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240|回复: 20

在学术分科上[新马华语]是独立体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7-2011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4-7-2011 03:03 PM 编辑

在学术分科上[新马华语]是独立体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9%A6%AC%E8%8F%AF%E8%AA%9E

新馬華語,或叫馬新華語星馬華語,通稱華語华文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圈中普遍使用的現代標準漢語,使用人數約8百萬。雖然新馬華語是以北京官話為基準,但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新馬華語跟普通話有較大的差異,用辭習慣比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較大。兩地的華語介紹請見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華語

在大马等地的华人社会,早期私塾以方言为教学用语。1919年五四运动后,当地私塾纷纷跟随中国维新派的教育改革,开始把教学语言由方言改为“国语”(即中国普通话华语),这是新马华语的濫觴

特點馬來語
馬來語是馬來西亞的國語和官方語言,也是新加坡的法定國語,因此新馬華語受到馬來語的影響[2]。粵語
粵語(俗稱廣東話)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雪蘭莪州霹靂州是主要方言,在新加坡也頗為普遍,所以粵語給當地華語很大的影響,尤其在語法方面。例如標準華語的語法應該是“我先去吃飯”,但粵語的語法是“我去食飯先”;標準華語的語法應該是“先謝謝你”,但粵語的語法是“唔該/多謝你先”。因此,新馬華語便受到了粵語的語法的影響,演變成了“xxxxx先”的語法
閩南語



  辭彙
中国对外汉语研究学者汪惠迪曾在专访中将新、馬華語與中國普通話的辭彙差別分為五個類型[3]
  • 特有事物或社會現象的詞語
由於新馬兩國與中國大陸政治體系的不同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許多新馬一帶特有的事物和現象都無法在普通話中找到對應詞語,因而衍生出許多新馬特有的辭彙。例如新加坡政府用以限制汽車擁有權的擁車證;新加坡特有樓房組屋馬來西亞封銜中的敦(馬來語中是Tun)、丹斯里(馬來語中是Tan Sri)、拿督(馬來語中是Datuk);馬來西亞露天飲食檔口嘛嘛檔(源自淡米爾語Mamak,意思指印度人中的回教徒);新馬兩國的土生華人峇峇之類。
  • 與普通話名異實同的詞語
這包括那些名稱不同,但意思相同的辭彙。這種差異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地方語言(如馬來語)的影響或當地人約定俗成。計程車在新馬被音譯為「德士」;菜市場叫做「巴剎」(源自馬來語Pasar);速食麵被稱作「快熟麵」;卡車則被稱為「羅厘」(源自英語Lorry);百分之几被称作「几巴仙」(源自英语Percent)等等。
  • 與普通話名同實異的詞語
名稱相同但所指事物不同的辭彙。新馬華語中,「飯盒」指的是中國大陸的盒飯(或台灣的便當,與香港用法相同)而非裝食物用的容器;「計算機」不是電腦而是計算器 (與臺灣和香港用法相近)。
  • 與普通話不同的用語
這一類辭彙不多,指的是名稱與意思相同,但使用色彩不同。例如「遣送」的原意為遣返送回[4],但新馬當地則把它當作「派遣」之意[5]
  • 與普通話不同的外來語譯名

涉及的外來語通常是新馬一帶的獨有用語。例如:中國大陸的「馬哈蒂爾」與馬來西亞的「馬哈迪」(Tun Dr. Mahathir Mohamad,馬來西亞前任首相);Ringgit (馬來西亞貨幣)在中國大陸譯為「林吉特」,馬來西亞卻將其規範為「令吉」。  口語
新馬華人的口語一般上在辭彙、腔調、文法等方面都有其他語言(如馬來語、英語)或漢語方言(如閩南語粵語)的痕跡,不同群體或地區的說法也都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年長一輩的閩籍華人可能把身分證稱作「登記」(當地閩南語稱呼);年輕一輩則會稱之為「I.C.」(英語Identity Card的縮寫)。
另外,新馬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自創新詞語,儘管這些詞語並非當地規範。例如,用「跳飛機」形容沒有獲得准證而非法在外國工作的人(另外跳飛機也可以是一種兒童遊戲);「香蕉人」是用來諷刺那些只會說英文的華人(取其外黃內白之意)。 語音
新馬華語的前身是中國的北方官話,但現已與之相去天淵,但卻與當今中國南方的漢語口音有相似之處。其發音跟北京話有很大的不同,如兒化消失、輕聲不明顯,同時也可能帶南方方言口音。

書寫系統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的學術界統一使用簡體中文;然而多數新馬華人仍然看的懂繁體中文。原因是繁體字在民間或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例如華人商店的招牌、舊告示、許多非學術類中文書籍也都沿用了繁體中文。新馬報章大致上採用簡化字,但马来西亚有例外:報刊如《光明日報》、《星洲日報》、《中國報》就使用「標題繁體字,內容簡化字」的方式讓簡繁中文並存


[新马华语]有自己的独立的汉语文的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
推廣華語理事會
華語規範理事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7-2011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現代標準漢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 6%E6%BC%A2%E8%AA%9E



現代標準漢語是一種廣泛通行於漢族與華人社會的語言,基於現代中國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發展而成,[2]於20世紀初被採納為中國的官方語言,當前在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加坡等國均為官方語言之一,也是東南亞及其他海外華人群体广泛採用的共通口語或書面語;且作為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3]成為國際人士學習漢語言的主要參照。其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在中華民國稱為“國語”,中華人民共和國称为“普通話”,东南亚稱为“華語”,而相對於非中文的語言又常被稱為“中文”。

因地域的不同,「普通話」、「國語」与「华语」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一些差別,可以說是不同的方言,尽管可理解为受到各地語言的影响,然而在正式的書寫語法上相對統一。而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很多現代標準漢語的變體,例如在台灣的「國語」逐漸有別於普通話(融合臺灣話及客家語腔調以及台灣本土文化用語);新馬地區則有新馬華語(受閩粵及馬來語、英语影響);而大陸地區則有更多變體,如四川普通話、南寧普通話、廣式普通話等等,對比起北京話、台灣國語、新馬華語尚可互通的語言,這些變體語言甚至是北方人也無法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7-2011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说“新馬華語是以北京官話為基準”,又说“新马华语是独立体系”......
到底是什么东东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11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4-7-2011 09:41 PM 编辑

风满楼

[  新馬華語,或叫馬新華語、星馬華語,通稱華語或华文。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華人圈中普遍使用的現代標準漢語,使用人數約8百萬。雖然新馬華語是以(古)北京官話為基準,但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新馬華語跟普通話有較大的差異用辭習慣比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較。兩地的華語介紹請見馬來西亞華語和新加坡華語。]

你可能看漏了  - [ 普遍 ]  。。 [但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 。。[有較大的差異]

这[現代標準漢語]在国际上有四个独立的标准和考试机构,分别在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他们四个现的标准虽然都从中国的北京官話為基準,但后来的各自发展都有一定的不同了
管理机构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推廣華語理事會
華語規範理事會



就如我们说,大马的马来语 [ 普遍 ] 与印尼的国语相近,
[但受到自己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 --在用词,语音,文法上还是。。[有較大的差異]
所以两地的马来语,虽源出同一时期,以古耶城的官话为起点,但后来各别发展为独立的枝别了,各有自己独立的标准和考试机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7-2011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使用的是大陆出版的词典,阅读的是中港台的中文书籍,这是独立还是依赖?

由于地区的不同,出现不同的词汇是难以避免的;但一些基本的东西,如发音和基本语法等,需要不断改变和自立门派,还是通过交流达致同一标准?

我们使用华语的历史并不长久,现在只不过处于学习和完善的阶段,难道我们应该就此打住,把我们的错误和短处全改为规范,自立门户?比如说,把马六甲那“天籁之音”的华语定为我们的标准,在华语中加入“入”声,抛弃翘舌音?这是我们该走的路吗?如此不知所谓地乱搞,不如彻底放弃华语,全盘接受英语或马来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7-2011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和华语和本国的华语怎么可以混为一谈?最近做过的一项研究发现各地区通用的“华语”最接近中国普通话的就是新加坡华语,因为他们观看中国电视节目,采用中国普通话的标准;而本地呢?到处还可以听到阴阳上去分不清楚,发音怪里怪气的华语。可悲的是,竟然有一小撮人企图把这种华语定位为马来西亚华语...... 真搞不清楚这些人的逻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7-2011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7-2011 12:09 PM 编辑

[全球华语词典]的出版是国家级别的(中国,新加坡,等南洋,海外,文化部级别)共同承认的,就是说大家互相认同在现代汉语有各别不同的标准和管理的山头,是多极的。 有和而不同之义。

我们使用的是大陆出版的词典,阅读的是中港台的中文书籍,这是独立还是依赖?

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汉文考试部门, 华文报的标准也是以我国文化部的为标准,自己也出版词典和书刊,
其他的只是拿来做参考而已。。

就如你去学英文,日文,法文,德文,印尼文,都要依据他们国家的文化部的为标准。
但你现在学华文不是要依据中国或台湾的文化部的为标准,而是依据你自己本国的文化部的为标准。
本国的华文教师也是依据本国的文化部的训练,考试,为标准

如果发现有 语音,词句,解译 或 文法 上的不同,当然是依据你自己本国的文化部的为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7-2011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不明确表明自己个人的立场,只会顾左而言右,真不知所谓......
唉,自个乐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7-2011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z的分享~
感谢lz的用心分析...
对于我们许多的独特用语和文法, 我都不觉得是错误, 而觉得那是我们的特色~
像我的台湾朋友和菲律宾朋友, 都被我同化的把"打电动"说成"打机", "洗澡"说成"冲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11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覺得的錯以後寫文章就寫“我死了了" liao 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11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风满楼
新加坡還改不了台灣人的”了啦“。還有'啦" 的調型是閩粵方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11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觉大陆朋友似乎喜欢用“呀”一字,其实还蛮好听的。呵呵

呀(ya)  啦(lā)
呀是轻声调,所以听起来比较柔。

举例:你去呀~
这里听到的大多数是说:你去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11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6-7-2011 10:30 PM 编辑

台湾的空姐在服务中有一句训练出来的标准语:[  小心燙(ooh)  ] 以表现出亲密的亲切感。。


这些尾音如 拉,呀,喔  就如日语中的 ka , ne, 在音调的轻重快慢,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因为古汉语不像别国的语言中可以表现出相对抽象的概念,(如法语,梵语,等)
在一句中不能轻易的表现出时间,性别,情绪, 等,
所以在近代的日造汉语(和制汉语/日制汉语)从印欧语言中的借用,造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有造詞性的尾词,如xx化(-ize),xx主义(-ism),xx性  ,xx的。。。,在現代漢語中佔有相當的普遍用了
也加入时间,性别,情绪 的别字
而民初时留日的学生把这些日造汉语又借回给中国。


日制汉语
http://baike.baidu.com/view/81796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7-2011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古汉语不像别国的语言中可以表现出相对抽象的概念,(如法语,梵语,等)
在一句中不能轻易的表现出时间,性别,情绪, 等,
所以在近代的日造汉语(和制汉语/日制汉语)从印欧语言中的借用,造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有造詞性的尾词,如xx化(-ize),xx主义(-ism),xx性  ,xx的。。。,在現代漢語中佔有相當的普遍用了
也加入时间,性别,情绪 的别字
清池 发表于 16-7-2011 09:26 PM

OMG,我要求不多,让我了解其中的逻辑我就可以满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11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1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楼主无暇在这里发帖了
他在国际论坛那里默默耕耘,大力鼓吹华语和中国的普通话是完全独立和完全没有关系的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8-2011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卧隆先生 于 11-8-2011 10:25 PM 编辑

有本事的话就在学者众多的语言学研讨会上发表你这样的研究结果。
别只是在这里口说无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011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支持马新华人文化上不是台港中的支流,而是各自是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0-2011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自東方日報:

再談馬來西亞華語規範化
邱克威

全球各地區的華語,只有中國大陸普通話在語音、詞彙、語法三個層面上都嚴格確定了標準。再根據鄒嘉彥、游汝傑《漢語與華人社會》中所提出的「語言綜合競爭力」的五項要素來進行衡量,目前自然是大陸普通話最佔優勢。就像美式英語在全球各地的英語中最通行一樣。然而也不見得連「英語宗主國」的英國也得按照美式英語的「標準」,而且澳洲英語、加拿大英語也不說要完全模仿美式的。那麼,馬來西亞華語必須完全按照大陸普通話標準的提法,其依據又在哪里呢?

實際上,克什米爾裔的美籍語言學家BrajB.Kachru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語言平等」論。他首倡英語擴散的「同心三圈」理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英語語言學界。其理論重點在指出英語在當今世界的多樣性與國際性,「英語再也不是英美人士排他性地獨自享用的財產,而是全世界各地各圈所有英語用戶共同擁有的資源。所有英語使用者一起平等地分享英語的所有權、監視權和解釋權」。後來就更有了「國際英語」(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EIL)的提法。

擺脫「中心」束縛

這正是徐傑提出「寬式國際華語」的理論原型。他借鑒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經驗,說:「我們倡導『寬式國際華語』新理念。『寬式國際華語』定義的是一套簡單而且穩定的共同核心語言要素,它本身不是任何一種具體自然語言,而是一組語言特徵,它存在於大同小異的華語各區域變體之中,所有的華語區域變體一起組成一個沒有家長的語言大家庭。」

對於「寬式國際華語」的具體含義,徐傑作了如下詮釋:「作為沒有家長的華語大家庭的成員,這些不同的華語區域變體地位完全平等。它們都在各自所處的社會形態下滿足其使用者的語言交流需要。這些不同的華語有許多共同的特徵,並且具有極高的『相互理解度』(即『大同』),所以是一種語言。同時,它們又因所依附的社會的具體特定情況而各有自己的語法、詞彙和語音特徵(即『小異』),所以是不同的區域變體。既要維持大同,又要尊重小異,我們應該給予華語大家庭的各地特色以充分的地位和完整的尊嚴。要徹底擺脫『中心』和『同一』等等過時觀念的束縛。在不影響話語相互理解度這個大前提下,我們主張華語標準的區域化和多極化,不支持在華語標準和規範問題上過去獨尊一種的傳統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徐傑在論述中都使用「華語」一詞,而不用「漢語」。甚至提到「北京華語」、「台北華語」,作為與「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同等地位的「華語區域變體」。郭熙在《論「華語」》一文中也提到:「『華語』一詞在進入我們的語言系統以後,就和『漢語』展開了競爭。……『華語』的勝利已經為期不遠,因為從語言總是屬於年輕一代的角度看,『華語』已經大佔優勢。」這是把大陸的語言事實也包括在內的觀察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可笑本地有些專家卻為了「與國際接軌」而改「華語」為「漢語」,殊不知自己實際上是接錯了「國際」軌道。

徐傑「寬式國際華語」的主張是一種基於國際新形勢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其實,稍微對中國近代以來的語文改革運動有點瞭解的人都清楚,百多年來的「語文現代化」歷程是背負著「民族富強」的重擔在行進著的。正如19世紀第一個提出文字改革方案的盧戇章所提出的:「竊謂國之富強,基於格致;格致之興,基於男婦老幼皆好學識理;其所以能好學識理,基於切音為字。」接下來民國初年成立「讀音統一會」,再到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等人對於語文標準的討論,最後到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一系列規範化運動,都擺脫不了這一觀念。

體現以人為本精神

就如1955年中國科學院召開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周祖謨針對「規範化的重要性」所提出的:「語言不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發展文化的利器,……。為了配合國家的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建設,語言必須有一致的規範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言論都給「語言」平添了過重的負擔。這是那些特定年代的大環境所使然,絕對可以理解。正如我們回顧20世紀初,在「語言進化論」的偏見下曾經流行一時的「廢除漢字」論,我們只要平心去看待,基於對歷史「同情的理解」,就明白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我們現在新的國際政經與文化形勢是不同了。中國政府與學界也都意識到了這一變化。比如地名,根據50年代以來的規範指示,凡地名中字形、字音不合規範的都得改,甚至一些冷僻字也得改用通行的同音字,如陝西省的盩厔縣,1964年就改作「周至縣」。但是進入21世紀,他們也開始認識到地名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就像安徽省的六安市、蚌埠市,經過省政府與語言委員會的研究,「認為地名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地名讀音應體現以人為本精神,充分尊重當地政府和群眾意見,同意兩市仍保留舊讀音」。因此「六安」保留舊讀luan,「蚌埠」仍讀bengbu。

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主席、中國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的一篇文章《慎重處理地名用字,保護地名文化資源》,對於此前「隨意更改和廢止古老地名」的做法進行了深沉的反思,同時於2004年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反觀我們本地一些顯然與「國際」接錯軌的專家們,卻正開始進行著「隨意更改地名」的「接軌運動」。

再說回來,21世紀以來,中國學界、政界對於語言多樣性都開始採取一種很開放的態度。比如,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百歲學者周有光在談到年輕人網上的「火星文」時也說:「我看不懂你們這些東西,但是我不反對你們」,關鍵就在於,「假如它有生命力,那麼就進入詞彙里面去了;它沒有生命力,自己也會淘汰了。」又如南開大學周薦教授2006年以來主編的一年一部的《漢語新詞語》,對年度新詞進行了收集、列舉與釋義;乃至於連《新華詞典》都出版了「新詞語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0-2011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英語一樣,中文其實不應該太過以北京那套為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11-2025 06:23 AM , Processed in 0.13588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