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68|回复: 5
|
佳对情诗笑话故事
[复制链接]
|
|
三诗一联结良缘
前清时候,南阳府桥头镇西十里杨家电有一个秀才,名叫杨怀得。杨秀才与镇上私塾先生之女结婚。婚后三年不孕,便抱养邻村一个穷人的孩子。
养子长到六岁时,他的妻子也生了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妻子在产褥期得了病,儿子满月不久就去世了。杨秀才终日闷闷不乐,有心续弦,身边有两个娃娃。谁愿意呢?不在娶吧,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身体又不好,能让两个孩子拖累他吗?家里失去了主妇,真像塌了半拉天。
这一天,杨秀才到镇上赶集,一位同窗好友约他到一家酒楼,边吃喝边谈论家常。那人对他说"年兄,为弟正要寻您,不期在这里相遇,叫我少跑了几里路。"
杨秀才问他:"贤弟寻我何事呢?"那人说:"镇南王庄姑夫家表妹秋萍,容貌出众,亦能作诗对句。不幸她出嫁不久,死了丈夫的,现在住我的娘家。他听我说了您的情况,有再结连里之意,托为弟作伐,不知年兄意下如何?"
杨秀才说:"多谢贤弟美意。只是着婚姻大事,要三思而行。贤弟,三日之后,请到寒舍见换。"
两人又谈了一些闲话,便分手了。杨秀才心想,这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在一想,如果这女子脾性不好,虐待两个幼子,又会闹得家神不安。为此,他想起了岳父。岳父是个私塾先生。广有见识。他家就住在镇上,何不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于是,他来到岳父家里,说了朋友提亲的事。
他的岳父听后,没说什么,提笔写了一首诗:
贤婿此生命不强,
拆得鸳鸯各一方。
要守本份多节哀,
莫声邪念存异想。
上对父母尽孝道,
下该教子成栋梁。
尚续忤妇乱家室,
反害幼子哭亲娘。
杨秀才看了岳父写的诗。口中只得说道:"多谢岳父指点。"当即回家,心中暗暗嘀咕:这老先生不同意我在娶,难道我就此单身到老?多好的一桩姻缘难道就此错过?正走着,他又想起在外做官的舅父如今探亲在家,何不征求以一下他的意见?于是他又到舅父家,对舅父说了情况,并把岳父那首诗给舅父看了。
他的舅父看了那首诗,也写了诗一首:
多情自古叹人生,
岁月坎坷个西东。
夫妻都想白头老,
几个相伴同寿终?
欲续新弦羊幼子,
须择良妇待尊翁。
甥媳地下若有知,
应举双手示赞同。
杨秀才看了舅父写的诗。面露喜色,说道:"舅父之言极是。"
别了舅父回家,见了父亲,把在镇上有人提媒以及岳父,舅父的意思都对父亲讲了,并取出两首诗给他的父亲看。父亲看了那两首诗,又给他写了一首诗:
人缘大好亲可攀,
务要自己意为先。
男子独处今日少,
孀妇在醮古亦然。
绿野寻芳儿有意,
红花盛哀父不嫌。
不求蟾宫去折桂,
只望月圆家也圆。
杨秀才看了父亲的诗,知道父亲同意了着门亲事,新中自然高兴。当他回到自己的房间,看到了两个娃娃,心中犹豫了:岳父之言不无道理呀,眼看已有这两个孩子,若是在娶,夫妻两人还都年轻,一定还会生育的,到那时孩子门有嫡庶之分,你知道她会不会两样看待?想个什么办法能叫她起个保证,以后不虐待前边的孩子呢?现在有不好直言,怎么办呢?他在屋里苦苦思索,又取出那三首诗,轮番阅读。读着读着,忽然灵机一动,想了一副对联。
第三天,媒人来了。杨秀才盛情款待了那位同窗。酒席上,杨秀才对那位同窗说:"着桩亲事,我们一家还有分歧,今天还不能作定论。现在我出一个上联,如果女方对得好,亲事可成的。对不好,此事只的作罢。"说罢取出一个信封交与那同窗。那人见信封了口,不便拆看,饭后便告辞会去了。
媒人到了女家,说明情况,把那封信给了女子的父亲,那老汉拆开,取出一张红纸,只见纸上写的上联是:
岳父舅父生父三心两意
两人看了,都傻了眼。谈婚事,对联一般都是鹊桥,龙凤啊,蜂蝶之类的字眼,他这个上联竟推出三个老头子,啥意思呢?莫不是说男女婚事听父母之命,几个长辈意见有分歧,婚事难定?既然难定,说不同意算了,为什么有说对好下联亲事可成呢?这下联是什么呢?他们两人想来想去,还是对不出来。后来媒人说:"姑父,你把着上联给表妹说说,说不定她能对上来哩!"
老汉依言到闺房给女儿秋萍说明了情况,把上联交给她。秋萍看罢上联,嫣然一笑。
老汉见了这情景,急忙问她:"萍儿,你能对吗?"
秋萍说:"让我对个试试。"说罢取来笔墨,老汉亲自磨墨,只见秋萍蘸饱狼毫,轻舒玉腕,在那上联下边写出了十一个大字:
义子继子亲生子一视同仁
老汉看罢,连连点头说:"杨家所要的就是这句话。"
媒人把下联送到杨家。杨秀才一见,心中大喜,把此事告诉父亲,即换八字,定喜期。
婚后,果然是男欢女爱,相敬如宾,一家和和睦睦。后来秋萍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三秀。直到杨秀才夫妇去世,三秀的大哥才还对弟弟门说明他们是同父异母的情况。三秀听了还不太相信呢 |
|
|
|
|
|
|
|
发表于 14-12-2006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完美的结局了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2006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oolpanda393 于 14-12-2006 09:15 AM 发表
那就是完美的结局了咯!
这个是其中一个故事而已,还有很多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2-2006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大郎妙诗娶金莲
据说武大郎从小就聪明伶俐。五岁开始读书,八岁就能作诗答对写文章。
但他生来命库,十岁那年死了父亲;十二岁上母亲又去世。家中只剩下他和他的弟弟武松,要吃没得吃,要烧没得烧。他只好到本村粉坊里赊点淀粉,做成凉粉,用小车推到集市上摊去卖,赚些钱来维持生活。
这天,武大郎去武城看会,卖完了凉粉回家,走到现在车垒桥西垒桥两村之间,感到累了,见到边有石头,就把小车放下,搬过三快石头垒起来,坐在上面休息。
恰巧,这天本州州官潘大人扮作算命先生,去武城私访后,骑着毛驴回来,路过=此地,看见卖凉粉的小孩坐在那里挡住他的去路,就顺口说道:
"卖粉小童垒石坐。"
暗示他答联让路。
武大郎急忙站起来,闪到路边,随声应道:
"算命老叟骑驴来。"
说完也想难难这个老头。他见老头骑的毛驴踢翻了他垒起来的石头,就顺口说道:
"踢破磊桥三块石。"
武大郎忙上前拦住老头的毛驴又说:"你的驴踢翻了我垒的桥,答不上此联,就得下驴替我垒桥。"
这一下,可真的把潘大人给难住了。他欲对此联,却一时答不出。心想自己身为五品官,如答不上一个小孩出的对联,下驴替其垒桥,张扬出去,可太丢人了。于是说:"老夫今日劳累,请限三日后在答。若答不出愿以纹银十两,赔你垒的工钱。"
武大郎问:"我去那里找你?"
他说:"黄金庄潘府门前,见人一问便知。"
潘大人回到家里,一连三天茶不思,饭不想,翻来翻去吟咏,不得结果。
潘大人有个女儿,芳龄一十三岁,名唤金莲,生的心灵手巧,才貌双全。他听了父亲的吟咏,顺口答道:
"剪开出字两座山。"
潘大人听后直喜得拍手:"妙妙妙,真乃妙联佳句,替为父解了大围。"
金莲笑着问道:"父亲因何为此联做难?"
潘大人就把路遇小孩出联之事,细说了一遍。
潘金莲听后说:"我也以石为题,出联难他一难。"
他父女二人正说着话,就有家人来报:武大郎登门索联。"
潘大人就迎了出去,答上对之联。武大郎听后却说:"此联系出自女子之口,并非大人所作。"
潘大人闻听满脸红,大吃一惊,心中暗道:真乃神童。就问:"怎见得?"
武大郎说:"男子汉舞刀弄斧,抡枪挥剑,该用'劈'字,只有女人以剪刀为伴,才出口就是'剪'字。"
潘大人 听罢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又不好在一个小孩面前服输,于是婉言说道:"老夫偌大年纪,和一小孩子答对,是以大欺小,心中感到不安,才回家叫我女儿金莲代答。你俩年龄相仿,正好比个高低。"随其进府
武大郎听了,心中高兴,即随其进府。潘大人说:"小女出一联:
"破石嫩炼金。"
武大郎随口应道:
"断藕常思莲。"
潘大人转屋告诉了金莲,金莲听后拍手叫好:"此联一语三关,堪称绝对。"
潘大人惊问道:"怎讲?"
她说:"第一,此联既是说人们切藕之时常常会想到和藕一起生长的联花,第二又暗成语藕短丝连于其中。"
"那第三呢?"
一句话问得金莲满脸飞红,底头不语。
潘大人看出女儿有难言之隐,不便在问。仔细一想,想门道来了:上联末尾两字是"炼金",已不是"恋金"吗?下联抹尾两字是"思联",两者合起来起来以不是"金莲"吗?真乃珠联璧合,天下绝对。看起来这两个小鬼头棋逢对手,到暗自有上意了!不禁叹气道:"唉!只可惜出身太贫寒了!"
进联听到了弦外之音,控制不住,失口说:"女儿只爱文才,不爱家财!"
潘大人喝道:"女孩儿家,不识羞!"说罢起身出去,拿了两银子去赏大郎,对大郎说:"
"因荷(何)而得偶(偶)?"
武大郎答道:"
"有杏(辛)不须梅(媒)。"
潘大人听了,心中到:"不须梅?你倒想得轻巧,没那么容易。便说:"赏你纹银百两,拿回家去好好读书,不必在作生意,考取功名后在来见我!"
武大郎听明白了潘大人的意思,说道:'多谢大人的恩典,小生一定努力!"走上前去,双手接过银子,就回家去了。
武大郎回家后把银交给武松一半,送他到蒿山少林寺去学艺。自己跑到王化庄染坊去当学徒,一边干活儿,一边读诗书。大比之年,他考中进士,出任阳谷知县,接着娶得潘金莲为妻,有情人终成眷属。 |
|
|
|
|
|
|
|
发表于 4-12-2011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shuchin1982
很美好的故事啊!怎么会变成不好的呢? |
|
|
|
|
|
|
|
发表于 5-12-2011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