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45|回复: 1

地震完全可以准确预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3-2005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震完全可以准确预报
敬畏自然说之十——在地质哲学研究学术论坛上的发言二摘要
王紫馨(方悟 )         2005.3.25
地质灾害大多可以预防,难于预防的是地震、火山爆发及二者引起的海啸。能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及海啸?从大一统观出发,我认为完全可以做到,现在面临调整地震学主攻方向的大好机遇,年青学人不要放过。
地震产生的原因,多认为是地球板块运动结果,板块运动说虽有其合理处,但存在两个重大缺陷:一是没有把宇宙、太阳系和地球都看成一个整体,二是没有找到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没有对引斥力变化做出说明。产生两大缺陷的原因仍在知性对立性思维,一旦走出对立,一个全新的世界就会呈现在新一代面前。
老子说得极为透彻,"抱一为天下式":一是说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是最基本的法则;二是说那代表"一"的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天下所有事物,他指出了整体性的双向意义。老子在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老子实际是说,我们的宇宙的运动总规律可称为"道",它是关于空间场的理论,所以说:"道曰大"。老子认为哲学宇宙观"字道名大",大统一理论就是空间场论,他把空、时、物三者统一为空间,空间变化,时光流逝,周期循环。空间延展性及其变化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就表现为万物。老子是中外哲学史上唯一提出此种观点的人,这也正是他高于常人之处。承继老子的观点,我把统一场看作了空间场。
在自然界四种作用力中,只有引力作用具有普遍性,如把四种力合一,只能归到那最具普遍性的东西上,把其他三种力看作引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统一为引力场作用。空间场都有引力,空间场即引力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等效,引力场又是重力场、质量场。质量代表一定能量,质量场同时也是能量场。宇宙中的物体就是按大统一规律——能量守恒规律所规定的2.7K守恒值在空间分布的,能减空缩,能增空胀,始终保持恒定状态。
按照牛顿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具有固定密度即重力的物体,在一切天体上具有相同的重力作用,具体条件下的重力状态变化则看运动状态,这就叫普遍共性与特殊个性的同一。在地质哲学论坛上大讲天文和万有引力干什么,请诸君不要忘记地球是天体,它遵从一切天体的运行法则,遵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地球上的一切变化既是地质现象也是天体现象,如果你从另一个星球上看地球及其一切变化,你不就把它当作天文现象来看吗?把天地同一,是我们正确分析认识地质运动的前提。
牛顿认为天体运动的原因就是万有引力,地球的运动变化同样是引斥力变化的反映。地震多发生于朔望之际,也就是无月和满月时易发生地震,有人认为是天体引潮力共振触发。从太阳系是一个整体看,地球和月球组成太阳之外第三能级的整体地月系统,其质心就在外地核圈层上,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及地球自转所造成的质心变化,使地核随质心周期变动是形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朔望分别是远地点和近地点,它使地月系质心的运动比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变化更大,地核在这个整体运动中动作力度加大,使某一侧地壳膨胀加剧,产生地震。
由于S 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而P 波可通过液体传播,说明地心是液体组成的,但这个液体不是普通液体,而是超流体。什么是超流体?  超流体是超低温下具有奇特性质的理想流体,即流体内部完全没有粘滞。 将原子气体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所有原子会以最低能态凝聚,物质的这一状态就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玻爱凝聚态物质就是超导体和超流体,它实际就是量子态,在量子态下,费米子也变为玻色子,因而可以在狭小空间内大量凝聚。地核就是玻爱凝聚态的超流体物质,使之成为高密度、大质量形态。
在地球“能量释放过程中,中微子退归星核,星核增大,其引力产生的反作用力——斥力推动核外物质膨胀,第一造成地幔重元素物质产生放射性衰变,提供了地内热源;第二迫使岩浆涌出,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我们知道了地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就有可能通过监测中微子形成与地下核裂变情况来预报地震,我所提出的几种方法都是从地震成因出发,多方面监测地下核裂变反应来预报地震。
第一、监测外部影响,先“法天”。
恒星表面的剧烈燃烧是在空间重力场平衡律作用下,恒星物质大规模裂变产生的,燃烧产生的中微子退归恒星核使星核引力增强,同时使斥力增强,内层较低温度物质被斥力输送到太阳表面充当燃料而形成太阳黑子,它标志太阳活动加剧,同时对太阳系各行星产生重大影响。根据太阳黑子及太阳风大规模爆发时间,观测地球磁暴及极光爆发变化时间,确定它们与地质灾变关联变化规律。观测电离层温度变化,同时收集全球地震、火山及地下放射性变化情况,确定几方面的关联变化规律。
第二、        监测地球内部变化,次“法地”。
板块运动源自热膨胀,热膨胀源于放射性衰变,地震、火山爆发时,地幔放射性变化必先加剧,这是因为地核引力增加的反作用导致地幔斥力加大,地幔重元素被推升至轻元素能级区而发生裂变。当年居里夫妇为得一克镭而花数年时间提炼,若知地幔中存在无尽的放射性元素该多么惊讶。
一可测各地火山岩浆中放射性物质变化情况,放射性物质大幅增加,必有地震产生。可利用飞机装设光谱仪,对一些活火山火山口内翻腾的岩浆进行光谱分析,注意放射性元素光谱变化。二可测地质活动活跃地区温泉水温度变化和放射性含量,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热活动十分活跃,地下温度的升高必传导到地下水中,放射性物质也会大量进入水中。如果本地区没有温泉,可利用石油钻井技术打两、三千米的深井,用双套管水循环设置24小时监测放射性变化。三可利用资源卫星进行监测。资源卫星搭载了CCD相机和各种波段的红外扫描仪,热红外扫描仪可用于森林防火、水污染监测、城市热环境探测和地震预测等方面。 在发生强烈地震之前,通常地表温度会升高2-3度,通过资源卫星对地面的探测并结合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就有可能在地震前3-5天发出预报,从而避免重大人员伤亡。
地球内部热源人们多同意放射性衰变的说法,有人统计一年产生的热量平均为5万亿亿卡。据科技日报报道,美能源部橡树岭实验室科学家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提出,地心有个直径8公里、由铀和钚组成的天然反应堆,主要证据是夏威夷和冰岛附近的海底所喷出的岩浆含有相当高的氦-3同位素,而这种同位素只可能在核裂变反应中产生。我们所要监测的放射性物质除了镭、铀、钍等超重元素外,主要是它们裂变过程中产生的氦-3和氡气。
放射性气体元素氡,无色、无味、摸不到、看不见,半衰期3.8天,由镭衰变而成,也叫镭射气,是自然界惟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比重是空气的7.5倍,许多地方的深层地下水都含有。在地层深处含有铀、镭、钍的土壤、岩石中人们可以发现高浓度的氡。
因为地质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全球性变化,地质灾难涉及各国,所以应加强国际合作,全球联合监测,实现数据共享。
毛泽东曾经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查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这充分说明了地质科学是工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地质科学的研究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的储量不足的问题,还有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恶化严重,这两方面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需要地质科学来帮助解决。因此地质科学在21世纪应该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等重大问题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应有的努力,而最大的努力是创新,是探寻新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2012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定,仪器推测只有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5 01:50 AM , Processed in 0.09805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