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207|回复: 27

请问新山哪里可以学陈式太极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7-2006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最好是新山或柔佛再也一带.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7-2006 0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on_hyo_81 的帖子

柔佛州陳式太極拳協會 (PERSATUAN CHENZHI TAIJIQUAN JOHOR)
No.16, Jalan Permas 9/9, Bandar baru Permas Jaya,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Tel:07-3871002 ; Fax:07-3875998

授拳地點:
a. 新山百萬鎮四樓
27-3,Jalan Permas 10/7,
Bandar Baru Permas Jaya,
Johor Bahru.
時間: 每星期三、五晚八時至十時。
連絡人: 林佳發會長。電話:07-3671002

b. Plaza Tasek (Car Park)
時間: 每星期二、五晨七時半至八時半。

如果这些电话号码都联络不到,你就找神气兄吧,他肯定能帮到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6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咦~对了,上次你不是说和父亲去练杨式么,怎么忍受不了慢吞吞的拳架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06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唔讲得 !

"忍受不了慢吞吞的拳架啦?!"

非也.唉,家父嘴里老是念着要练,可是从来无法早起,我只好自己去练.我在网上看过一些太极拳的录影,相比之下对陈式比较有兴趣...先试试看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6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Won_hyo_81 的帖子

顶,洒家精神上支持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06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试试到JOHOR JAYA的BAKAWALI
的有盖篮球场去问问看,
要在早上7.00A.M.到8.30A.M.去问.
那里星期日有练太极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7-2006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阿修罗3 的帖子

咦~很久没见你来啦!如没记错你也是在新山练陈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神出鬼没的潜水者还真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7-2006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神气 的帖子



就是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 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列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列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河南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自陈王庭以后,练拳之风盛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中,陈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子陈照奎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的推荐来北京教拳,对北京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发科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在京教拳近30年的实践中,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而丰富了陈式拳的内容。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就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1953年,陈发科与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并培养一大批武术人才。 1961年由沈家祯、顾留馨编著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一书。 1963 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邀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陈家沟等地教拳,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为了教学的需要,由冯志强主编了《精练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人门》; 由田秀臣、阈桂香合编了《简化陈式太极拳》;由阚桂香主编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这些书的出现,使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陈发科的弟子很多,其中有侯志宜、雷慕尼、孙枫秋、田秀臣、陈预侠等人,他们都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的还担任省市武协的领导职务,如洪均生(济南武协主席)、李经梧(秦皇岛市武协主席)、冯志强(全国武协委员、北京武协副主席。从陈发科学习的还有:杨易辰、牛亮、赵仲民、张一 帆、刘慕三、刘子成、刘子元、巢振民、田化轩、李道一、李福寿、赵九洲、朱瑞川、宋立衡、阴云霄、田华、郭永镇、王瑞芝等人。1983年成立以冯志强为会长的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研究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的发展。为了传播陈式 太极拳,冯志强先后到上海、南京、苏州、杭州、青岛、广州、 深圳、陈家沟等地教拳。冯志强还多次到美国、墨西哥、瑞典、 新加坡、日本等国教拳,促进了中外武术的交流.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式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庭所创,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式,另有长拳一百另八势,炮捶一套。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流行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套路。 陈式第一路原有八十三式,主要特点如下:一、缠丝劲明显,动作呈弧形螺旋,"一动内外俱动"。二、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三、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四、快慢相间。五、套路架子分高中低三种适合各种年龄的人练习。陈式拳第二路原名为炮捶。主要特点如下:一、震脚发劲的动作较多。二、动作比第一路快、刚、爆发力强。三、窜蹦跳跃的动作较多,适于青壮年练习。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创编的,顺序与老架相同,架式较小,转圈也较小,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之为大圈拳。由陈青萍创编的另一种新架套路,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谈陈氏太极交手

交手之道有四要,不可不知。

第一胆气要壮;第二要善于审度形势;第三要反应灵敏、出手快;第四要功力深厚。

第一胆气要壮;常言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兵法云:“两军阵前勇者胜。”拳论云:“未曾交手,要一气当先。发作要鹰揭勇猛,切勿畏惧迟疑。心要占先,意要胜人。临敌不胜,必有空食之心。”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刚毅果断,不失时机:只有不怕死的人,才能勇往直前,死中得生。这里主要是指精神状态和战斗意志,而不是盲目自信、不看敌我形势,一味蛮打死拼。是指气要领先、意要胜人,并非不讲战术,一味胡打乱踢。二人交手之目的在于战胜对方,所以应立足于进攻。脚踏中门,斩梢迎面固然是进攻;退让防御,闪展腾挪也是进攻,是为了给进攻创造有利条件。防而后攻,防中有攻,防攻同时并举。意在于攻而不在于守。只有敢于进攻,善于进攻,才能取得交手中的主动权。勇猛大胆与技艺高超是有密切联系的。当然胆大者未必艺高,艺高者也未必胆大。可是如胆大且艺高,则可免胡打蛮干之虞;艺高者如胆气又壮,则可更好地发挥其技击水平。所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第二要善于审度形势;二人交手,如同两军交锋之理,“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审度形势是重要的一环。审度形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辨明地势之远近、平夷险阻、广狭、生死,二是审度较技者的精神状态、体质强弱、动作是否灵活、发力是否浑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战而胜之的策略。若两人相离很近,出手便能相接,要采用“近地宜速”之法,眼要看准,手要拨转,脚踏中门,束身而进,猛扑上去,或打或踢,以迅猛为尚。若二人相距较远,则应先缓缓动步,相机而进,待对方动机初露之时,我即迅速扑上去。如对方身强力大,我切不可力敌,应避其锐气,以柔克刚,击其堕归。也就是说要踏偏门,从迂迥运动中找战机。有机会便打,打完了便走。不惊慌不气馁,不为对方气势所镇慑。最后亦可战而胜之。若对方身材瘦小,力不及我,也不可骄傲轻敌,免受其愚。仍须审度形势,寻找有利战机,一旦有机可乖,则可以压倒之势,一击而胜之。总之进攻不可冒险,防御不能保守,要会扬长避短,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为上策。


第三要反应灵敏、出手快;反应灵敏,动作迅速,是二人交手取胜的重要因素,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交手过程中、无时无地不在起作用的因素。俗话说“手快打手慢”,拳论曰“心动快似马,臂动速如风。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眼疾、手疾、脚疾、意疾、出势疾、进退疾、身法疾。如生龙活虎,令人不可捉摸。在二人交手搏斗中,情况瞬息万变,尤其是面对镖悍、勇猛的对手,向你高速攻击时,你是无暇考虑使用哪个招数的。拳经说:“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招熟,手急还需应之早,过后见势不如无。”临阵时最有效的办法是抛开一切拳理、拳法、清规戒律……,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对方身上,凭着本人的直觉和本能动作又快又猛地进攻对方。所谓快,不只指速度,还要意、气、招法、劲路都走在对方之先,一出手便要将对方“吃”住,使其施展不开手脚,无法发挥其威力。二人交手,动作的快慢是相对的。对练太极拳者来说吧,动作总是柔、缓,似乎常处于劣势,但能利用化劲,崩劲、黏劲等制住对方,使对方百般不得劲,动作想快也快不起来,结果还是比对方快,还是手快打手慢而获胜。快,是交手取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错误的动作,不如不动。贵在经验丰富,判断准确,掌握时机,不先不后,恰到好处;出手上步,不长不短,不贪不歉;用劲刚柔相济,横竖得体,进退有度,化发适宜。凡此种,充而称曰“功夫”或“功力”。

第四要功力深厚。功力乃是交手取胜可靠的后盾。这其中有技术问题,也有经验问题。经验是打出来的,这里只谈谈技术问题。

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招法,我们在交手时应该用什么招法?这与前边所谈的“用直觉和本能动作去攻击对方”和“抛开一切源理、拳法”不是相矛盾了吗?不是的,一点也不矛盾。交手时所用的最有效的招数,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谓的“绝招”,从其整体上讲,应该是将人本能的、习惯的动作,纳入规矩之中,使之更加合理化,以适应攻防形势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潜在本能,而绝不是要选择奇异的,高难度的,足以哗众取宠的动作。所以,在平常练拳时,就应该选取那些动作简单而又符合一般人日常动作习惯、动作幅度在正常生理限度以内、攻防上合科力学原理的动作,反复练习,千锤百练,使其得心应手,达到不思而得,无为而成的程度。动作简单朴素是极其重要的前提,以其简单,才便于学习和容易掌握;以其符合人的日常习惯,才便于行走坐卧时时练习,用时才能不加思索,出手便是,作到高度自动化。以武林前辈名家言之: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和顺自然,望之平淡无奇,交手时则避之甚难,就是这个原因。拳谚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值得我们深思。


技术之二,是在交手时技术的运用问题。既如何发挥自己的技术问题。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要因人、因势而异,这里只能说点原则性问题。发挥技术的前提,必须是平时将那些简单朴素而实用的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吸收溶化,确实已经练到自己身上来了,才谈得上应用,这是要下苦功夫的。在与人交手时,不能过多地思考,要根据形势,意自心生,拳随意发。远不发手,拳打三尺以外,五尺以内。一步一拳,手脚齐动。发手总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未接手时,要一气当先,初一接手,要变化灵适,能以横破直,方为上策。上手时,撒手而出,着人成拳,为的是能够灵活变化。不论用哪种打法,都要上下一起相随,出手先占中门,此之谓巧。眼要精、心要狠、身要进、发劲要整。当发既发,切勿游移。远用手,近用肘,远用脚踢,近加膝。足踏高不过膝,膝顶高不过腹。进步时先进前脚,反退时先很后脚,左进先迈左脚,右闪先动右脚。盖因两脚交替时最易为人所乘。动身时如山移、如墙崩,落脚时如树扎根,如钉子入木。肩背宜松活,当胯宜靠紧,腰脊柱善于转动。身要如蛇动,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动转时,脚随手之出入,调息时,任呼吸之自然。要注意审查来势,防止中人诡计。胆要大而心要细,动急而内沉着。要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后步才能坚实,气静而后身法才能稳便。所以高手与人相较时,神虽缓而眼疾;心虽缓而手疾;气虽缓而步疾。举手谈笑间而胜负已定。总之,二人相较,无论使用百般打法,发挥各种技术,总不外乎一心为主宰,运乎二气之流行。还在于平时刻苦操练,勿误朝夕,功夫不负有心人也。

练拳者必交手,切记不可轻易与人相较,更不能伤人。时代不同了,交手也只是友谊切磋,不同于昔日之临阵杀敌,性命相搏。练武必先修德,此是第一要务,谨记勿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式太极拳推手

学练陈氏太极拳用功的次序为:盘架子、推手、散手。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学练推手是检验架子正不正确的方法之一。[ 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陈鑫也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这就是要求学者从练架时先求认明什么动作是什么着法,然后才能渐渐悟出怎样懂劲。

朋法:陈氏的朋着有多种不同的动作,不同的作用。凡是和对方接手的第一个动作及转折变化形式的动作,都是朋的着法。

捋法:陈氏捋法十分符合落空的要求。假设对方进手攻我,我以右手迎其右手,左手迎其左手,立即将迎人的手变为后手,缠住对方腕部,前手搭在来手的肘关节外上侧,以顺缠下塌外碾的劲配合。就能做到“引进落空”的效果。但捋时眼应对着来人,身体的旋转只限于45度,过则丢劲。

挤法:挤法是手背向着对方的着法,它的动作可以解捋和采、列。着法有单双,缠法可顺可逆。

按法:是破解挤、肘、靠的手法。它的用法有单有双。但总是走逆缠,是掌心对着对方的躯体任何部分的着法。

采法:采和列都是与捋法同样引进对方向自己身体左或右方化劲,而使之落空的着法。实则采、捋、列的形式与劲路毫不相同。从方向来看采的动作较高,走的圈子较大,走的劲路与对方来力合的较多。

列法则动速而圈小,与来力刚一接触,就从合力变为分力。捋法则是走中圈的。列法:列法是制反关节的手法。前手低于后手,亦分单双,能伤人肘臂,不可轻用。

肘法: 陈氏的肘法是近战的着数,有顺鸾、拗鸾、背折肘、连环肘等多种形式和不同方向的用法。

靠法:陈氏的靠法分肩靠,而且有肩外侧、肩头、肩内侧的区别,也有背靠、臀靠、胯靠、膝靠之分。是双方躯干最接近的,而化解、反攻最快的着法。

朋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既出,粘黏连随不丢顶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
下部两臁并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陈氏推手的步法,手法有一种与一般太极不同。特别是步法最易区别。一般太极推手用合步,即双方各以右(或左)步在前,交叉在对方的前腿里(或外)侧;陈氏则甲乙两方,一右步在前,踏在对方前腿外侧,一左步在前,踏在对方前腿里侧,俗称顺步。这种步法,由于互相贴住,对方稍动,便可感觉,有互相制约之用。
    一、甲方以右朋进攻,乙方用朋接后,即变为进步右采,甲方以右挤、靠化采,乙方以左按解挤、靠。
    二、然后乙方再朋化,甲方用左捋法引进乙方左臂,乙方趁势用左挤、靠,甲方再以右按解之。
    三、甲方又用退右步采法引乙方右手,乙方转进右步以挤、靠随化,甲方用左按解之。
    四、然后乙方从朋变顺缠,引进甲方的右手,甲方再以右挤靠随化,乙方再以左按化解。
    一般太极拳称之为“大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麼是纏絲勁?

太極拳之所以異於其它拳術的,不在於動作的緩慢,因為太極拳也有動作快的時候,也不在於手法用勁的柔和,因為太極拳也有手法用勁剛的一面,其不同特殊的是一種運轉螺旋的《纏絲勁》。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成圓形的,但是單純的弧線圓形是沒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圓圈之中,蘊藏著一種好像螺絲似的旋轉勁道,才能稱之為《纏絲勁》。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太極拳的能夠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制快,全在於有了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一種特殊的練法,陳王廷的《拳經總歌》開首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絲我皆依。」就是指這纏絲勁。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是《順纏》,由外往內轉而向後退的是《逆纏》,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纏絲勁,錯綜複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的分類。《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餘的分類不過是依照拳勢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

¡¡¡¡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的法門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氣就是平素練習拳架鍛鍊出來的內勁,內勁發源於丹田,動則勁由丹田而發,靜則勁歸入丹田。由內而外的《順纏》,內勁隨著動作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與兩足尖),由外而內的《逆纏》,內勁又隨著動作循原路運轉而歸入丹田。《順纏》大部是蘊藏於棚勁之內,是屬於呼氣、發放;《逆纏》大部是蘊藏於履勁之內,是數於吸氣、蓄放。

  太極拳於對敵時,搭到敵方能夠隨屈就伸,能夠避實就虛,微微轉動,隨化隨發,以及有一種絞來絞去的勁,拿住對方不能轉動,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都是纏絲勁的妙用。陳鑫說:「要拳《纏絲勁》作何用?蓋硬與人直接者則人易躲閃,易離去,惟以柔接之,則人易其柔軟而心不懼,心不懼故不躲閃,惟以其柔軟纏絲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則已,如黏住人身,則人不能躲閃;躲則以手跟之,如漆膠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閃,離則以纏法纏繞其肱,如蜘蛛以絲纏蠅,又如已上之螺絲,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則已,如既黏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要緊要妙訣也。」

  由此可知纏絲勁的奇妙,至於操練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個動作中,除走弧線的圓形外,四肢和身體各部都像螺絲般的旋轉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無數的圈;做起來是非常錯綜複雜,非筆墨所能盡述。至纏絲內勁的運行,如陳鑫所舉《懶紮衣》右手例:「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手太陰肺經穴,在乳上第三穴與第四穴之間。)踰青靈(手少陰心經穴,在肘上三寸許。)沖少海(手少陰心經穴,在肘後五分處。)經靈道(手少陰心經穴,在掌後一寸半處。)渡列缺(手少陰心經穴,在腕側一寸半處。)至中沖(手厥陰心胞絡經穴,在中指尖端。)少沖(手少陰心經穴,在小指內側。)少商(手太陰肺經穴,在大指端內側。)諸穴止。」是由內向外轉翻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來是視功夫的淺深,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緻。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隨著纏絲勁變化複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祇有此三種情形,但是此三種纏絲,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複雜變化著,絞來絞去的運轉,連貫地纏繞著。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纏絲必須要分別上下相順,不容相逆;如果發現了相逆,那勁道就彆扭不順,這是檢查走架是否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和標準。

  手足順逆纏絲勁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心向外轉向上是《順纏》,手心向內轉向下是《逆纏》,這是手的順逆纏絲;膝蓋往外轉為順纏,膝蓋往內轉為逆纏,這是足的順逆纏絲。走架時手足纏絲的運行,以《運手》為例如下:

  由單鞭接演運手,假定面向南,右手從西收至右乳,順轉而上,復運至西轉一圈,右足收至左足邊;左手即從東起,下轉半圈,手到左乳邊,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順轉半圈至東方,是時左足向東開一步;右手即再從西向收回到右乳邊,下面右足隨右手下轉半圈,收到左足邊;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邊,左手運到東,右手即收到右乳邊;左足向東慢彎開步到東,右足即由下轉收到左足邊;如是左足向東開三步,右足隨之跟三步。關於纏絲勁是雙順轉雙逆的纏絲,並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裏外的雙順雙逆纏絲,成一個立體圈。纏絲勁的運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裏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是由運出回來自外斜纏到腋下;足則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趾,回來自外向裏纏至腿根。

¡¡¡¡《纏絲勁》的運行,陳鑫在他的著作中是以經絡穴位來說明,可見對於人體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流轉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強體魄和強健體質的目的,至於技擊方面,可以提高纏繞粘隨,引進落空的技巧。

¡¡¡¡初學時對於纏絲的轉圈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可視功力逐漸收小,小至沒圈;所謂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沒圈,所謂沒圈,仍有圈意。是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歸於無跡的境界,這種境界祇有下苦功長時鍛鍊才能做到。

    太極拳必須運勁如纏絲,或者說運勁如抽絲。這兩種形象的比方都是說,運勁的形象如螺旋。同時這種螺旋又必須走弧線,尤如子彈通過槍膛時的來復線後,當它運動於空間時,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有拋物線的運動路線。太極拳的纏絲勁就要具有這種形象。

   前面已經說明了運動必須如纏絲的意義,那麼在實際運動中應如何進行呢?說來極平凡而簡單,就是在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下,動作時掌心由內而外翻出或由外而內翻,使之形成太極圖的現象。同時由於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挽轉膀》,表現在下肢則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這是太極拳必須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譜中特別提出練拳時,不論是開展的開放或緊湊的收斂,都不可須臾離開「翻轉掌心」和「旋脕轉膀」的太極勁。這猶如地球環繞太陽運轉走弧線,同時地球本身還自轉一樣。所以太極拳不是平面的一個圈,而是立體的螺旋上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陳氏太極拳要點

    陳氏太極拳第十七代大師陳子明先生乃復元之子並拜陳鑫先生(字品三)為師,習聞拳理,功至極佳境。子明先生曾綴父、師之言,綜理其心得要點凡十一項,以為初學拳者之參考,恭錄如下:

性質太極拳之性質,吾師品三雖言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並濟、運化無方,此言成手之功夫也。初學者宜以自然柔活為主,柔宜鬆、活宜領,柔而不鬆、活而不領,即不自然,安能致堅剛於將來哉。

方法   
太極拳之方法其最主要者為虛、實、開、合、起、落、旋、轉八字,初學者宜辨別清楚。

程序   
習太極拳之程序,須先慢後快、快後復緩,先柔後剛,然後剛柔始能相濟。

姿勢   
動作停止時之架式曰姿勢,太極拳姿勢之要點不外乎手領眼隨,身端步穩,肩平身合,尤須注意頂襠兩部之動作,使無有失。否則,必致上重下輕,周身歪斜,站立不穩之病百出矣。

動作   
太極拳之動靜作勢,純任自然,運化靈活,循環無端,要知其虛、實、開、合、起、落、旋、轉,俱從圓形中來。凡初步入門以大圈為法,始則柔筋活節,進則接骨鬥榫,學者誠明乎此,身作心維,朝斯夕斯,精而求之,進步自速。

呼吸   
呼吸調氣足以發達肺部,若於早晨呼吸後練習拳術,或在練拳時有相當之呼吸,隨其動靜出納以調氣,則筋肉與肺部必同時發育自無肺弱之患。

精神   
太極拳之精神以虛靈為極致,初習者固不能達此境界,然能守所舉要點,鍥而不舍,久久自能水到渠成。

周身相隨   
四肢百骸協同動作,此之謂周身相隨,故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變著   
太極拳之變著與轉勢原屬兩解,(一)前著已停,下著未作,其中間之動作成一勢,曰變著,如懶扎衣下練之右合式,又如摟膝坳步下練之右收式,野馬分鬃、玉女穿梭前之兩個左收式,均為變著。

轉勢   
(二)此著一停要作下著中間之一之動作名曰轉勢,如單鞭以下之左轉,又如掩手肱錘以下之右轉等動作,均屬轉勢,均須辨明白。

身作    語曰口誦心維,讀書且如此況習武乎!故「身而作心而維」實最易   使人進步之一法。

心維    太極拳之身作心維,至要者曰身宜作其圓,心宜維其虛靈。

無貪無妄    習太極拳最忌貪多尤戒妄動,凡運用與姿勢均須求其正確,庶練成後不致犯病而精進自易,若貪若妄者成就終鮮,此弊初學什九難免 宜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陳氏太極拳的特徵

一般的太極拳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一貫的慢動作,可是,陳家太極拳卻在慢動作中包含了剛勁(強烈的打擊)和急速的旋轉、跳躍等技巧。

除了這點之外,陳家太極拳和其他的太極拳另有一不同之處,即前者的每一個動作中,都要加上螺旋形的旋轉(這種旋轉稱為纏絲),而後者則只限於部分的動作纏絲。

民國十七年,陳發科先生首次在北平表演陳家太極拳時,在緩慢的動作中,突然打出虎虎生風的剛拳,他的身體並急速旋轉,躍向半空中;當他縱身跳下,雙足落地時,其勁道使得表演場地的窗戶振動不已!陳先生的表演令在場人士嘖嘖稱奇,同時一掃北平武術人士「太極拳只是一連串慢動作」的觀念。

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認為,太極拳自始至終都以「柔」的動作進行;因此,一般人把剛柔並濟的陳家太極拳,視為旁門左道或者異端的太極拳,這都是不正確的想法。 .

事實上,陳家太極拳以外的其他太極拳,本來並不採用柔的形式。例如:古代的楊家、吳派、武派等的太極拳,都和陳家太極拳一樣,採用剛的技法;可是,到了近代,上述派系的太極拳逐漸演變成柔的動作,揆其原因即是:文人或貴族多半疏於演練,或一些保守的武術家隱藏個人的真傳,致使剛柔並濟的太極拳日趨軟弱、乏力。

如果一位武術家只是反覆練習柔的太極拳動作,雖能得到某程度的效果,卻無法發惲到極致。例如:一再練習柔的動作,可以吸收「氣(大氣中的能量)」,然後在體內培養「氣」,並且通到「經絡(氣的通道)」,傳達全身,可是.這種柔的動作卻無法把積棸在體內的「氣」於短短的一瞬間爆發出來。

在拳法的技巧中,柔的技巧主要在於避開敵人的攻擊;但在反擊敵人的擊、打、踢、撥等動作時,就要有剛的技巧了;剛柔並濟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只有柔的技巧,便缺乏攻擊性,可以說是不完全的武術(陳家太極拳中剛的技法,主要是在肌肉及關節均不施力的原則下進行,而且以瞬間得到成功為目的.這種方法稱為「發勁」)。

有關太極拳的實用性,一向演練柔性太極拳的人士主張「經過經年累月的修行,可培養氣功(呼吸內面的力量),也能發揮強大的威力!」的確,長時間練習太極拳可培養氣功,而陳家太極拳也是加此;可是,辛辛苦苦練成的氣功,如果不練習發揮的方法,根本就沒有用。這主要的問題在於:以求得剛強武術為目的的人,是否有耐心耗費數年時間,專心地培養氣功呢?近年來,社會治安不太好,每個人隨時可能遇到危險,學習如何保護自己法,成為刻不容緩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時間緩慢地培養體內的「氣」了。

筆者研究拳法已有多年,對於柔技為主的一般太極拳是否能在實戰中發揮威力,感到懷疑;同時也接觸過許多主張太極拳(陳家太極拳除外)可作實戰用的人士,可是,這些人之中不乏演練『各門派』拳法者,再不然就是在練太極拳以前,早已精通各派武藝,因此他們只是應用別派的拳法作為實戰,而不是以柔的太極拳來用於實戰。

在太極拳史上,最著名的人物當推楊家太極拳的創始者—楊露禪。楊露禪也是第一位把太極拳傳到北平並致力推廣的人,據說他也是實戰的高手。一般人認為,楊露禪所練的太極拳和目前所見的楊家太極拳屬同一形態。事實上,楊露禪本人窮半生之精力所練的是陳家太極拳,換句話說,他的拳法和陳家太極拳屬同一形態。

現存的楊家太極拳,是由楊露禪的三男楊健侯(1839—1917)加以改良,而由楊健侯的三男楊澄甫(1883—1936)發揚光大的(此外,楊露禪的次男楊班侯所傳下的楊家太極拳,是屬於剛柔並濟的小架式」)。

除了武術之外,若能在體育、運動上也能配合剛柔並濟的動作,則效果更大。這是根據學者研究後證實的。

拳法不只能護身,還能兼具保健體育、精神修養等多方面的效果。雖然如此,拳法的真正功能仍在於護身自衛,說得嚴重些,也就是一種殺人術;拳招的方法和技巧越高超,越能發揮劇毒藥般的藥效。因此,介紹傳統武術形式並無不可,而這些武術所附帶的打人法(攻打敵人、殺傷敵人的亦法)和練功法(培養殺傷敵人威力的方法),則不可公開。¨磥W在競技或運動的場合中,也不可能看到此種攻擊敵人的技藝;因此,我國真正的傳統武術,只在一般武術競技比賽或功夫武術館之外,不為人知的地方流傳下來。

尤其溶入太極拳技法的北派拳法,是依照經絡學(流體力學)和人體生理學所研究出來的;它以與以「養力」為主的南派拳法(包括空手道),在根本上有極大的相異處。例如在攻擊方面,在於南派拳法傷人表面,而北派拳法卻傷人深處。


拳術囗訣‥

「拳法雖小技,一切循太極真理,」

「拳法雖武藝,仍須得到正道。」

意譯‥拳法雖然只是小技藝,可是,一切動作都要遵循太極真理(大自然的法則),而得到正道(中庸之道,既不偏差.不過份,也不會不足)並加以修練。

資料來源:「陳家太極拳入門」松田隆智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太极拳的发劲    陈小旺

    中华武术丰富多采,虽各有风格特点并自成体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刚。何谓刚?在发劲时,内外和一,意气风发,将自己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乃为刚。能将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发到出击点就是刚劲的最高标准。陈氏太极拳的发劲也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仅拳、肘、肩、脚、膝、稍节和主要关节发劲,而且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拳谱中说;“ 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可见拳术水平练到高级境界,不仅周身处处都能发出劲来, 并且是劲由内换,连化带发自然顺遂。

    太极拳是刚柔并用之拳。发劲只是太极拳中刚的一面,太极拳练好,劲自然就能发得好。因此,欲练好发劲须从练拳入手。练习陈氏太极拳分两个阶段:

    其一,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

    内气和动作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初学时,要按其具体要求力争动作合度,就是遵循陈氏太极拳对各个部位的要求。运动规律和逐渐的运动标准,寻求和进一步掌握内气运行的方法。先在定势时(如预备式,单鞭等)思想专一地按照陈氏太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来对照。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极拳书中对此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在详述。其中介绍的虽然比较具体,就是尺度较难掌握。例如;松肩,究竟怎样松?松到什麽程度;含胸,究竟怎样含?含胸过了影响塌腰,含多少为过?这不是象木工,指出准确的尺寸。 在古拳谱中说:“ 只可神会不可言传”。说明对于这些细节用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 可是多数太极拳爱好者没有理想的条件。因此我们须用辨证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陈氏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明确了这一点,定势时体会一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已合格。如果感到重心不稳,气向上浮,便可以检查一下,看是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影响了气沉丹田。然后调整一下,以达到气沉丹田为止。用这种方法做自我校正,掌握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则较为容易了。

    在定势时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能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运动时再按照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及其对身法的具体要求和手足运行的路线进行练习,可以导致内气出入丹田,按照具体不同的动作变化,动如流水地循行周身。

    陈氏太极拳的要求比较严密,初学者往往会顾身不顾手,动作不协调,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就是动作中产生了“丢”和 “顶” (过者为顶不给者为丢)。陈氏太极拳要求按其运动规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运动中产生了丢和顶,就直接影响了内气的运行。所谓下功夫,就是不辞劳苦地走拳架,细心揣摩,对照遵循法则,逐渐缩小运动当中的 误差。运动误差越缩小内气的流量就越能增大。并且受到的阻力减小,动作能够按其法则基本协调,内气则可以勉强贯通。

    其二,以内气催外形

    动作基本协调,内气能够贯通,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度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 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意识指挥, 内气贯通使肢体较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到此阶段,练习陈氏太极拳一些要求和法则已经是不思而得,不会出现明显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和运动误差。但这种体系在技击当中还不能完全适应,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乱套,因而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 “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内气与肌肉的关系    内气源于脏腑,行于经络,布流周身,这是人体的自然生理现象。练习陈氏太极拳要维护、掌握和利用这种规律。内气本身是十分脆弱的,动作中出现丢和顶,内气便受阻。内气输送到经络,由经络渗透传导到肌肉,肌肉 ,就是采用陈氏太极拳的锻炼方法,使脏腑产生的内气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否则,练习时不明其理,不知道遵循法则、克服丢顶的弊病,仍用拙力。轻者练习感到别扭,影响内气的贯通,拳术水平不能进益;重者将会导致内气回流,使器官负载,影响脏腑的正常活动。有人练习后感到胸闷倒饱,皆为内气回流所致。

    古拳谱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内气与肌肉的关系如同雷管与炸药的关系。雷管本身没有多大爆发力、爆炸的主要力量是炸药、可是炸药没有雷管来引爆不行、不按适当的比例也不能充分发挥炸药的作用。练太极拳时出现丢顶、肢体互相矛盾、力量互相抵消、内气不贯通、发出来的劲为零断劲、就如雷管和炸药的比例不适当、炸药不能完全引爆。

    怎样发劲    古拳谱中说:“身如弓弦、手如箭”,“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里的“手”和“梢”并非局限于“手”和“四梢”,而是指击点, 因为太极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例如:掩手肱拳,腰向左转、往上贯穿背、肩、臂、右拳随着腰的旋转向右前发出;往下贯穿胯、腿、足,足踏在地面上产生反作用力,使其先由腰传导到足,再由脚向上通过腿、胯、腰、背、臂,发于右拳。重心快速前移产生惯性,摧动右拳向前发。只有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在发劲的一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在右拳,(发右拳时左肘尖向后发劲与右拳对称,保持八面支撑的身法)。如果右肘发劲,屈住右小臂,突出右肘;右肩发劲,放下右臂突出右肩;右胸发劲,松下肩臂,突出右胸。发劲是汇聚周身之力突出在出击点上。

    在对抗技击当中,对发劲的时机和部位决不可忽视。在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将劲在最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最要紧的部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7-2006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太极技击的寸劲

太极推手较技时在很短距离内突发的劲叫“寸劲”。此劲具有很强的技击效果。又因在短距离内突然发劲,所以使对手往往防不胜防,就是反应过来后也躲闪不及,使之处于被动挨打的处境之中,因它的威慑力和破坏力很强,是伤及内脏的一种特殊技术手段。使用此招数时往往是在对手没提防的情况下进招,又因距离很近,突然以惊炸式的击打来摧垮对手的意、气、神,因而使对手受到震惊。
我国拳种较多,对于“寸劲”也叫法不一。称之为“寸劲”、“震劲”、“惊炸劲”、“点劲”等等。太极拳则更形象地把“寸劲”比喻为:“劲发一点,点点透骨”。此劲击打的效果对人体表面破坏性不大,主要是对人体内脏形成一股很强的冲击波,使内脏受到打击后产生传导力,因此形成对内脏的穿透力与震动。击中后往往发生心慌意乱、想呕吐的感觉。轻者可使对手丧失战斗力,重者会因吐血而死亡。这是太极技击时打其外、伤其内的特殊技击方法。掌、拳、肘击打都可以产生这种效果。在技击时一旦对手被击中,被击中者体内便会引起震动冲击波的效果,如同山谷中的回声一样,声音受到阻挡之后又折射回来,反复回荡产生回音共震共鸣,久久不散。由于腹部被击中,便于腹腔内引起冲击波使体内产生震颤,冲击内脏后撞到脊柱上进而折射返回,形成再次对内脏产生的冲击。击中心脏时则会出现心慌、心律不齐或心跳加速的现象;击中胃部时则会想呕吐、恶心或吐血;击中肝脏时,则有内出血的现象发生。这是由于受震击后,引起胃、肝脏血管破裂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回声效果很高,震动频率也随之加大。“寸劲”与其说快而重,倒不如说劲发一点更为有效,穿透力越强越能引起最佳的技击效果。特别是第一次击中后,不让对手有喘息的机会而连续击打,就会像发生海啸一样,有后浪推前浪之势,使人体内部产生连续冲击力,致使内脏受到乱震后导致心脏紊乱、血管破裂、内脏出血,所以对身体损伤破坏性很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平时,两人练习要点到为止,掌握好尺寸,以免发生危险。在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此技术(在生命受到外来威胁时方能使用)。
太极推手技击是对抗性运动。其发劲主要有两种:一是长劲,二是短劲。长劲可以把人击发出去很远或击倒在地,对人体内部形不成很大威胁,是太极推手时常用手法技巧之一。短劲则是以寸劲的技击手法打击对手,虽然没有将对手打出多远,但是以惊炸劲的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击打形成了对人体内部震动冲击的威胁,进而能把对手的精神意识摧垮,使人体一旦受到震动冲击就会原地崩溃,从而丧失反抗能力。
如何才能练出并掌握运用好寸劲技术呢?这就要在平时刻苦练功时细心观察。认真体会、反复实践时,要注意出手做到虚实分明、快慢相间、沾身成拳,要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将内三合与外三合而合为一体,才能将全身的意、气、神、力集中在一起而达到“劲发一点”,如此,“寸劲”才更具威力。
为什么有人动作做对了,道理也明白,可就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功夫不到家,还应刻苦努力,功到自然成。功夫深时,产生穿透力的效果则会更大更强。如果招数运用得当,则能以小力破大力,达以弱胜强、四两击千金、以巧取胜之境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挖掘、整理、释解陈氏太极门传统技法一百单八势     陈有芹

在陈氏太极门的功夫训练过程中,非常讲究“套路”与“竞技”相辅相成。套路是练“体”,竞技是练“用”。这“体”大家都知道是指人的本身,也就是人本身的肌体或肢体,客观一点讲,太极拳他只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调节和挖掘肌体潜能的运动。比如灵活的缠丝、敏捷的走化、力量的均衡、速度的把握、还有弹抖劲和爆发力等等。要想将“体”达到一定的“用”,就必须有一个量与质的关系,“拳打万遍,功夫自现”。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积累,所谓的功夫就是体能运动的积累和量变,只有量变才会产生质变。由不会到会需要一定的量〈练习的遍数〉,再由会到精也需要一定的量〈练习的遍数〉,如果通过一段时间和一定的次数练习,动作就会娴熟。“娴熟”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最后结果。“用”是技法,是使用技巧,是陈氏太极拳历代老师或高手们利用太极相克而又互助的原理,制造矛盾而又利用矛盾总结出来的击技经验。“引劲落空”,“以静制动”,“四两拔千斤”等等词汇的出现,充分的显示了历代老师或高手们的聪明才智和通过真正的功夫练习,就可已弱小赢强胜的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

“用”既是陈氏太极拳的延续,又是陈氏太极拳的精神。有“体”无“用”只能算是刚搞懂了一半。换句话讲,既是您太极拳套路打的再好,如果没有学过“用”,

那你与敌对阵时也就没招可施。陈氏太极拳的“用”,在初级阶段非常讲究要入规矩,正所谓“没有规矩而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讲的“规矩”是指方法,也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其具体的实施办法。中级阶段是揣摩规矩,因为在“用”的过程中需要动作要协调,如要动作标准而又协调,就必须要精心揣摩和反复的演练,只有这样才能体察各招式的精明所在。高级阶段是脱规矩,就是根据自己平时所学,在与敌对阵时可以不拘一格的适时发挥。另一种涵义是指打破原来旧的格式,重新创建新的技击概念或模式。要想脱规矩必需要先入规矩,如果说连规矩都没有入,那么脱规矩就只能或根本就是在空谈了。

陈氏太极拳“用”的表现可谓多种多一样,从劲别来讲可分:“棚、捋、挤、按”。从操作上来讲可分:“采、列、肘、靠”。身法的体现主要有:“进、退、顾、盼、定”,总称为“十三要”。“十三要”主要由一百单八招分别贯彻与实施。一百单八招也称“一百单八势”,他是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和历代太极拳好手们在经过无数次的实战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实战技巧,是陈氏太极门的精髓,是我国武林中的夺目耀眼的奇葩。

以前,由于陈家比较保守的缘故,为了防止落入外人之手,大都不以图文存世,在陈家沟大多都是子承父业或甥学娘舅,大多都是言传身教,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和多重多样的原因,有一大部分的招式在陈家沟和外界多都流散。没有一家和那个拳师能保持的完完好好,许多家都是几招有精或各有所长,但能全面懂得老陈家传统击技一百单八势的已是寥寥无几,时刻时面临着失传。

从八二年起,由于官方提倡的“太极推手”的流行和有些规则的限定性,无论温县的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大比武,全省、全国的推手赛和国际太极拳年会的交手擂台赛。陈家沟乃至全温县的后来的太极拳继承者,为了急于求成和适应新的推手现象,大都没有系统的从传统的“太极搁手”训练入手,更有甚者,有的练套路都没有学好或练过,仅凭一身蛮力,苦练几个死招式,就上台上去死拼乱顶,完全没有一点点太极的味道。不但令观众失望,而且长久下老陈家那真正的老玩艺会真的失传,行内人士都为此担心,做为陈氏之孙,我也曾为之揪心和无奈,事隔几年。此弊端越来越明显,鉴于此。笔者才下决心从八八年起,历时五年,利用在外教拳的闲余和节假日,多次回老家走家串户拜会族内长者和有名拳师,将各家所长挖掘整理,系统的将陈氏太极门经典击技汇归一炉,有些招法由于没有名称不便牢记,我就根据动作象形重新定称,经过一年多的研熟练和研究,终将陈氏太极门击技一百单八势重新献世。为了推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和全面的体现陈氏太极门的击技文化。九二年七月河南教育音像出版社将其拍成教学片,同年九月份在首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上引起轰动,被誉为:“是太极拳教学片之经典”。

陈氏太极门击技“一百单八势”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二十四擒手”,主要运用缠丝劲对敌方进行抓筋、拿脉、反关节和扣关节等等。以控制局部而影响全身,以最小或最少的力制服强悍之敌。

第二部分:“三十六解化”是陈氏太极门特有的武学经典,他利用“旋腰转脊”,“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肩坠肘”,“固点加圈”。是顺应客观变化而变化的完美体现,精彩的表现就是明明已被对方“拿着”如果运用得当,往往会出现戏剧性变化——“反拿对方”。

第三部分:“四十八大摔”,是在“二十四擒手”和“三十六解化”的基础上利用“钩脚”、“摆膝”、“肩靠”、“肘打”“掌推”等一系列手段将敌手击倒的有关方法。与外家拳摔法不同之处就是“诱敌深入,引进落空“,“用巧不持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 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     马虹

    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论    要知何为太极拳,须先弄清何为“太极”。

    太字原为大。易乾上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大”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后来,当人们想表示比“大”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低下又加了一点,成为“太”,意为无比、无际、无止、无边、无穷……极字原意为房屋中间顶端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意为最高、最巅、最上等。“太”、“极”二字合起来,就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太极本无极”,中国古代哲学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原始的混沌即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万事万物。古代哲学把繁杂世界归纳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进而统一于“一”、“元”、“无”等抽象的本源,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可贵认识。

    我们再看一下无极图。古代道家把无极形象为O,表示原始混沌之气。为了进一步表示阴阳运动,互生互克,动中有静的丰富内涵,道家将浑圆分为阴阳图,画出黑白两条首尾相咬的阴阳鱼。白色图案中有黑色鱼眼表示动阳之根,在黑色图案中有白色鱼眼 表示静阴之根。科学地揭示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这样博大精深的哲学问题。

    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创造太极拳,就是依据“太极”阴阳变幻的原理和太极图的丰富内涵,把哲学认识结合到人生宇宙的把握上来,分虚实,讲阴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强调演练时全身放松,虚灵顶劲,顺乎自然,内外兼修,以达强身健体、克敌致胜之目的,故把其以阴阳太极之理来解释拳理创造的拳术取名为“太极拳”。

二、太极精论    精即精华,是物质范畴内最优秀的部分。精、气、神三者统一于精,因为精属于物质范畴,是气与神变化、发展的起点。

    太极拳对精的重视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养精蓄锐,拳之根本。无论练功、养生、滋阴、壮阳,全为精脉旺盛。练拳不养精,到头一场空;精脉勃发,练拳先强三分。

    人体之精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两种。先天之精从胎中带来,是父母交媾孕化过程中,精卵生机使然。如果父母精脉旺,又处于最佳的孕化天时、最佳的心理环境,怀孕期间营养又好,胎儿精脉当然好。先天之精影响人的一生,但又不可忽视后天之精。人出生后,饮食营养合理,注意身体、心理训练,精脉也会逐步得到调整。

    少年、青年功夫不如壮年,重要原因在于精脉不丰、不熟;老年练功不可过度,过度损寿,因为老年精脉已经衰弱。太极拳以养精为上,技击次之,精脉乃命脉。服精求技,如缘木求鱼,到头一场空。

三、太极气论    气处于精与神中间的状态,无形无势,可任意流动,是精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方式。我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物有对待,势有回还。气的运动变化分为阴阳两种性质,对立统一。

    气的阴阳划分为:呼气为阳,吸气为阴;上升之气为阳,下沉之气为阴;阳气上升仍为阳,阳气下行即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阴气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阳气卫护体外使身体表面固密。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会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之侵,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阴不胜阴,阴气亢盛,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只有内气阴阳平衡,才能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生机昂然。如果阴气与阳气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竭绝。

    至于有人所分清气与浊气,也不外乎阴阳二气。清气为上升之气,为阳气;浊气为下沉 之气,为阴气。吸清排浊,练拳养生。

四、太极神论    神由精和气所生,是物质的产物,它本身属精神、意识范畴。

    精气虽然存在于五官百骸之中,但神采表现于外。精气旺盛,神采飞扬;精血衰微神色暗淡。练拳之人,举手投足,无意间流露风流神采,全仗丰盈精气。所以说,出神入化,须从提精开始,提精方可练神;神明灵巧,要从运气中来,运气自出神灵。

    神来自精、气,又高出精和气,正如精神来自物质,但精神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太极拳演练要以提精贯神,神志集中贯始终。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势,全神贯注,不可有一丝懈怠。神散则架势松垮,根本无益于精气。例如在懒扎衣动作中,目光随手而动,不可东张西望。不仅眼到,手、身、法、步,人身处处皆是精神,要让精神、内力与外形动作结合起来,靠神之能动作用,练好太极拳。

五、太极心论    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心灵。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百骸动,心一静百骸静。

    练拳先练心,心平气和,清除一切私心杂念,精、气、神才能协调一致心性浮躁,心不安住,心不守身,心不在焉,哪有练好太极拳的道理?

    心诚则灵。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其中,一招一势若费心机,用心体会太极拳的阴阳攻防变幻、贩气外形,发奋苦练,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明其理,懂其妙,把握其巧,才能由必然走向自由,达到随心所欲、起止开合恰到好处、恰领其妙的超卓境界。

    练拳贵心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非心虚无以受益;交手要心实,心虚胆层,不战自败,心实胆壮,气势先胜三分。心实不是呆板,呆板总为人欺。心灵劲自随活,招势随机变化,进退似有天助。交人交心,打拳攻心为上。得失成败,勿忘心是主管。

六、太极意论    心中所思叫做意。太极拳不同于外家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意在拳先,以意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

    初学者动作不熟,演练时总是用力不用意,手脚不灵,上下不合,身体僵直。只有多练,由招熟到懂劲,内气才开始坳荡,才可以意催形,形气结合。此时,举手投足,招招势势,身未动而意先行,缠绵自然,不偏不倚,刚柔相济。

    练拳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由理而发,一个是由气而发。由理而发,培养先天自然之元气;由气而发,训练猛力。理占先天之功;但硬手气如练成,也照样威猛逼人,技击高超。尽管这样,硬手练手与太极练意两相比较,毕竟逊色,理占先天,先天占后天,一先一后,一高一低,不可同日而语。

    演练太极拳还要注意知吾之意,听彼之劲,知己知彼,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自如,寻机发力,岂有不胜之理?

七、太极理论    何为理?理即道理,即规律。世间万事万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此乃众所周知的道理。天地间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五花八门,千头万绪,虽纷纷攘攘,然各有所属,各有其源,归根结蒂统于一本。
太极拳的理亦是如此。套路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归根到底由一而发,归于“太极”。从头顶到脚底,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毫毛,四肢百骸互为一体。太极拳训练,务必重视整体的协调一致。一开一合,顺其自然;一刚一柔,绝无勉强;一动一静,全体皆然;一虚一实,恰合天然。上中下,内外相连,以一贯之。一旦出手,发龙威虎猛,急如闪电;如需静止,寂然归元,一动不动,固如泰山。

    练好太极拳,必先明其理,循其道,才能事半功倍,硕果累累。

八、太极情论    情者,情形。理存于中就为性,理发于外为之情。

    物有物情,行有行情。人与人交往有人情,音乐浊高低有声情。太极拳的招势变化当然也有自己的情形。手足运行,身形变换,高低抑扬,都是拳情。

    拳情又近乎于拳景,是演练者内功、心情的外在表现。屈伸往来,如层恋叠嶂;不滞不涩,如清波涌动。这就是太极情景的美丽图画。宁静中孕含生机,淡泊中意在致远;奇情从端正处出,奇景由松活中来。

    拳情要松,不松无以求活;拳情要柔,不柔无以获刚。松活刚柔,拳情自然舒展。

    初练者刻意弹抖,弄巧反而成拙。因为弹抖固然生动,全由内力迸发,不是外形尽能表达的。只有暗劲充盈,招势间才有无穷美感,拳情方有难言妙处。

九、太极招论    招即招势,是太极拳路中动作的总称。特别论述招势,因为它贯串始终,是内气之依托,非招无以练拳。

    手、眼、身、法、步,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循法呈形,尽为招势。一动为招,招招相承前启后,使体内血脉与外形动作一气贯通,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隔阂。

    历代拳家名手,对一招一势都有深刻研究,不仅套路尽得要领,还拆势打单,细心琢磨其多种用途,从中悟出精妙,往往一招绝技,名震拳坛。但招势全从运动规律中来,只能顺乎血脉畅通的法则,不可为招而招,为势造势,徒有其表而无其实,舍本逐末,走上歧途。

    从固定的招势中寻找新意,顺乎阴阳变化,变不离宗,便可创造出新招势。由陈式起,杨、吴、武、孙种种,招势各异但万变归一,全部不离“太极”的至高准则。办要合乎科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相信还会有其它好招妙势出现。

十、太极性论    性即性质等,指事物的本质与特点。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属性。阴与阳是其基本属性。人分男女,男为阳,女为阴;天分昼夜,昼为阳,夜为阴;言位有上下,上为阳,下为阴;......太极拳就是根据事物的阴阳属性创造而成的。 阳刚与阴柔对立统一,互为转化,生生不息,变幻无穷。演练太极拳,就要得其要领,不偏不倚。如若硬则偏听偏刚,如若软则偏柔,都不可取。古诀中云: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太极性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方法主要是沾、连、粘、随四种。沾就是要紧紧沾住对方;连要紧挨对方,使其不能脱离;粘指对手想脱离时,紧贴上去;随指随着对方进退来去因势利导。在沾、连、粘、随中,不丢不顶,在运动中寻找对方破绽,使对方攻击落空,以柔克刚,将对手制服。

    太极性论是太极拳十大理论中最具辩证法的部分。深刻理解阴阳二性,在演练时灵活运用,指导自己的实践,并时时感悟,总结实践,掌握刚柔相济、极柔坚刚,随屈就伸,无过不及的全部内涵,溶入到自己的招势之中,即可达到炉火纯青的拳术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11-2024 07:24 PM , Processed in 0.19361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