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39|回复: 0

不懂得生产,交换与消费之间相互联系的社团控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8-2007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不懂得生产,交换,消费之间相互联系的社团控股――谈社团控股失败的社会实践因素


除了惠联与商联两大社团控股外(即使成为独立商业机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热裂响应合作社运动的华社控股公司,于30年后的今天以失败告终――其历史形式就是倒闭或解散。失败的原因,根据许国伟在《南洋商报》的及时评论,基本上是:缺乏专业团队与领导层或管理层机制等问题。但是根据梁家兴博士所分析的把集资自大家的钱交由银行去赚钱,那是消极的做法的人性现象,本人认为其失败因素的另一种可能性为:为了各家的个别利益,而不知道或脱离了生产,交换与消费这三大因素作为社会生产必经环节的社会生活过程的基本原则性,以至于满足于个人获益的手段。这表现在精神方式上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活着只要开心就好的总体态度。


马克思先生就曾说过:
社会――不论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请问华社们,从以上这段话来说,您们作为一种社会形式是否已经将自身作为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还是只是将自身作为所有互不相关之个体的集合利益斗争的死亡场所?您们的生产力方式及其发展是停留在个人利益呢,还是为了华社整体生存利益的层次上呢?您们作为一种华社形态,是否愿意将自己成为市民社会的组成部分,甚至其基础呢?您们的社会是否拥有全体公民所信赖的制度形式或等级形式呢?实际上您们控股公司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缺乏管理层或专业人才,而是大部分出于仅仅把筹募到的资金投资到银行户口,或者只是拿去炒股票罢了――这两种致命伤就正好说明了您们华社缺乏了宏观的社会实践论,从而脱离了当代社会中的生产,交换与消费之间互相互动的社会生产环节,也就是与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则相脱离。


在1980年代初期,由马华所呼吁的华社之现代化大企业建设所带动的华社投资热潮,严格来说是在新经济政策的名义下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控股公司建立时期的构成部分,主要是由社团,华团或乡团会馆所组织。如此的组织方式,就不能按着现代企业意义上的管理模式(创造+团结+冒险),而只能在这些团体现有的规则原则(情缘或亲缘关系)来运作着。可是若回溯华团控股成立时的历史根基或其心态,那么在本人看来,这与其说是经济建设的方向,倒不如说是一种在新经济政策下的基本又唯一原始的政治性效应。这效应的基本目的就只不过是纠正种族间经济不平衡的现象。于是乎,社会控股的基本的历史含义实际上是政策体制下的自发性的刺激性因果关系,再加上公司内部仍然存有利益与权力之间因素的斗争的原始人性心态,以至于只能以失败告终。华团控股的失败其实意味着华社整体所隐藏着的分裂因素的可能性。这也同时意味着华社在不平等现象的各种社会压力,加上服从于消费潮流的影响下――那种只能以物质生活水平为个人成功指标的绝对标准――华社实际上就只能在存在着的分裂中生活在期望稍微维持华族数量的种族关系的恐惧心理当中,以至于从教育到经济权益到政治回应,基本上只不过是生理上的反抗或模仿,却缺少了思想上的投资。这使我想起了戴维•赫尔德等人在《全球大变革》中有一句话,即:“……民族国家体系的巩固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是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影响着各个地区和国家;若我们借着相似的句型来勾画出社团控股的历史困境的画面,那么:华社投资的现代化大企业进程,其巩固的意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是在马华的政治性领导下,以一种相似的方式而影响着各个华团,乡团之间的理念上的默契。也就是说,华社的整体功能已经不切实际,或者太过势利眼,以至于能在幻想的理念中各怀鬼胎的合作式的组织起某种特定利益关系之形态。若是只有个人利益的实际意义,而没有现实思想的切实关系,华族就很难统一起来,以至于作任何的现实事物就只能埋怨,咒诅,猜忌,讥笑,虚伪等等。


社团控股公司要迈向或效法现代化大企业的做法,其动机是好的也是重要的,但就是缺少了宏观的社会实践。稍微对资本主义扩张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就不难知道,西方所出现的诸如现代公司,现代企业,现代国家等这类的概念的现实性质,实际上就是西方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并且只有在民族国家体系的条件下才能具有发展的现实意义。然而从实际的条件来说,我们的马来西亚是否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呢?或者我们的民族国家是否就有现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组织形式吗?一个具备完整的现代化企业就必须要有全球领域的眼光,如此才能在企业内部中发展出一套与时俱进的完整齐备的计划过程,投资过程,行政权力的历史经验及其相应的社会实践,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基础,能够号召广大人民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使用有现实意义的法律规则。这些现代大企业的建立因素在我们的华社当中只徒有形式,而没有出路的现实内容。本人觉得80年代的华社投资热潮只不过是一种投机性的历史运动,只是接着现代化大企业的名义或其理念来掠夺国家与华社的财富资源,以便赚取私利,从而置华社与国家的生命于不顾。更可笑的是,竟然有人说:惠联控股由于有给与股东满意的资本回退,因此当时并没有听到股东们有不满解散的声音。社团控股的失败是应该痛斥为华社的没有实际的社会实践之社会生活方式,却只是由于获得了满意的资本回退而不了了之,这种自闭型的自我安慰的自我利益,就只能永远叫华社满足于个人的财富,却不能为华社自身赚取社会财富的社会利益


所以最后,华社们,您们是否愿意在马来西亚社会的领土上与国家和全球化形势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之经济互动基础原则的相互联系呢?若我们解决了自身整体的心态上的封闭状态,面向真实的社会现实,才能发挥您们的控股公司的全球性社会效应之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9-11-2024 05:06 AM , Processed in 0.11746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