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63|回复: 7

新加坡消灭方言,直接或间接推广新加坡人在家讲英文(听起来很矛盾,但看完了就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2-2004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加坡华语运动的成就与反思
作者: 佚名

大马华人网站 5:55pm 26/11/2004


一 序 说

新加坡自1979年推广华语运动以来,[1]今年(1994)已进入第16个年头。总结华语运动的成绩,可说极为成功,但成功的背面,却也牵引着不少少问题,这里就针对各有关问题,逐一探讨如下。

二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方言宝藏

新加坡原本是个华族的方言堡垒,也是个方言宝藏,华人社会通用的方言有闽南话、潮州话、广府话、海南话、客家话、福州话、福清话、广西话和上海话 [2] 等十一种,加上华语(普通话、国语),华人通行的语言多达十二种,外加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印度),新加坡华人使用的语言,可达十五种之多。

新加坡自1819年莱佛士登陆以来,随着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南方省份人口的逐年移居新加坡,南方方言一直是华人社会的通用语言,直到1920年以前,新加坡的华文学校,都是以方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1920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训令全国小学教授中国国语,影响所及,新加坡的华校才逐渐改用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但华语的教学与使用,也只限于学校范围。由于方言的情意结,也因为方言便于传承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家长都喜欢用方言和子女交谈。

根据1957年新加坡唯一以母语为对象的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书的资料,在全国人口中,以华语作为母语的,只有0.1%,而自称可以讲华语的人口,在华人中也只占26.7%,[3] 华人社群中最通用的方言首推闽南话,依次是潮州话、广东话、海南话、客家话、福州话等,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1979年推行华语运动之过前。

然而,自华语运动推行之后,讲华语的人口于是直线上升,讲方言的却急速下降。根据1992年5月环境发展部的一项调写查,使用华语的新加坡华族人口,由 1979年的 1% 增长到1992年的 33%:使用方言者,却从1979年的 89%,减少到1992年的 63%。但根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在1980到1990年的十年里,讲方言的的家庭从原本的 76%下降到48%。

又根据1992年教育部的一项调查,家中使用华语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由1980年的 26%,增加到1992年的 65%;家中使用方言的小一学生,却从1980年的 64%,减少到1992年的 3.6%。换言之,今后的华族学生,在家里主要是讲华语和英语。父母由于受到华语运动“多讲华语,少用方言”的感召,主动改用华语和子女交谈,不再传授方言,所以现在的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能讲方言的少之又少,长此下去,讲华语的年轻一代,将取代讲方言的老一代,一个没育方言的社会,很快就会到来。

其实,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新加坡是个方言的堡垒,世界上还找不到第二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在同一个环境里很和谐的使用十来种方言,更何况还配合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同时使用呢!目前,三十岁以上的华族新加坡人,有的还能操二到五种方言不等,华语运动成功以后,新的一代绝大部分不能讲方言和听不懂方言,把百多年维系华人社会的方言宝藏,人为的自我舍弃,的确是很可惜的。

三 失去与世界华人沟通的渠道

中国大陆十二亿人口中,除了北京和传统讲官话的地区讲普通话以外,各省份的人大都还讲方言。香港、澳门、深圳和珠海等地,广府话简直成了“官方语言”,台湾国民政府推行了四十多年的“国语”运动,现在有人提出“为什么不能讲母亲说的话”的质疑,[4] 提倡“还我母语”运动,要求在学校里教授闽南话和客家话。社会上的方言势力,已经慢慢兴起,俨然要与主流的中国国语抗衡。[5]

至于散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绝大多数还能讲方言,英国、加拿大、法国和越南等国各大城市的唐人街,流行广府话,毛里求斯则流行客家话,电台也以客家话报导新闻,泰国是潮州话,菲律宾是闽南话,印尼是闽南话和客家话,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样,通行广府话、闽南语、客家话、潮州话、海南话、福州话和广西话等方言。香港尽管官方行政语言是英语,但日常主要的用语是广府话,外国人如果要到香港谋求发展,必须先学好广府话,才能够与香港人沟通。即使在香港当宫的英国人,也得学听、学讲广府话,才能融入香港社会的主流。

综上所述,当全球华人还广泛使用方言之际,华族新加坡人为了推广华语运动,主张逐渐淘汰方言,“鼓励华裔人士在交谈时以华语取代方言”,[6] 甚至有人主张现阶段必须放弃方言。然而,一旦华族新加坡人丧失了讲方言的技能后,将少了一种与世界各地区华人沟通的渠道,确实是新加坡华人的一大损失。

四 方言对新加坡社会的贡献既重且大

华语有四个声调,方言的声调大都比华语多,一个会说方言的人,比起一个不会说方言而只会讲英语的人来学华语,前者要容易得多,快捷得多。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关经理孙宝玉在一次座谈会上透露,她因为爱好粤剧,进而学唱本,记台词,是她学华语进步快的主因。她说,她学唱《帝女花》、《紫钗记》等剧本时,由于词句全是繁体字,她就逐字抄写,并将繁体转为简体,借此学华语和简体字,所以她的华语就进步得更快。[7]

又如英文源流出身的新加坡国际基会会长陈庆珠教授,她学华文讲华语,也是从《帝女花》等粤剧开始的,现在她已经能登场表演相声了。[8]

新加坡自开埠以来,方言一直是华族新加坡人日常工作、贸易洽谈、交际与家庭的用语,尤其是闽南话,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约占全华族人口的 40% 以上,是不同方言群人口的通用语。

郭振羽说:“各党派人士也发现福建话是最能诉诸于民众感情的语言,具有政治上的功能。事实上,直至1970年代末期,李光耀总理在发表全国性的演说时,还是经常先后以英语、马来语、华语以及福建话发表谈话。李光耀以群众运动起家,自然深深了解福建话的群众性。”[9]

海外华人能讲方言,也是促进中国大陆近期经济成长因素之一,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曾在北京中国经济论坛上指出:“在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长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来自海外华人投资者创造的。他们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和亚细安国家。因此他们与中国同文同种,说普通话或地方方言,他们能够克服现在的困难。”[10]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强调互惠互利,讲方言的海外华人,包括新加坡人到中国南方投资,促进中国的经济成长,也为自己的所在国制造财富,利人利己,方言在这方面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加坡的宗乡团体,近年来集合宗乡族人的力量,筹组投资控股公司,集体融资到中国讲同一方言的地区投资,如海南、汕头、厦门、福州、安溪、同安、南安等地,或跨越方言群,到其他地方投资,如客家人计划集体融资到扬州开发三千亩的土地,建立国际客家工商业城。不同方言群的新加坡人,他们当年赤手空拳、披荆斩棘来到新加坡,为照顾族人的利益,成立了各自宗乡团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新加坡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现在代表方言群的宗乡团体,又纷纷成立投资控股公司到中国各地投资,准备为增加新加坡的财富再度作出贡献,这一再说明方言有其功能与价值,对新加坡社会的贡献是既重且大的。

五 新一代难以欣赏方言文化艺术

方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各方言群里自然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一位到中国留学的学生这么写道:“我为了攻读中国语言文学学位而在北京住了一年,在这段期间,我更加感觉到我和当地北京人在文化上的大隔膜。我错误的以为,只要能讲华语就掌握了打开中华文化的锁匙,但我很快就发觉到即使在中国,这种想法也不一定对。一直到我有机会到华南跑一趟之后,我才感觉到我也继承了文化遗产。” 换言之,[11] 作者继承了中国南方用方言保留的文化遗产。

众所周知,福建和广东等地的方言,保存了不少华语里没有的古音特点,使得这些方言的语音变化多端,娓娓动听。例如以福建或广东话朗诵古文或古典诗词,就显得更有韵味,那种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韵律,是华语里所没有的,因为南方各地方言的声调,比华语来得多,而方言里的入声字,也是华语所没有的。又如闽剧、粤剧、潮州剧和歌仔戏(芗剧)等,都是南方特有的剧种。其中福建的南音,是自来泉州、晋江、南安、同安、安溪、永春、金门等闽南地区的华族新加坡人,特别喜爱的民间艺术;南音相传由五代蜀主孟昶首创,后成为宋代的梨园音乐。他如歌仔戏,是台湾、福建南方地区和华族新加坡人一向所喜爱观赏的。此外,闽南、潮州、广府的讲古,更是继承了唐宋说书人的衣钵;他如方言民歌、民谣、山歌,均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甚至时下流行的广东和福建歌曲,都是港、台华人和海外华人喜爱听,喜爱唱的。

中辈和老一辈的华族新加坡人,大都有过在街头观赏“街戏的”经验,这些街戏多为潮州、歌仔戏或广东剧,只因他们会讲方言,所以能够欣赏。而这些方言戏剧和其他地方的剧种,是有相通之处的,能够欣赏南方剧种,进而又促使他们也能欣赏京剧、龙江戏、越剧、豫剧、山西梆子等。新一代的华族新加坡人不会讲方言,听不懂方言,这意味着他们将无法欣赏与吸收蕴藏在方言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就以讲古来说,它也是曾是华族新加坡人的精神食粮,是早期移民先辈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它有潮州、广府、闽南讲古,最初流行于街头,三十年代由街头登上了电台,成为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好几代的华族新加坡人,从电台的方言讲古里得到了重要的文化。讲古艺人黄正经、李大傻、王道,是老一辈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曾经是家喻户晓、深受尊敬的民俗艺术家。

剧作家郭宝昆说:“讲古原是我们生活中很有活力的文艺活冲动,社会的衍变,加上政策的失误,使到现场讲古已经绝迹,空中讲古也已式微。后来当局决定一夜之间取消方言讲古,犹如切断了我们共有的一根文化基因链条,影响极其深远。”[12]

华语运动的目的是要以华语取代方言,没有了方言讲古,当然是以华语讲古采取代了。新加坡实践表演艺术学院于是从北京请了知名表演艺术家任宝贤 [13] 来主持华语讲古,反应非常热烈,场场爆满,引起了一阵听古之风,有识之士,遂提倡恢复方言讲古。郭宝昆说;“提倡讲古不要跟华语运动相提并论。我国绝大多数华人祖籍在华南,因此,越是深入民间的民俗、传统往往都不是用华语传承的。如果坚持标准华语,那不只会埋没人才,更严重的是:民俗传统的本原面貌将会从实质上被否定。独具特色的讲古人,可能许多都还卧藏在讲方言的或是讲方言腔华语的民众之间。”[14]

尽管有人大力疾呼恢复方言讲古,然而,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新的一代不讲又听不懂方言,又如何去欣赏方言讲古呢?正如专栏作者严孟达所指出的:“方言讲古的继承人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可以从中国或香港、台湾‘人口'(或是跟他们买节目),但是,方言讲古人再也无法找回七十年代以前一批广大忠实的听众。方言讲古随着华语运动的掀起而提早走进历史,是无可奈何的。”[15]

总之,华语运动的成功意味着新的一代将丧失听方言、讲方言的能力,他们将无法欣赏与吸收由方言表达的文化艺术,如地方戏剧、方言讲古等。

六 不谙华语与不谙方言之间的鸿沟

推广华语运动的结果,是年轻的一代不会讲方言,他们与只会讲方言的老一代,在沟通交往上,不免会发生一些问题,现分述如次。

(一) 传统价值观难以传给下一代

未推行华语运动之前,家中成员可用方言交谈,在潜移默化中,年长一辈可以很自然的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灌输给新一代;但新一代不讲方言后,年长一辈在这方面的功能也就丧失了。其实,许多老一辈华人曾经读过私塾,接受方言教育,或靠自修而熟谙华文,能阅读和书写华文,只是不会讲华语罢了。相反的,有些年轻的一代,他们虽然能讲华语,却不能书写或阅读华文,是华文的文盲者,只因老一辈不会讲华语,新一代不会讲方言,这种情形多发生在祖孙两代,彼此难以交流,遂使年轻一代失去接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机会。有学者认为,台湾四十多年来罢黝方言,独尊国语的结果,使到台湾人祖孙两代形同外国人。[16] 台湾的这种情形,我们是应引以为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2-2004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文。。。

(二) 不谙华语者渐失去社会参与感

未推行华语运动前,电台、电视台有讲古、方言歌曲、地方戏剧以及以方言交谈的节目,可供不谙华语者消遣娱乐。自推行华语运动以来,没有了方言节目,使老一辈华人不无失落之感。电台、电视台独统华语节目后,纯以华语作为媒介,只会讲方言的听众,就成了哑巴一群,失去了社会参与感。专栏作者沙眼说:“华语巩固后,回头看看老人,觉得应该让他们开心一下,让出一点方言空间。缺了沟通工具是很憋的事。有几回我在大型的乐龄聚会上,发觉很多老人都觉得没瘾,拿麦克风的人说什么他们没听懂,问他们为什么来,回答说是人家叫来就来。流行音乐的快节奏和台上转动的灯光叫他们目眩,可见办者自办,和参与者没有交心。” [17]

新加坡的学校,老师们偶尔会组织学生到老人院或安老院访间,慰劳他们,借以培养年轻人的爱心,但住在那里的老人十之八丸是讲方言的,而现在的学生,大都不会讲方言,他们到了那里,往往不知所借,难以和老人交谈,失去了慰劳的意义。至于其他社会服务方面,如慈善团体或义工组织里的年轻人,他们不谙方言,要他们为不会讲华语的老人服务,其在沟通交往上将产生障碍,是不言而喻的。

(三) 新一代领袖与老一代民众的沟通问题

诚如专栏作者严孟达所说:“据一般观察,我国的部长和执政党议员有一个明显的共同弱点,那就是,他们在与下层人民接触时,经常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情形存在,甚至在访问民众时还须通过基层领袖作‘中间人’来进行沟通。他们具有专长,却未必具有与群众直接沟通的能力。他们不怕研究政策、制定政策,却怕走到群众里去,与各式各样,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18] 何以如此? 原因之一是新一代领袖大多不会讲方言,所以难以和只会讲方言的老一辈打交道。

其实,老一代华族新加坡人对方言还有浓厚的情意结,这可从以下两方面看出来。

其一,随着中国大陆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不少老一代就带着省亲的心情,到福建、广东等地的乡下去,与分别多年或从未谋面的直系亲戚重叙天伦,这样他们就有机会以熟悉而亲切的方言跟亲朋戚友开怀畅谈,以慰藉阔别多年的乡亲。

其二,是1991年的大选和1992年的补选,老一代群众对于方言发表演讲的热烈反应。尤其1992年在马林百列集选区补选中,吴作栋总理御驾亲征,他以及一些部长和行动党议员,在群众大会上用闽南话、潮州话、广东话发表演讲,结果选票激增,赢得一场漂亮的胜战。

由上述的实例,说明讲方言的老一代还占绝大多数,讲英语或华语的新一代领袖,应如何与他们沟通,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诚如专栏作者指出的:“过去,许多人一直强调新一代领袖跟新一代选民沟通的重要,其实,今日障碍更大的也许是他们与老一代选民之间的语言沟通。因为新一代领袖和年轻选民可以用英语或华语沟通,而他们与老一代之间缺乏的正是一种双方都感到自在的共同语言。自从我国推行华语运动之后,华语逐渐取代方言在华族社会的地位,领袖要用方言与人沟通,已显得有点不自然。”[19]

七 鼓励受英文教育华人讲华语

我国总理吴作栋在1993年推广华语运动的开幕仪式上指出:“越来越多华语家庭放弃方言。调查数字显示,使用华语的家庭从1980年的 26% 增加到今年的 64%;但是华族家庭以英语交谈的百分比,也从1980年的 9% 增加到目前的 31%。”[20] 这说明了在鼓励华族新加坡人少说方言,多用华语方面,做得极为成功,但在鼓励英语的华族家庭多讲华语方面却还做得不够,因为在二十年里,讲英语的家庭增加了22%,如果讲英语的家庭保持这种三级跳的方式增长,在今后十年内,新加坡所有的华族家庭很有可能都变成讲英语为主。为何会增长得那么迅速昵?因为当初推广华语运动的宗旨是:“在于鼓励华裔人士在交谈时以华语取代方言,而不是以华语取代英语或其他语言。”[21]

根据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研究及资讯部所作的调查,华族学生在学校里使用的语言,也逐渐以英语取代方言,即从1991年到1993年的两年之内,讲英语的学生由40%上升到53%,增加了13%,讲华语的学生却从54%下降到46%,减少了8%。针对这种讲英语学生人数增加的趋势,新闻及艺术部高级政务次长何家良认为:“并不需要过于忧虑,因为推广华语的目的,主要是鼓励更多华人讲华语,以取代方言的运用,这和讲英语是没有冲突的。”[22]

新加坡原本有华文学校与英文学校之分,那些出身自英语源流的华族新加坡人,家庭的主要语言是英语,但有的也讲方言,或英语兼方言,讲华语的少之又少。自推广华语运动之后,那些来自英文源流而在家中只讲方言的,或讲方言兼英语的,便舍方言而只讲英语,这是促成讲英语的家庭迅速增加的一个原因。

家庭用语为英语的华族新加坡人,多为受英文教育的知识份子,他们当中有些不愿学习华语,但却又担心英语在新加坡的支配地位受到推广华语而消弱,他们感到不自在,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专栏作者刘培芳说道:“由于长年以来英语是新加坡的强势语言,那些单会说英语而又缺乏文化感、历史感和根源感的华人,并不觉得不会说华语有什么不妥,也丝毫不觉得在这个社会无法生存。恰恰相反的是,这些人往往生活得更好、更舒服、更高高在上。只会说英语的中上层新加坡华人如鱼得水,是政府政策和社会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重视母族文化及价值观的社会氛围,自然使他们觉得不自在、既得利益受威胁。”[23]

另一位专栏作者周维介也写出了他亲身的体验:“我和所认识的一些受英文教育的知识份子交谈,感觉到彼此在想法上有明显的距离。虽然他们没有在言语中直接表露,但在潜意识里,部分人在全球性的‘中国热’中,产生了不健康的华文威胁心理。其中一些转变为强烈的英文中心论者,认为不论用何种方式推行母语,都会导致更多的纷争。”[24]

新加坡毕竟是一个东方社会,越来越多的华族新加坡人舍方言,不讲华语而只讲英语,将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和精神面貌,这是有识之士不愿看到的。一位教了二十六年的英文教师这么写道:“英语是被公认为国际语文,新加坡采用英语,吸收西方国家科技,引进外来投资,工商业,服务业 …… 样样做得天衣无缝,的确给咱们岛国带来了不少国际美誉。但是,采用英语并不是新加坡经济成功的唯一因素。华族移民先贤那种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加上量入为出的经济美德,早就把经济成功的种子播下了。这一批创业的英雄好汉,他们当年讲的是英语吗?假设越来越多新加坡人不学母语,不讲华语或方言,一味迷醉于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一个英语社会逐渐形成,过去先贤遗留下来的创业冲劲是否能够持续,亚洲经济四条龙之一的头衔是否能保留,我内心深处告诉我:值得怀疑。”[25]

鉴于十二年来华族学生在家里讲英语的人数激增了三倍,我国总统王鼎昌指出:“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华语可能有一天会失去它的社会影响力。这样一来,我国华族儿童在长大后将只用英语交谈,对母语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所以现在可能是转移华语运动重点的时候。”[26] 我国吴作栋总理也强调:“我们应该鼓励讲英语的华族家庭在家里多讲华语,理由是华语将成为华族的母语,懂得华语会得到额外的好处。”[27]

推广华语运动从1992年确立以鼓励英语的华族家庭多讲华语为目标后,其宣传主题也提升到“学习华语,认识文化”的层面,或以华语的经济效益作为运动的宣传重点,如“讲华语,受益多”。1994年则第一次以受英文教育的华人为对象,所以宣传标语是“华语,多讲流利”,积极鼓励平日习惯讲英语的华人多讲华语。副总理李显龙准将在1994年的推广华语运动的开幕礼上说:“虽然华语的商业和经济价值越来越重要,但这却不应是推广华语运动的唯一目的。这个运动的更大使命,是通过华语保存和发扬传统的文化价值,并加强华族新加坡人的认同感。有效的掌握母语,能够加强个人的归属感和自信心。”[28]

1994华语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推广华语运动委员会的主席和大部分的委员,多来自受英语教育的高等知识份子,由他们来推动,相信比较了解受英文教育者学习华语所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在鼓励受英文教育者多讲华语方面,也许能做出比过去更大的成绩,从而使华语运动进入一个新的转捩点。

不过,以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以及英语在社会上使用程度日益广泛的趋势来看,只要通晓英语就可到处通行无阻,只讲英语并没有不方便之处,现在要他们改变习惯开口学讲华语,确实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专栏作者刘培芳说:“向来推广华语运动所面对的最大障碍,是受英文教育的行政主管和决策人员。我国绝大多数政府机构、政联公司和私人企业的领导人,都是不谙华语的英校生。他们过去所排斥华文华语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所谓‘献丑不如藏错拙’,要他们讲华语,等于自暴其短。本来是位高权重的智者,一开口讲华语,无疑在众人面前变成笨拙的小学生,何苦来哉?”[29] 因此,人们对于以受英文教育为主并以新姿态出现的推广华语委员会,在鼓励受英文教育者多讲、多用华语方面,是充满信心和寄以厚望的:“我们深切盼望推广华语运动能攻进这最难攻克的关。能够使到他们改变态度,认真掌握自己的母语,无论从实用意义或文化意义来说,对加强华语在我国的生命力都是好的。当受英文教育者认识了华语的价值后,自然会扭转过去语文及文化政策上所出现的偏差。”[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4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文。。。

八 结 论

根据1957年新加坡人口普查的报告,在全国华族人口总数109万之中,华人家庭以华语作为母语的仅占 1%,共1,275人,其他以方言作为母语的,闽南话占40.6%,潮州话占22.5%,广府话占18.9%,海南话占7.2%,客家话占6.7%,其他少数方言占4.1%。到了1990年的人口普查报告,华人家庭最常用的语言,华语上升至30.0%,方言下降至48.2%,讲英语及其他语言的占 21.8%。再根据1993年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研究及资讯部所作的调查, [31] 华人可讲流利华语的占56%,可以讲但不太流利的占39%,只可讲几句或完全不会讲的只占6%,足见现在的新加坡人,大都能讲华语或听懂华语,这证明自 1979年推行以来的华语运动,已经取得辉煌的成绩。

华语运动的成功,意味着百多年来维系华人社会的方言宝藏,将逐渐化为乌有;新一代也难以直接用方言与福建、广东、香港等传统讲方言的人民交往;他们也无法吸收方言里的传统价值观;更无法欣赏方言里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但这一切都是无可奈何的,只因新加坡的方言多至十来种,妨碍交往,也影响孩子学习掌握双语(华语、英语),而作为新加坡四种官方语文之一的是华语,联合国六种宫方语文之一也是华语,华语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华语最终成为华族新加坡人的共同语。世上任何事物,往往有其利必有其弊,权衡利弊得失,只要利多于弊,得多于失,就可以努力不懈去进行,十全十美的事物是少之又少的,更何况新加坡华人从方言里流失的东西,可用华语来代替,或从华语里弥补过来,例如没有了方言讲古,可用华语讲古来代替,用相声来弥补。

不过,有些东西确实代替不了,或弥补不过来的,例如电台、电视台以及社交集会,媒介语全改用华语,使到只谙方言不谙华语的老一代华人失去了参与感,加上老一代与方言伴随了一辈子,他们与方言有浓到化不开的情意结,一个讲华语、尤其是讲英语的社会,使他们不免产生了社会疏离感,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1991年的大选和1992年的补选,老一辈群众对于以方言发表的演讲的热烈反应,正说明了老一辈对方言的眷念之情。华语运动既已取得辉煌的成绩,有人遂建议不妨采取变通宽容的态度,让出一点方言空间。专栏作者饶柏华说:“华语必须成为华社的共同语言,但不等于方言就必须完全被淘汰。我们今天在检讨整个问题时,一方面要决心贯彻原定的目标,但也有需要采取更加变通宽容的态度。”[32] 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准将在国会里也明确的指出:“继续推广华语,却不压制方言……压制方言是不明智的做法。”[33] 总理吴作栋“也提醒国人在讲华语的同时,不该忽略许多不会讲华语的老一辈新加坡人,我们还是有必要和他们沟通,这就是他在马林百列补选的群众大会上,以福建话发言的理由。”[34]

回顾前十年的华语运动,面向的对象多为普通市民,这可从宣传标语体现出来,例如在工作场所、巴刹(菜市场)与食物中心、饮食场所以及购物中心讲华语等,原因是这些场所中的市民,大都讲方言,而普通市民是最容易晌应号召的,无论是年轻一代还是年长一辈,即使口齿欠灵光,他们也积极普天同“学”,以响应华人讲华语的社会运动。但这样却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华语是中下层人民的用语,不能登大雅之堂。近年来华语运动才逐渐转移了焦点,宣传主题也提升到以经济效益为主的“讲华语,受益多”,以及发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学习华语,认识文化”等,其对象也转移到受英文教育的华族新加坡人。这是一个大突破,许多公私机构的主管和高级人员纷纷学华文,并在上层活动和重要公开场合中讲华语,人们不再以为华语是中下层市民的语言了。由今年开始,华语运动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捩点,推广华语运动委员会的主席和大部分的委员,是来自受英文教育的高等知识份子,由他们来号召受英文教育者学华文、讲华语,相信当能发挥较大的影响,产生更大的作用,从而把华语运动推向另一个新的里程碑。

最后,让我引用一位专栏作者刘培芳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要使到新加坡华人真正掌握自己的母语,并通过母语的学习来保存传统文化价值观,最治本的方法,就是应从学校的母语教育著手。同时重新肯定华文教学中文化传递功能的重要性,而非视之为单纯语言能力的训练。这是一种细水长流般的工作,语文教育和文化价值的灌输与传承,是任重道远的。只要我们的母语教育政策推行正确和得当,长远将来,华语必能成为所有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那时,我们也许再也不须年复一年举办什么推广华语运动了。

本论文曾发表于“第四届华语文教学研讨会”,1994年12月27至30日,由台湾世界华文教育协进会主办,在台北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举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4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文章取自:

http://www.malaysia-chinese.com/ ... amp;User=&Pass=

还有请顺便参观“大马华人网站”

http://www.malaysia-chinese.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aio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4-12-2004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不对,中国说北方方言(也就是官话)的区域相当广阔,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人口也在7亿以上,期间交流并没有问题。所以北方方言才是汉语的主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4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懒得理新加坡这种国家。做好我们自己就好了。他们要怎样就由得他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5-12-2004 04: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yaio 于 2004/12/4 09:04 AM  说 :
有一点不对,中国说北方方言(也就是官话)的区域相当广阔,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 ...



北方方言的确是汉语的主流,但新马等南洋华人祖先都是说南方汉语的。说北方话的南洋华人是有,如你说的来自官话岛和北方的人,但他们在南洋华人的比率少于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2-2004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wei 于 2004/12/4 02:27 PM  说 :
懒得理新加坡这种国家。做好我们自己就好了。他们要怎样就由得他们吧!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新加坡人民误信小人,导致祖先语言文化在华人有绝对人口优势的国家痛失!。我们马来西亚华人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小心遴选华族领袖,确保新加坡式的“语言大屠杀”不会在大马出现。

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1-2024 03:01 AM , Processed in 0.17761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