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問內家前輩,練功時期,在飲食方面會有任何避忌嗎? 例如特定的食物或飲品? |
|
|
|
|
|
|
|
发表于 24-7-2006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skyy 的帖子
内家拳者亦非常注意养生之道,所以如果可以的话都会尽量做到饮食清淡和七分饱而已。可惜洒家都做不到咧,太馋嘴了……。 |
|
|
|
|
|
|
|
发表于 24-7-2006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kyy 于 24-7-2006 09:39 PM 发表
請問內家前輩,練功時期,在飲食方面會有任何避忌嗎? 例如特定的食物或飲品?
练功2个小时前要停止进食,酸辣东西不宜…俺不是前辈,是听太极班老拳师说的…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7-2006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7-2006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7-2006 08: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调理饮食
饮食调理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悠久的历史。唐代孙思邈不仅在《备金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一卷,记载了不少用食物治病的方法,而且特别强调“夫为医者,当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瘥,然后命药。”历代均有不少养生热衷于饮食调理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特养生原则和非常实用的食物调理方法。
调和五味
我国古代养生家在阴阴五行学说的影响下,结合大量的养生实践经验,把所有的食物概括为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并相应地分析了各种性味食物对人体所起的不同作用。据《灵枢·五味》篇介绍,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走脾,辛味也走肺,咸味先走肾。饮食调理养生法就是要人们充分考虑到食物的上述特性,谨慎地调节自己的饮食,既要使食物适合个人的口味,又要保存其性味,让食物中的营养能够被身体充分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注,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养生目的。
“三因施膳”
所谓“三因施膳”,就是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灵活采取相应的饮食调理措施。
因人制宜。不同的体质,饮食调理的措施也应有不同的要求。人们在进行食物调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素质秉赋、性格类型、饮食嗜欲等具体情况,以便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调治举措。例如体胖者多痰湿,适宜多吃清淡化痰之物;体瘦者多阴虚,血亏津少,适宜多食滋阴生津的食物。
因时制宜。饮食的“因地制宜”就是指人们的饮食调理应注意随着不同的时令,选择有利于养生的食物和食量。元代勿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因地制宜。生活的地区不同,饮食调理的方法也应该有异。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不但会产生气候条件的差异,而且地质水土和生活习惯也有不同。例如,生活在山区的人往往身体缺碘,容易患大脖子病,因而应该适当多吃些含碘的海产品。
饮食有节
所谓“节”,就是指“节制”与“节度”,它要求饮食的时间有规律,饮食的种类要合理搭配,饮食量要严格控制等内容。
食无偏嗜。《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守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合理的膳食必须是荤素搭配合理,各种营养成份兼备,这样才可能使饮食起到养生而不害生的作用。
少吃增寿。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一书明确阐述了饮食数量与养生长寿之间的必然联系,大胆地提出了“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的观点。到了明代养生家敖英的《东谷赘言》中,则进一步详细分析了饮食过量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五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三者之食不化。”至于食量究竟控制在什么程度最为适宜,明代御医龚廷贤认为应该是“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寿世保元》)最为恰当。
清淡增寿
唐代百岁道士轩辕集在回答唐武宗李炎关于长寿秘诀问题时,曾特别强调“薄滋味”。所谓“薄滋味”,一方面是指饮食不宜过咸,《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咸,则脉凝涩而变煞费苦心。”“薄滋味”另一方面的含义是主张以素食为主。元代养生家朱丹溪对素食更是推崇备至,专门著有《茹谈论》一书,认为:“凡人饥则必食,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属阴而最补者也,惟可与菜同进。径以菜为充者,恐于饥时顿食,或虑过多因致胃损,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流通而易化,此天地生化之仁也。”培养良习。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还发现,进餐习惯的优劣与人们的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并总强结出了一整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进餐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严格限制晚餐食物的摄入量,进餐时精神要愉快,吃饭要细嚼慢咽,食毕要漱口,饭后要适当活动等等。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说过:“食当熟嚼……人之当食,须去烦恼”。
饮食禁忌
元末明初的百岁养生家贾铭则在《饮食须知》中进一步提出了“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的饮食禁忌原则。概括古代养生家有关饮食禁忌的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时令饮食禁忌。大体上说,春季饮食应该忌辛辣和发散之物。夏季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忌生冷肥腻之物。秋季气候由热转凉,此时应忌食或少食性燥和大补的食物。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切忌食热肉酒面灸煿之物,多食令人血脉不行。”(《数量级俗颐生录·冬时消息第六》)
食物属性相克禁忌。在我国历代流行的养生经验中,还有不少关于食物属性相克而产生的饮食禁忌内容。例如西瓜忌羊肉,鲜鱼忌甘草,豆腐忌蜜糖,狗肉忌绿豆,甲鱼忌花菜,生葱忌蜂蜜,鸭肉忌李子,香蕉忌地瓜,柿子忌螃蟹,兔肉忌芥等等。
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如患有疔疮的病人应忌食猪牛肉、鸡血、南瓜、芥菜之类的所谓“发物”(能加重病症或引起旧病复发的食物);口腔糜烂的病人要少吃炒、炸类食物;腹泻、痢疾的病人应忌食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
|
|
|
|
|
|
发表于 25-7-2006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练功注意21项
练功注意事项指练功前、练功中和练功后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无论初学者或长期练功者都要加以遵循,以保证练功顺利进行,取得医疗保健效果。
1.练功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顾虑,不可三心二意。要去掉疑虑和杂念,尽快进入安静状态,医者同时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有利于练功。
2.功前半小时停止一切较剧烈的体力劳动和复杂的脑力活动。了解自己病情和所选择功法的操作内容,做好入静准备,如:喝点开水,排清大小便等。
3.练功中禁忌穿紧身衣裤和当风坐、卧、立,以免受惊。要宽衣解带,如解开扭扣、松腰带、鞋袜等,除去首饰、眼镜、手表、义齿、假发等物,以免影响练功入静和气血运行。
4.练功中禁忌追求所谓“八触”和心随外景以及所谓“入幻”。功中出现一些景像也不心恐惧,任其自然消失。
5.练功者注意调理饮食、营养丰富,但宜清淡,禁食肥甘辛辣食物和饮酒吸烟。大鱼大肉食用过多惹风生痰,对练功不利。
6.禁忌房事过度。治病练功者要隔绝性生活,病愈后要有节制。从古至今练功者都重视此点。同时注意不可久卧、久坐、久站、久行,要动静结合,练养相兼,劳逸适度。
7.练功房内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保持空气流通。避开坏天气和嘈杂环境练功。狂风大雨,雷电交加之天,无论室内外都不宜练功。动功宜在早晨的树林或避风的平地锻炼。
8.禁忌饱食和饥饿时练功。功法不同各有禁忌,如空腹不练内养功,饱食不练强壮功,癔症、癫病不练自发功等。
9.禁忌大喜、大怒、大悲、忧伤、惊恐、过虑等七情干扰时练功,精神不集中易引起偏差,待心情平静之后再练功。
10.初练功者不可乱用未经实验证明有效的功法和练功口诀。禁忌朝学夕改乱试功法。
11.功中不可久忍二便。久忍二便可引起腹胀、腹鸣,影响入静。
12.练功期间禁忌看惊险和有较强刺激的电影、电视、小说,以利于入静。
13.练功时禁忌昏沉、入睡和贪恋功中景色。昏沉和入睡不能收到医疗效果,功中出现欣悦、舒适之感,不可随意加长练功时间,一般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已入静者,他人不可干扰,保持环境安宁。
14.初练自发类气功要有医师指导,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要根据适应症选择病例,要选择宽阔房间或平地练功,以免摔伤碰伤身体。不要追求自发动,发动后也不要突然停止,要慢慢停止发动再收功。
15.注意有病练功、无病保健的区别,两者练功要求不同,不能强求一致。同时注意体育气功与武术气功和医疗气功的区别,不可盲目乱试功法。
16.病愈后仍要坚持练功,巩固疗效,避免病情复发。但可以适当减少练功时间,每日至少坚持一个小时的练功。
17.在练功中或练功后有了突然病情变化,要及时查找原因,作出诊断,及时治疗。气功是身心锻炼,不同于药物。但在病情变化时不排除药物及其他方法的综合治疗,以便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
18.有条件的单位和家庭,在练功期间可以配合“药膳”或“食饵”疗法,把一些治病的药物作成“莱”;把一些食物又作为“药”服食。但要少食多餐,用加副食的方法,在每日上下午练功之间各加一次副餐,有利于练功和疾病早愈。无条件的可以简单食物代之,如每日上午十时、下午四时,可加用1-2个鸡蛋或馒头片,白开水少量也可。避免服食辛辣、甘甜、过酸及易生风的食物,以免影响练功。
19.练功注意男女区别,如妇女在月经期间可以照常练功,不必间断,但要减少意念活动(意守下丹田时),以免引起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妇女怀孕期可以照常练功,有助于分娩和防止妊娠性高血压。
20.注意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研究应用气功方法,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继承、研究、实验和推广。不搞盲目“迷信”某派、某法、某人,关键看疗法,坚决清除江湖术和江湖气对气功的影响。
21.在气功与体育、气功与武术、气功与按摩、气功与针灸、气功与布气等锻炼中,要注意各自的锻炼目的不同,特点不一,结合方法各有自己的基本功,最好要由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以免结合不成反而导致“走火入魔”。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