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回复: 0
|
[转贴] 圣经中发怨言的前车之鉴
[复制链接]
|
|
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腓立比书2:14(和合本)
本文章所引用的经文除非另外注明,均引自《新世》。
公元1世纪,使徒保罗受圣灵启示写信给腓立比的基督徒会众,大大称赞他们慷慨和热心,说他们的善工叫他欢喜。可是,保罗也提醒他们“无论做什么,总不要发怨言”。(腓立比书2:14)为什么保罗要提出这个劝告呢?
保罗知道发怨言会有怎样的后果。他写信给腓立比会众之前几年,曾提醒哥林多会众发怨言是很危险的。他提到古代的以色列人在旷野一再激怒耶和华。他们做了什么事呢?就是贪恋恶事、拜偶像、淫乱、试探耶和华,还有发怨言。保罗劝诫哥林多的基督徒要从以色列人的遭遇汲取教训,说:“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些人发怨言,就被灭命的消灭了。”(哥林多前书10:6-11)
今天,耶和华的仆人也像腓立比会众那样热心行善,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35)然而,鉴于以往上帝的子民由于发怨言而带来不少恶果,我们大有理由留意保罗的忠告:“无论做什么,总不要发怨言”。让我们先看看圣经中一些跟发怨言有关的例子,再看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以避免好发怨言的精神及其带来的恶果。
一群邪恶的会众埋怨耶和华
古代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了四十年,圣经记载他们在这其间发生的事时,曾使用一个希伯来语词,含有“发怨言、喃喃埋怨、不满、申诉、大发牢骚”的意思。由于对自己的境遇不满,以色列人不止一次发怨言。例如,上帝拯救他们摆脱埃及的奴役后,才几个星期全会众就“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埋怨没有食物吃。他们说:“我们不如在埃及地被耶和华杀死还好!那时候我们坐在肉锅旁,吃得饱足,现在你们却把我们带到旷野,要全会众都在这里饿死!”(出埃及记16:1-3)
其实,耶和华关爱以色列人,让他们得到生活所需,他们在旷野有食物吃,有水喝,根本不可能饿死。只是他们毫不知足,大发怨言,夸大自己的苦况。在耶和华看来,民众对摩西和亚伦表示不满,其实就是对他不满。摩西告诉以色列人:“耶和华已经听见你们向他发怨言。我们算什么?你们不是埋怨我们,而是埋怨耶和华。”(出埃及记16:4-8)
此后不久,以色列人又发怨言了。摩西派了十二个男子去窥探应许之地,其中十个带回来坏消息。接着发生什么事呢?“以色列人全都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全会众都责怪他们说:‘我们不如死在埃及地,或死在这个旷野好了!耶和华怎么把我们领到[迦南]这里来,让我们被刀剑杀死?我们的妻子和小孩必被人掳去。我们回埃及去不是更好吗?’”(民数记14:1-3)
以色列人的态度竟然完全改变了!起初,耶和华帮助他们摆脱埃及的奴役,又在红海那里拯救他们,当时他们深受感动,不禁歌颂赞美耶和华。(出埃及记15:1-21)后来,他们因旷野的生活不舒适,加上害怕迦南人,起初的感激之情就被不满的情绪取代了。他们不再感激上帝使他们得到自由,反而埋怨上帝令他们失去很多东西,其实他们根本一无所缺。他们发怨言,显示出他们对耶和华缺乏感恩之心。难怪耶和华说:“这群邪恶的会众还要这样埋怨我多久呢?”(民数记14:27;21:5)
公元1世纪的发怨言例子
以上提到的例子,发怨言的群众显然是公开表示不满的。但在公元32年,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守住棚节时,群众则是“纷纷低声议论 他”。(约翰福音7:12,13,32)他们在耶稣背后说长道短,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则说他不是。
另一次,耶稣和门徒在收税人利未(又叫马太)家里作客,“法利赛派的人和他们的抄经士向耶稣的门徒埋怨说:‘你们为什么跟收税人和罪人一起吃喝呢?’”(路加福音5:27-30)不久之后,在加利利,“犹太人因耶稣而窃窃私议,因为他说,‘我是从天而降的食物’”,连耶稣有些门徒也对这番话表示反感,于是窃窃私语,喃喃埋怨。(约翰福音6:41,60,61)
公元33年五旬节之后不久,有些基督徒也为某些缘故而发怨言,但这次却带来了好的结果。当时,有许多新近归信的门徒都是来自以色列境外的,犹地亚的信徒慷慨地接待他们,但在膳食分配方面却出现了问题。圣经记载:“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向说希伯来语的犹太人发怨言,因为在日常的膳食分配上,他们的寡妇被人忽视了。”(使徒行传6:1)
这一次,发怨言的人的态度跟在旷野的以色列人并不相同。那些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并不是只想到自己,对自己的际遇诸多不满,而是要让使徒知道有些寡妇得不到所需的协助。再说,发怨言的人并没有公然埋怨耶和华而制造麻烦,他们只是向使徒申诉。由于他们的申诉是合理的,使徒就迅速作出安排,纠正事态。
无论是什么事令我们感到不快,如果我们一不顺心就发怨言,很容易就会养成好发怨言的精神,动不动就满腹牢骚。好发怨言的精神确能腐化人。古代的以色列人对旷野的生活诸多不满,竟然埋怨耶和华。(出埃及记16:8)我们千万不要像他们那样才好!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