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700|回复: 22

化学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2008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贴和大家分享诸名的化学家和他们的法现和研究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1-2008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rancois-Auguste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知错必改)

格利雅 (Francois-Auguste Victor Grignard,1871~1935),法国化学家。出身于瑟堡的一个富商家庭,卒于里昂。先在里昂大学学习数学,后转向化学研究。1901年获里昂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格利雅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在有机化学合成方面十分有用的试剂——格氏试剂。它是用卤代烃和金属镁在醚类溶剂中反应制得。格氏试剂性质活泼,用途极广,它使合成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化合物有了可能,从而制备了许多种以前人们无法制得的化合物。 1901年至1905年间发表了有价值的论文达200篇。主要著作有《有机化学大全》、《有机化学专论》等。荣获包括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内的数十项奖赏,是公认的有机化学的奠基人。

纨袴的纨是指细致洁白的薄绸,过去只有富贵人家子弟才用它来作裤子。如今纨袴子弟常用来泛指那些终日花天酒地、没有出息的青年。法国化学家格利雅年轻时,也被人称为纨袴子弟。 1871年5月6日,法国瑟堡市一个硕大的花园别墅内,传出婴儿的啼哭声。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喜得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化学家——格利雅。 格利雅自幼蒙受父母的宠爱,过着奢侈的生活。他很不用功,终日游山玩水,歌舞浪荡,成为当地有名的花花公子。
虽然格利雅的父母也注意对格利雅进行教育,早早就送他上学,还请家庭教师辅导等。但是,格利雅漫不经心,成天泡在吃、喝、玩、乐上,顽劣成性,所以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红灯”常开。尽管乡里父老背后称他为纨袴子弟,但格利雅还自命不凡地就这样一直混到了21岁。

1892年深秋,瑟堡市一位绅士家举行一次盛大舞会,邀请各界名流和亲友参加。自命不凡的格利雅有舞会必到,自然成为座上客。
在酒足饭饱后,大厅里奏起悠扬的乐曲。在场客人都纷纷步入舞池,翩翩起舞。格利雅环视四方,寻找自己的舞伴。

猛然间他发现舞池对面坐着一位秀丽端庄的金发女郎,格利雅喜出望外。于是,他连忙来到这位女郎面前,先鞠了一躬,然后习惯性地将手一挥,说了声“我请您跳舞”。但是那位金发女郎竟然纹丝不动,仍绷着脸呆呆坐着。格利雅以为她没有听见,再次躬身并高声说:“尊敬的小姐,我请您跳舞。”忽然,女郎将身一歪,说了一句“我最讨厌您这样的花花公子”,随后便扬长而去。
“我最讨厌您这样的花花公子”,这句话给了格利雅当头一棒,它使格利雅呆呆立了足有十多分钟,然后便冲出门外,在狂风中奔跑……

金发女郎的侮辱性话语,给格利雅当头一棒,敲醒了他21年来醉生梦死的灵魂。此时,他真正感到自己生活浪荡、辜负青春的严重性。在悔恨交加之下,他给家人留下一个“你们不要来找我”的条子,便奔里昂而去。
在里昂市,格利雅想进里昂大学读书。但是,由于他学业实在荒废得太多了,根本没有入学资格。然而,当好心的波韦尔教授了解到这位花花公子真正有悔悟觉醒的决心后,慷慨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找人帮助他补习功课。这一回,格利雅动了真格,废寝忘食,发愤苦读。
心诚志坚的格利雅,经过整整两年的努力,不仅补上了以前荒废了的学业,而且作为插班生考入了里昂大学化学系。由于格利雅的异常勤奋和精僻见解,很快便得到著名有机化学家巴比埃的青睐,他亲自指导格利雅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名师指导下,格利雅不断进取,很快就取得了显著成绩。1901年格利雅出色地完成了金属镁有机化合物制备论文后,以全票赞成获得里昂大学博士学位。
当家乡父老知道格利雅获博士学位的消息后,专程派人来里昂请他回故乡观光。瑟堡父老们还专门召开大会庆祝这位昔日不学无术的纨袴子弟,居然在短短8年时间内成为出类拔萃的博士。在庆祝大会上,格利雅热泪盈眶地表示:“过去的纨袴子弟格利雅已经死了,今天的格利雅要更加奋发,取得更大成就来报答家乡父老对我的期望。”

庆祝大会后,格利雅将自己的目标瞄准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
为了不让家乡父老失望,格利雅日以继夜地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利用他发明的试剂——格氏试剂,制备出各种有机化合物。在短短5年内,他发表了200多篇有机化学的论文,论文都达到了一流水平。1906年又荣任母校里昂大学教授,同时主编权威著作《有机化学大全》。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12年经世界化学家权威的精心评选,瑞典科学院决定授予格利雅诺贝尔化学奖,从而实现了格利雅多年来的夙愿。
应该一提的是,当格利雅领取诺贝尔奖时,他特别感谢他的两位恩师——波韦尔和巴比埃教授。他说是波韦尔教授帮助他走出困境,实现翻然悔悟的决心;而巴比埃教授则引导他取得学术成就。格利雅不负师恩,传为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08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拉瓦锡和氧气

在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提出之前,普遍流行着一种物质燃烧的理论,这就是燃素学说,该学说认为:“燃素是构成火的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大气中含有燃素就会引起闪电,生物因含燃素才有生命,物质含有燃素才能燃烧。”拉瓦锡对当时所流行的这种理论相当不满,立意要搞清这个问题。
      在他之前已经有两位化学家发现了氧气,一位是英国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1774年8 月1日,他把氧化汞放在玻璃中加热,忽然发现有一种气体放出,他把这种气体取名为“脱燃素的空气”,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氧气。
      另一位是瑞典的药剂师卡尔.舍勒。他14岁跟一个药剂师当学徒,熟读各种化学名著,并且把书中所介绍的化学实验程序一一亲自试验。1773年,他用碳酸钠、碳酸汞、氧化汞、硝石和硝酸镁加热,都得到了一种气体,并把实验结果写入《水与空气》一书中,他比普利斯特里还早一年就发现了氧气,但他和普利斯特里同样都相信燃素说,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发现的伟大意义。法国科学家曾中肯地批评道:“普利斯特里是现代化学之父,但是,他绐终不承认自己的亲生女儿。”
     拉瓦锡又是怎样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突破的呢?他不象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只注重物质高化现象的记录,而特别注重定量的研究,善于用天平作为研究的工具,他在一只瓶内放入锡,瓶子和瓶中的东西都在天平上称出其质量,作好记录,然后封闭瓶口进行加热,虽然锡已经变成灰,但是总质量并没有变化,打开瓶子后,发现锻烧后的锡质量却增加了。
     这时,拉瓦锡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锡所增加的重量既非来自火中,亦非来自瓶外的任何物质,只可能是结合了瓶中空气的缘故;另一方面,当他打开瓶盖时,有一股空气冲进瓶中,这样瓶子和瓶中的锡重量就增加了,而且进入空气的重量正好和锡锻烧后增加的重量相等,从这一实验结果,他总结到:锡灰可以看作是锡与空气的化合物。
     但是锡是与整个空气化合还是与部分空气化合呢?普利斯特里曾在1772年发现金属汞锻烧会吸收封闭空气体积的1/5。拉瓦锡经研究发现是金属被锻烧时只吸收部分空气,还有一部分空气不能与锡化合。他想,既然锡灰中含有这种气体,那就应该把这种气体取出来,但他把锡灰加热后并没有得到这种气体。
     1774年10月普利斯特里访问巴黎,他应邀拜访了拉瓦锡。在吃饭时,普利斯特里谈起了他加热氧化汞的实验,引起了拉瓦锡的强烈火的兴趣,在拉瓦锡的盛情邀请下,他重做了一遍实验,拉瓦锡看后很受启发,回到实验室里,马上动手做关于氧化汞的实验,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和记录,最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空气是由能助燃的“氧气”和不能助燃的“氮气”组成,燃烧是可燃物和氧气化合的过程,从而彻底揭开了物质燃烧之迷。
    1783年,他出版了他的名著《关于燃素的回顾》,宣布了他的化学理论基础的革新,他的夫人当从烧毁了燃素说创始人斯塔尔的著作,宣布了一个新的化学时代已经来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008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鲍林 - 量子化学家

鲍林是著名的量子化学家,他在化学的多个领域都有过重大贡献。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1954年化学奖, 1962年和平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1901年2月18日,鲍林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幼年聪明好学,11岁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捷夫列斯,捷夫列斯有一所私人实验室,他曾给幼小的鲍林做过许多有意思的化学演示实验,这使鲍林从小萌生了对化学的热爱,这种热爱使他走上了研究化学的道路。
   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全班第一名。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
     鲍林在探索化学键理论时,遇到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的解释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原子在未化合前外层有未成对的电子,这些未成对电子如果自旋反平行,则可两两结成电子对,在原子间形成共价键。一个电子与另一电子配对以后,就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在原子相互结合成分子时,靠的是原子外层轨道重叠,重叠越多,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稳定一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为了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说明碳原子四个键的等价性,鲍休在1928一1931年,提出了杂化轨道的理论。该理论的根据是电子运动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有波动性。而波又是可以叠加的。所以鲍林认为,碳原子和周围口个氢原子成键时,所使用的轨道不是原来的s轨道或p轨道,而是二者经混杂、叠加而成的“杂化轨道”,这种杂化轨道在能量和方向上的分配是对称均衡的。杂化轨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中,鲍林还提出过有名的“共振论” 共振论直观易懂,在化学教学中易被接受,所以受到欢迎,在本世纪40年代以前,这种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到60年代,在以苏联为代表的集权国家,化学家的心理也发生了扭曲和畸变,他们不知道科学自由为何物,对共振论采取了急风暴雨般的大批判,给鲍林扣上了“唯心主义”的帽子。
   鲍林在研究量子化学和其他化学理论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例如,共价半径、金属半径、电负性标度等,这些概念的应用,对现代化学、凝聚态物理的发展都有巨大意义.
       1955,鲍林和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罗素、约里奥?居里、玻恩等,签署了一个宣言:呼吁科学家应共同反对发展毁灭性武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1957年5月,鲍林起草了《科学家反对核实验宣言》,该宣言在两周内就有2000多名美国科学家签名,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49个国家的11000余名科学家签名。1958年,鲍林把反核实验宣言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向联合国请愿。同年,他写了《不要再有战争》一书,书中以丰富的资料,说明了核武器对人类的重大威胁。
   1959年,鲍林和罗素等人在美国创办了《一人少数》月刊,反对战争,宣传和平。同年8月,他参加了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由于鲍林对和平事业的贡献,他在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他以《科学与和平》为题,发表了领奖演说,在演说中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世界问题不能用故争和暴力来解决,而是按着对所有人都公平,对一切国家都平等的方式,根据世界法律来解决。”最后他号召:“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全人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公正合理的世界,建立起一种和人类智慧相称的世界文化。”鲍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和平战士,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008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化学巨星

伍德沃德1917年“月10日生于美国马萨路塞州的波士顿。从小喜读书,善思考,学习成绩优异。1933年夏,只有16岁的伍德沃德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人美国的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全班学生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素有“神童”之称,学校为了培养他,为他一人单独安排了许多课程。他聪颖过人,只用了3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学上学位。
伍德沃德获学士学位后,直接攻取博士学位,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学完了博士生的所有课程,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从学士到博士,普通人往往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而伍德沃德只用了一年,这在他同龄人中是最快的。获博士学位以后,伍德沃德在哈佛大学执教,
1950年被聘为教授。他教学极为严谨,且有根强的吸引力,特别重视化学演示实验,着重训练学生的实验技巧,他培养的学生,许多人成了化学界的知名人士,其中包括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化学家霍夫曼(R.Hoffmann)。伍德沃德在化学上的出色成就,使他名扬全球。1963年,瑞士人集资,办了一所化学研究所,此研究所就以伍德沃德的名字命名,并聘请他担任了第一任所长。
伍德沃德是本世纪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和理论上,取得划时代成果的罕见的有机化学家,他以极其情巧的技术,合成了胆固醇、皮质酮、马钱子碱、利血平、叶绿素等多种复杂有机化合物。据不完全统计,他合成的各种极难合成的复杂有机化合物达24种以上,所以他被称为“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伍德沃德还探明了金霉素、土霉素、河豚素等复杂有机物的结构与功能,探索了核酸与蛋自质的合成问题、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伍德沃德有机反应和伍德沃德有机试剂。他在有机化学合成、结构分析、理论说明等多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杰出的贡献,他还独立地提出二茂铁的夹心结构,这一结构与英国化学家威尔金森(G.Wilkinscn)、菲舍尔(E.O.Fischer)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
1965年,伍德沃德因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后,他并没有因为功成名就而停止工作。而是向着更艰巨复杂的化学合成方向前进“。他组织了14个国家的110位化学家,协同攻关,探索维生素B12的人工合成问题。在他以前,这种极为重要的药物,只能从动物的内脏中经人工提炼,所以价格极为昂贵,且供不应求。
维生素B12,的结构极为复杂,伍德沃德经研究发现,它有181个原子,在空间呈魔毡状分布,性质极为脆弱,受强酸、强碱、高温的作用都会分解,这就给人工合成造成极大的困难。伍德沃德设计了一个拼接式合成方案,即先合成维生素B12的各个局部,然后再把它们对接起来。这种方法后来成了合成所有有机大分子普遍采用的方法。
合成维生素B12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创立新的合成技术的问题,还遇到一个传统化学理论不能解释的有机理论问题。为此,伍德沃德参照了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提出的“边界电子论”,和他的学生兼助手霍夫曼一起,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这一理论用对称性简单直观地解释了许多有机化学过程,如电环合反应过程、环加成反应过程、σ键迁移过程等。该原理指出,反应物分子外层轨道对称一致时,反应就易进行,这叫“对称性允许”反应物分子外层轨道对称性不一致时,反应就不易进行,这叫“对称性禁阻”。分子轨道理论的创立,使霍夫曼和福井谦一共同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当时,伍德沃德已去世2年,而诺贝尔奖又不授给已去世的科学家,所以学术界认为,如果伍德沃德还健在的话,他必是获奖人之一,那样,他将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之一。
伍德沃德合成维生素B12时,共做了近千个复杂的有机合成实验,历时11年,终于在他谢世前几年实现了,完成了复杂的维生素B12的合成工作。参加维生素凡之合成的化学家,除了霍夫曼以外,还有瑞士著名化学家埃申莫塞(A.Escheni11oser)等。
在有机合成过程中,伍德沃德以惊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工作。例如在合成番木鳖碱、喹宁碱等复杂物质时,需要长时间的守护和观察、记录,那时,伍德沃德每天只睡4个小时,其他时间均在实验室工作。
伍德沃德谦虚和善,不计名利,善于与人合作,一旦出了成果,发表论文时,总喜欢把合作者的名字署在前边,他自己有时干脆不署名,对他的这一高尚品质,学术界和他共过事的人都众口称赞。
伍德沃德对化学教育尽心竭力,他一生共培养研究生、进修生500多人,他的学生已布满世界各地。伍德沃德在总结他的工作时说:“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有幸和世界上众多能干又热心的化学家合作。”
1979年6月8日,伍德沃德国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终年62岁。他在辞世前还面对他的学生和助手,念念不忘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复杂有机物的合成工作,他逝世以后,人们经常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有机化学巨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008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obert Boyle 1627~1691)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十七世纪中叶,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四元素”说(火、气、水、土)及当时医药化学家们认为物质本原应是硫、汞、盐等元素的假说,长期束缚了化学的发展。

    年轻的波义耳怀疑这些见解,知道空谈性质的争论是无济于事的,他积极筹建自己的实验室。1645年底实验室建成,波义耳开始了化学、物理和农业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园丁把深紫色的紫罗兰放在工作室里,波义耳欣赏着紫罗兰的妍丽和芬芳,他取出一束花,带进了实验室,实验告一段落,波义耳拿起那束紫罗兰回到工作室,这时他才发现紫罗兰溅到了盐酸酸沫而在微微冒出白雾,他把花束浸在水里,过一段时间,瞧一眼紫罗兰,意外地看到紫罗兰变成红花了。

    真是奇迹!波义耳立即跑进实验室,用花瓣试验了几种酸溶液,又试了几种碱溶液。

    不畏疲劳的研究家波义耳采集了各种花朵,提取它们的浸出液;后来又大量收集了药草、地衣、五倍子、树皮和树根制备了各种颜色的浸出液。经过他努力发现的石蕊酸碱提示剂,是用石蕊地衣提取的紫色浸出液,至今还广泛应用在化学实验室中。

    1660年波义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著作《关于空气的重量及其表现的新的物理学试验》。以实验为依据的微粒观点,开始被部分科学家所接受。

    1661年波义耳又发表了《怀疑派的化学家》,批判了点金术士唯心主义的“元素”观,将元素定义为未能分解的物质。对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化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波义耳在矿泉水的分析,磷酸和白磷的制取等多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

      1659年他用实验阐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体积与压强成反比。后来被物理学界定名为波义耳-马略特定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6-1-2008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大化学家戴维(1778~1829年)

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化学元素,连同人工合成的元素一起已有109种。在寻找新元素的道路上,许多有才干的科学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8、19世纪瑞典化学家席勒、伯齐利乌斯各发现4种元素,19世纪德国化学家拉姆塞发现5种元素,而独占螫头的应推英国大化学家戴维(1778~1829年)。戴维竟在短短的回年时间内发现7种新元素,它们是钾、钠、钙、鳃、钡、镁、硼。

    19世纪初,化学电源已成为化学家手中分解物质的锐利武器,而正在英国皇家研究院担任主要研究工作的戴维建造了200多个电池组成的巨型电池,他决定分解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钾碱和钠碱。戴维最初是采用水溶液,失败了几十次,后采取了钾碱的熔融液,获得了成功,在1807年10月6日及稍后几天,分别取得了金属钾和金属钠。为了赶在同年11月英国皇家研究院贝开尔报告会之前,他又奋战了42天,完成了系统研究钾钠的工作,他在报告会上的讲演震惊了科学界,也更激起了戴维发现新元素的欲望。但是,过度疲劳使戴维得了重病,本来可以很快就发现的元素也因而推迟了9个星期。第二年戴维又建造了更巨大的电池组,分解石灰(含钙)、苦土(含镁)、重晶石(含钡)、碳酸或矿(含铅),从中发现了钙、锡、钡、镁4种元素。但在科学史上,有人认为钙是戴维和瑞典的伯齐利乌斯两人各自独立发现的。同年戴维又电解硼酸以及用钾和硼酸反应,取得了第七种新元素硼,成了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化学家。

    戴维出生在一个老木刻匠家庭,在化学电源问世时,他还是一个贪玩淘气、老师见了摇头的孩子。父亲去世后,小戴维在一家药店当学徒,配制丸药和药剂,才和化学打上交道。16岁开始勤奋自学,19岁阅读著名化学家拉瓦锡著作《化学原理》一书,从此入了门。20岁便发现了笑气(一氧化二氮),同时进了一个气学研究所任管理员。22岁便出版了气体研究的专著,一时名声鹊起,即被聘请为英国皇家研究院的副教授,并主持重要研究。由于他和他的学生棗法拉第的出色工作,使英国皇家研究院成为世界著名学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2008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Odd Hassel (1897~1981)

挪威化学家,196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897年5月17 日生于挪威克里斯蒂安娜(现奥斯陆)。1915年进入奥斯陆大学学习化学、数学和物理,1920年毕业。1921年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1922年到柏林大学攻读物理和化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1925年任奥斯陆大学讲师,1926年升为物理化学和电化学副教授,1934年升为物理化学教授兼物理化学系系主任。1947年被选为挪威化学学会主席,1964年退休,1981年5月11 日逝世于挪威奥斯陆。
  他在现代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证实了构像分析并应用于预测化合物的反应,在X射线结晶学和传荷络会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1921年在法扬斯实验室通过有机染料卤化银的光敏作用,发现了吸收光谱指示剂。1924年以《用氯化亚锡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速率研究》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在威廉.凯撒学院他还研究了X射线结晶学,并应用确定了石墨的结构。1925年研究络合物、氟氧化物和氟化物。1930年开始研究测定有机化合物分子三维结构,他这用气相的电子衍射技术进行测定简单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后来,他主要测定环已烷、十氢萘及其衍生物的空间结构形态,发现它们大多是由几种不同构像异构体以混合形式存在,纠止了认为十氢萘分子是顺式结构的概念,发展了有机化学关于结构的概念。“他提出和阐明了“构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把它应用在有机化学中,大大推动了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脂环化会物立体化学的发展。  

1953年他开始传荷化合物、有机卤素化合物和其它晶体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由稳定分子间弱键作用生成的络合物进行深入研究。他提出解释一定类型传荷化合物几何形状的法则。他还便用X射线衍射法测量偶极矩等基本数据,得出电荷在分子中的分布情况,阐明传荷化合物中电荷转移的规律和机理。并指出它们化合键的正确长度。

他是挪威化学学会、英国化学学会、挪威皇家科学院、丹麦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美国化学学会等许多学术团体的名誉成员。他还获得奥斯陆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等一些大学授予的名誉博上学位。

  主要著作:《结晶化学》(1934);《环已烷衍生物的电子矩测定结果和由X射线结晶作用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1934);《环已烷问题》(1943);《被称作顺式萘烷的结构》(1946);《用电子衍射研究分子结构》(1947);《环已烷立体化学》(1953);《环已烷键的命名法则》(1954):《原子间传荷结合键的结构表象》(1970);《气体电子衍射法》(19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1-2008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尔顿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坎伯兰的一个贫困的乡村,他的父亲是一个纺织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用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而夭折。道尔顿在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了一点点初等教育,十岁时,他就去给一个富有的教士当仆役。也许这也算是命运赐予他的一次机会吧,在教士家里他有读了一些书,增长了很多知识。于是两年后,他被推举为本村小学的教师。

1803年9月6日,道尔顿在他笔记中写下了原子论的要点:

(一) 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在分割的物质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保持其本来的性质。

(二) 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征。

(三) 有简单数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原子之间就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

(四) 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他们之间成简单的数值比。

同年10月21日,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道尔顿的理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他应邀去伦敦讲学,几个月后又回到曼彻斯特继续进行测量原子量的工作。有些时候,道尔顿也遇到一些困难。有些物质被氧化后生成不同的氧化物,这是一种难解释的现象,当然前人已经进行了分析化验,为了进行计算,道尔顿就只能利用这些结果;有时他在原始文献中发现的结果只是由一位科学家侧得的,为了保证可靠性,道尔顿就再做一次分析。道尔顿所得出的原子量有很多是不准确的,但实际上他所计算出来的正是今天所谓的当量。例如他把氧的原子量确定为7而不是16。

1808年,法国化学家吕萨克在原子论的影响下发现了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实际上这一定律也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一次论证,后来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证实并应用于测量气体元素的原子量。但是吕萨克定律却遭到了道尔顿本人的拒绝和反对,他不仅怀疑吕萨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建立了分子论,使道尔顿的原子论与吕萨克定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他也遭到了道尔顿无情的反驳。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齐力乌斯创立了用字母表示元素的新方法,这种易写易记的新方法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而道尔顿一直到死都是新元素符号的反对派。

虽然道尔顿的后半生科学贡献不大、甚至阻挠别人的探索,人们还是给予了他深切的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008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快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他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并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 在反复揣摩之后,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2008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真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3-2008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化学巨星                                                                                                                                                                                                                                                                                                                        伍德沃德1917年“月10日生于美国马萨路塞州的波士顿……
Woodward喜歡藍色,上課時間特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3-2008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伍德沃德获学士学位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学完了博士生的所有课程,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从学士到博士,普通人往往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而伍德沃德只用了一年...........

伍德沃德是本世纪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和理论上,取得划时代成果的罕见的有机化学家,他以极其情巧的技术,合成了胆固醇、皮质酮、马钱子碱、利血平、叶绿素等多种复杂有机化合物。据不完全统计,他合成的各种极难合成的复杂有机化合物达24种以上,所以他被称为“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08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但是都是往生的化学家。。。
有没有现在还活着的有名化学家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08 1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德里克·麦金农

罗德里克·麦金农1956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小镇伯灵顿长大,1982年在塔夫茨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两人将分享总额为1000万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

  1988年,罗德里克·麦金农利用X射线晶体成像技术获得了世界第一张离子通道的高清晰度照片,并第一次从原子层次揭示了离子通道的工作原理。这张照片上的离子通道取自青链霉菌,也是一种蛋白。麦金农的方法是革命性的,它可以让科学家观测离子在进入离子通道前的状态,在通道中的状态,以及穿过通道后的状态。

  对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意义重大。很多疾病,比如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就是由于细胞膜通道功能紊乱造成的,对细胞膜通道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寻找具体的病因,并研制相应药物。另外,利用不同的细胞膜通道,可以调节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人体体液的成分和不同成分的浓度,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细胞膜通道调节细胞的功能。有专家认为,对细胞膜通道的研究可以为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原理提供重要的途径。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08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Professor Robert H. Grubbs

罗伯特·格拉布教授 (Professor Robert H. Grubbs,1942年2月27日 - ),美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出生于肯塔基州的凯尔弗特市,靠近Possum Trot,在佛罗里达大学学化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而后在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师从Ronald Breslow,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头一年,格拉布在斯坦福大学跟James Collman合作,而后他在密歇根州大学任教。1978年,格拉布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现在他是那里的Victor and Elizabeth Atkins化学教授。
   因为在olefin metathesis方面的贡献,与理查德·施罗克、伊夫·肖万共同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4-2008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人们常说,表面文章当少做。不过,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却在表面化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表面文章”。他不仅开创了表面化学的方法论,更造就了许多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应用成果。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0日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今年的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这一学科对于化学工业而言非常重要,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里的催化剂如何工作。”

  物质的两相之间密切接触的过渡区称为界面,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界面现象或表面现象,而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

  表面化学在上世纪前半叶得到迅猛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建材、冶金、能源等行业。20世纪60年代末起,表面化学开始成为一项独立的基础学科。埃特尔则是最早洞察到表面化学研究巨大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不仅奠定了表面化学研究的方法论,更在诸多实际应用领域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人们早就知道,氮肥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发展而来的哈伯-博施法使得将大气中的氮制成氨成为可能,但人们在寻找制备反应的催化剂方面苦无收获。而埃特尔的研究发现,氨的合成反应在铁催化剂表面进行时效率大大提高,使这一技术的产业化成为现实,这给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如果不加净化则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

  埃特尔甚至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校,来传授他开创的各类精妙的试验技巧与丰富的经验。

  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所说,“埃特尔的方法论既被用于学院里的研究,也被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学过程。”这位科学大师用他的睿智与勤勉,做出了一篇福泽人类的“表面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08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grignard, 絕對不能不提他的grignard試劑。

衆所周知,grignard試劑的反應必須在絕對無水、無氧的極度隔離狀態下進行。做過這個實驗的人心裏都很清楚 (tmd, 我做了半天才拿到20%不到的產率:@ :@ )。

其實 R-MX +   O=C-R'    -->    R-C(OH)-R' 這一類型反應很早就由Barbiere( grignard 的導師)發現。 他的反應基本上就是將有機鹵化物(R-X)、O=C 化合物、以及鋅(Zinc)直接在水裏生成產物。

這個反應原理上和grignard反應相同,但它卻可在水裏進行,而且是一步完成(grignard反應中,R-X必須先和金屬反應生成R-MgX後才能同O=C反應,然後才拿出反應後生成的鹽和水作用才能得到產物,一共有3個步驟)。更妙的是,barbiere反應中金屬不和任何-OH官能團反應,因此很多在grignard合成中需要保護起來的-OH團在barbiere反應中完全無需要保護,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保護-去保護過程。

但Barbiere反應的速率相當慢,比grignard的半天還要久;而且不是所有的carbonyls都能進行barbiere反應,所以被grignard反應取代了。

不過,由於環境問題等因素,Barbiere反應開始獲得綠色化學傢的青睞以及重點研究。目前,幾乎每天都有10多篇關於Barbiere反應的研究結果在各知名化學期刊發表,是目前熱點研究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08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TonyDaisie 的帖子

還有一個埃及化學傢。。。Ahmad Zuwiel......不懂拼音有錯嗎。。。上次來過馬來西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中庸 的帖子

Ahmad Zewail........1999年的nobel得奖主。。。

来头不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5-2025 07:07 AM , Processed in 0.13820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