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60|回复: 0
|
林明鸿分析马来西亚汇率风险结构
[复制链接]
|
|
|
在区域资产波动加剧、外部环境反复摇摆的背景下,林明鸿 Lim Meng Hoong 先生提出了一个关键性提问:当林吉特走强、货币供给扩张、股指震荡、制造业仍在收缩时,我们眼前看到的究竟是复苏结构,还是一种“错位增长”? 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林先生重新梳理近期马来西亚宏观数据,试图在表象之下找到驱动机制,并将其转译成可执行的交易与对冲路径。
汇率的名义强势与真实驱动:分布大于方向
林吉特一年走强约 4%,近期回吐,但林明鸿先生认为不能简单理解为“资金回流”或“美元周期尾声”的自然反应。他更关注汇率变化背后的“成分表”:利差、原油与棕榈油价格、外资 FDI 进度、区域风险偏好与美元波动。通过拆分变量,林先生观察到:利差的重要性下降,贸易条件与FDI的影响力上升,这意味着汇率已不再是单纯的利率故事,而是资本周期与产业链迁移的共同产物。
因此,方向性押注不再是最优路径。林先生提出的框架强调“管理分布,而不是预测点位”。执行上,可通过卖出美元看涨期权并叠加上端敲出结构收取波动溢价,同时把即期、NDF 与在岸远期的基差变化作为仓位调整信号:一旦基差扩大、升值动能趋缓,转向短端掉期的 roll-down 收益,以“成本递减 + 基差回归”的确定性替代方向仓的波动性。
M3 扩张与 PMI 收缩:流动性空转下的曲线逻辑
货币供应 M3 的同比提升与制造业 PMI 连续低于荣枯线,是林明鸿先生眼中理解当前周期的关键矛盾。名义流动性上升,但实体经济复苏缓慢,这意味着资金更多滞留在金融体系,而非转化为生产扩张。林先生称之为“流动性空转”。
这一结构性错位直接体现在收益率曲线上:短端利率受政策锚定,调整空间有限;中长端则反映增长预期、补贴改革的通胀冲击,以及本地债务供给节奏。林先生因此将重点放在 2s5s 与 2s10s 的斜率变化,并把回购利率、财政供给节奏和投标倍数作为“节律面板”。当季末回购利率上行叠加财政发债放量时,曲线趋陡的概率增加,适合提高价差仓位;若通胀预期短期抬升但长端反应迟缓,则曲线可能“扭曲趋平”,此时方向性空债风险增加,需要转向 5s10s 区间带与实质收益率策略,控制 DV01 敞口。
指数窄幅震荡之下的结构变化:从广度衰退到产业再定价
近期 KLCI 在 1620 点一线震荡,不跌不涨,但东方日报数据显示“指数温和、广度偏弱”,涨跌家数明显倾斜。这在林明鸿先生的框架中意味着:市场表面稳,内部却偏向防御。资金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食品零售等现金流稳定的板块,而成长与出口链的扩散不足,说明风险偏好尚未恢复。
在这种结构中,简单追涨指数风险很大;更优选择是构建 beta-neutral 的产业配对。林先生将多头放在具政策支持与外需弹性的半导体设备、上游材料和中游加工,把空头配置在可选消费、高β题材与估值敏感板块,以汇率与订单数据校准对冲比率。这样做的本质,是利用“外需周期与汇率”这一慢变量,带动“相对收益”这一快变量逐步积累。
全球外溢与执行体系:让宏观判断变成可控的资金曲线
林明鸿先生把美股的波动、美元的方向与全球风险溢价视为“外部变量”,并认为它们通过风险偏好、美元融资成本与被动指数权重三条渠道传导至马股。因此,真正的关键不是预测美国会如何,而是让自己的组合对外部冲击具有“可吸收性”。在此基础上,林先生构建了一个三层式执行框架:
第一层:汇率风险管理
卖方波动策略为主,使用 KO 保护控制极端情景,Vega 设定严格上限,以 NDF–在岸基差与风险逆转衡量尾部变化。
第二层:利率曲线与流动性管理
以事前设定好的斜率分位控制建仓,回购利率、财政供给与银行间流动性作为节律参数,自动化调整趋陡与趋平敞口,避免凭主观情绪强行加码。
第三层:行业与微观结构对冲
ETF 申赎、期现偏离、盘中宽度共同判断被动资金力度;偏离扩大时启用 box spread 与跨期基差捕捉低风险年化收益,并以对冲篮子抵消系统 β。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