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1|回复: 8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4-2025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


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與神舟十九號乘組進行在軌輪替。在太空站工作生活期間,神舟二十號乘組將在太空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太空新技術等領域進行多項實驗試驗與應用,進行多次出艙活動,完成太空站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平台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4-2025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舟20號載人飛船17:17成功發射 現場震撼直擊

「5、4、3、2、1」伴隨現場觀眾的興奮倒數,17時17分,搭載神舟20號載人飛船的長征2號F遙20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大家先是看到推進火箭點火,向四周噴發出橙色和黃色濃煙,接著是一陣強大的音浪襲來,火箭噴出火焰並伴隨持續的轟鳴聲,向藍天深處飛去,最後化成一個小光點。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約10分鐘後,神舟20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太空人乘組陳冬、陳中瑞、王傑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船入軌後,將按照預定程序與太空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神舟20號太空人乘組將與神舟19號太空人乘組進行在軌輪換。在太空站工作生活期間,神舟20號太空人乘組將在太空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太空新技術等領域開展多項實(試)驗與應用,進行多次出艙活動,完成太空站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平台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

此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5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5次發射任務。截至目前,中國已有26名太空人、41人次進入太空執行飛行任務。此次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71次飛行、神舟飛船的第20次飛行。

目前,太空站組合體已進入對接軌道,工作狀態良好,滿足與神舟20號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和太空人進駐條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4-2025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23时4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随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


北京时间4月25日1时17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也是两名指令长时隔3年再次相聚“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25 10:3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已经是常态了, 没什么波澜了, 现在就等着中国的载人登月, 那才是重头戏! 就快了, 大概2029\2030年就会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4-2025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斑马鱼再上中国空间站 将参与为期约30天的科学实验

空间失重环境会导致人类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律失常、心肌重塑,也会导致骨骼系统出现持续性骨丢失,增加骨折风险,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类的深空探索。为了更深层次研究空间失重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这一次携带了中国空间站的“老朋友”——斑马鱼再次进入中国空间站,参与空间科学实验。
据了解,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一起进入中国空间站的三大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中,“失重性骨丢失及心肌重塑的蛋白稳态调控机制研究”实验项目,就是通过开展空间斑马鱼的实验,揭示失重环境下对脊椎动物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等关键组织器官的影响,探寻未来人类长期宇宙航行中对抗骨丢失和心肌损伤的防护方法。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这次携带了科学家们精心挑选的6条雄性斑马鱼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为期约30天的实验。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 张璐:我们做微重力条件下的脊椎动物的这种实验,一方面是做一些基础生物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还是为了服务于未来我们人类,比如说长期的太空生存,长期在微重力生存条件下包括肌肉、骨骼变化的情况。在微重力的条件下,骨丢失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斑马鱼这种小动物在在轨的微重力条件下,生存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把它的样品通过冷冻下行之后,来做天地的一个对比,看看微重力效应怎么样去影响它的骨密度,怎么样去导致它骨丢失。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研究一些对抗的一种机制,帮助人们去对抗空间微重力对骨丢失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25 02:3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舟十九号已经回来了, 三名航天员顺利出舱, 原本是昨天就回的了可是因为气象条件的因素就推迟到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0-4-2025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过假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2025 09: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陸神舟十九號返回地球 科技天網支撐保障


神舟十九號於4月30日返航,首次出艙創9小時6分鐘世界新紀錄!中國大陸太空人17年完成20次太空漫步,總時長超131小時,技術跨越升級,艙外任務邁向更高挑戰。


中新社報導,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返回艙4月30日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出差中國太空站的3名太空人順利返回地球家園。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科)以其全鏈條科技支撐、全周期精準保障,布設多型測控及陸海空系列搜救裝備,為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返回構築起一張安全可靠的「科技天網」。

返回艙的著陸精度,是對航太測控能力的終極考驗。為此,中國電科技術專家在地面實驗室裡,用千萬次模擬演練打磨出天地通行的精準路徑。

「在返回過程,測控系統透過完成遙測、外測來接收和發送指令,觀測分析返回艙位置、速度、飛行姿態。」中國電科網路通信研究院專家表示,在主著陸場,中國電科布設便攜站、機載站、車載站、固定站等多型裝備,編織緻密安全的測控通信網,像「遙控器」一樣,即時測量飛行軌道,即時傳送地面發出的指令,指揮返回艙變軌、調整姿態,同時具有完成地面人員與太空人之間的話音、圖像等資訊傳輸功能,保障地面人員與太空人、航天器間的通信鏈路。

在穿過大氣層過程中,返回艙與大氣會產生劇烈摩擦,使其艙外溫度高達上千度,就會造成通信中斷,也是所謂的「黑障區」。此時,中國電科自主研製的多部雷達,擔負起返回區首點截獲、黑障區連續跟蹤等任務,為返回艙的安全著陸和快速搜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測量雷達突破了黑障區持續穩定跟蹤的測控難題,持續對返回器進行跟蹤測量,『緊盯』黑障區『隱身』的返回艙,防止其偏離預定著陸區域。」中國電科14所專家指出,透過雷達反射式測量技術,雷達能智慧判斷黑障區狀態,即時選擇最優波形、調度方式和處理演算法,透過建立電磁模型迭代仿真驗證,確保返回艙全程都在雷達「視線」範圍內。

在神舟十九號返回任務中,中國電科研製的基於北斗三號的態勢系統,首次執行返回艙回收任務。該系統由指揮、機載、車載、手持等多種型號終端組成,實現了空、地、機動分隊全覆蓋,具有著陸場區域搜救力量即時分布情況獲取、搜救態勢資訊及時回傳等功能。

「相比上一代系統,定位精度顯著提高,抗干擾能力更強,尤為重要的是,該系統創新性地解決了北京與著陸場區因距離過遠導致的通信成功率問題。」中國電科專家說,新系統將各搜索載體態勢資訊上報成功率提升到95%以上,使後方各級態勢系統的顯示更加連續穩定,有力支持各級指揮人員的調度決策。

「定向儀如同順風耳一般,時刻待命。」中國電科22所專家表示,其自主研製的30餘台套搜救定位裝備,分布於10餘個應急點,地域跨度超過7000公里,裝載於直升機、運輸機、搜救車輛和救援船舶上,構建了近中遠端結合、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救引導網路,無論返回艙降落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都逃不過它們視線,只要接收到訊號,就能立即引導搜索飛機和車輛抵達返回艙落點,實現「艙落機臨」。

透過衛星通信系統搭建的「太空資訊高速路」,為返回艙落地、太空人出艙等震撼畫面即時傳輸構築起堅實的「資訊生命線」。

「為保障各類資訊準確傳輸,我們研製衛星通信固定站、機載站、車載站、便攜站等多型設備,接力架起通信通路。」中國電科技術專家表示,這些設備接力配合,為搜索分隊提供通信保障,完成指揮資訊測控系統和各類圖像傳輸任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5-2025 07: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空间站第八批25项约37.25公斤科学实验样品返回地球


媒体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获悉,中国空间站第八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4月30日中午随神舟十九号飞船顺利返回地球,本次返回科学实验样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的25项实验项目,总重量约37.25公斤。



4月30日晚,北京,工作人员对从中国空间站返回的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进行状态检查确认。(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供中新社图)

中新社报道,因生物活性要求,空间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第一时间从着陆场转运至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北京时间4月30日晚,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对返回的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进行状态检查确认后,交付给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介绍,本次返回生命类样品主要包括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人和动物早期胚胎、蛋白样品及果蝇等20类,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下行生物样品种类和涉及实验项目最多的一次。



4月30日晚,北京,工作人员对从中国空间站返回的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进行状态检查确认并称重。(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供中新社图)

科学家将对返回样品开展形态检测、细胞谱系分析、结构分析、多组学分析研究及进一步的地面验证试验。

空间材料类科学实验样品后续将随神舟十九号飞船返回舱运回北京。材料类返回样品共4类22种,主要包括钨基超高温合金、高强韧钢、非线性光学晶体、铟硒半导体晶体和月壤加固材料、凝胶复合润滑材料等。科学家们将进行样品组织形貌、化学成分及其分布差异等测试分析,研究微重力对材料生长、成分偏析、凝固缺陷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空间特殊环境下材料的使役行为和使役性能。

据悉,相关研究将为新型高性能合金设计、大尺寸高性能晶体的地面制备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下一代航发涡轮叶片、纳米电子器件、深紫外光刻机检测光源等关键材料的制造和应用,推动高强度耐久性的月壤固化材料、柔性太阳翼等大型空间可展开结构材料以及高性能长寿命空间润滑材料空间应用,为未来深空探测、人类太空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5-2025 07:39 AM , Processed in 0.11825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