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23|回复: 2

李小龍評傳第一回:是不是中國人重要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9-2016 07: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說了很多,卻沒有道出
心底最由衷的感覺
離別會很久
但只需記住
我會永遠牽掛著妳

——李小龍《雨》

若然不提作者姓名,還以為這又是鄺俊宇一類文青的手筆。不管過了幾多年,李小龍在坊間的印象始終停留在「武打明星」四字之上,對他的談資亦往往局限於雙節棍、「曱甴」與「Be Water My Friend」等各種朦朦朧朧的潮流符號(當然,在老一輩人中還可以加上丁珮與苗可秀)。說他會寫詩、懂哲學,根本就是癡人說夢。然而,正正是這些受人忽略的面向,讓李小龍的傳說歷久不衰。由葉問詠春到振藩功夫、由截拳道到《拳道釋義》,李小龍遣下給世界的不單止有四套半電影,還有他追求自我、挑戰傳統的藝術思想。本系列將會一連四集,剖析李小龍的精神世界,重新審視宗師的智慧與遺憾。

龍圖騰

從他的藝名算起,李小龍大半生都離不開一個古老的東方圖騰——「龍」:華工鄭潮安、精武館陳真、鄉下仔唐龍……李小龍憑藉勇武姿態一掃自傅滿洲片集以來華人陰陽怪氣的形象,將「龍的傳人」重新定義。蜚聲國際的本事,不僅讓李小龍成為了全球華人的崇拜對象,也使他成了東方文化復興的一道標桿,「功夫之王」、「東方巨星」等名號威震中外。顯然,這亦是李小龍樂於見到的成果。

李小龍發跡於美國,他的武藝與思想俱是在北美的土地上一點一滴積累出來,但這並未阻斷他跟東方文化之間的聯繫。受著父親、粵劇名伶李海泉的影響,李小龍年少時便對傳統戲曲以至粵語長片有著極其深厚的體悟。他在離港到美國升學之前,便已經參演了二十三套電影,當中較為有名的包括《人海孤鴻》、《雷雨》等。在1964年的《青蜂俠》的試鏡片段中,他以俏皮的風格走了一趟文武生步子,並用明確語調肯定功夫的特殊價值。這些都反映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從無因身處異地而有所改變。

眾所周知,李小龍的受業恩師為詠春宗師葉問,縱然兩人日後在待人處事及對功夫的見解方面有過磨擦,葉問詠春當中蘊含的哲學卻令李小龍畢生受用。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修讀哲學期間,李小龍曾寫下一篇名曰〈頓悟功夫的一剎那〉的文章,他講述了葉問師傅不斷教導他要學會放鬆、超然,他亦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道理。在給兒時青梅竹馬曹敏兒(影星曹達華之女,傳聞曾與李小龍拍拖)的一封信裡,李小龍再一次不諱言功夫為東方拳學之冠,禪學、道學等古典東方哲學則是指導心靈的重要寶庫。

從日後截拳道的理論發展可見,哪管成年的李小龍已經對傳統文化有著更多批判,但古典拳學與哲學的元素卻一直深深烙在他的骨髓內,「Be water my friend」、「標月之指」(見《龍爭虎鬥》)等經典語錄就是明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中國人,要盡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我實在不知道還有甚麼簡單的解釋」(詳見1973年發表的《我與截拳道》)。《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裡的民族主義場景,除了是基於商業考量,大抵亦包含著李小龍一份獨特的文化認同感。

龍,確實是他一生最貼切的寫照。

突破形式

然而,文化認同是一回事,身份認同卻又是另一回事。在1971年的訪談中,李小龍被主持人問及究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李小龍當時已取美籍),他這樣回應:「我認為呢,我是人類。我不想文縐縐地說『孔子曰』,但『天下只一家』,只是每個人都很不同而已。」

事實上,對比起任何民族身份,李小龍無疑更著重自我認同,因為「所有形式的知識最終意味着自我的認知」。他對中國文化的認可雖然撇不開民族情感,但核心還是在於其中的實用性,即它們的哲理能有助人發現自己、回復自我。相反,那些束縛人意志的傳統模具就應該毫不留情將之摒棄,毋須顧及民族不民族。李小龍便多次提到,習武者首先是人、我們也都是人,所以武術從不應涉及國籍問題;否則,就會永遠無法看到真實的搏擊。在第六版的《截拳道:自我解放之道》內,李小龍寫道:

我們絕不能用中國武術家、日本武術家等的先天訓練條件來看搏擊,搏擊也不受制於個人好惡。例如,拳擊手很可能提出這樣的批評:兩位搏擊手之間的距離太近了,而沒有空間施展快拳。另一方面,摔跤手會抱怨,其中的一位選手應該緊緊『貼住』對方,讓對手不能施展他的凌厲攻擊……可見他們在一剎那間作出了兩種截然不同判斷……但真正的觀察始於不拘泥於固定的套路,只有超越固有系統,才能實現表達的自由。

在他眼中,民族、門戶俱是累贅的形式,只會讓人失去現實的行動力。因此他創辦的武道,便以「無法為有法」作為信條之一,強調不分門派、以自我為道。這不僅是截拳道的功理,亦同時是李小龍的做人態度。

初去美國的時候,李小龍專門教授詠春拳術,後來則「不再對任何體系或組織有興趣」。因為墨守成規於一門一派,只會培養出模式化的囚徒,阻礙武者的自然發展。所以一個真正的師傅,不能迫令徒弟學習毫無生命的預設招式,而是用引路人的身份帶領他們由「有形」進入「無形」——可以進入不同形式,又不為形式所累。

循這套思路發展,李小龍一生都在學習、認識全球各地的武術,由詠春、拳擊、跆拳道、空手道到東南亞的菲律賓麽仗、班卡西拉,他都有所涉獵。至於他的徒弟,自然亦無分國籍、膚色或門派:黑人籃球員渣巴、菲律賓棍王伊魯山度、白人紅星史提夫麥昆、美籍日人木村武之等都曾是他的門生。甚至有傳李小龍為了將功夫教授予非華裔學生,接受了保守華人拳師黃澤民的挑戰,最後讓他從中體會到傳統功夫的局限、埋下截拳道的種子。若然李小龍把傳統功夫視為金科玉律,他的成就與影響力絕對無法達到這般境界。

斯人已逝

諷刺的是,正是李小龍的歷史性成就讓無數人都爭相奪取詮釋他的話語權,結果再一次令李小龍跌落到庸俗層次上。時至今日,縱使仍然有很多人談論李小龍,但卻始終離不開中國人、香港人一類的國族標籤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便被列為「家是香港」下「活力香港」的一個重點項目,可謂極盡諷刺。彷彿李小龍的最大貢獻,並不是他的思想、武藝,而是他的出身。

誠然,無人能夠完全脫離於他的出身與文化脈絡,否則李小龍也不大可能選擇功夫作為他的人生標桿,更不會對香港電影有所所留戀。然而若果如此便足以定義他的價值,這究竟是對李小龍的褒揚還是貶抑,答案又是顯而易見。

當然,在這個民粹當道的世界下,要求人學懂突破形式也許要求太高。畢竟比起正視自身的無知,把伊斯蘭都喚作恐怖份子、將內地人都稱作蝗蟲實在容易太多。

摧毀你面前的敵人——毀滅一切阻礙正義、和平與人性的東西。

毀滅你自保的衝動,摧毀任何紛擾你心靈的事物。不是傷害任何人,但要克服自己的貪婪、憤怒與愚昧,截拳道是朝向自己。

這兩句是李小龍在人生終段,為截拳道而寫下之的運動原則。事隔四十幾年,似乎仍對當下具有啟迪意味。這是說明李小龍真是無法複製的天才?還是世界已經不再有產生李小龍的土壤?



主要參考資料:
李小龍著,羅振光譯。2016年。《截拳道之道》。香港:商務。
李小龍著,約翰力圖編。2010年。《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香港:三聯。
Bruce Lee - Lost interview
文化博物館重現李小龍傳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9-2016 07: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小龙确实是个哲学家。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9-2016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戰爭與平和 于 21-9-2016 12:21 PM 编辑

李小龍也不是純學香港人
他母親那邊有 德國?荷蘭的血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6-2024 06:44 PM , Processed in 0.05103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