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听了U Mahinda尊者在新加坡讲述的《阿毗达摩》
尊者在正式解说《阿毗达摩》时,略谈了佛教与三藏简史。
今天浏览觉悟之路网站,发现已经编成文章,
所以就转贴过来佳礼,让想更进一步了解佛教与三藏到朋友读一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10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13-4-2010 12:36 PM 编辑
佛教与三藏
什么是佛教呢?佛教,巴利语Buddhasasana。
Buddha古音译为「佛陀」,有时也翻成浮屠或勃陀,今天的读音近似为「布特」。
Sasana的意思是教导、教诫、教法。所以,Buddha sasana就是佛陀的教法、教导,简称「佛教」。
不过,在巴利圣典里多数是用「世尊的正法、律」或「如来的正法、律」来指称「佛教」。
也就是说,佛陀的教法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为法(dhamma),另一部分称为律(vinaya)。
「法」在后世被结集为《经藏》和《论藏》,「律」被结集为《律藏》。
法跟律的关系是:法是指佛陀教导的法义、法理、义理以及修行的方法。
律是行为轨范、规则,也就是出家人的生活规范,哪些应当做,哪些不能做。
因此,法跟律就是理论指导和生活规则,这就构成了佛陀的教法。
在经典里经常可以看到:于此法、律中出家。它的意思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和律制来过出家的梵行生活。
佛陀在世的时候,法与律并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在佛陀入灭大概五百年之后才开始书写成文。
第一次书写成文是在斯里兰卡。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佛陀正法、律,是通过历代的长老们口口相传,再经过结集、整理成为文字经典。
这些都是在佛陀入灭之后才进行的。
1956年,在缅甸举行了第六次三藏圣典结集。结集就是大长老们聚集在一起,背诵三藏。
现在所有的经典都是经过结集而来的。
我们现在就来谈一谈结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10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13-4-2010 12:57 PM 编辑
第一次圣典结集
我们先讲第一次圣典结集。第一次结集的时间是在佛陀入灭三个月之后。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说法,佛陀入灭那一年是公元前544年,佛历即以佛陀入灭那一年开始推算。今年(2008年)是佛历2552年,也就是佛陀入灭到现在已经2552年。
根据南传上座部的说法,佛陀入灭那天是阳历5月的月圆日,约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四月十五日,也就是现在的韦萨节(Vesàkha day)。两个月之后,即7月月圆日的第二天,僧团开始入雨安居。在雨安居的第一个月时间,僧众对房子进行修理,准备结集的工作。从雨安居的第二个月开始,就在马嘎塔国(Magadha,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Ràjagaha)进行了圣典的结集。
当时的主持人是佛陀的大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Mahàkassapa, 摩诃迦叶),一共有五百位大阿拉汉参加。这些参加者都已经断尽烦恼,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们都亲闻过佛陀的教法,都具足四无碍解智: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也就是他们通达佛陀的教法,具有很高深的智慧,对佛陀所教导的法,无论是从辞、从字、从意义上都精通了解。而且这五百位大阿拉汉是经过精选的,并不是说只要你是出家人就可以来参加。
当时,先由伍巴离(Upàli,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
为什么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先诵出《律藏》呢?因为在佛陀入灭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在场,当时他正赶往古西那喇城(Kusinàrà)想见佛陀,结果在半途中得知佛陀已经入灭的消息。那些还没有离欲的比库很伤心,但有一个老年出家人名叫苏跋达,他听到佛陀入灭的消息,感到很高兴,说道:「贤友们,你们不要忧愁、不要悲伤,我们已摆脱那个大沙门了,他常使我们起烦恼:『允许你们这样,不允许这样。』现在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马哈咖沙巴尊者听了之后,决定在非法、非律尚未强大之前,举行法、律的结集。
到了结集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先征询大家的意见:「贤友们,我们首先结集什么?是法还是律呢?」那些大阿拉汉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寿命,唯有律住世时,教法才能够住世!」因此大家推举持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先诵出《律藏》,然后才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
在这一次结集将要结束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阿难尊者说:「尊者们,世尊在临般涅盘前曾对我说:『阿难,假如僧团愿意的话,在我去世之后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khuddànukhuddakànisikkhàpadàni,小小戒)。』」
于是长老们问阿难尊者说:「贤友,当时你有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尊者们,我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呢?』」
于是与会者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长老说:「除了四巴拉基咖(pàràjika,波罗夷)之外,其它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
有些长老说:「除了四巴拉基咖,还有十三僧始终(僧残)之外,其它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
有些长老说:「除了四巴拉基咖、十三僧始终、二不定之外,其它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
有人说也应包括舍堕,有人说也应包括巴吉帝亚(pàcittiya,波逸提)。
大家的意见不一。
这个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中说:「贤友们,请僧众听我说:我们的学处跟在家人有关,在家人也知道:『这个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个对你们是不允许的。』假如我们废除了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他们将会说:『沙门苟答马(Gotama,乔答摩)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好像烟一样,当他们的导师在世时就学习这些学处,他们的导师一去世,就不再学习这些学处了。』」
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就在僧团中作甘马(kamma,僧团表决会议,古音译作羯磨),
强调说:appannattam nappannapeyya, pannattam na samucchindeyya, yatha pannattesu sikkhapadesu samadaya vatteyya.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应继续受持所制定的学处!」
这是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与教法的基本原则。其实这项基本原则是佛陀在世时曾经反复强调过的,只不过在第一次结集时再由马哈咖沙巴尊者重新提出来,并且得到所有与会的大阿拉汉们的一致通过。因为所有参加第一次结集的比库都是大长老,都是上座,所以他们的这一项决定就称为Theravàda。
thera意思是长老、上座。vàda是观点、思想、学说;Theravàda就称为上座部、上座们的观点、主张。
上座长老们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佛陀没有制定的戒律,没有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添加。
2、佛陀已经制定的戒律,已经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废除,不应当随意窜改、删改。
3、只应当遵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导的法。
也就是说,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戒律。因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还有大悲智。唯有同时具足一切知智与大悲智者,才有资格制定戒律。但是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资格,能同时具足这两种智慧,因此我们就只有遵守的份。正因如此,坚持这三项原则的僧团就称为「上座部」。
当你们看到上座部佛教的比库,看到我们直到今天仍然穿着这一套衣服,会不会觉得怪怪的?在台湾,有一位尊者外出托钵,人家的小孩看到就说:「妈妈,妈妈你看,圣诞公公来了!」我们所穿的这套衣服称为三衣,穿衣的方法都跟佛陀在世时一样。我们所穿的衣服要根据《律藏》的规定来进行裁剪、缝制和染色,对它的尺寸、穿着方法都有规定。当比库要进入俗人住区、村镇的时候,就要像我现在一样,包得严严密密的,只露出头、两只手和两只脚。但是在寺院、野外和山林里,就可以偏袒右肩。
同时,在礼佛、礼敬长老的时候,也要偏袒右肩,我想大家在读经典的时候应该看过。当时的比库们想要请法时,先偏袒右肩,再合掌向佛,这是依照佛制的。还有受持离非时食,即过了正午不再吃东西,不能够接受金钱等等,都是按照佛陀在世时所制定的戒律来行持。作为一名忠实的佛弟子,我们只有遵守的份,而没有改变的份。
因此,凡是坚持这些观点、遵守这种传统的,就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即上座长老们的观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10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13-4-2010 01:02 PM 编辑
第二次结集
第二次圣典结集是在佛灭一百年,即佛陀入般涅盘一百年,那时是公元前444年。地点在韦沙离城(Vesàlã,吠舍离),主持人是亚萨·咖甘嗒咖子(Yasakàkaõóakaputta),参加者是七百位阿拉汉。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次结集呢?因为当时住在韦沙离城的瓦基族(Vajjiputtaka)比库们向在家人要钱。他们在每个月的斋戒日用铜钵装满水后,放在比库僧众中,开口向前来的在家人要钱:「朋友们,你们给僧众钱吧!僧众们需要资财。」那个时候,有一位从西方地区来的阿拉汉名叫亚萨·咖甘嗒咖子见到之后,对韦沙离的居士们说:「朋友们,请不要给僧众们金钱,金银对沙门释迦子是不允许的,沙门释迦子不能使用金银,沙门释迦子不能接受金银,沙门释迦子放弃珠宝黄金、远离金银。」但那些居士听了之后,仍然将钱布施给僧众。
当时,瓦基族的比库们将所乞得的钱收齐后,再平分给所有的比库,人人有份,但亚萨尊者不肯接受。那些比库很气愤,指责亚萨尊者骂詈、诽谤有信心的居士,使他们失去信心,要他向居士们道歉,并要举他的罪。于是亚萨尊者就到其它的地方,邀请了许多长老、上座一起来到韦沙离城,共同裁决这件事情。据说当时前来参加裁决的一共有七百位比库。
由于人数众多,双方各选了四位大长老作为代表,共同判断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到底符不符合佛陀的教导。当时,在僧团会议中一共讨论了十件有关瓦基族比库认为是允许的戒律问题。比如将盐贮存在器皿中,无盐时可以食用;太阳过了正午二指量还可以继续进食等,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关于接受金钱这一件事。因为那个时候佛陀入般涅盘才一百年,还有一位受具足戒已经有120瓦萨(vassa,戒龄)的地上僧中长老名叫萨拔咖弥( Sabbakàmã ) ,他还是阿难尊者的弟子,于是请他作为僧中的长老。结果,大长老们一致认为瓦基族比库所作的这十种行为是邪法、邪律,偏离导师的教导。当时,参加集会的长老们平息了此事后,决定再结集法与律,于是花了八个月时间重新结集了三藏。
然而,瓦基族的比库们不肯接受上座僧团的如法决议,他们另外纠集了一万个出家人,说:「他们既然把这些行为说成是邪法、邪律,但是我们人数更多,我们另行作表决。」于是他们另立僧团,另行编辑自己的三藏。
从那时开始,佛教僧团开始有了部派的分歧。当时,由于参加第二次结集的是以长老、上座为主,因此称为「上座部」(Theravàda) ;而瓦基族方面由于人多势众,因此称为「大众部」(Mahàsaïghika)。
佛教僧团在之前的一百年是和合的,在教理上是一味的,到佛灭一百年开始有了分歧。上座部坚持保守佛陀的教法,维持佛陀教导的传统;大众部则认为佛法可以因时因地作一些修改,大家在原则上开始产生分歧。上座部仍然说:「我们应当坚持佛陀的教导,不得随意窜改!」而大众部则说:「佛陀的教导可以因时因地做变通和发展。」这种原则性的分歧到了后来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大家不在一起共住,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10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13-4-2010 01:19 PM 编辑
第三次结集
佛灭二百多年,出现了一位闻名的大王,名字叫阿首咖(Asoka,阿育王)。他统一了整个印度,当时的版图甚至比现在印度的版图还要大,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方。阿首咖王早年是个暴君,到处征战,也杀害了自己的很多兄弟,最后夺得王位。但是后来他受到佛教出家人的感化,信了佛教。阿首咖王信仰佛教之后,投入很多财力跟精力弘扬佛法,于是成为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护法大王。
阿首咖王大力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对比库们非常恭敬,每天都供养大量食物给佛教出家人。很多外道苦于生计,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们也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冒充比库来接受供养。这些外道冒充比库之后,并不是想认真学习佛法,却把自己的见解和修行方法也带到佛陀的教法中来。他们用自己的观点、方式来解释佛法,仍然修行外道的那一套方法。由于佛陀的正法受到扰乱,当时比库们就不愿意跟这些假僧人在一起诵戒,一起共住。
阿首咖王知道这件事情后很生气,想要从中进行调停,结果弄巧反拙。因为当时那些外道实在太多了,据说有六万人之众。由于涉及的人数很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没有一位大威德、大神通的长老是无法镇伏的。于是阿首咖王到阿厚岗嘎山(Ahogaïga pabbata)中迎请了当时有名的摩嘎离之子帝思(Moggaliputtatissa,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前来整顿僧团。Moggalã是他母亲的姓,putta是儿子的意思;古印度人常常会把父母亲的姓名也放进名字里,即某某人的儿子。这位大阿拉汉名叫帝思(Tissa),因为他母亲姓Moggalã,所以叫摩嘎离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
在淘汰外道、整顿僧团之后,摩嘎离之子帝思长老在当时的首都巴嗒厘子城(Pàñaliputta)主持举行了第三次圣典结集,并以阿首咖王为外护。这次圣典结集一共有一千位阿拉汉参加。在这一次结集中,完整地诵出了《律藏》、《经藏》和《论藏》三藏。
第三次圣典结集之后,僧团做出决定,派了九个弘法使团到印度国内外各地去弘扬佛法。
其中的第八个使团由索纳(Sona)尊者、伍答拉(Uttara)尊者带领到了金地(Suvanna-bhumi)。
金地位于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南部的佛统府一带地区。
佛统府的泰语叫NakornPathan,是巴利语NagaraPathama的泰语转读,意思是第一城或最初城。
泰国人相信这是泰国最古老的城市。金地一带地区自古至今都是孟族人(Mon)居住的地区,那里的佛法非常古老,孟族人相信早在阿首咖王时代,佛法就已经传到了那里。
这一地区的佛教后来又传到了整个缅甸,成为缅甸佛教的发源地。
其中第九个使团由阿拉汉马兴德尊者带领,到了狮子洲(Sihala-dipa),即现在的斯里兰卡(Sri Lanka,锡兰)。
这些弘法使团还到了北印度的迦湿弥罗(Kasmira)、犍陀罗(Gandhara)等地方,又到达印度西海岸的阿巴兰答(Aparantaka)、南印度的马兴萨曼达喇(Mahimsamandala)、案达罗(Andhra)等地方。
据阿首咖石刻记载,当时阿首咖王甚至还派使团到达波斯以及欧洲的地中海一带地方。古代波斯也叫安息国,即现在的伊朗。古代有位叫安世高的僧人曾到中国汉地传播佛教并翻译经典,他就是安息国人。在古代那些地方都是佛教兴盛的地区,可惜现在都已经成了伊斯兰教的国家。
其中,由索纳尊者、伍答拉尊者带领的第八使团到了金地,由马兴德阿拉汉带领的第九使团到了斯里兰卡。
由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都位于印度的南方,因此这一系的佛教叫「南传佛教」。
当时阿首咖王所护持的佛教属于上座部一系的佛教,因此传到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并一直流传到现代的仍然还是上座部佛教。
传统上属于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一共有五个,它们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流传于这些国家的上座部佛教至少都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在斯里兰卡和缅甸更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除了这些国家以外,现在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国东部一带地区,以及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地区,越南南部等地区,在传统上也都流传着上座部佛教。 |
|
|
|
|
|
|
|
发表于 14-4-2010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现在正在偷偷阅读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很深奥! |
|
|
|
|
|
|
|
发表于 3-9-2010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
|
|
|
|
|
|
|
发表于 5-9-2010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9-2010 10:27 AM 编辑
有三个点被有意无意的漏了。
1。在缅甸,泰国,波斯/安息国和锡兰,原有是属大乘的佛教系,并仍然都有一直流传到现代的影向。
2。在佛灭一百年的第二次圣典结集,有大天五事的关键事件
3. 在印度大陆的有部/上座部派都先后进化为大乘,由其在天親/世親(Vasubandhu
fl. 4th c, 原是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a的僧侣)时。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