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61|回复: 16

[讨论]人性本善/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4-2006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之初,性本善"
由儒家祖师孔子写的三字经的第一句所说的,
就是人性本善,而三字经的内容也是在教人如何保持这"善"的本性,
并且做的更好。
但是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却提出。
人性本恶,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人需要不停学习才会达到"善"的境界。

到底谁说得比较对呢?

人性本善:
说人性本善,是因为很多例子已经显示了这世界上确实能够出于泥而不染,表示了人本来是善的,即使自己的父母没有教,自己也会自己行善。

人性本恶:
一个小孩子不需要任何人教他嫉妒,他自己也会嫉妒其他人,为什么呢?难道人性真的本恶?

在人类未学到善恶,是谁教我们人类祖先分善恶的呢?

[ 本帖最后由 李練 于 4-5-2006 03:1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cth_kula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30-4-2006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ycp 于 30-4-2006 02:22 AM 发表
"人之初,性本善"
由儒家祖师孔子写的三字经的第一句所说的,
就是人性本善,而三字经的内容也是在教人如何保持这"善"的本性,
并且做的更好。
但是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却提出。
人性本恶,善是 ...

先糾正一個觀念:
荀子從來沒有說過"人性本惡"這個字眼,他提出的是"性惡論",是討論人性之中"惡"的一面是如何產生,形成,以及該如何去"惡".

只是後人很武斷的人為荀子所謂"性惡論"就是指"人性本惡".

[ 本帖最后由 cth_kulai 于 30-4-2006 11:0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06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的确没有说过“人性本恶”这四个字,但也不代表后人武断的把他的理论说成了人性本恶,而是有一定的根据。荀子区分了人性和人为的不同,认为通过后天学习的是属于人为而非人性。他的主张在人性是先恶的,然后再经过了学习才善。基本上如此就是等于在说“人性本恶”了。孟子的学说则完全是“人性本善”,和荀子的学说又很大的出入,也在最后导致荀子被逐出孔庙。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倡性善论,荀子提倡性恶论,大家却都丰孔子为圣人。所以,说荀子提倡“人性本恶”并没有错。

荀子的“性恶论”可见《荀子第二十三:性恶》。

也说说我的立场,但是没有打算带来什么论点,因为这个题目好像已经被提过了。
我是认为人性本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th_kula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30-4-2006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過這個"本"是指"本來,原本,根本"的意思,那麼荀子的學說中的性惡不見得是如此情況.
如果看過荀子的"勸學"就會知道,荀子認為人性的善惡不過是後天環境的影響: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正因為後天環境影響很大,所以訊子很強調後天的道德修養,以做到"化性起偽".

要了解荀子的性惡論,不能夠只看"性惡"一篇,"勸學","正名"等篇也要去了解.

而且要了解荀子的性惡真正涵義,需要先了解荀子的禮儀思想,但是這個問題涉及面太大,已經超出我的能力範圍.(要講清楚一些觀念,可以開幾門課了,恕我無能為力,也不想不懂裝懂.)

其實荀子本來就不是一個容易理解其思想的人,畢竟他是集先秦諸子大成的人,思想很淵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th_kula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30-4-2006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地位的變遷,其實歷代以來就很大爭議,褒貶不一.找了一篇以前的文章,大家將就點的來看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漢代荀子地位淺論──尊而不顯貴的因素>

一、荀子後學的評價

《韓非子‧顯學》記載,自孔子死後,儒家一分為八,即子張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子思之儒、漆雕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然而能將儒家學說承傳不絕,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力的儒家學派,卻是孟子一脈的儒學和荀子一脈的儒學,二者個自繼承了孔子的仁、禮両大思想,將儒家的思想香火傳遞不絕,功不可沒。

雖然荀子的思想主張,並未用於當世,但在其後學的心目中,荀子的地位卻是不亞於孔子。[1]其後學還因此反駁當事人所說的「荀卿不及孔子」,認為這是「不擦其實,乃信其名」,並說「今之學者,得荀卿之遺言餘教,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以及荀子之學「宜為帝王」。其後學還評論荀子的善行,「孔子弗過」,所爭議的是荀子及不及孔子的問題。由此可見,荀子後學是將孔荀並尊而論,對荀子的評價有著極高的讚譽與肯定。

二、両漢時期對荀子的尊崇

漢人劉向在《敘錄》中亦延續了荀子後學的「宜為帝王」之說,認為「如人君能用孫卿,庶幾於王」,以及「其書比於記傳,可以為法」,其感情和語氣類同與《荀子‧尧問》篇最後一段的荀子後學之辭,都一致認為荀子是賢才聖人,只不過是不遇於世而已,對荀子與其學說都持看定的態度。但劉向對荀子的評價已從荀子後學的孔荀並尊,轉變為孟荀並尊,認為先秦諸子中「惟孟軻、孫卿為能尊仲尼」,並且提到「漢興,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做書美荀卿」,反映出漢代人對荀子的高度評價。

而漢代史學大家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提到:「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先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由此可見,在司馬遷的眼中,荀子是被視為與孟子同樣重要的儒家繼承人之一,並「以學顯於當世」,對儒家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並且以孟荀合傳作《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此後班固也在《漢書‧藝文志》中,將《孟子》、《荀子》都當作「七十子之弟子」以後的代表著作,列入「儒家類」中。可謂兩漢時期,對荀子都保持著肯定和讚譽的歷史評價,並多以孟荀並尊而論,肯定了孟旬在儒家中的地位。

三、両漢時期的孟荀並尊比較

孟旬兩千多年以來,孟子的歷史地位和評價可以說是平步青雲,扶植而上。在趙歧的《孟子題辭》中即有提到,在漢孝文帝時曾經將《孟子》、《論語》、《孝經》、《爾雅》置之為 紀傳 博士,立之為官學,[2]並且早有漢人劉向、程曾、趙歧等十家為《孟子》做註解研究。[3]

反觀荀子的歷史地位在漢代雖高,但《荀子》一書卻未曾被列為官學,而且還要在漢人劉向編定《荀子》千餘年之後,始有唐人楊倞為《荀子》作註解。雖說漢代孟旬並尊而論,但以《孟子》和《荀子》二書在漢代的地位變遷做相比較,其結果是令人甚感驚訝的。

楊倞在<荀子序>中評述:「孟旬有功於時政,尤所耽慕。而《孟子》由趙氏、《章句》,漢氏亦嘗立博士,傳習不絕,故今之君子多好其書。獨《荀子》未有註解,亦復編簡爛脫,傳寫謬誤,雖好事者時亦覽之,至於文意不通,屢掩卷焉。夫理曉則惬心,文舛則忤意,未知者謂異端不覽,覽者以脫誤不終,所以荀氏之書千載而未光焉。」

文中提出此現象對孟荀二書的流傳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孟子》一書有註解和列為官學,因此得以被重視而「傳習不絕」,可是《荀子》一書卻未有註解和脫簡出錯,難以理解其意,甚至還被「為知者」謂為「異端」而不閱覽,因此少受世人重視的「千載而未光」。

但更準確來說,應是《孟子》曾被列為 紀傳 博士,產生了一種來自於政治決策所帶來的影響,推動了人們對《孟子》的重視和研究,進而導致了《孟子》一書能夠「傳習不絕,故今之君子多好其書」。而這種官方決策的行為所產生的作用,顯然是不容低估的,導致荀子地位在漢代雖尊,但因不曾被列為過官學而顯然不被士人所貴重。

總的來說,在孟荀和二者學說的歷史比較中,荀子在漢代的地位可謂是「尊而不顯貴」,不及孟子地位的「尊而顯貴。」此外,從楊倞<荀子序>中我們可以得知唐代或更早以前,就有人謂《荀子》一書為「異端」,這是我們研究荀子地位的歷史變遷時,所須注意到的一點。   

       四、歷代荀子和荀學不被重視或被貶斥的因素




唐代韓愈在<讀荀子>中認為荀子是「大醇小疵」,以及在<原道>中不將荀子列為儒家道統之後,荀子和荀學的歷史地位和評價即開始產生變化,時而被尊,時而被貶,不一而終。

而造成荀子和荀學在歷史上不被重視和被貶斥的因素,筆者曾做過以下幾點分析:

一、《荀子》一書不曾被列為官學。兩漢時期,孟荀並尊而論,《孟子》卻曾列為官學,而《荀子》未有如此榮幸,導致世人多重視《孟子》而忽略了《荀子》一書,也導致《荀子》未有人做註解研究和脫簡出錯,難以理解其意,「千載而未光」。可謂《荀子》一書沒有政治上的認同,進而導致《荀子》缺乏了研究的積極推動力而不被世人所重視,直到清代才有大量研究荀子的著作出現。

二、荀子學說被後人視為異端邪說。據楊倞<荀子序>記載,在唐代或更早以前,就有人謂《荀子》一書為「異端」而不閱覽。而到了宋明時期,理學家更是將漁理學相對立的荀子學說批評為異端邪說,以維護孟子儒學的正統性。然而荀子學派屬性的爭議和孔孟荀關係之間所存在的思想異同,以及人們自己對荀子學說的主觀性好惡,更是被人視荀子學說為異端邪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孟荀之間的門戶之見。荀子的非十二子和性惡論與孟子儒學相對立,造成了維護孟子儒學的宋明理學家對荀子展開非難,並以荀子與韓非和李斯的師生關係這一點來詬病荀子。這與宋明學者昧於訓詁,而對《荀子》一書有不明其意的錯誤偏見也不無關係。最終理學的勢,促成了楊孟貶荀的風潮,也使荀學不得表彰。

四、荀子思想中對政統的不利。荀子的「明於天人之分」和「從道不 從 君」的思想,對統治者是頗為不利的思想言論,以及荀子的重法思想與獨尊儒術的大講仁義顯得格外刺眼,也不為統治者所容的不給予重視。[4]

然而以上之分析中,僅有第四點可以解釋為何漢代孟荀並尊,可是《孟子》曾置立為 紀傳 博士,而《荀子》卻不曾立為官學的原因,進而導致荀子在漢代的地位也僅是「尊而不顯貴」,不及孟子地位的「尊而顯貴」。故本文接下來之重點,即在於找出荀子「尊而不顯貴」的其他因素。

五、漢代荀子「尊而不顯貴」的因素

漢代荀子「尊而不顯貴」,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荀子思想中對政統的不利」這一點外,筆者認為還應先就漢代荀子和《荀子》荀學二者之間,做一些歷史地位和評價的差異辨析,以免荀子和《荀子》荀學之間名實混淆。

在歷史上,荀子後學、漢代劉向雖然是荀子與荀學二者等同推崇,但從史觀的角度而言,還是傾向於主觀的歷史評價。而以較為客觀的歷觀而言,司馬遷提出的是荀子和孟子「以學顯於當世」,因此為孟子與荀子合傳。可是這個「學」究竟是指「學問」、「學術著作」或者是其他意思,《史記》中並未明言,因此不可就「以學顯於當世」一句話就肯定司馬遷是同時推崇「荀子」和「《荀子》荀學」。

然而筆者認為「學」應指「學問」而言,因為在司馬遷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所提荀子,並不言及其著作的精闢或影響力的深遠與否,而是言及荀子曾經遊學齊國,三度成為祭酒,以及曾經擔任過楚國的蘭陵令,最終定居蘭陵,著書數萬言,肯定了荀子的淵博學問和對儒家傳承的貢獻。而據劉向《序錄》說:「蘭陵多善為學,蓋以荀卿也。長老至今稱之曰:蘭陵人喜字為卿,蓋以法荀卿也。」這也說明荀子在蘭陵定居之後,講學著書,對於教育的一環有著影響深遠。

此外,清代學者王中在《荀卿子通論》中認為「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並考據漢初諸經,如《毛詩》、《魯詩》、《韓詩》、《左氏春秋》、《穀梁春秋》、大小戴《禮記》、《易經》等傳授均與荀子有關,因此王中還認為「蓋自七十子之徒既歿,漢諸儒未興,中更戰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傳之,其揆一也」,荀子為儒家真傳者,「於諸經無不通」,肯定了荀子在漢代經學上的貢獻。

劉向《序錄》也說:「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也認為,漢代經師不管是今文家或古文家,偕出自荀子。由此可見,荀子對漢代經學的傳授和發展,具有這承先啟後的重要貢獻。

而基於以上論述,筆者認為荀子在漢代之所以被尊崇的,是在於荀子對漢代經學具有承先啟後的貢獻,因此獲得當世人較為肯定和尊崇的地位。然而這種尊崇不見得也一定會對其思想學說作肯定與推崇貴重,因此荀子和《荀子》荀學的地位和評價不能等同視之來看待。

此外,《孟子》在漢孝文帝被列為官學時,荀子之文章著作,還尚未被人編訂成書,直到劉向編訂《荀子》時,也已經是獨尊儒術,推崇五經的經學時代了,此時漢孝文帝時曾經列為紀傳 博士的《孟子》、《論語》、《孝經》、《爾雅》都被罷黜,獨立五經博士而已,《荀子》一書就更不可能被世人貴重和列為官學。

基於以上「荀子思想中對政統的不利」、「對荀子經學傳授的貢獻持之肯定,卻非對《荀子》荀學持之肯定」、「成書太晚」這三點,漢代孟荀並尊,荀子是「尊而(《荀子》荀學)不顯貴」,就不足為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06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th_kulai 于 30-4-2006 11:45 PM 发表
荀子地位的變遷,其實歷代以來就很大爭議,褒貶不一.找了一篇以前的文章,大家將就點的來看看吧.


这我赞成,荀子在近代也受到了批评,但是孟子也是一样。现代学者认为双方的理论都有缺陷,但是比较的前提还是在于“性善论”和“性恶论”上。荀子和孟子虽然都被批评,但也是一般学者的批评,并不足以动摇他们为儒家先圣的地位。两家的最明显差异,仍然处于两个完全相反的理论上。所以到了今天,荀子的理论,还是以“性恶论”为主。你提到了所谓“纠正观念”,不过是一部分人的观念,还不足以到了“纠正”,只可以算是另一个看法。如果说后人武断,那么你本身也很“武断”的“纠正”他人观念了。还有,我并不是只看了性恶篇,只是给一个指示。单以一篇文章是不足以为一个先圣定位的。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5-2006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th_kulai 于 30-4-2006 11:24 PM 发表
如過這個"本"是指"本來,原本,根本"的意思,那麼荀子的學說中的性惡不見得是如此情況.
如果看過荀子的"勸學"就會知道,荀子認為人性的善惡不過是後天環境的影響: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 ...


荀子的"起性化偽"中的偽正是,荀子性惡論的問題所在.這個"偽"字.既是"假"的意思.荀子在性惡論里提到了.性本惡之後,進一步要論證的是既然人性本惡.那麼人為身麼要做好事呢?重點就在於"後天的教育".後天教育是導正人們錯誤性格的方法.
所以風生麻中,不扶而直.
荀子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這裡充分說明了,荀子認為人的善行.來自於"偽".荀子認為"好利""疾恶""耳目之欲"都是人之本性.如果順著他則會"归于暴".

接下來論證了"禮義"是為了這個二誕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06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和孟子提出性善論或性惡論.其實是殊途同歸的.荀子提性惡論.是為了論證接下來他認為的學習的重要性.這點可以從"荀子勸學篇"中知道.剛才cth_kulai,錯引的那段勸學篇.並不是荀子要來證明人性中無善無惡.這點是荀子要論證學習與環境的重要.如果認真讀過荀子,這本書"偽"這個字.是荀子所重視的.而學習就能做到了"化性起偽".改變自己的天性.
孟子說"人性本惡"提出人有四維,以此四維,孟子作為理論根基.論證了人為甚麼要行善.同時也是為了強調出學習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學習我們才能回歸本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cth_kula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5-2006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ime_traveller 于 1-5-2006 06:42 PM 发表


荀子的"起性化偽"中的偽正是,荀子性惡論的問題所在.這個"偽"字.既是"假"的意思.荀子在性惡論里提到了.性本惡之後,進一步要論證的是既然人性本惡.那麼人為身麼要做好事呢?重點就 ...

根據訓詁學的考證,
"偽"字這裡不做"假"的意思,而是人為的意思,
但是這種人為,也不可以說明荀子是說"人性本惡".

當然這個"偽"字在學術界裡面還有爭議,也是讓人造成最大誤會的地方.
當然不必叫你認同這種說法,就看你認同何家何派的了.
學術界醬久以來也沒有定案的事物,累呀...

[ 本帖最后由 cth_kulai 于 1-5-2006 09: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th_kula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5-2006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coln 于 1-5-2006 10:45 AM 发表


这我赞成,荀子在近代也受到了批评,但是孟子也是一样。现代学者认为双方的理论都有缺陷,但是比较的前提还是在于“性善论”和“性恶论”上。荀子和孟子虽然都被批评,但也是一般学者的 ...

但是在學術界裡面,性惡只是荀子思想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主要理論.禮儀思想才是他的主要思想所在.如果大家去翻一翻具學術規格的著作,不難發現這一點.
然而之所以我們會這麼注意到這個思想,是因為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所出路而已,所以才在歷史上引起很大的爭議.
而有時候我們覺得荀子的思想不符合儒家思想,其實是站在孔孟為正宗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思想,與孔孟思想有所出路的事務,就是錯的.
到底荀子的歷史評價如何,從古至今還沒有一個肯定的論斷,每一個評價,都有他時代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th_kula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5-2006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ime_traveller 于 1-5-2006 06:52 PM 发表
荀子和孟子提出性善論或性惡論.其實是殊途同歸的.荀子提性惡論.是為了論證接下來他認為的學習的重要性.這點可以從"荀子勸學篇"中知道.剛才cth_kulai,錯引的那段勸學篇.並不是荀子要來證明人性中無善無惡 ...

殊途同歸,這點我認同.
然而最令人可惜的是,最後只是在歷史上造成對立而非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06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th_kulai 于 1-5-2006 09:36 PM 发表
根據訓詁學的考證,
"偽"字這裡不做"假"的意思,而是人為的意思,
但是這種人為,也不可以說明荀子是說"人性本惡".


这点我也读过。“伪”的确被译为“人为”。
我要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通病。在批评他人“武断”的时候,往往忘记自己也是在“武断”着批评。
我的意见是指荀子说的不是“人性本恶”这一点,不应该太快下定论。
不过根据“多数”学者的看法,他们都认为是“人性本恶”,如此而已。
不要太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2006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科学来讲,人性善恶之本是基因的决定.

这种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5-2006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有个论点,
和sam说的有点类似...
我没研究孟子和旬子的文章,是以比较科学的角度看的...

第一,若人性本恶的话,为什么要让人学好??
谁是第一个提倡"善"的教育的??
如果是"恶"的话,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接受他"善"的教育?

第二,根据进化论,适者生存,
人类无可否认的是和需求在并存..
对自己的需求人类是很敏感的,
如果发生和自己需求起冲突的事件,就会本能地捍卫,
这就算是"恶"吗?
所谓的"善"是抑制着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别人,
但当你真的很需要,别人却不很需要的时候,还应该满足他人吗?
在我,"恶"是在自己很不需要,却剥夺他人利益的事...
而这类的人的存在却会被人所排斥,
接着,就被淘汰..剩下来就是"善"的....

第三,"善"事和"恶"事的不同是"善"的对别人有利益,帮了别人.
社会上做好事的会被褒扬,做坏事会被责罚.
如果人性本恶的话,为什么人类还会去褒扬做了善事的人???

但是............
现在的社会有点头痛............
媒体的发达,导致"恶"的传播严重地快,
"善"慢慢地变成"蠢",为社会所排斥了....
剩下的,是不是要让"恶"来取代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李練 + 8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5-2006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偏善有些偏恶;
大部分不善也不恶,这部分受什么教育就变什么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6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异易 于 4-5-2006 12:49 PM 发表
有些偏善有些偏恶;
大部分不善也不恶,这部分受什么教育就变什么人.

人的本性已经能够成功的创造出一个出于泥而不染的人,也创造出教而不善的人...
如果不是人的本性,为什么有些生长在恶劣环境下的人却能够出于泥而不染;反之,有些人接受再多的道德教育,无论软硬兼实,却也是教而不善,
难道不是他们本来就那样的吗?
如果说,人性的善恶是不一定的,是看出生的时候DNA所定的,
那么对于一些刚出生就是"恶"的人不就很不公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5-2006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ycp 于 5-5-2006 09:43 PM 发表

人的本性已经能够成功的创造出一个出于泥而不染的人,也创造出教而不善的人...
如果不是人的本性,为什么有些生长在恶劣环境下的人却能够出于泥而不染;反之,有些人接受再多的道德教育,无论软硬兼实,却也是 ...


我们活在的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不公平的,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9-2024 05:42 AM , Processed in 0.11934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