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6年-1822年),原名張保,新會江門人,1810年以前廣東沿海著名海盜或者華南海盜,到現在仍為人所熟悉的香港歷史人物。
改「張保」的名字是因為希望他平平安安,而廣東人喜愛把「仔」放在姓名後面。所以叫「張保仔」。本是新會漁民的兒子,他15歲時跟隨父親出海捕魚,但遭海盜鄭一擄走,年青時成為了其部屬。因為鄭一是同性戀者,竟是喜歡英俊的張保仔,鄭一嫂(石氏)都喜歡張保仔,搞出「三角關係」,亦令張保仔在海盜內的地位大大提升。有次鄭一遇上颱風溺死。死後,其妻石氏被屬下擁立,續領紅旗派為首領。當時女性地位低,為鞏固自己的勢力,鄭一嫂用張保仔為助手。後來張保因和鄭一嫂結為夫婦,從此紅旗派所有領導權遂交由張保所承繼。紅旗海盜團全盛時期時,他擁領三、四萬多海盜及六百艘戰船,堪稱南中國海最大的武裝勢力之一,並以沿海島嶼為基地。他經常橫行廣東沿岸,主要劫掠沿海的運鹽官船或外國貨船。其他商船要經過他控制的地區,也要先交納「行水」(保護費)。相傳張保仔饒勇多計謀講義氣,雖然橫行南中國海域,但因張保本人出身貧苦,所以特別愛護平民,他們在向鄉民購買糧食時,往往加倍給錢。並保證不滋擾貧民和漁戶,嚴禁部下在駐紮地區掠奪。因而得窮人支持,百姓視他為劫富濟貧的俠盜。清軍多次剿捕紅旗海盜,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是張保在赤鱲角遭清水軍封鎖圍剿,雙方各有約三萬海軍,數百艘船,炮二千。據葡萄牙文獻記載,葡清聯軍的艦隊與紅旗派海盜的主力艦隊曾經在大嶼山海面進行一場激戰。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澳葡艦隊在大嶼山海面與紅旗派主力三百多艘武裝船相遇。張保所派出的兩支先鋒船隊被澳葡艦隊擊敗,於是親自率領水師駛抵戰場。海盜團分成六個小隊,每隊圍攻一艘葡萄牙戰船,試圖利用人數上的優勢,用登船肉搏的白兵戰術來擊敗葡萄牙人。而葡萄牙人則以密集式炮火攻擊對方,成功阻截海盜船逼近。眾小隊陣腳大亂,海盜無心戀戰,經過赤鱲角海戰後,張保的紅旗派勢力銳減。加上兩廣總督百齡借招安瓦解了海盜間的互不侵犯的均勢,令黑旗、藍旗兩派攻打紅旗派。後來澳門名醫周熊飛作出調停,鄭一嫂率領十多婦孺到廣州代表紅旗派跟兩廣總督百齡進行前途談判,加上前輩大哥蔡牽集團失敗張失合作依靠,及越南政爭趨於穩定不再需借助華南海盜(所謂安南艇匪)助戰[來源請求],於是1810年2月,張保仔接受清朝政府招安。根據招安條件,清政府授命張保為封三品武官,派駐澎湖剿海盜。紛紛逃離戰場。張保乘大霧徹離赤鱲角,繼續與清軍對峙。相傳香港有許多與張保仔的遺蹟,在長洲、塔門、南丫島和舂坎角都有張保仔藏金的傳說,最為人所知是長洲張保仔洞。不過有人認為[1]張保仔洞極之狹窄,無法埋藏寶物,所以張保仔洞其實只是躲避清兵追捕或放火藥的地方。亦流傳赤柱舂坎角的一間天后廟神枱下,有一專供張保仔遁逃之地道,然現今已被封。 但據葉靈鳳於《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一書中指出,張保仔旗下的海盜勢力全盛時期共300艘戰艦,7萬多名部眾。以張保仔的地位及聲勢,官兵對之猶有所懼,張保仔不可能亦不須藏身於陸上山洞,亦不可能將金銀財寶埋藏於陸上,他認為香港故老相傳,有關張保仔藏寶之說多為傳說,而非真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4-12-2013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12-2014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