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4|回复: 2
|
诺贝尔奖花絮 :人不做我做,杀出新血路
[复制链接]
|
|
我念本科住在16 Havelock Street时,其中一名香港屋友梅文浩(译音)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粤语):“人不做我做,杀出新血路”。所以,当我选择博士课题的时候,做了一个并不是一个传统化工的微水流课题。当我 回国开始进行自己的研究方向时,也选择了在我国并没有任何进行的液体火箭燃料研究项目。
曾经有人问道:“在这样的一个国家,做这样的研究(液体火箭燃料)有用吗?有前途吗?”
我很少做出解释,一般上都是用梅先生的那句话,半开玩笑式的回应。但是我的确是抱着这个心态来做事。 从今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物、化学和物理奖)得主的访问看来,我的做法几乎是没有错。
图片来源 :technews.tw
星期一颁发的医学奖得主是来自日本工业大学的生物学家大隅良典教授。他早在1980年代开始进行细胞内的蛋白质研究。根据香港《苹果日报》的报道,他接受国际媒体访问时说他只是‘想做一些与别人不同的事情,别人不做的我做。’ 所以在他研究领域里,直到2000年以前,每年所发表的论文寥寥可数。 他们的研究圈子小得可怜,但是有时候就是需要有人耕耘,园地才会变大。
说到别人说做与不做的还包括 – 机械。机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直到目前世界各地还有大量机械的研究和发展,包括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慧机械、超音速飞机等等。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实是颁给了三位‘机械家’。但是他们并不是用传统几何及螺丝、钢铁等硬体部件知道机械 – 他们是利用人类眼镜看不到的分子(molecules)制造机械,包括人工肌肉和‘分子汽车’。而值得一提的是分子汽车的厚度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让人惊叹不已。
很多人经常说:‘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很多都是年纪很大(很老)。’
图片来源:hum.cmt.com.cn
的确没错,本届物理奖的其中一名得主,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索利斯教授已经高达82岁。而更甚的是,他已经证实患上了脑退化症,可能已经将自己过去的惊世之作忘记了。
同样的事情也是发生在2009年物理奖得主之一的‘光纤之父’高锟。得奖的时候,他已经患上老人痴呆症,早已经把光纤忘得一干二净,脑海里仅剩他和太太的记忆。
看回今年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和欧洲在科学研究上的实力仍然遥遥领先。 而物理奖三名得主皆是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英国籍科学家。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和欧洲的教育制度和科研仍然主力在基础科技上。 而如果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制度与评审方式变化不大的话,估计要到2030年左右才会有首位在中国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诚如之前所说,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教授进行了大概25年的研究工作才获奖。‘分子机械’的研究工作也是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中国科研虽然在1990年代末发展迅速,但是直到近年为止在原创性和突破性的基本科学工作仍然有限。 再加上诺贝尔奖还纳入研究结果和实用性的考量,要在2025年以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性极微。
别问我马来西亚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ok?
别发梦! |
|
|
|
|
|
|
|
发表于 9-10-2016 03: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
但是中国去年不就已经有号称“三无”的屠呦呦获奖吗? |
|
|
|
|
|
|
|
发表于 11-10-2016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人获得诺贝尔奖是可能的,但只会在国外机构下获得,而且也不会是以马来西亚人的身份获得。
到时大马媒体的报道只能说在大马出生就这样.... 勉强沾光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