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47|回复: 8

泡茶用水预处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11-2006 0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城市自来水。

自来水厂供应的自来水均已达到生活用水的,由于标准中有一条,即游离余氯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不低于0.3毫克/升,因此,自来水普遍有股漂白粉的氯气气味,直接泡茶,使香味逊色。为此,可采用:①水缸养水。将自来水放入陶瓷缸内,放置一昼夜,让氯气挥发殆尽,再煮水泡茶。②自来水龙头出口处接上离子交换净水器,使自来水通过树脂层,将氯气及钙、镁等矿物质离子除去,成为去离子水,然后用于泡茶。特别是北方,自来水的水源为地下水,PH值均超过7,去离子后,也能使PH值<7。

[2]天然矿泉水。

各地散有各种矿泉水水源,只要无污染的活水,均可用之。用罐桶盛接泉水,先置容器中一昼夜,让水中悬浮的固体物沉淀,上部清水就可用于泡茶,如用活性碳芯的净水器过滤则更好。若有条件,亦可用离子交换净水器,除去水中钙、镁离子,使硬水变为软水。

〔3〕市售矿泉水、蒸馏水(有的称太空水)。

因在制造时已经过处理,可直接煮水泡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6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感观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浑浊度<3度,特殊情况<5度,不得有异臭、异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PH值为6.5~8.5;总硬度(以碳酸钙计)<450毫克/升;铁<0.3毫克/升;锰<0.1毫克/升;铜<1.0毫克/升;锌<1.0毫克/升;挥发酚类(以苯酚计)<0.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0.3毫克/升;硫酸盐<250毫克/升;氯化物<250毫克/升;溶解性总固体<1000毫克/升。

〔2〕毒理学指标。

氟化物<1.0毫克/升;氰化物<0.05毫克/升;砷<0.05毫克/升;硒<0.01毫克/升;汞<0.001毫克/升;镉<0.01毫克/升;铬(6价)<0.05毫克/升;铅<0.05毫克/升;银<0.05毫克/升;硝酸盐(以氮计)<20毫克/升;氯仿*<60微克/升;四氯化碳*<3微克/升;苯并(a)芘*<0.01微克/升;滴滴涕*<1微克/升;六六六<5微克/升(*为试行标准)。

〔3〕细菌学指标。

细胞总数<100个/升;总大肠杆菌<3个/升;游离余氯在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不低于0.3毫克/升。集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05毫克/升。

[4]放射性指标。

总α放射性<0.1贝可/升;总β放射性<1贝可/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6 0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生命之源,亦是茶之基质。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庄子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天道》)

孔子则认为水中有道,"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古代的哲人热烈地礼赞水,崇尚水。

古往今来,大凡提到茶事的,总是将茶与水联系在一起相提并论的。承扬古代哲人的思想,精茶与真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才能有至上的境界。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讲得更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宣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特别是对滋味影响极大。佳茗必须有好水相匹配,方能相得益彰;反之,有了好茶,若不得好水,佳茗也不佳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水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论述,书中共收水类43种,其中"地水"30种,如泉水、流水、井水、地浆等;"天水"13种,如雨水、露水、冬霜、雪水等。由于人们用茶角度不同,所处地域环境各异,因此,对水品的要求产生不同的审视点,概略地说,其代表性的论点有如下三种:

一是突出选水先择源。唐代陆羽提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除陆羽之外,还有不少论著持水以山泉为上的观点。明代《茶笺》一书认为:"山泉为上,江水次之。"明代陈继儒《试茶》诗道:"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二是强调水要"甘"、"洁"。如宋代蔡襄提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茶录》)"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宋赵佶《大观茶论》)"烹茶须甘泉,次梅水。"(明罗廪《茶解》)

三是主张水宜"轻"。乾隆皇帝一生爱茶,有品名泉之嗜好,对水的要求也别出心裁。他专制一银斗,常品天下之泉水,以水质之轻重分上下。据《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载,乾隆皇帝用特制的银斗量各地名泉之轻重,其所记分量是相当精确的,如北京玉泉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水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中泠泉水斗重一两三厘,无锡惠山泉水、杭州虎跑泉水较玉泉水重四厘,苏州虎丘泉、北京西山碧云寺泉水各重玉泉水一分。由此可见,凡出自山下而有冽之泉水,没有超过北京玉泉水的,故他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

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水品》,明代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汤蠹仙的《泉谱》等专著都对饮茶用水作了研究。另外,还有更多的茶书是既论茶又论水的,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唐庚的《斗茶记》,明代罗廪的《茶解》、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6 0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煮水"老"、"嫩"都会影响到开水的质量,故应严格掌握煮水程度。自古以来,在煮水程度的掌握上积累了不少经验,至今仍可参考沿用。最早,辨别煮水程度的方法是形辨,正如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指出:"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以后,又发展到形辨和声辨。明许次纾《茶疏》中云:"水,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适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最全面的辨别方法要属明张源《茶录》中介绍的,原文为:"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所直冲贯,方是纯熟。"从以上经验可知,水要急火猛烧,待水煮到纯熟即可,切勿文火慢煮,久沸再用。

为什么开水过"嫩"和过"老"均不佳呢?这与煮水过程中矿物质离子的变化有关。前已介绍,现今生活饮用水大多为暂时硬水,水中的钙、镁离子在煮沸过程中会沉淀,煮水过"嫩",尚未达到此目的,钙、镁离子在水中会影响茶汤滋味。再者,煮沸也是杀菌消毒过程,可保饮水卫生。久沸的水,碳酸盐分解时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散失殆尽,会减弱茶汤的鲜爽度。另外,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在高温下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水经长时间煮沸,水分不断蒸发,亚硝酸盐浓度不断提高,不利于人体健康,故隔夜开水不宜次日复烧饮用。若在举行大型茶会开水一时来不及供应,需提前煮水。为了保持温度,可先未等水煮纯熟就灌入保温瓶,用时稍煮加温即可饮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6 0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煮水燃料有柴、煤、炭、煤气、酒精、电等多种,除电无异味外,其余燃料燃烧时多少有气味产生,为使煮好的水不带有异味,应注意:①烧水的场所应通风透气,不使异味聚积;②柴、煤等灶,均应装置烟囱,使烟气及时排出,用普通煤炉,屋内应装排气扇;③不用沾染油、腥等异味的燃料;④应使柴、煤、炭燃着有火焰后,再搁水烧煮;⑤水壶盖应密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品茗用水最好以煤气、酒精、电等为热源,既清洁卫生又简单方便,达到急火快煮的要求。

烧水容器古代用镬,现在边远山区农村也仍沿用,但必须用专用的或洗刷干净的饭镬,否则会使水沾染油腻,影响茶味。现在一般都用烧水壶,即古书上称为"铫"或"茶瓶"者。论其质量以瓦壶为最佳。品用潮州工夫茶的"四宝"茶具之一--玉书煨,即为烧水陶壶,小巧玲珑,烧一壶水正好冲一道茶,故每次均可准确掌握水沸程度,保证最佳泡茶质量。港台地区茶艺馆林立,且又多以品乌龙茶为主,为增添品茶情趣,煮水用小型石英壶,其壁透明如玻璃,易形辨煮水程度,却不易碎,可耐高温,下配酒精炉或电炉,让茶客自煮自泡,其乐无穷。有的地方仍沿用铜壶,如四川成都的茶馆等。有的茶艺馆刻意定做铜壶,但对人体健康而言,铜壶煮水,会提高水中铜的含量,未必是佳品。多数场合,煮水用金属铝壶或不锈钢壶。

大型茶室或企事业单位,供应开水是用铁制锅炉,常含铁锈水垢,需经常冲洗炉腔,否则所煮之水长时间难以澄清,泡茶时绿茶汤色泛红,红茶汤色发黑,且影响滋味的鲜醇,断不可用以待客或品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6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张又新撰《煎茶水记》,记载了陆羽的高超辨水本领:"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执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埃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其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给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严县淮水源,第九;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

"吴淞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此书还记录了刘伯刍对水的评鉴排序:"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泉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淞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张又新经过实地比较,同意刘氏说法。仅从上两例中可见,不同的人辨水,所排定的次序是有异的。如:陆羽认为第七的扬子江南零水,而刘伯刍却认为是第一,以后各种文献中,对水的评价又有不一,于是出现了众多的"天下第一泉"的题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周游全国名山大川后,认为位于云南安宁县城以北的螳螂川畔之碧玉泉是温泉中的第一;同代诗人杨之庵与之看法相同,在碧玉泉畔款题"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并在温泉诗中写道:可以沏茶,可在烹饪。清乾隆皇帝一人封了两个"天下第一泉",即北京的玉泉和济南的趵突泉,并亲为北京玉泉撰写、题书了《御制天下第一泉记》一篇,刻碑立石。清人邢江则把四川玉液泉(位于峨嵋山金项之下)誉为"天下第一泉"。至于各地名山大川,被文人雅士封题为"天下第一泉"的还有很多,像杭州孤山下的六一亭上,就挂有"天下第一泉"匾额。纵观众多的"天下第一泉",均与地质、植被有关,一般蓄水地面均有良好的植被,雨水经植被渗入地下,经砂岩或石灰岩之裂隙渗漏过滤,最后汇成泉水喷流而出。

古人对水的质量比较,只说明了泡茶需用好水,泡茶者应先会择水而已,至于当今之人是否再按古人排定的水质次序去择水泡茶,想来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6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自然水中,除了山泉、江、河、湖、海、井水等地表水之外,还有空中的大气水,如雨、雪、雾、露等。雪水和雪是比较纯净的,虽然雨水在降落过程中会碰上尘埃和氮、氧、二氧化碳等物质,但含盐量和硬度都很小,古人誉为"天水",历来就被用来煮茶。特别是雪水,更受古代文人和茶人的喜爱。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之际,何处觅得宜茶水呢?清人袁枚道:"就地取天泉,扫雪煮碧茶。"用新雪烹香茗,是雪天饮茶一大乐事。如唐代的白居易《晚起》诗中的"融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词中的"细写茶经煮香雪",元代刘敏中《洗溪沙》中"旋扫太初岩顶雪,细烹阳羡贡余茶",谢宗可《雪煎茶》中的"夜扫寒荧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扫将新雪及时烹"等,都是歌咏用雪水烹茶的。《红楼梦》中有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说的是贾母带了刘姥姥等人至栊翠庵,要妙玉拿好茶来饮。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泡了一杯"老君眉"给贾母。随后妙玉拉宝钗、黛玉进了耳房,宝玉悄悄跟了来。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水,泡茶给他们品,"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赞赏不绝"。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回答:"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雨水是软水,用来泡茶,汤色鲜亮,香味俱佳,饮过之后,似有一种太和之气,弥留于齿颊之间,余韵不绝。

雪水洁净清灵,清代乾隆皇帝"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尝于重华宫集廷臣及内庭翰林等,联句赋三清茶诗"(《冷庐杂识》)。实际上,乾隆对雪水是颇有好感的,从某种角度看,乾隆是把雪水当成"天下第一水"了。

水质的优劣是有客观标准的,它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古人因限于历史条件,无论以水源来判别,以味觉、视觉来判别,还是以水的轻重来判别水质优次,都不无道理,但均存在不少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有通过测定饮用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才能科学地鉴定水质。鉴定水质常用的主要指标是:

(l)悬浮物,是指经过滤后分离出来的不溶于水的固体混合物的含量。

(2)溶解固形物,是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的总含量。

(3)硬度,通常是指天然水中最常见的金属离子钙、镁的含量。

(4)碱度,指水中含有能接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

(5)PH值,表示溶液酸碱度。

饮茶用水应以悬浮物含量低、不含有肉眼所能见到的悬浮微粒;总硬度不超过5度;PH值小于5以及非盐碱地区的地表水为好。

当今,许多茶学工作者根据各地的水源,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检测,用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寻觅宜茶之水。上海的评茶专家曾用杭州的虎跑泉水、上海市内的深井水和自来水,以及蒸馏水作比较,先把水煮沸后评出水质,再冲泡成茶汤后来评水质,两种方法检测比较的结果是一致的,均是杭州虎跑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自来水最差。杭州的茶学专家用虎跑泉水、天落水、西湖水、城市井水、自来水冲泡各种茶叶,茶汤的色、香、味均以虎跑泉水最好,雨水第二,西湖水第三,井水最差。自来水因有氯的气味,影响茶香和滋味,缺乏可比性,未列入等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6 0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冷泉数目,犹如天上繁星,难以数清,其中著名的冷泉就有百余处。首都北京的玉泉、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江苏无锡的惠山泉、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等,林林总总,异彩纷呈。我国也是世界上温泉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较大的温泉(包括温泉群)超过2600处。这些泉水,在特定的地质地形条件下,或从岩石缝隙中滴下,珠矶串串,或从岩洞地层中涌出,清流涓涓。有清澈如镜、汨汨外溢的潜水泉,有喷涌而出、飞珠溅玉的喷泉,有四季如汤的温泉,有治病祛邪的药泉,还有离奇古怪的喊泉、哭泉、潮泉、水火泉、含羞泉……

泉,按泉水的温度,可分为冷泉和温泉;按泉的涌出状态,可分为长流泉和间歇泉;按泉的成因,可分为接触泉、侵蚀泉、溢出泉和断层泉;按泉水的化学成分,可分为矿泉和普通泉。世界上多数国家认为:泉水中含溶解无机盐类>1000毫克/升,或者含游离CO〓>250毫克/升,或者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成分,且水的微生物特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的国际标准的泉水,方可称为矿泉。矿泉又有医疗矿泉和饮料矿泉之分。

冷泉的形成,不受地热等条件限制,分布较广,华夏大地星罗棋布。我国著名的冷泉,较常见的有碳酸泉、钙镁泉及氡泉。这些泉水有的以水质清莹、水味甘醇而成为上好的泡茶之水,有的所含成分有益于健康,有的分布在名山秀川之中,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温泉的形成大致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受火山活动影响,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岩浆,火山熄灭后,经过熔岩区的地下水,常年不断地流出地面,形成温度高低不一的温泉。另一种是地温及地下水的循环作用。地壳内的温度远远高于地面,地壳深处的水流受高温气压的影响,也会沿地壳断裂的地方向外流溢,形成温泉。我国的温泉,具有水温高、矿化度低、酸碱度高等特色。水温一般均存42℃以上,最高的达80℃,甚至有超过100℃的。温泉具有药用、医用、热用价值和疗养、保健、观赏价值,并逐渐扩大到工业应用领域,展示了利用天然能源的广阔前景。

关于泉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有关泉水的诗就达10多首。北魏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经注》中,对许多泉水作了详细的记载。唐代的刘伯刍撰有泉的专著。茶圣陆羽游历天下,逢泉必加考察和品评,在《茶经》中对泉水水质作了精到的分析和论述。唐代以后的众多茶人学者撰写了大量茶书文,其中有不少关于水的真知灼见。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弘祖有《徐霞客游记》中,对泉水的分布、成因和特征更是作了详尽的记录。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对泉水从温度上分为热泉和冷泉,从味觉上分为甘泉、酸泉和苦泉。李时珍也是最早的泉之分类学者之一。

"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可见灵砂泉对于黄山的价值。匡庐山色竞秀、风光奇美,却仍以清泉飞瀑为著称。到名城济南的人,总想看看"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风光,特别是要去欣赏一番趵突泉那"千年玉树波心立、万叠冰花浪里开"的奇丽景色。千百年来,山水画家们在泼墨挥洒时,总喜欢在悬崖峭壁之上,绿树丹枫之际,添上一道流泉和飞瀑,使画面显得更加生机盎然、苍古遒劲。

名泉清流以其汩汩溢吐、涓涓流淌的形态、风采、声响、秀色吸引着人们去寻觅、鉴赏和品用,为神州大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6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茶圣"陆羽对饮茶用水进行过潜心研究,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有陆羽品水排等次的生动记载。大历元年(766),陆羽逗留于扬州大明寺,御史李季卿出任湖州刺史途经扬州,邀陆羽同舟赴郡。当船抵镇江附近扬州驿时,泊岸休息。御史对扬子江南零水泡茶早有所闻,又深知陆羽善于评茶和品水,于是笑着对陆羽说:"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陆羽对李季卿说:"大人雅意盛情,余理当奉陪品饮,只是今日风大浪涌,况时辰将过午时,恐取水有难。"原来,南零水正处于长江漩涡之中,通常只有在子、午两个时辰内,用长绳吊着铜瓶或铜壶,深入水下取水。倘若深浅不当,或错过时间,均取不到真正的南零泉水。但此时李季卿决意要品尝一下"佳茗美泉",于是立即派出一位可靠军士,备下打水器皿,赶在午时前,去南零取水。

军士取水归来后,陆羽"用勺扬其水",便说:"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军士分辩道:"我操舟江中,见者数百,汲水南零,怎敢虚假?"陆羽一声不响,将水倒掉一半,再"用勺扬之",才点头说道:"这才是南零之水矣!"军士听此言,不禁大惊,"蹶然大骇伏罪",军士没想到陆羽有如此品水本领,不敢再瞒,只好实言相告。原来,因江面风急浪大,军士取水上岸时,因小舟颠簸,壶水晃出近半,于是用江边之水加满而归,不想竟被陆羽识破,连呼:"处士之鉴,神鉴也!"

李季卿见此番情景,对陆羽惊叹不已。他恳切地说:"处士有如此眼力,可否对品尝过的水作一评价。"陆羽提出宜茶之水,以"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御史即命人把陆羽口授的茶水品第按次记下,以下即是陆羽排出的宜茶之水二十等次:

第一,庐山康王谷水帘水;

第二,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

第三,蕲州(今湖北浠水一带)兰溪石下水;

第四,峡州(今湖北宜昌附近)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

第五,苏州虎丘寺石泉水;

第六,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

第七,扬子江南零水(今江苏镇江一带):

第八,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西山西东瀑布水;

第九,唐州(今河南泌阳)柏岩县淮水源;

第十,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龙池山岭水;

第十一,丹阳县观音寺水;

第十二,扬州大明寺水;

第十三,汉江金州(今陕西石泉、旬阳一带)上游中零水;

第十四,归州(今湖北秭归一带)玉虚洞下香溪水;

第十五,商州(今陕西商县一带)武关西洛水;

第十六,吴淞江水;

第十七,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

第十八,郴州圆泉水;

第十九,桐庐严陵滩水;

第二十,雪水。

陆羽故世后,唐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记载了这个被广为传诵的故事和茶水排品录,突出渲染了陆羽的品水本领,肯定了他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提出泡茶之水高下优劣的开创精神。但这是在1200多年之前,况神州之泉众多,仅凭陆羽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全面考察,并做出科学的鉴评的,所以陆羽所排定的茶水之二十等次,自然难免有偏颇。于是就引发了我国茶学史上的关于宜茶水之水质的首次论争。

后来,张又新又发现了已故刑部侍郎刘伯刍的品水名录: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张又新不满足于前人记载,又一一游历品评,认为刘伯刍说得十分准确。但当他来到浙江桐庐著名的严子陵钓台时,深感此地"溪色至清,水味甚冷",用来煎茶,即便"以陈、黑、坏茶沏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钓台之水远远超过扬子江的南零水。

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中对陆羽能辨南零水与扬子江水有异议,并提出自己对茶水的看法。一是认为陆羽所列举的二十等水品中,如虾蟆口水(即第四等水)、洪州西山瀑布(即第八等水)、天台山千丈瀑布(即第十七等水),皆陆羽戒人"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的瀑水。二是认为"江水居山水上(扬子江南零水居第七),井水居江水上(观音寺水、大明寺水分别居第十一、十二),皆与《茶经》相反,疑羽不当二说以自异……"又说:"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浮槎山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最后,欧阳修自己提出观点:水味尽管有"美恶"之分,但把天下之水一一排出次第,这无疑是"妄说"。

欧阳修之说也遭到了明代人士的反驳。嘉靖举人徐献忠在《水品》中写道:陆羽能辨别扬子江南零水质并非是张又新无端妄述。"南零洄洑渊渟,清澈重厚,临岸故常流水耳,且混浊迥异,尝以二器贮之自见。昔人且能辨建业城下水,况零岸固清浊易辨,此非诞也。"徐献忠认为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中对陆羽品南零水的异议,是因为欧阳修自己"不甚详悟尔"。

清代《泉谱》作者汤蠹仙在《自序》中也评论欧阳修《大明水记》中的说法:"此言近似,然予以为既有美恶,即有次第。求天下之水,则不能;食而能辨之,因而次第之,亦未为不可。"他认为:凡爱茶者,一般不专不精;凡专而精者,没有不能辨别水质的。进而推断:欧阳修或许不爱茶,却以常理去衡量,以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关于品定泡茶之水的水质的问题上,我国传统的茶人似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不必评等第排品次,只要分辨水质美恶即可,可称为"美恶派"。宋徽宗及其《大观茶论》即可称之为"美恶派"。明代田艺蘅著的《煮泉小品》将天下之水分为八类,即源泉、石流、清寒、甘泉、灵水、异泉、江水、井水,并分门别类地加以阐述,但却不排第一、第二之类的等次。另外,钱椿年、顾元庆《茶谱》,孙大绶《茶谱外传》,张源《茶录》,高谦《遵生八笺》以及历代大部分茶书作者、茶学家也都不强调品水排次第。俞樾《茶香室三钞》中说:"张又新本非端人,而名泉乃经其品定,不足为荣,反足为辱耳。"此话说得比欧阳修更直率,更刺耳。上述均可称之为"美恶派"流裔。

另一派则是"等次派"。明初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就继承"等次派"的衣钵,其《茶谱》中水的排名为:"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钟山八功德水,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这种排法恐为历代品水者中最为标新立异的了。一般的品水者,多在《煎茶水记》的基础上徘徊。如明代张谦德《茶经》宣称,虽然自己无法一一品尝天下之水,但"据己尝者言之,定以惠山寺石泉为第一"。他把惠泉由传统的第二升之为第一了。

陆羽品南零水而排等次所开创的这场关于茶与水的学术论争,从唐代起一直延续到清代。通过不同学术见解的争鸣探求,引发出了不少关于名茶名水的真知灼见,使人们对饮茶用水的品格有了更高的追求,并拓宽了对茶文化研究的视角范围,这在我国茶学史上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1-2024 10:12 PM , Processed in 0.13265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