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38|回复: 35
|
乒乓技术精華 图文 (大量動畫 進入後請耐心等待)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12-4-2009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2-4-2009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拉弧圈球
反拉弧圈球是防守转攻环节中具有强大杀伤力的一项技术。通常我们认为在对方先上手而进攻质量又不太高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好地使用反拉技术,然而在高水平选手的对抗中,反拉技术的运用无处不在。相持阶段的防守转攻技术非常重要,往往直接决定了比分的胜负,要想在被动中扭转战局,必须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合理的步法、动作的调节,还要分析判断出对方的作战意图。
马琳的前三板技术超强,这也是他最主要的得分方式,但是在面对强劲的对手时,仅仅依靠一板发球抢攻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衔接技术,根据对方回球的情况,适当调整连续进攻的方式,即使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也要能够抓住时机,用最合理的方式回球,同时给对方造成较大的威胁。很多选手在被动的情况下会采用过渡性防守技术,而马琳在强烈进攻意识的驱使下,他的“过渡性”技术带有很强的进攻性。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602/3434898846_923841ec17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23/3435080652_7db2a68369_o.jpg)
组图中,马琳发侧旋短球到高宁的反手位。高宁对来球的旋转和落点判断十分准确,他提前调整站位,用反手果断拉一板直线。高宁的反手拉球带有较强的侧旋,使回球直逼马琳的正手大角(图6-7)。马琳发球后虽然做好了进攻的准备,但对高宁如此高质量的回球预料不及,只能拼命扑正手反攻。马琳扑正手的步法十分出色,他的右脚先垫一步,然后发力蹬地(图7-8),最大范围地移动身体,同时他利用手臂尽力寻找击球点(图9),然后依靠腰部和前臂收缩的力量回球(图10),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拉球的威胁性。高宁接发球后已经判断出马琳下一板的回球落点,于是他提前向正手位移动,做好反拉的准备。由于马琳的拉球力量稍弱,高宁非常轻松地反拉到马琳的中路位置。马琳扑正手后,他的左腿支撑住身体,突然急停,然后快速调整重心(图10-14)。此时,马琳也提前判断出对方下一板的回球线路,因此脚下并没有盲目跑动,而是在正手位等待机会反拉。高宁反拉的力量虽然不大,但速度较快,而且带有一定侧旋。马琳在身体无法充分到位的情况下,根据来球的特性,等球拐到正手位时,他先将重心转移到左腿上,然后再将重心压低,腰部稍稍向后转动,小幅度引拍(图15-18),让出击球空间,在来球的下降初期发力向上摩擦(图19-20)。而占据上风的高宁对马琳这种又高、又转、弧线较短、节奏突然放慢的反拉极不适应,最终由于无法调整好击球节奏而导致回球失误。
马琳在最后一板反拉时的击球点并不十分到位,而是稍稍被来球顶住了。在这种情况下,马琳的背部用力,稳定好重心,充分借用来球的力量,向上发力摩擦,依靠旋转和节奏变化扭转了战局,体现了他高超的反拉技巧。
[ 本帖最后由 福福 于 13-4-2009 12:21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3-4-2009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有点小小的建议。 如果我们上传的文章是转载自其它地方。 个人觉得最好把原载的资料也放上来。 这样对原作者是一个尊敬也同时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9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您的提醒 那就放出處自那裏.
[ 本帖最后由 福福 于 13-4-2009 08:38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5-4-2009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4-2009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cibin 的帖子
感謝cibin的勉勵! 那就再貼多一點圖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laugh.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4-2009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3-6-2009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6-2009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2-6-2009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9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0-6-2009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0-6-2009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1.jpg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2.jpg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3.jpg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4.jpg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5.jpg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6.jpg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10.jpgfile:///C:/DOCUME%7E1/user/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11.jpg馬琳-反面發球
![](http://i580.photobucket.com/albums/ss245/semsoro/malinservice.jpg?t=1246295928)
观察到对方的动向之后,用反面发球偷袭对方
在比赛中,如果自己的发球意图被对方识破,或者自己的发球完全被对方所适应,那么就会使自己处理不利的形势中。高水平运动员具备很多发球的技巧,他们可以在瞬间改变发球的种类,给对方出其不意的打击。另外,当自己想改变一下比赛的节奏时,可以通过突然变化发球来迷惑对方。马琳就是这样,他可以在瞬间改用反面发球,使对方的回球造成失误。
突然改变发球时,要一边盯球,一边观察对方的动向。图2中,如果对方在接发球前有所动作的话,那么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偷袭对方。要想达到偷袭的目的,我们需要掌握用同一个姿势发出不同旋转发球的技巧。
很多爱好者也在学习用球拍的反面发球,我们可以像图3-4那样,将球拍隐蔽起来。这样对方就很难预测出你发球的意图和旋转。突然变化发球要抓住时机,这样才能提高偷袭的成功率。 |
|
|
|
|
|
|
|
发表于 4-7-2009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4-7-2009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削球縱橫談 作者:張燮林(摘自《乒乓世界》
眾所周知,削球打法當前在乒壇不夠景氣,我認為耤聜聞聚,稱稦稫種為了使這一打法能夠振興,有些問題首先應當澄清認識。先從削球的發展史談起。
本世紀20-40年代槃榣榥榷,趖趕趙跾乒乓球運動的優勢在歐洲。當時球台窄,球軟嘌嘀嘁嘈,滮漆漫漠網高,對穩削打法有利塶塴塹塾,嫪嫥嫖嫭所以歐洲當時以穩削打法為主。自1937年第11屆世乒賽後,規則有所變動,球台加寬,網降低,為攻球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削球、攻球及削攻結合打法便逐漸形成了。由於當時攻球水平較低,還不能與削球抗衡,所以,削球打法仍占主導地位。
1952年,日本利用海綿拍提高了遠台長抽和放高球技術,在第19屆世乒賽中拿了五項冠軍,衝破了歐洲削球打法壟斷世界乒壇20多年的歷史。歐洲許多削球手從此棄守為攻。與此同時,削球打法卻在亞洲有了發展。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家湧現了一批削球高手,並多次取得優異成績,使削球打法和進攻型打法一樣,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50年代初,我國打削球的人不多,只是廣東、上海有一些削球手。為了對付歐洲的削球,我國在50年代中期,有意識地培養、研究了削球的打法。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湧現出一大批較成熟的削球運動員。為了迎接26屆世乒賽,當時在北京集中了108名隊員,其中有不少削球手,如張燮林、郭仲恭、玉傳琪、王志良、林惠卿等。當時,國家隊經常讓三名削球手與三名攻球隊員打團體賽。26屆世乒賽我國取得好成績,應該說削球手也作出了一定貢獻。
隨著削球的發展,60年代初出現了被國外形容為“魔杖”的長膠球拍。說來有趣,長膠是我在偶然中發現的。當時,上海達會橡膠廠生產的1.5毫米膠皮,是作反貼用的,由於表面有洞,不能作為反貼使用,有一次,我把它正貼在木板上,試了一下,削出的球飄飄忽忽,效果奇妙。不過,攻球不行,沒有原先用短膠皮順手。後來,大家對它反複研究,稍稍改了改攻球動作,打起來就好多了。長膠的出現,使削球在旋轉上有了新的發展。男削球手在26、27、28屆世乒賽上取得了好成績。女隊林慧卿、鄭敏之改了長膠後,在28屆世乒賽中打了翻身仗,奪得女團冠軍。
70年代往後,弧圈球技術進一步發展,使削球面臨新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削球手用“倒板”發球、快搓及削轉與不轉球等技術,仍在世界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典型的代表有31屆的粱戈亮、林慧卿、張燮林,33屆的陸元盛、葛新愛、林美群,34屆的王俊、黃亮,35屆的童玲,36屆以後的陳新華、卜啟娟、田靜等。
到了90年代以後,削球打法更朝著積極主動的方向發展。出現了丁松、王輝、成紅霞等優秀削球選手,丁松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的削攻結合打法發展了以前削球打法的指導思想。他在比賽中的主要得分手段第一是發球搶攻,第二是削中反攻、反拉,而且有連續進攻的能力。但是,從削球的角度來講他並沒有占到便宜,甚至於還打不了平手,這說明他削球的功底還不夠。
隨著乒乓球技術的不斷發展,弧圈球威力的增加,旋轉、速度、力量從整體上來說都超過了80年代。但是,隨之出現的問題是弧圈對付削球,在拉球的旋轉上不如以前了。現在的歐洲運動員,沒有把精力放在旋轉上,而是放在力量和速度上,事實上削球運動員最怕的就是加轉弧圈,拉得轉,弧線不太高,落點在近網的位置,而這樣的弧圈球現在幾乎沒有了,這樣就給削球選手帶來轉機的機會。例如現在海外兵團中的施捷、田靜、何千紅,她們以前在國內訓練時削球的基本功比較好,所以,現在在國際比賽中還能贏球。
削球打法如此奇妙,威力也不弱於其它打法,但為什麼目前削球手如此之少呢?我以為有這樣幾方面原因:
一、歐洲弧圈球技術的崛起。70年代,弧圈球有了新的發展,這對削球手的各種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削球打法在這方面進步緩慢,創新不夠,就難以與弧圈抗衡。所以,削球選手要取得好成績、首先要過弧圈關。
二、削球的主動和被動問題,不少人認為,削球打法是被動的,不願培養這種打法。我覺得,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主動、被動並非是打法本身所決定的,而是與打法及其技術是否不斷發展和創新有關。當初我們採用長膠削球和倒拍削球,攻球手不也曾一籌莫展嗎?所以,要全面地看待這一問題,要使削球技術進一步發展。
三、削球打法培養難度較大。削球手不僅要精通削球,還要掌握攻球技術;不僅要有遠台技術,還要有近台本領。因此,與攻球相比,削球運動員需要掌握的技術多,培養周期長,出成績晚,難度較大。一些教練不願意培養削球手。
四、對削球打法研究不夠。自從弧圈球興起後,削球在技術、戰術和訓練上既有成功之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教練員、科研人員對此研究還不深,使一些關鍵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如怎樣過弧圈關等。另外,一些優秀削球手的經驗也沒有系統總結和推廣,這對進一步發展削球打法是不利的。
盡管目前削球手人數不多,不夠景氣,但削球打法並非無路可走。38屆世乒賽和第6屆世界杯賽中,陳新華的出色表演就是一個例子,削球打法的威力在女選手中顯得尤為出色。從削球發展歷史來看,削球打法也經歷了高潮和低潮的反複。所以,只要技術上不斷完善,打法不斷創新,符合世界乒壇發展的要求,削球打法還是有前途的。
那麼,如何發展削球打法呢?
一、首先要從思想上明確削球打法是有前途的。我感到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說明這一點。
1、我國削球手在世界乒壇上近40年長盛不衰,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目前,打削球的人不多,優秀運動員更少。表面上看,削球打法似乎正在衰退,然而,物以稀為貴,削球手少,攻球手經受削球的衝擊也少,從運動訓練學的原理來看,不利於形成對付削球的運動技能。波蘭選手格魯巴和瑞典一些名將在1985年的世界錦標賽中,敗在陳新華手下,就是這個道理。
2.任何一種打法,都是以減少自己失誤,增加對分失誤為目的的。削球打法具有穩健積極的特點,它不象進攻型打法那麼凶狠,所用的技術又多樣化,這是它能夠同進攻型打法抗衡的基礎。目前,削球手應解決過弧圈關的問題,從理論上說,削球的旋轉不會比弧圈更轉,所以,不能與弧圈比旋轉,而要加強積極的因素,樹立一個變字,造成對方失誤。
3.女子削球仍有優越性。由於女運動員力量小,拉弧圈的旋轉不如男子強。所以,女子削球手能與攻球相對抗,攀登高峰的希望很大。我國運動員葛新愛、童玲、田靜、玉輝、成紅霞等,在世界比賽中都取得過優異成績。
4.今後比賽規則的修改,可能對削球更有利。目前許多國家的乒乓界人士向國際乒聯建議,加寬球台,加高球網。從乒乓球的發展歷史看,球網降低,球變硬,使攻球技術迅速得到發展。如果球網再回升,必然使擊球速度受限,最近國際乒聯已通過2000年第27屆奧運會以後,開始使用40MM大球(目前使用的是38mm),球徑加大有助於削球打法的複興。
5.現在的削球,在發揚丁松的發球搶攻、削中反攻以及連續進攻的意識之外,還得加強削球基本功的訓練。隨著速度、力量的提高,削球就要提高穩健性。目前歐洲削球選手的最大特點就是轉,但他們進攻的技術都不如丁松。我們設想21世紀如果能有丁松的攻球,有朝鮮李根相和英國賽義德削球的轉度和穩健,那麼削球這種打法可以說就比較完善了。
二、削球打法的指導思想: 削球打法的指導思想,我看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轉、穩、低、變、攻”。這是我國乒乓界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轉:是以能削加轉球為主,並能削出不轉球,擴大兩者的差距,這是誘使對方失誤並使自己爭取主動的最基本的手段。穩:是指在一般情況下,該削到的球都要削到。如果人家冷不防打你一下,你沒來得及准備,不能說你削球不穩,如果在有准備的情況下,你削丟了,那麼就是削球不穩了。低:削球的弧線要低,能擦網而過最好。這樣就能減少被對方發力進攻的機會,使自己處於主動或相持的地位。變:是爭取主動和直接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對削球來說,不僅要有旋轉變化還要有落點、回接技術和戰術的變化等。以前沒有提變字,我覺得應該加上,使削球的主動因素更多些,這對於改善目前的削球狀況是有益的。攻:包括發球搶攻、削中反攻、連續進攻或接發球搶攻等。進攻是削球的主要得分手段之一,搞旋轉變化,搞逼角調動對方,最後還要靠進攻來得分。陳新華、童玲的攻削結合打法,使用攻的比例已達到50%,甚至更多一點。所以,丁松、陳新華發球時總使對方提心吊膽,不知他何時會打你一板。
總之,這五個字是削球手不可忽略的,它們之間有密切相關的聯系。削球一定要有一板加轉,這樣才有威脅。但光有旋轉,不穩健,總給對方出機會球,風險就大了。所以要穩、低,這是削球的基礎。在這個前提下,要通過自己的變化和進攻來爭取主動。陳新華、童玲,管建華等的削球風格,也都是在這五個字的指導下苦練而形成的。他們用長膠搞旋轉、正手也能加轉;他們通過多球訓練來提高削球的穩健性和質量,少出高球;他們用換拍搓、拱等多種技術接發球以及用旋轉、落點的變化來調動對方,使對方失誤;他們很注重發球搶攻,相持時一有機會即反攻和連續攻。所以,作為一名削球運動員,這五個方面要全面,不能有漏洞。當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側重於某一方面,以形成自己的特長。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4-7-2009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7-2009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3-7-2009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6-7-2009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