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68|回复: 1
|
全球能源轉型加速 美媒:中國正在拯救《巴黎協定》
[复制链接]
|
|
|
當地時間11月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開幕。美國30年來首次缺席一度引發國際社會擔憂,但不少參會人士反而如釋重負,畢竟川普政府對氣候議題的反科學敵意,早已成為全球氣候變暖國際合作的障礙。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國《華爾街日報》7日報導稱,各國政府齊聚貝倫參加COP30之際,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處於談判中心位置。美媒指出,儘管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在氣候目標上的倒退感到失望,但中國向清潔能源的轉型,正幫助維持《巴黎協定》的完整性。
「中國正在拯救《巴黎協定》」,文章以此為題分析,在協定簽署的十年後,西方世界對該協定的政治支持逐漸減弱,但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仍在迅猛推進,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崛起為清潔技術超級大國所推動的。中國在該行業的大規模製造投資,讓清潔能源成本大幅下降,使其有能力與化石燃料競爭。
2015年協定簽署時,很少有人預料到中國清潔技術製造商能夠如此迅速地達到驚人規模,尤其是在當時並非主流的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電動汽車領域。
法國油氣生產商道達爾能源的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普亞內(Patrick Pouyanné)說,「十年來,中國已成為清潔技術領域巨擘。」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者之一。
「我們在2015年時並未真正預見到這一點,但中國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嘆,」他補充說,「現在哭也沒用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對地球也是件好事。」
作為全球氣候變化合作的頂峰,《巴黎協定》獲得190多個國家通過,呼籲各國將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溫升控制在「遠低於」2℃,並努力限制在1.5℃左右。
但如今多數分析師認為,1.5℃的溫控目標已難以實現。協定簽署後全球排放量持續激增,本十年中期以來溫室氣體濃度仍在上升。去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5℃,這是年度氣溫首次突破1.5℃,雖不意味著協定閾值已被打破,但也凸顯出剩餘調整空間已極為有限。
然而,一些西方政府不僅未加大氣候行動力度,反而有所退縮:歐洲和加拿大因氣候措施的成本高昂、政治上不受歡迎而望而卻步;美國則在川普上台後再次退出《巴黎協定》。
就在上個月,川普政府還以脅迫手段,迫使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推遲了已獲航運業支持、旨在削減該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的新規「全球航運淨零框架」(NZF)。
不過在美國和歐洲,分析師和投資者仍表示,得益於成本大幅下降,陸上風能、太陽能和電池儲能項目,在補貼減少的情況下仍具備競爭力。
報導指出,如今,中國製造商正向全球市場大量供應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電動汽車,太陽能發電的成本還不到10年前分析師預測的一半。
同時,中國國內大規模部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設施,近年來排放增速已大幅放緩。今年該國燃煤和燃氣發電量下降了1.2%。
在中國市場,電動汽車價格已低於燃油車,比亞迪等中國巨頭的低價車型正倒逼西方車企降價;而面向汽車和電網級儲能的電池產能快速擴張,也大幅壓低了這類產品的成本。
對較貧困國家而言,清潔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正幫助其抵消富裕國家氣候融資急劇縮減的負面影響。
去年,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COP29上,發達國家同意自2030年起,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000億美元資金支持。但數月後,川普上任後的首批舉措之一,便是下令終止美國所有氣候融資。
不過這一影響如今已有所減弱,因為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當前最便宜的電力來源並非煤炭,而是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與電池組合。
以印度為例,企業正從中國製造商處訂購數千兆瓦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裝機容量,全程沒有接受西方一分錢的補貼融資。
「在所有地區,可再生能源技術都展現出相較於傳統發電方式的明顯成本優勢,」能源研究公司伍德麥肯茲的高級分析師艾哈邁德·賈米勒·阿卜杜拉(Ahmed Jameel Abdullah)表示,「全球能源轉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在6日舉辦的COP30開幕式上,美媒注意到,駛入會場、用於接送各國代表的電動汽車來自中國。
報導認為,巴西選擇中國電動汽車作為多國領導人的官方交通工具,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這個拉丁美洲最大國家在轉型發展道路、革新經濟的進程中,將目光投向中國;而在美國缺席的背景下,這一舉措也凸顯了中國綠色科技在當地取得的顯著成果。
「即使沒有美國的政治和技術領導地位,世界也在向前發展,」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直言,「巴西選擇這些電動汽車,表明還有其他選擇。」
電動汽車給巴西城市帶來的改變已初見端倪,包括COP30舉辦地貝倫——這座位於亞馬遜河口附近、擁有130萬人口的港口城市,過去常受交通擁堵困擾。
《紐約時報》稱,峰會開幕前的一個工作日,當地街道車流雖仍密集,但尾氣排放量明顯減少,道路上點綴著靜靜行駛的電動車,政要們乘坐中國皮卡組成的車隊穿梭市區,電動公交車則在城中運送乘客。
「這項技術正在改變整個世界,」肯尼迪說,「而中國已經迅速進入了這個領域。」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1-2025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國家憂美國破壞氣候談判 外媒:大陸態度從從容容
據觀察者網報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會議(COP30)即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舉行,美國政府已宣佈不會派出高級官員參會。不過,許多人士擔心,美國政府可能威脅加徵關稅或出台簽證限制,阻礙各國達成有關氣候問題的協議。
但美國的威脅未必能發揮多少作用。據路透11月7日報導,即將出席COP30的各國政府正在做準備,防範美國政府破壞談判。大多數國家仍希望維持COP進程,以爭取符合自身利益的協議。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美國試圖破壞COP30,可能會陷入孤立境地。
美國「故技重施」?
美國總統川普強烈反對向可再生能源轉型,他在1月20日就任當天就簽署命令,宣佈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上個月,川普政府干預國際海事組織的航運業減排框架草案,威脅對支持該計劃的國家實施加徵關稅等措施,迫使各方將最終表決推遲一年。
英國《衛報》稱,多名參加國際海事組織談判的代表還收到了威脅電話和電子郵件,川普政府揚言,如果這些代表投票支持框架草案,將面臨吊銷簽證的報復措施。與會人士表示,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導致部分代表改變了立場,美國可以利用推遲表決的機會繼續向一些小國施壓。
川普聲稱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白宮官員已宣佈,美國不會派出高級官員參加在巴西舉行的COP30。不過,由於美國要到明年1月才會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美國依然有權在COP30期間派遣談判代表。
一些國家擔心,美國可能「故技重施」,繼續通過關稅、簽證限制等威脅,阻礙其他國家在COP30期間達成協議。挪威氣候與環境大臣安德烈亞斯·比耶蘭·埃里克森說:「就像國際海事組織遭遇的那樣,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和談判代表採取各種威脅手段,這讓我感到擔憂。」
COP30涉及氣候融資、極端天氣等多個議題,其中一些問題與川普政府的政策密切相關。例如,美國已經與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國簽署購買更多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協議,如果各國繼續推進COP28協議中的石油和天然氣脫碳倡議,美國與這些國家的關係將變得更加複雜。
來自一個島國的外交官告訴路透,多國擔心,即使美國不參加COP30,川普政府也可能對參與氣候談判的國家實施報復。《衛報》也分析稱,如果COP30引起了川普政府的關注,美國可能嘗試破壞會議。
但川普政府的威脅不一定能嚇倒出席COP30的各國。三名歐洲官員告訴路透,歐盟已經考慮到美國完全缺席COP30、美國參加會議並阻撓談判或美國通過場外活動攻擊氣候政策等各種情況,一直在為應對這些情況做準備。
其中一名官員稱,歐盟擔心,美國發出的威脅可能讓一些國家退出多邊進程或COP談判,因此歐盟的首要目標是讓各國團結起來,在COP30形成反對美國干預的「統一戰線」。
部分美國議員也呼籲其他國家頂住壓力,不要向川普政府讓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參議院環境委員會成員謝爾頓·懷特豪斯表示:「如果你們被川普政府嚇倒,他們只會奪取你們讓出來的所有空間,然後索取更多。」
分析人士指出,大多數國家仍希望維持COP進程,因為它們可以通過COP影響其他國家,並爭取符合自身利益的協議。非營利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長戴維·瓦斯科夫表示:「很少有國家想破壞多邊進程。如果美國干預,我認為他們反而會發現自己陷入孤立境地。」
中國的態度「非常從容」
外媒在報導美國缺席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是否會填補由此產生的空缺。近年來,中國不僅認真履行氣候承諾,還在清潔能源技術、製造和轉型等方面保持領先。
《衛報》指出,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已佔到全國總裝機的一半以上,中國銷售的汽車中,新能源汽車佔比接近一半。中國出口的廉價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組件,更是助推全球發展可再生能源。該報認為,中國繼續推進減排,可能在COP30發出更多鼓舞人心的信號。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學者李碩表示,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產品的重要供應國,很多可再生能源產品和投資正逐漸轉移到全球南方國家。如果西方國家認識不到中國已開始掌握商業和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依然把中國視為氣候行動的「落後者」,將在綠色科技領域全面落後於中國。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能源與社會中心研究員帕特里克·施羅德(Patrick Schröder)也指出,中國表現低調,但實際上一直在大力推動實用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以此促進低碳發展。
該研究所的另一名研究員郭江汶則表示,歐盟一方面希望中國加速減排,另一方面卻又擔心中國綠色技術和產品將帶來所謂「風險」。如果歐盟想要推動減排,應該強化與中國的溝通和交流,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深化合作。
COP30候任主席安德烈·科雷亞·多拉戈表示:「我認為中國的態度非常從容,他們不像某些國家那樣去教訓別國,而是盡自己所能。在當前興起的新經濟之中,這可以說是一場變革。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在新經濟上投入的更多,專注於技術、規模、質量,並致力於尋找真正能讓所有人受益的解決方案。」
中國生態環境部10月29日在北京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5年度報告》指出,當前,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加劇,個別大國熱衷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造成嚴重衝擊,削弱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COP30是推動《巴黎協定》全面實施的關鍵節點,將為氣候治理下一個十年指明方向。
大陸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中方願意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支持巴西主席國,推動COP30取得積極成果,為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注入穩定性和前進動力。
「我們呼籲各方堅守並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所確定的目標、原則與安排,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統籌推進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能力建設談判,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確保優質綠色產品在全球自由流通,推動全球綠色公正轉型。」夏應顯說。
當地時間11月7日,COP30東道主巴西召集的貝倫氣候峰會結束議程,為期兩天的峰會為即將到來的COP30談判提供了「政治方向」。與會各國領導人和代表團團長共同發佈了「關注飢餓、貧困和以人為本的氣候行動的《貝倫宣言》」,承認氣候變化加劇了飢餓和貧困,並呼籲採取更公平、更包容的氣候行動,重點關注最弱勢群體。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