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天回医简」出土900余枚竹简,至今已修复116枚。(图/翻摄央视)
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于2012年出土900余枚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这批医简相传正是开创中医「望闻问切」医理的扁鹊所着。由于这批书简在水中浸泡约2000多年,残缺、散乱情况十分严重,经过文物专家十余年的修复、还原、研究,现整理出930支医简、2万余字内容,目前只有仅116枚简牍完成修复,在成都博物馆展出其中32枚。
▲「天回医简」内的敝昔被认为就是扁鹊。(图/翻摄央视)
《央视》报导,在医简的整理、修复过程中,多次出现「敝昔曰」的字样,经专家查阅西汉早期文献后发现,「敝昔」就是扁鹊,而医简中所述「五色脉诊」也正是扁鹊所创,是后世公认的中医脉诊学的理论基石。
这批医简经整理后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音同拔)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疗马书》等8部医书。
▲工作人员修复医简。(图/翻摄央视)
医简内容包含经络、脏腑、针灸、汤药等不同领域,还首次系统论述中医脉诊原理,开创望闻问切、辨病论治先河,为同期最大篇幅中医理论与实践着作。此外,其诊断手法、结论以及相对应的治法、方药,在后世仍广为流传。
外界一度怀疑,2000多年前的医书对于现代人的实用性使否存在?在这批医简中的《经书·上脉》第一句话提到,「敝昔曰,人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朝于气」,这句话便是奠定后世脉诊学的理论基石。
▲和「天回医简」一起出土的髹(音同休)漆经脉人像。(图/翻摄央视)
至于《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中所述的一百多个医方,证明汉代已经用上「中药复方」,绝大多数药物配伍仍为现代医家沿用(《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中的治疝方与《伤寒杂病论》中的仲景桂枝汤只有谷与甘草之别,据此可以窥见仲景桂枝汤的来源)。
同时,和「天回医简」一起出土的完整髹(音同休)漆经脉人像,是大陆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的经脉医书相对照,对研究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极具意义。
图文摘自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