淋漓 ,服用五味子、浮小麦等益气固表中药可止汗防虚脱。阿霉素等蒽环类化疗药常引起心前区不适及心电图异常 ,口服中药生脉饮常可纠正这种现象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常可在抢救中发挥长处 ,如在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的抢救中 ,为了止血而用止血芳酸等止血药 ,这种药稍有过量便会促进微血栓形成而减少组织灌流。为了溶解血栓有时要用肝素等活血药 ,这在血小板减少情况下又易致出血 ,在短期内既要止血又要溶解血栓的情况下 ,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用药矛盾 ,这时中药配合常可改观。一是中药止血药如藕节、仙鹤草不增加血黏度 ,配合肝素溶解血栓可排解出血之忧。二是当归、赤芍等养血药活血而不致引起出血 ,与西药止血药配合可防止形成微血栓。三是三七、血余炭、蒲黄等中药止血又活血 ,这种双向作用正好符合治疗DIC既止血又活血的需要 ,如能配合西药则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特点。

骨转移和贫血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两大并发症。骨转移会使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而贫血更会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危险。近日在京举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生活质量月主题的专家媒体知识共享会上,我国多名肿瘤学专家提出,要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关注并积极治疗恶性肿瘤的并发症。

    骨转移是癌变细胞通过血液流动从原肿瘤向骨骼扩散,从而造成疼痛及其他临床后果。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常务委员江泽飞教授说,既往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化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仅采取止痛剂等消极治疗方法。患者只能求助于大剂量的止痛药,甚至使用静脉或椎管内注射止痛药物来减少疼痛。患者不得不因剧烈疼痛、长期慢性消耗而在极度痛苦中走完余生,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渐成熟的治疗手段使减轻骨转移患者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成为可能。临床研究已证实,双膦酸盐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病理性骨吸收,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骼并发症。目前,双膦酸盐已被国际权威治疗指南推荐作为某些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基础治疗药物。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执行委员徐兵河教授说,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在治疗前超过一半的患者因骨骼并发症卧床不起。经第三代双膦酸盐——伊班膦酸静脉注射治疗后,7天内有超过85%的患者可生活自理,大大节约了患者长期卧床所造成的护理及反复就医的成本。

    另一种极度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肿瘤并发症是癌性贫血。癌性贫血多数是由于恶性肿瘤化疗或者放疗中的副作用引起,包括化疗药物对肾功能和造血的抑制和破坏作用,放疗射线对骨髓造血的影响等。另一方面,肿瘤本身也对人体造血功能造成影响,包括肿瘤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和肿瘤的骨髓浸润等。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5-2-2008 12:0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2-2008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6。附篇:古代皮肤科对皮肤肿瘤(癌)的认识

皮肤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特发性出血性肉瘤(Kaposi肉瘤)、汗腺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其中以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皮肤癌的90%. 

1)。癌发(基底细胞癌) 古病名。痈疽五发之一。《外科启玄》卷四:“此疮发于神道、灵台二穴,乃督脉并膀胱经,多血少气。初起时不作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可参见痈疽五发条。

2)。翻花疮(鳞状细胞癌)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由肝火血燥生风所致。症见生疮溃后,胬肉白疮口突出如菌,头大蒂小,触损则流血不止。即肉芽过剩,部分为皮肤癌。治宜养血疏肝化瘀。内服逍遥散,外用千金散腐蚀法(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轻粉15克,飞朱砂15克,煅臼砒6克,赤石脂15克,炒五倍子15克,煅雄黄15克,醋制蛇含石15克),或平帑丹(煅乌梅肉、月石各4.5克,轻粉1.5克,冰片1克)。

中医文献中无皮肤癌之名,但古籍中有关于皮肤体表生疣、失荣、赘瘤及翻花疮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云:“翻花疮者,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便主恶肉,渐大有根,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医宗金鉴》亦云:“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日久难愈,形气渐衰,肌肉削瘦,愈溃愈硬,色现紫红,腐烂浸淫,渗流血水。疮口开大……形似翻花瘤证。”这些描述与皮肤癌颇为类似。明•薛立斋更言:“翻花疮者,由疮疡溃后肝火血燥生风所致。或疮口胬肉突出如菌,大小不同,或出如蛇头长短不一。治法当滋肝补气,外涂藜芦膏,胬肉自入,须候元气渐复,脓毒将尽涂之有效,不然,虽入而复溃,若误用刀针蚀药、灸火,其势益甚或出血不止,必致寒热呕吐等证,须大补脾胃为善。”对本病之临床表现、病机、治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内外同治的治疗原则及治疗禁忌。
3)。 脑湿 (皮角)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脑湿,谓头上忽生肉如角。谓之脑湿,言脑湿气蕴蒸冲击所生也。”相当于皮角。即头上忽生肉如角状的疾病。多由湿气薰蒸冲击所致。外治为主:先宜于根处结扎,再以千金散外敷,以净根蒂。
4)。舌菌(舌癌)
5)。茧唇(唇癌)
6)。黄瓜痈 (瘢痕疙瘩)古病名。指生于背部脊旁的痈。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四。亦名黄瓜疽、肉色。该病因脾火积毒而生。症见皮肉色红,疮肿如若黄瓜状,肿高寸余,长可尺许,局部疼痛剧烈。同时伴见四肢麻木等症,治宜清热解毒凉血。余证治可参见外痈,有头疽条。
中医药治疗瘢痕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是美容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表现为明显的瘤样增生及功能障碍。其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外基质中大量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沉积,胶原排列紊乱。目前,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加压、放射、冷冻和药物及激素注射等疗法,但疗效均不理想。中医学对瘢痕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又有一定的进展,是倍受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本病病名多以局部形态为特征。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据本病与刀伤关系密切,命名为“锯痕症”,此外还有“蟹足肿”,“肉蜈蚣”等名称。有关瘢痕的病机认识,文献记载较少,一般认为本病与先天禀赋,素体特异有关,加之遭受金创,水火之份,余毒未尽。气滞血瘀,搏结经络而成。又有记载:“此证由心肾二经受邪所致,宜内服荆防败毒散加天花粉、乳香、没药,外用神针针其头尾以艾灸四足二十八壮。”
    2 中医药治疗方法
    创伤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与创面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活动及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及其活性密切相关。中医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辨证论治从散在的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气血壅滞,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渗湿止痒为治疗原则。②属疽症,腠理肌肤损伤、经络受阻、营位失调、气滞血凝结所致,以瘀血辨证活血化瘀为主。③经络痹阻,以破瘀软坚加利湿为主;④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痰湿搏结,以穿凿肿物、软坚散结、疏通气血、排出邪浊、修正肌肤。其方法有内治和外治之分。
    2.1 内治法
    史氏等对瘢痕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自拟“消积排通汤”消积排浊,药用白芷、甲珠、雷丸、寸冬、元胡、桃仁、红花、榔片、荆芥等。刘氏认为本病治疗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瘢,方选《医宗金鉴》凉血四物汤加味:当归、生地、赤芍、金银花、川芎、红花、陈皮、赤苓、黄芩、丹皮、三棱、莪术、大黄、桔梗、甘草。夏氏遵前人观点主张瘢痕主要为淤血阻滞,治以水蛭活血汤:水蛭9g~15g,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伸筋草、炙山甲、威灵仙,病在上肢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加川牛膝、麻木加全蝎、蜈蚣、并强调加水蛭为方中主药,缺之难以获效。
    2.2 外治法
   毛氏用积雪苷外涂、内服治疗瘢痕。
内、外治结合法
    史氏等对瘢痕的发病机理提出“实证是基本,虚证是其标”的新理论,运用消积排通汤(白芷、甲珠、延胡索、桃仁、红花、荆芥等)内服,甘芫粉(甘遂、芫花、白芷各等份)外敷治疗瘢痕,同时将瘢痕辨证分为三型: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加减用药,共治疗440例,总有效率92.27%。赵氏以消瘢散(丹参、五倍子、苦参、昆布、海藻各30g,威灵仙、硫磺、海桐皮各15g,防风、蝉蜕各10g,三棱、莪术各20g)敷贴瘢痕局部,配以热烘疗法,同时内服消瘢汤(丹参30g~60g,陈皮、半夏、炙山甲、皂角刺、白芥子各10g、川芎、红花、羌活、独活各20g,,蔓荆子、苍耳子各6g)加减,共治疗9例,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
7)。 乳疳 (湿疹样乳腺癌),病名。乳房部痈疽经久不愈之病证。出《外科启玄》卷五。证见乳房部生有疮肿,经治多难愈,缠绵岁月。或乳头破溃肿烂,漫延周围;或疮面腐肉不去,肉芽不长,甚至破似莲蓬,疼痛难忍。本证包括有乳腺结核、乳腺癌等
(现代医学)乳腺外Paget病
1895年Paget首次描述了此病及乳晕湿疹样癌,故名之。因本病系大汗腺癌向表皮内播散所致,故好发于肛周、会阴、外生殖器和腋窝等大汗腺发达的部位。病灶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与乳腺Paget病相似,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大小自0.5~10cm不等,呈褐色或淡褐色,中央潮红、糜烂、其表面覆以少许鳞屑或痂皮。发生于肛周及会阴部者可呈疣状或呈乳头状瘤样突起,患者常感局部瘙痒、刺痛或灼痛,溃破后可并发出血。此病发展缓慢,可局限于局部数年,但亦可发展为浸润性腺癌而导致致命的转移。手术切除后容易发生局部复发,其复发率达31%~61%。
8)。瘤贅(神经纤维瘤 )病名。指因瘀血浊气痰滞停留于组织之中,而产生之赘生物者。出《灵枢•刺节真邪》。亦名瘤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有六瘤记载,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该病可生于身体各处或发于皮肉之间,或生于筋骨之内。其病多因七情劳欲,脏腑失调,致使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症见体表出现肿物,如梅如李,日久增大,界限分明,色白而肿痛,亦可破溃化脓,病程漫长,多属阴症。治宜化痰解瘀,软坚散结;如破溃化脓者,佐以解毒。临床须按瘤体不同而选方。
9)。足尰(胫部淋巴管瘤)病名,出自《诸病侯源论》。尰,指足胫肿至发直。
10)。 肉瘤(近似现代医学脂肪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多发生于皮肤、皮下、骨膜及长骨两端。
11)。脂瘤(皮脂囊肿)。
12)。血瘤 (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08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肿瘤科常用的抗癌中药(下篇)

癌前病变与24篇的中医肿瘤治疗方案已经全部完成,希望这些篇幅能提供中医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指引,当然不希望这是治疗上的唯一依据,中医治疗必需根据四诊八纲,辩证施治,处方用药者必需灵活掌握中医的临床理论,基础,按照理,法,方,药,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接下来将分段介绍中医肿瘤科常用的中草药材。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2-2-2008 01:3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2008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 :常用抗癌中药

常用抗癌中药可分为
(1)清热解毒药
(2)活血化淤药
(3)理气解郁药
(4)软坚散结药
(5)除湿利水药
(6)以毒攻毒药
(7)扶正培本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2-2008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清热解毒药

凡具有清除热邪,解毒消肿作用的药物,统称清热解毒药。临床上不少癌肿,与热毒有关,特别是各种肿瘤并发感染者,故这类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很广。

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久服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该类药物繁多,主治癌肿类型各有特长,临床常与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滋阴凉血等药配伍应用,体虚者亦与扶正补气药同用以攻补兼施。

肿瘤科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 :七叶一支花,土茯苓,山豆根,牛蒡子,白花蛇舌草,龙葵,石上柏,石见穿,冬凌草,半支莲,苦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大黄,玄参,青黛,青蒿,鱼腥草,紫草,蒲公英,藤梨根,野葡萄藤,鸦胆子,菝葜,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4-2-2008 09:1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8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活血化瘀药

凡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肿瘤科常用的有:三棱,莪术,乳香,泽兰,丹参,赤芍,郁金,五灵脂,土鳖虫,桃仁,红花,急性子,姜黄,延胡索,自然铜,威灵仙,喜树,干漆,王不留行等。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入血分。善于走散通行,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徵、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本类药物主治范围很广,遍及内、妇、儿、外、伤各科。如内科之胸、腹、头诸痛,而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者;体内之徵瘕积聚;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血证之出血色紫,夹有血块,外伤科之跌扑损伤,瘀肿疼痛,痈肿疮疡等。凡一切瘀血阻滞之证,均可用之。

活血化瘀药,根据其作用强弱的不同,有和血行血,活血散瘀及破血逐瘀之分。可按其作用特点和主治之不同,分为活血止痛、活血碉经、活血疗伤、破血消徵四类。血淤是肿瘤形成的病机之一,亦是肿瘤患者常见病症之一。因此,活血化淤药为肿瘤临床常用药,活血化淤药对肿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临床应用需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辩证应用。

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对妇女月经过多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现象者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2-2008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理气解郁药

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畅的药物,统称理气解郁药。祖国医学认为,“百病生于气”,肿瘤的发生与气机不通有关。正如《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洽同郁断》:“忧思郁怒,气机不和,日久聚而成积。”气滞是肿瘤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之一。

对郁的治疗,早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并根据五脏功能特点提出“达、发、夺、泄、折”五郁之治,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实际上《内经》治郁之法不止此五者,所谓: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留者攻之等均属此类。目的是使气血通利,此治郁之总则。

肿瘤科常用的理气,解郁中药有:
青皮,橘皮,香附,乌药,川楝子,木香,厚朴,枳壳,刀豆子,花椒等等。

附 :
解郁八法
1软坚解郁法
一般用于甲状腺腺瘤,表面光滑能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但按之较硬者,用解郁汤去甘草,加昆布、海藻、牡蛎、炙鳖甲、夏枯草、玄参、海浮石等软坚散结之品。

2化痰解郁法
用于肿块质软不痛,胸闷或有喉间梗塞感,痰多,一般无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之症。用解郁汤加制川朴、半夏、青皮、陈皮、苏梗、全瓜蒌、象贝母、夏枯草、山慈菇等化痰散结之品。临床因痰与湿常交缠在一起,故化痰燥湿同用。

3活血解郁法
用于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时有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带涩,用解郁汤加三棱、莪术、川芎、丹参、山慈菇、守宫、夏枯草等化瘀散结之品。

4利湿解郁法
用于肿块质软不痛,神疲乏力,胸脘痞闷,大便溏薄,一日数行,舌苔白腻,脉濡或弦。用解郁汤加制川朴、防风、党参(或人参)、陈皮、薏苡仁、贝母、夏枯草、海浮石。

5清热解郁法
用于颈前肿块按之质地中等,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干且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用解郁汤加龙胆草、栀子、丹皮、夏枯草、黄药子、玄参、贝母、赤芍、海浮石等,清肝胆之热。

6宁心解郁法
用于颈前肿块按之质地中等,心慌心悸,夜寐不实,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结代或虚数。用解郁汤加麦冬、炒枣仁、制远志、石菖蒲、生地、人参,宁心安神。如伴胸闷可加全瓜蒌、薤白、制半夏、丹参、桂枝等温通心阳之品。

7益气解郁法
用于颈前肿块质地中等,懒言短气,神疲乏力,纳谷不馨,舌质淡而胖,脉迟弱。用解郁汤加党参、黄芪、青皮、陈皮、制半夏、夏枯草、山慈菇等益气行气,散结解郁。

8滋阴解郁法
用于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渴喜饮,急躁易怒,甚者手足震颤,舌红,脉弦细数。用解郁汤加生熟地黄、怀山药、丹皮、南北沙参、玄参、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海浮石等滋阴软坚散结之品。

以上八法在临床还应当根据辨证配合使用。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5-2-2008 09: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2-2008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软坚散结药

软坚散结   中医治疗学术语。指用软坚药物治疗浊痰瘀血等结聚有形病证的方法。软坚药物味多咸。《素问•脏气法时论》:“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如痰浊凝聚的瘰疬、瘿气,宜消痰软坚散结,用浙贝、海藻、昆布、牡蛎等。久疟而脾大,宜软坚破结,用醋泡鳖甲、三棱、莪术等。此外,热结胃肠的便秘,用芒硝等咸寒软坚泻下,亦属本法范围。

肿瘤形成后,聚结成块,有的坚硬如石,故称之“岩”。对此,《内经》很早就提出了“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的治法,以后逐渐形成软坚散结之法。软坚散结药物能使肿块先软化,以后逐渐消散。此类药物一般属于咸味药,故中医称“咸能软坚”。常用方剂有昆布、鳖甲、龟板、牡蛎、穿山甲、僵蚕、海藻、莪术、夏枯草、瓦楞子等。
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发现,一部分软坚散结药物具有直接抗癌作用,而且能调整人体免疫功能。

软坚散结药物在临床上较少单独使用,所以配伍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要根据产生肿块的原因来选择配伍的药物。如因热而结者,配伍用清热药,以清热散结;因寒而结者,配用温阳药物,以温阳散结;因毒致结者,配用解毒药物,以解毒散结;因痰而结者,配以化痰药,以化痰散结;因气滞而结者,配以理气药,以理气散结;因瘀而结者,配化瘀药以化瘀散结;因食滞而结者,配伍以消导散结。

肿瘤科常用的软坚散结中药有 :
夏枯草,山慈姑,海藻,昆布,牡蛎,白僵蚕,半夏,天南星,瓜蒌,白芥子,土贝母,阿魏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2-2008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除湿利水药

  凡能通畅水道,祛湿利水的药物,统称除湿利水药。“湿”作为致病因素及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在肿瘤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除湿利水法是肿瘤治疗中的一大法则。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

一般应按不同病症,辩清湿之内外,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分别调治。

肿瘤科常用的中药有 :茯苓,猪苓,意苡仁,防己,大戟,甘遂,芫花,葶苈子,泽漆,白茅根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08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以毒攻毒药

以毒攻毒药物的特点是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故临床应用以毒攻毒药物防治肿瘤时须慎重地掌握有效剂量,并适可而止,并可继之使用无毒或小毒的药物以扶正祛邪。
    以毒攻毒法不失为防治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毒攻毒药物辨病治疗,临床多有效验,关键在于要掌握“度”。
    在具体应用时,要时时顾护患者的正气,并以此为依据而决定以毒攻毒药的用量及使用时间长短,必要时可先扶正培本后攻邪,或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加用以毒攻毒药。

肿瘤科常用的以毒攻毒药有 :马钱子,蟾酥,露蜂房,蜈蚣,全蝎,水蛭,班蝥,附子,狼毒,长春花,硇砂,雄黄,硫磺,明矾,守宫,巴豆,雷公藤,藤黄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9-2-2008 05:0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8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扶正培本药

中医理论认为“正虚”是贯穿了肿瘤发病病的全过程。正气不足,气血虚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而出现气滞、血瘀、湿聚、痰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形成肿瘤。临床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扶正培本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降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等,对于某些肿瘤可能会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的作用。因此扶正培本是中医预防、治疗肿瘤的特色和优势。  
 适应证:主要适应于晚期肿瘤,具体措施:滋阴,补气,补阳,养血。

肿瘤科常用扶正培本药有 :人参,黄芪, 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冬虫夏草,肉苁蓉,淫羊藿,女贞子,鳖甲,沙参,麦门冬,熟地黄,当归,鸡血藤,白芍,山茱萸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8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08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骨大夫 的帖子

癌症患者往往被医者诱导去尝"夺命3把刀",等到医者说可以回家等候了才愿意去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这个时候一些患者已经只剩下一口气了.中医虽然不是神仙,可是也是能够救活不少癌症患者的.所以中医药在哪个世纪都不会被淘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医疗保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6-2024 06:29 AM , Processed in 0.0660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