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01|回复: 0

菩提心的前行:四无量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2008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索达吉堪布

你们早上起来之后,先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所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为什么称之为“无量”呢?因为修这四种心,功德无量,福报也无量,没有大的心量,没办法修持,所以叫无量心。
本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最初应该从慈心开始修,但是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窍决,如果首先没有修成舍心,那么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达不到完全清净,所以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
所谓的舍无量心,是指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的平等心。许多人对亲人很关心,亲人遇到一点麻烦,就全力以赴地去帮助,而怨敌如果遇到困难,不但不帮助,反而心里乐滋滋的,大叫“活该”。有了这种心态,相续中有没有真正的菩提心呢?没有!
尽管凡夫人无法根除这种习气,但起码也要尽量去做,看到任何一个众生遇到困难时,应当有帮助之心。对亲友不要特别贪执,对怨敌也不要特别憎恨,这两个若能完全平等,就叫做舍无量心。
正式观修的时候,应该将亲人观在左侧,怨敌观在右侧 。以普通人的习惯,如果敌人坐在这一边,母亲坐在那一边,他会面朝母亲而背向敌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敌人有意见,对母亲有贪执。但在修菩提心时,一定要将这二者同等对待。因为众生无始以来都当过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有丰富的教证和理证,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在讲七种教言的前三种——知母、念恩、报恩时,对此分析得相当透彻。
任何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刚开始很多人有点想不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在这个世间上,不可能的事情非常多,只要你通过再三辩论、再三思维,逐渐逐渐会接受的。若能明白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那为何对怨敌有憎恨心呢?这都是未经观察所造成的。事实上,众生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定,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许多都是曾加害过自己的仇人。
从前,国王赤松德赞(文殊菩萨的化身)的女儿莲明公主,17岁就突然离开了人世。国王见到莲花生大师时,问道:“我这个公主也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因为她转生为我的女儿,并有幸遇见了您等犹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可是为什么她的寿命如此之短呢?”
莲花生大师回答说:“其实,你这位公主并不是因为福报而投生为你的女儿,而是她前世跟你有仇怨。往昔我们修建夏绒卡绣大塔时,莲明公主在那时为一只毒蜂,它叮在你的肩上,你无意之中把它打死了,正是由于当时的命债,它才转生为你的女儿。”
同理,我们现在恨之入骨的怨敌,甚至随意杀害的旁生,往昔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中讲过一个事实:南京有个养驴的人家,主妇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即去世,死后堕入畜道为驴,且转生于原来家中。多年后的一日,其子令驴背粮食回家,由于驴已衰老,行走极为缓慢,遂遭鞭子狠狠抽打,直至皮破出血。这天晚上,驴托梦给儿子说:“你不要这样狠心打我,我就是你的生身母亲,因过去偷你父亲四两银子,今生变驴来还债。现在债已还清,我也已经脱苦,所以才能托梦于你。”儿子从梦中惊醒,非常后悔,从此善待此驴,不再使用。
还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个屠夫,买了一头大肥猪,想把这头猪牵去宰杀。说来也奇怪,不但自己牵它不动,就是请很多人去牵,它也纹丝不动。大家正在无计可施时,文殊菩萨示现一个普通人对屠夫说:“你如此劳心费力也无济于事,不如让我来试试。”屠夫听了很欢喜,以为这个人力大无比。岂料此人并不去牵它,只是轻轻呼唤它的名字,猪就欣然移动身躯,随之而去。这时,那个屠夫却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听到的名字不是别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亲。
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都承认一切众生当过父母,包括自己的怨敌和所杀害的众生。我们没有宿命通,并不能现见这一点,但是通过学习,应该对亲人不生贪心,对怨敌不生嗔心,这两个基本上平起平坐时,舍无量心就修出来了。
其实,我们执著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打个比方说,两队进行比赛时,如果是家庭与家庭之间,我会希望我这一家要赢;如果是村子与村子之间,我就想我们村要赢;如果是杭州与北京比赛,那么我所执就在杭州上了;如果中国与美国比赛,执著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执著是虚幻无实的,如果真正去观察,敌人也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道理上完全可以打平。到了这样的境界时,看见敌人不会有害心,看见亲人不会有贪著,贪嗔的对境都是平等的。
当然,开始修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若修了一两个月,明显的效果就可以出来了。
然后修悲无量心。悲无量心是愿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全部都离开痛苦。我刚才也讲了,一切众生都当过父母,知道这一点叫“知母”;其次要忆念恩德,他们当父母时,赐予我身体和生命,给予我财产及学习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机会,所以父母的恩德非常大,我一定要“念恩”;了知上述道理后,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要“报恩”。
报答恩德,对我们佛教徒来讲非常重要。有些人认为出家就是不孝,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从佛传中也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对父母非常感恩,与世人不同的是,佛的报恩方式更胜一筹。佛陀当年证道之后,曾回迦毗逻卫国为父亲宣说佛法,并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净饭王圆寂时,阿难以佛的堂弟身份,请求为伯父扶棺;罗侯罗以净饭王的长孙身份,要求为祖父扶棺。佛陀对两人的请求予以婉拒,说:“你们的孝行非常可嘉,然而为给末法时代的众生示范,今日必须由我亲为父王扶棺,以免一般人以为出家不问父母之事。”结果佛陀亲扶灵柩,步行直到火葬之处。
在汉传佛教中,顺治皇帝的国师玉琳国师,就曾接母亲到寺中侍养。他将别人供养自己的钱分作五份:一份供佛,一份印法本,一份奉养母亲,一份自己受用,一份与众结缘。黄檗禅师说过:“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言。 ”这样的行孝,一般人以为不孝,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修悲无量心时,不用观旁边的怨敌和父母,只需以母亲为所缘境,唯一对她观修,然后慢慢推至没有关系的众生、自己的怨敌,范围扩大到一个国家、两个国家……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这样,悲心自然可以生得起来。
悲心和慈心的修法,也可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即观想众生的痛苦、恶业、不愉快,以气体的形状吸入自己身体,自己代受三界众生的一切痛苦,这是悲无量心;观想自己的快乐、善业、福报等,以气体的形状呼出,融入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快乐,这是慈无量心。
其实这个很简单,如果短暂的时间中一直这样修,功德是非常大的。有了慈心,邪魔外道也不能摧毁,堪为世间的应供处;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因此,你们修菩提心实在困难的话,可通过这种方式来先修慈悲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6-2024 06:18 AM , Processed in 0.05195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