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45|回复: 9

楞严经卷一 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9-2025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隐居小镇 于 27-9-2025 06:16 PM 编辑

1 心不在身内
2 心不在身外
3 心不潜藏在根内
4 心不在内外两处
5 心不在随所合处
6 心不在根尘中间
7 心不是无所住着


生死相续流转的根本是以为攀缘妄想认为是自己本来的心性


我们忘失了本有的真心


能推想、穷究、搜寻、追逐知道的不是真心而是过去知识经验遗下虚妄的影子,如果还是错误的认为能推想、穷究、搜寻、追逐知道的是真心,那就该离开五尘和一切事物,而单独有个能知的真心体性


世间一切事物、全是自心幻现出来的


我们本有的、清净的、妙明的真心,也是有自己的体性的


凡还未证阿罗汉的人全由执着第六意识妄想认作真心


六根能觉知,实际是心能觉知而不是六根能觉知


阿若多是因明白客尘两个字,证到阿罗汉果。譬如旅客出外,途中要到旅馆住宿、或一两天时间,做妥所办的事情、又整理行装,向别处出发去、不会留下耽搁时光的。若是旅馆主人、就不会这样来去匆匆的。我想;不常住的是客、常住的叫主人,那客字就不是主人的意思。又在大雨过后,太阳出来时,阳光射入隙缝里,就见到许多微尘在光中往来。微尘是摇动的,虚空是不动的。我想;澄寂的叫虚空,摇动的名微尘、能动的就是尘的意思。佛说:对了!对了!


佛伸出手来、将手指屈伸数次,对阿难说:你看见甚么?阿难说:我见佛手屈伸开合。佛说:你见我手屈伸开合,是我的手有开合?还是你的见有开合?阿难说:我见佛手有开合,并不是我的见性有开合。佛说:谁在动?谁在静?阿难说:佛手屈伸开合动着,而我的见性本来就没有静谁又来动呢?(见性永远不可能有动,自然和动相对的静也就没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9-2025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隐居小镇 于 27-9-2025 05:57 PM 编辑

我的心得就是觉得这经很烧脑一下,
所说的常住真心我不懂是不是我们众生的这个见闻觉知的功能性?

@素还真

就好像mouse 的鼠标有动有静,但是那个LED screen 屏幕没有动摇,也没有相对的动静。

这样的比喻合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25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講什麽覺知,六根,身心?
自嗨唸唸極樂世界才是你的心得!


点评

我看你幾乎每個帖都狙擊隱居小鎮,他一定欠你很多錢  发表于 27-9-2025 06:39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25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仔 No wonder lah... 这里唯一的bz半年没上线了……



点评

還有影武者神風  发表于 27-9-2025 07:46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25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29-9-2025 10:21 PM
我的回复是:你的好奇心有多强烈,对自己也多高的要求,那么你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

如我喝水,冷暖我知,
如他喝水,冷暖他知,
如我喝水,冷暖他知,
如他喝水,冷暖我知。

不知他冷暖,何以递水去?
不知水冷暖,何以递水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25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p13501 于 7-10-2025 04:07 PM 编辑

最后一句,(见性永远不可能有动,自然和动相对的静也就没有了。)

菩提自性(即这里所谓的见性),本无摇动。见性没有动静相,但见性具有分别动静相的功能。

没有外境的动静相,见性也还在,但就不能彰显见性的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10-2025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一下子说到七处征心,用心不浅。       
说一下我的心得,供你参考。有用就摘取一些,无用就忘掉。我觉得楞严经可以分为四个主轴:       
1)七处征心,八还辩见 (令学人知道有一个长存不灭,不老不死,不变易的自性)       
2)戒杀盗淫妄,戒吃肉(基本修行方法,戒为无上菩提本)       
3)楞严咒 (帮助修行人快速得到成就)       
4)五十阴魔 (警惕修行人不要掉入陷阱)       
       
自古有言“开智慧的楞严”,怎样开?就是使人知道有一个长存不变的自性。如告诉波斯匿王,他的身体变老,但看见恒河的”见性“不会老,与他小时候看见恒河的”见性“是一样。要悟得自性,就得先有戒律,没有戒律得到的智慧是狂慧,也就是,意识想象出来的东西。玄沙禅师,“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本来要证得清净无染的东西,反而生出一大堆推想负累,与道背离。       
       
楞严咒和五十阴魔不多说了,楞严咒威力大,但要求高(见 2),相辅相成,否则,功能很难发挥。五十阴魔不是平常那种鬼干扰、妖附身,这是天魔,就是那种修行程度很高,要破魔网才会遇到。

自古以来,多有记载看金刚经、维摩经 。。悟得心性,却没有提到楞严。其实,楞严在说理,而证是在悟,就是一下子恍然大悟,虽然悟在一刹那,但之前却须要准备,等待时机。(以下删掉一段文字,可能上文不接下文,抱歉。)楞严经告诉修修行人,有这么一个东西,让修行人知道方向。       
       
比较起金刚经,直接说出那种境界,如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一众生得度;所谓一切法者,如来说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直接跳到本来心性,让修行人去会,楞严经可以说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解说,而所谓那个”见性“,如来与众生都已经具足,只差在有没有证得而已。       
       
禅宗有句话”修在悟前非真修“,五祖也对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可见悟得真性,对修行人有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这是指成道说的,一般修行人 即使修在悟前,也有人天善报,功不唐捐。       
       
这种经典现在很少人研究,二十五年前,佛总函授研究班通知研究生说,那是最后一届。毕竟时代转变,环境与人心都在改变,法门流传也要看契时、契机等条件,这是自然,也必然会发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25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分享!……在2007年時,佳禮網友送了我一本《楞嚴大義今釋》,南懷瑾 著……我只讀了幾頁而已,由於我的書齋太多藏書了,沒能一一細覽,你的分享,令我回憶起本書,而現在?有空時,我會繼續研讀本書,謝謝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10-2025 04:56 AM , Processed in 0.11566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