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953|回复: 9

黃性賢嫡孫來馬尋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5-2010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黃性賢嫡孫來馬尋根‧拍攝《黃氏太極》紀錄片 2010-05-03 15:44

    馬六甲黃氏太極拳總教練鄭琇瑛(右)接受閩西電視編導楊建軍訪問,暢談本地太極拳的發展。(圖:星洲日報)

    這項“尋根”旅程預計展開1個月,圖為製作小組成員收集珍貴資料。(圖:星洲日報)

    黃銳(右)翻閱爺爺黃性賢生前的珍貴照片,眼神專注。(圖:星洲日報)

  • 馬來西亞黃氏太極總會總秘書凌利南認為,這次交流很有意義,能夠體現“太極一家親”的精神。(圖:星洲日報)


[url=][/url]
1 of 4
[url=][/url]



(馬六甲)中國黃氏太極拳創辦人已故黃性賢宗師的嫡孫女黃銳,聯合攝制隊伍遠渡重洋到大馬“尋根”;馬六甲傳人鄭琇瑛通過物件及對師父的回憶,為這趟“尋根”之旅遞上完整的篇章。

配合黃性賢冥誕100週年紀念,中國廣東深圳武術協會黃氏太極輔導中心成員黃銳及葛明,聯合中國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CCTV5)及閩西電視製作中心來到東南亞拍攝及採訪,製作一支《黃氏太極》紀錄片,同時撰寫一本《黃性賢傳》。

這支紀錄片製作隊伍成員,包括中央電視台編導葛亮、攝像蔣紹雄、閩西電視製作主任馬克虎和編導楊建軍,並從4月14日開始先後到沙巴、砂拉越、汶萊、吉隆坡、彭亨文德甲、森州芙蓉及馬六甲與黃氏太極拳組織交流,預計5月3日完成交流。

接待訪問團的馬六甲黃氏太極拳代表有總教練鄭琇瑛、組員陳文生及吳亞財、馬來西亞黃氏太極總會總秘書凌利南及副總教練方春生。

黃銳:配合百週年冥誕
製作紀錄片獻給爺爺

黃銳告訴星洲日報,這次的交流行程進展得很順利,她很開心能見到許多跟隨爺爺發揚黃氏太極拳的前輩,還在積極地推動這傳統太極拳術。

她表示,黃氏太極拳是中國5大門派以外的拳術,一直以來都在東南亞一帶傳承,自2007年才開始帶返中國宣揚。

“黃氏太極拳是一門傳統太極拳術,完全按照傳統的姿勢,並未發展成表演或技巧類的太極拳術。”

黃銳說,這次來大馬的主要目的,是配合爺爺冥誕100週年,大伙將製作一段紀錄片作為獻禮,同時也作為對爺爺一生的整理。

“中央電視台本著探究太極拳在中國以外地區的風行而來,他們除了到大馬來採訪,也將前往新加坡。”

凌利南:拍攝交流
體現“太極一家親”

凌利南表示,黃銳一行人遠渡重洋拍攝紀錄片,並與本地太極拳成員交流,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能夠體現“太極一家親”的精神。

他指出,黃性賢宗師已經逝世18年之久,但本地還在宣揚他創辦的太極拳,令製作隊伍成員感到驚訝。

“在中國本土,通常名人逝世10年後,很快就被後人遺忘,所以黃氏太極拳仍在中國以外地區盛行,是十分難得的事情。”

凌利南認為,通過這次的拍攝工作,能有效聚集各地黃氏太極拳學習者,也希望練過之人重新歸隊,一起發揚太極拳,促進社會和諧及身體健康。



星洲日報/古城‧2010.0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5-2010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没有听过黄氏太极,能不能介绍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10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ctoriliqchuan 于 18-5-2010 06:29 PM 编辑

黃性賢之太極鬆身五法  作者: 孤島居士



太極鬆身五法乃是太極拳名家黃性賢素習鶴拳扎下良好基礎,後又根據其師五絕老人鄭曼青所傳授的楊家秘訣拳經、拳理,潜心研究,深得其心法,尤其對鬆、沉、柔,細心體悟,所編寫的太極拳基本功法。它透過了氣沉丹田以及轉腰鬆胯、合氣鬆身、擺臂鬆肩、彎腰松筋和坐腿鬆膝之五鬆,來解决練習太極拳最難解决之“氣沉丹田”、“鬆”與“柔”、“沉”的問題。而氣沉丹田及鬆、柔、沉正是要練成太極內勁的重要入手功夫與關鍵所在。前賢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鬆身五法正是最好最基本的練功法,是進入太極殿堂的“敲門磚”,是學練太極拳的基礎,也是易學有效的健身運動和防身自衛術。


太極鬆身五法的動作要全身鬆透,丹田吐納,氣沉丹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切記全身用意不用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尤其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除第二及第四式外,只許放在一隻脚上,主宰于腰,不獨手與脚要隨腰而轉動,自頭頂到踵與眼神都須隨腰而動。要使能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身時,能以意送氣,達于丹田,不使上浮。要注意手、脚虛實分清,腰脊斂氣,胯須鬆直,練至相當火候後,因其腰、臂如柳枝擺蕩,漸漸能體會到“氣宜鼓蕩”,即以丹田之氣與空氣互相摩蕩,漸覺往來回旋似有壓力,久之愈覺壓力甚大,此即所謂虛則實之,但如與有大力之人比手,則反視若與空氣相搏,此即所謂的實者虛之。能達此境界,便覺妙用無窮。故鬆身五法乃是內修外練一次完成,乃是道家藝術。動作熟習功深後對太極拳功夫甚有裨益。


預備式

兩足立正,身正,兩目向前平視,頂頭懸,胸微含,兩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輕抵上顎,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開寬與肩齊,腰向右轉,再向左轉,把右脚尖扣回轉正。練習時要注意氣沉丹田,背部有如貼牆,腰微堵,兩髖骨微抱丹田,收尾閭,收小腹,兩膝微屈而不過足尖,足趾似抓非抓,立定時頭要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視,如默對長空,眼神宜斂,而耳注于息,舌卷上顎,合口幷唇,呼吸自然,氣如流水般,自胸前整片鬆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內側達于脚底,兩肘同時微弓,兩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張不幷,自然而沉漲之感,直達指尖,此爲混元站功,如練松身五法,或太極拳功架前先練習十五至三十分鐘,對養生及增長太極內勁,甚有助益。







第一法:轉腰鬆胯

兩膝微沉,以意導氣,身手上升,兩膝微直,兩臂分向兩側舉起平伸開展,兩肩微沉不動。兩肘微彎,彎曲以能容納四個手指,兩腕與肩平高,兩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腰胯向下微沉,牽引兩臂,同時鬆肩墜肘,由兩側下蕩,坐實左足,腰胯向右旋轉45度,左手掌心朝內,隨勢甩至右上前胸,同時,右手掌背隨勢甩至身後尾閭,腰胯回正,兩臂蕩回,由下蕩向兩側上方,腰胯微沉,牽引兩臂由兩側下蕩,坐實右腿,同時腰胯向左旋轉45度,右手掌心向內,隨勢甩至左上前胸,同時,左手掌背隨勢甩至身後尾閭,腰轉時保持中正,以腰爲主宰,膝以下不動。腰動,手要貼著身體跟著動,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轉45度時,要使鼻尖與左手腕對準右膝蓋與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對正左膝蓋及左足尖,尾閭向下,對正左後足跟。腰向右轉,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變虛,可輕鬆抬起。兩肩微沉鬆開,有如骨頭挂在肩上。垂肘左右擺蕩,手腕不過肩,兩肩關節韌帶有如橡皮筋,蕩轉自如,勁由脚底生直透勞宮。



第二法:合氣鬆身

本法分爲身體向下降,然後上升兩個動作。

(一)身體下降動作:身手上升,兩膝微直,兩手腕向兩側蕩開上舉與肩平高,手心向下,腰胯向下微沉,定住上身不動,用腰胯牽引兩手分向左右繞圈,然後由下向上收。兩手左內右外,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向下微沉,兩手同時甩勢分開,由兩側向上蕩起,恢復兩腕向上與肩平高。腰胯又向下微沉,兩手再分開向左右繞圈,然後由下向上收,兩手左外右內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再向下微沉,兩手隨勢甩開,由兩側向上蕩起,兩腕與肩平高,此時坐姿,兩膝微曲。

(二)身體上升動作。身體上升方向與下降相反。與下降時相同,上身不動,左內右外,兩手交叉相合。身體向上微動,兩手蕩開,身體又向上微動,左外右內兩手交叉相合,身再向上微動兩手開,此時恢復身體下降開始姿勢。以上動作身體先下後上,兩手一開一合,上下各做二十次。在口令“下、二、三、四,上、二、三、四”進行,動作時尾閭在中正,胸微鬆含,使氣沉丹田,虛靈頂勁,輕鬆自然,上身及兩肩不要晃動,身勢升降要直上直下,沒有虛實,唯升降,腰帶手動,動作不可顯形露象,如潮水般,如下、二、三、四,上、二、三、四,上下爲內變,中間勁由脚底生,綿綿不斷,似流水般直透勞宮,不能斷勁。





第三法:擺臂鬆肩

開始時,頭不動,眼神注視前方一固定點不動,腰脊微左轉,重心落左脚,左手臂隨勢前蕩平伸,至手指尖與鼻尖平高,掌心向下。左手臂隨勢向下蕩垂,掌心向下(後),腰脊微微向左後帶轉,重心落右脚。右肩隨勢微沉,右肘微垂。將右前手隨勢向下蕩回,同時左手隨勢前蕩平伸至中指尖與鼻尖平高,再腰脊向左帶轉,左肩隨勢微沉,左肘微垂抽帶回來,同時右手隨勢蕩起,此式左右兩手交互前後上下甩蕩



第四法:

身體微沉,雙手前按,兩掌左握拳,右開掌,左內右外合抱,沉肩墜肘,兩拇指相對幷擾,慢慢收回胸前。兩拇指對正咽喉,再慢慢鬆開雙掌,掌心朝上,兩臂下墜,身體隨之下沉,如此反復做兩次。做第三次時,雙手撫在小腹前,然後意開、氣開、手開時,身體微微上升,手向兩側開展到兩肩,收攏至耳際,再至口,然後身微沉,膝微曲,雙手前按。左拳右掌,左內右外向前合抱時,即向上開掌,掌心正對胸前,再雙手合掌,收至胸前再啓開無名指,小指,手心向外,拇指,食指,中指相幷,緩緩向前推出,沉肩垂肘,身體慢慢下沉至膝與胯平高,雙肘與兩膝相觸,雙掌貼地,掌心向下,伸直兩腿,彎腰,眼看兩腿夾間之後,兩臂如挂肩上般以腰帶動手,向前後擺動十次;再將肩部鬆開,以腰帶動手擺晃雙手使兩臂分別向上下鬆動十次;頭不動,腰帶動手如鐘擺般向兩足左右兩側成弧形擺動十次,兩手中指尖接觸兩足中指尖,同時,身體下蹲至膝與胯平雙手附在兩足外側,眼朝下,身體緩緩上升,先收尾閭,收腰,再含胸拔背,再松肩,然後頂頭懸。

如有身患心臟病及高血壓者,僅可做上半部,彎腰及以後動作可省略不做。以免腦充血。

開時由下運起,中開中發。此式因彎腰且雙手松垂,可加强脊椎骨節拉開伸縮,以及胯,膝,踝,肩,肘,腕關節之韌帶拉松,對松肩及預防突腹,肥胖最有助益,彎腰下蹲起來時,先收尾閭,再收腰,再含胸,而松肩,頭正,周身節節貫串。意氣由湧泉而腿而腰,而脊椎上達泥丸,及兩手勞宮穴。


第五法:坐腿鬆膝

全身松沉,曲膝坐馬步,重心落右腿,左足尖內扣,轉身向右,坐實左足。右足尖隨腰胯轉向右前方,成爲坐左腿,身勢微沉,尾閭對正後足跟下沉,前膝成微弓,重心仍在後腿,再以坐腿之內勁,運送身體向前緩進,成右弓腿,向前時膝蓋不超過足尖,重心漸移右前弓腿,後腿勁送盡時,再由弓腿之內勁將身體緩緩向後坐回左腿,後坐時,尾閭不超過脚跟,重心完全落左後腿,弓腿,坐腿,一弓一坐爲一次共三次。坐實左後腿,右足尖前伸微翹,隨即將右足掌貼地向後收回,足尖點地,再向前伸腿,右足掌貼在向前推出,足尖微翹,足跟點地,右腿來回收放共做三次。重心落左腿,右足尖內扣,再坐實右腿,轉身向左,左足尖隨腰胯轉向左前方,成爲坐實右足,身勢微沉,尾閭對正後足跟下沉,前膝成微弓,重心仍在後腿,再以坐腿之內勁,運送身體向前緩進,成左弓腿,向前時膝蓋不超過足尖,重心漸移左前弓腿,後腿勁送盡時,再由弓腿之內勁將身體緩緩向後坐回右腿,後坐時,尾閭不超過脚跟,重心完全落右後腿,弓腿,坐腿,一弓一坐爲一次共三次。坐實右後腿,左足尖前伸微翹,隨即將左足掌貼地向後收回,足尖點地,再向前伸腿,左足掌貼在向前推出,足尖微翹,足跟點地,左腿來回收放共做三次。坐實右腿,左脚尖微翹向內扣,身體右轉,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內轉,然後再提起右脚向左脚幷攏成預備姿勢。(完)


附:黃性賢太極鬆身五法視頻網址:http://www.taichibbs.com/index.php?uid-405-action-viewspace-itemid-40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10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擂台上的"凌空勁"~黃性賢VS廖廣成
擂台上的"凌空勁"~黃性賢VS廖廣成

Part 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XM_1CN665Q

04:45
雙手輕接, 廖失重

05:13
廖雙手叉腰, 到失重跌倒似乎一點防守的反應都冇!
凌空勁可能角度問題, 睇落真係幾似雙方冇接觸!


Part I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pVcUZDunB0&mode=related&search=

00:45
廖跟黃玩單推手, 到00:50脫手一巴掌打去黃面部~黃都好似不甘示弱, 係01:00左右還擊一巴掌, 跟住仲連續以脫手即打的方式拍打廖的胸部~好似激騮左廖!

(有人話陳小旺輕易被廖白脫手就係聽勁差, 唔知佢地覺得黃性賢的聽勁都係太差, 定係廖廣成推手比廖白高明

01:15
黃好似"拿"住左廖的手腕和"控"住佢身體, 跟住"鎖"住左佢上臂, 到01:33推跌佢

01:38
肯定係"完全冇接觸的凌空勁"

第二part入面雙方似乎發生左好多爭拗, 唔知係唔係因規則問題


成場比賽雙方都似乎冇意識用摔跤比較善長o既絆腿摔, 過腰摔等招數, 唔知係唔係[size=-1]規則唔允許
場比賽幾精彩, 可惜段片唔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10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術家──黃性賢
網誌分類:前輩先賢 | 網誌日期:2009-12-22 16:18
黃性賢(1910.2~1992.12年)字心玄,又名敏武,別號軒,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前嶼村人。其父黃昌澄是一個木匠,十分重視兒子的學業,因此早早地讓性賢在私塾裏讀書,以後又送到“鐘山小學”讀新學。畢業後,性賢考入福州理工學校,攻讀木科。但他十分喜歡武術,先拜謝宗祥拳師學習“白鶴拳”,後拜崇福寺陳世鼎拳師學習“羅漢拳”,拳藝日臻精湛。不久經人介紹,隻身到上海尋師訪友,並在潘家弄設館收徒,又自乘機會學習“少林拳”。

民國23年(1934年)12月回鄉參加武術“縣考”和“省考”,分別獲冠軍和亞軍,聲名大振,於是被“善傳奇”閩劇團聘為武師,又任“白龍庵福州國術社”總教練。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黃性賢在台江鋪前頂組織大刀隊,設“國術第一練習場”,次年10月,率隊64人,奔赴上海前線抗日。但不久上海淪陷,性賢只得回鄉仍然操練大刀隊。民國30年4月福州淪陷,黃性賢被閩侯縣長段志堅委任為“北鼓台抗日特務大隊長”,組織隊伍到南嶼一帶遊擊抗日。又在州尾截擊日本的糧船,到貓頭山偷襲日軍的陣地,兩戰皆勝,繳獲日軍幾十支槍械。不久又單槍匹馬深入後嶼村,活抓日軍電訊兵上士班長阿部文雄。民國33年9月,日本第二次淪陷福州,黃性賢仍然回到南港遊擊隊,10月,同江秀清、何震一起率隊襲擊駐守在福州台江的日本小分隊,但因守在北嶺的“國軍”沒有配合好,只得撤回。性賢於心不甘,第二天化裝為一個捕魚人,潛到王莊,用猛拳擊斃日軍的一個哨兵,奪得一挺重機槍,才回南嶼去,堅持遊擊戰爭。 民國34年5月18日 ,日軍撤離福州,性賢回前嶼村。後隨永安體育專科學校校長萬籟聲,研究自然門武術。民國35年,他被選為鼓山鄉長。民國37年棄政經商,到金門販賣木材,第二年到臺北開設中醫診療所,一邊行醫,一邊授拳,先後任臺灣省國術會指導組組長、臺灣大學國術組太極拳班講師,又拜“五絕老人”鄭曼青為師,精心學習和研究太極拳道。1955年6月參加臺灣武術大賽,榮膺太極拳組總冠軍,名揚海外。翌年被新加坡拿督李光前等人邀請,赴新加坡主持太極拳道。1957年,率徒眾到馬來西亞砂州,創辦“古晉太極健身學院”,並在各縣、市設立分院,還創立“古晉積善堂藥局”和“黃氏太極學會”,門生達4萬餘眾。1970年曾與世界摔跤冠軍廖廣成作“中西拳擂臺賽”,以26比0,獲絕對優勝,名震環字。1989年,黃性賢還參加在美國舉辦的國際武術比賽,又榮獲太極拳散打、推手總冠軍,並獲“ 武學 博士”稱號。

黃性賢曾3次回福州觀光、探親。1990年在福州作精彩的太極拳功法表演,受到省、市有關部門和鄉親們的熱烈歡迎。1992年病重回福州醫療,不治而逝,享年82歲。福州鄉親隆重召開追悼大會。新加坡出版《魂系太極》,記述其生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10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心…之士, 能重复看看黄老遗传下来的video clip,不停的重新重复看下去, 有缘者自然可以看出黄老遗传下来的秘密。

当然你必须练到某个层度及在有心之士点明下材可以
"神会灌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5-2010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cwong 于 17-5-2010 06:01 PM 编辑

第一法:轉腰鬆胯

Huang Taiji 松身五法(Song Shen Wu Fa)应用浅释一        



(P/S: 发此文绝对没有其它用意,纯属分享!!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5-2010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祖师的白鶴拳真的是一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5-2010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ctoriliqchuan 于 18-5-2010 06:25 PM 编辑

.黃性賢大師演練推手及發勁,比較特別的是最後面有黃性賢大師演練如何使用短棍禦敵及練習走化
http://tw.youtube.com/watch?v=0kc34F84xm4

前面是黃性賢大師演練鬆柔拳架,這一段是目前我所能找到比較完整的畫面,後面是演練推手及發勁
http://tw.youtube.com/watch?v=FApzjcMH3Pw

黃性賢大師演練白鶴拳在推手及發勁中的運用,看完以後我有很大的迷惑,以前我所看到的所有發勁畫面到底是太極拳還是白鶴拳........後面是黃性賢大師演練白鶴拳套路
http://tw.youtube.com/watch?v=7ECYd9sVj5g

黃性賢大師坐在椅子上演練推手及發勁
http://tw.youtube.com/watch?v=GVrTgS9IG1w

黃性賢大師演練推手及發勁,比較特別的是裡面有一位女學員參與演練,
http://tw.youtube.com/watch?v=hq85trzKMTU

下面這段影片跟黃性賢大師沒有關係,不過主角是上面這些影片的提供者,比較有趣的是他一樣有在訓練身體方面的鬆柔走化,不過方式比較單調一點.......特地留下來做個紀錄......
http://tw.youtube.com/watch?v=e67xLI6arc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10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性贤:疑义问答十三摘要  

(1) 问:太极拳道是否应分门派?
答:太极拳道学是一完整之大学问,为历代先贤先圣穷毕生智慧精心研究而成,其理奥妙无穷,包含崇高哲学,其动作循合科学,盖哲理乃科学之灵魂。祖师创此拳道旨在促使人类健康,祛病延年,防老防身之运动法门,以达至济世活人,益寿延年,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之大道精神。太极拳道不为私人武术技击炫耀与显露武功好斗风气。传授此道者应知其理,通达其道,任何人无法脱胎改变其理。架子任何人可改创,其原理不可失真。其修练拳架外形虽各有异,惟其理则一。为此不宜有门派之分,应怀太极一家精神,一心一德,本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之心,秉承拳祖精神,弘扬斯道,促进光大世界,使人类心身健康则幸。

(2) 问:练太极拳道如何才能达到准确?

答:太极拳准确差异关系殊大。应以王宗岳宗师所言:立身须"中正安舒"四字为准.行架三不离"一不离松,二不离圆,三不离养字行架慎思察觉,否则易患有其形而无其实,倘求花样迷惑他人,则误己事小,误人事大。要达到准确,一举一动要合乎太极学理原则与内涵,遵循方法正确修练,尤须明师指导功架及多方面研究探讨,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步入正轨。除此,学习者本身之条件亦有关系,学者除应具备坚定信心不折不挠意志与高度兴趣外,生活安定环境正常,抱定决心,恒学恒练彻悟其理,由内体表达于外,则达到准确。一般人多求速成重外形外练,断断续续或半途而废,一知半解后再求正确,则比初学者更难。有人将太极拳含糊其意,视做四肢运动的体操或舞蹈,有其名而无其实。人体是一小太极,可比一部完整机器,如有一个零件不合标准,则影响整体活动不灵。拳祖曰:"道为本,技为未,不学吾道者非吾徒也"。因此做人方面要诚实无欺,言行不背正义真理,多注意心性涵养道技兼修,心正技进渐入正轨之道,养吾浩然之气也。

(3) 问:太极拳架相异,其理是否相同?

答:祖师创些拳道,世代流传外形虽异,而今有二十四式有三十七式,六十四步,七十二步,一百零八步,一百二十四式等。架又分长架,短架,大架,中架,小架,高架,低架,快动式,慢动等等。书是人写的,拳架套路外形亦是人编的,其实功架能否符合原理才是重要,其外形相异原理则一。历代奇人异士,名家宗师相传,无一不视太极拳经拳论与十要为准则,应不断研练,随时检讨为达实践,拳由有形练到无形,有手练到无手,有力练到无力,不松练到全松。修养方面从有我修到无我的境界,舍己从人,全身是手,手非手,所谓技达到,风吹荷叶不倒翁,道达到益寿延年不老春。行动外形准确不易,内意循理气相通,天人合一即上下中合,左右内合,所谓形易得,法难精。因学者行动时,功架窍难守,巧难生。拳祖真人故说:"一通百通,千门百派万法归宗"。


(4) 问:太极拳多练或少练好?

答:太极拳道要求合乎中庸之道,练要得法。如果不是其法与徒手体操何异?事倍而功半劳多益少。故不在多练或少练,在得其法否?每一动作保持中定为本,动有程序,中规中矩,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皆中开中合,原则不变.曲中求直,直中带蓄,恒学恒练悟其理通其窍,练到生巧,不化自化之境界。故不在多练或少练,关系在得法与否才是重要。

(5) 问:练拳架快对或慢对?

答:天地运行有一定的轨道与匀称适中之规律。太极道学本宇宙大自然之原理无快慢之分,人体亦是太极之体,违反生理自然运行无法协调一致,导致疾病丛生。练拳如快动必影响呼吸不匀,气便上喘心跳加剧,不对也。但太慢户手关节提挂周身行气受阻内有滞气,如意开气不开也不对。行功,行架,行气在精,气,神,内三合,心,意,体内外综合。肌肉松开由上至下以自然程序而定准确。快有对或不对,慢亦然,观其行功程度而定,所以有能快有能慢,练至全身松透便自然均匀,内外相合则无快慢之分,达到上行云下流水,绵绵不断,不动手不断意,自然而然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如此地步则知无快慢之分也。

(6) 问:太极拳架高低之要求如何为准?

答:盘架子无高低之分,总之四平为原则。呼吸和动作自然配合内外平均,进退转动立身平准,不偏不倚,前进后退,左右开合要平衡,进要后劲,脚底膝弯,起寸许,内动进退由下而上到中合,由肩,肋,腰,胯,松下,意气不宜上,会合中枢,即丹田(下寸许),肩,肘,肋,腰,膝,脚,足,腕要节节松沉贴地不动,脚底平稳才算四平八稳,控制得宜皆由膝弯自行调整则高低开合自然适宜。以心意导引全身肌肉松开,节节筋络松开贯串,立身中正自然安舒。要领悟意养太极原理分布全身,则了解四平八稳原则,高低自然合度无须强求。

(7) 问:左右上下,虚实如何分清?

答:人体之肌肉骨骼与神经组织是有系统之构造,行架以用心意松沉为最。以中心推动重身为要,定静松沉为主,必须绵绵不断,不可患忽断之弊,以内运达外动,转运而产生内劲,久之自然全身均匀。左右一虚一实,以上下虚实来说,则左上实左下则虚;右上实则右下虚,每个动作皆包含交叉内变与重身交换之作用,合乎人体交叉神经之配合。因此内劲运转,最重要虚实分清,动步不动身则虚实分清,动身不动手手则被动也。如果动步有动身,即虚实不分清,动身有动手则肩手牵挂欠放松,必须以心意为主动,上下相随,左右相辅,磨转心不转周身一家,轻灵圆滑,一呼一吸,一开一合,如长江大海一动无处不动,惟动有以意气运身,动有程序,似逐波长流自然之态。

(8) 问:太极拳体用基本练法是什么?

答:如松身五法里是循太极拳最基本之原理,要精神集中,否则神气涣散,无法收到内练之效。要做到三不动,即头、手、脚底不动,不管单脚或双脚都要平稳贴地,动则破坏其完整,手脚是被动而不可动手。动则意在先,意带气动,动步不动身。转动腰胯为先,手随腰胯而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间。要穷理以尽性,拳理通则拳架通,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内体通外体,能通则无所不通。拳祖说:“体用修成”。能松透则千变万化方能舍己从人,忘我无我之境界而达全身是手手非手。体用方法不能融会贯通,不明松身五法内在是太极原理基本之重要性,舍本求末,一无所成,何言体用?

(9) 问:松腹,垂臀其意何在?

答:松腹关系殊大,腹部是丹田蓄气之库,气沉丹田是以心运气于丹田,然后便能运转全身,若气停于丹田而不运是为滞气,谓之“胀”,故气下沉后稍停即转运则不滞留腹遂松柔,久之而有弹性,使气行遍全身,内气可敛入脊骨。十三势歌云:“腹内松净气腾然”,切不宜气集腹部,久之则腹部凸出。
垂臀,垂臀者即于每一动作中。臀应松垂下不可突出,亦不可凹闾,一般教与学者多忽略这要点。松腹与垂臀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根浮腰硬,身体失去中心。控制重身达到中定。练有得法可验上腹部近丹田处,用手指按之急放。必有弹性之感觉。臀收如棉花也。


(10) 问:真正太极精神所在是什么?

答:明师开导指点一样,但学习者因心态各异,故其成就有别。真正太极拳道不止练其形,亦要通达其理。为人处世一举一动合乎道理,学到、练到、悟到、把太极真理融化到人生每个细节里:不争名求利,不为私心着想,一生中全心全意虔诚奉献太极道学,发扬祖师精神,使全世界人类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太极精神所在。

(11) 问:研练太极拳,每天应练多少套架子?

答:练架行动应符中庸之道,练要得法。有人说,每天早晚练架子十套,每套架子二十五分钟。只求量徒耗力泄气,与真正太极真理相反,这只能多流汗,而达减肥作用,对内体内功内脏运动毫无裨益。余先师郑曼青遗著有说:“余每晨行功行气三十七势,一套架子只费七分钟”。多练或少练贵在得法为宜。一般学者随余肯遵循余自修数十年心得和经验的方法,每天早晚公余肯花五分钟时间以一式分化两动熟练,每步分为二式或三式耐心细心来自修,无一不成功之理也。

(12) 问:有人练了数十年太极拳,为何根底仍然不稳?

答:许多人练太极拳因不得其法,故练数十年仍一无所成。习太极拳者,应向道学求知,然后求理、法、功,先通宇宙与人生之道理,以气行功当明其法。虚心恒修,久之必渐厚根底,得其法、通其理、守其穷、生其巧。生根与内劲看不见,是不能教的,得其法者根底与内劲是练出来的。练拳行功时周身节节贯串,丝毫没有间断,不为空间所制,全身空透,不使彼能牵动于我。虚静轻灵,犹如深山之蛇,首尾相顾,击首者尾应,击尾者首应,击中背者首尾俱应。随心所欲,修炼能得成就然后谓之轻灵。譬如二百斤铁棒,怀巨力者可将之提起,惟以百斤之铁链,虽有巨力不能提起。节节贯串松透犹此意也。
学习太极拳道者应明阴阳在拳架与推手上之妙用。阴阳即是太极,太极代表宇宙,宇宙包罗万象。练拳行功,功架内含整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皆不离虚实,动静无间,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阳动阴也动,阴动阳也动。练拳行功要懂此理。心身并练,道技兼修;道为阴技为阳,阳是阴极所生,松静下沉为阴,是守化为基本,不可用自力强取。轻如泰山稳固,不变以应万变之理。拳祖说:“道体为本,技用末事也”。所以先学到舍己从人,方得随心所欲。攻守两字,先得法练到虚静,然后守必固、攻必取,皆从自然,而能得者为上乘。推手练到不丢不顶,不离不抗。推手程度则先判功架松沉,可得贴劲然后产生化劲、蓄劲,到了不化自化,不发自发之境界。
今日世界科技发达,物质文明日趋进步,生活紧张,商业竞争,精神欠安宁,所以多患都市通病。太极拳这古老的运动,普遍受到国际人士所喜爱,练太极拳是那么普及大众化,并没有什么秘诀,平等公开,人人可练。但练习者患拳弊殊多。有几个原则习拳者应遵循:①要尊师重道。②为人诚实无欺。③练功架应慎思觉察。④ 要按部就班,不可求多求速成。⑤要虚心恒练。⑥要肯照上述自修法。选择名师指导,千金易求,名师难求,有了名师,练习要合方法,如此没有不成功之理也。

(13) 问:练武者重武德尤须尊师重道吗?

答:现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仁义道德渐沦没。昔日练武者崇尚武德,尤重尊师重道。但今非昔比,多少学子羽毛未丰便欲高飞,为求自己名利却忘了恩师费尽心血栽培,甚或违背良心欺师灭祖,既不明尊师重道,更不懂饮水思源,乌鸦尚知反哺之恩,人何其不如?不通理不明做人原则何能立身处世?何以心安理得?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为此维护师道以正人心。凡是同道,人人有责,应以此为共同目标,培养学员德育仁心以振颓风,共卫师道。
余习武术与太极拳六十年,今拟退离教务,为普及发扬太极道学,拟以录音代讲授,以录影代教授,使教学普及和科学化,使太极拳道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2025 10:24 AM , Processed in 0.12016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