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极拳溯源
八极拳源自“巴子拳”,“巴”为“钯”之略写,因拳形以钯而得名,也就是现八极拳中的开口拳。钯子拳兼有少林、武当两家之特点,自创始之初便在佛道两家秘传,并视为看家拳术,非得道之人,难得其术。据史载: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子杨五郎,因父兄阵亡,愤而出家,在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从寺内住持处学得钯子拳术。
明嘉靖年间,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记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可见,钯子拳已成为当时之著名拳种,并且与杨氏枪法兼而习之。但因习者奉为至宝,绝不轻传他人,故而未能广泛传播。由于巴子拳名称不雅,后来传人中通文墨者,根据拳术的技术特点,以八极之理论指导练习,建立了拳术理论,将其更名为八极拳,时间应在明朝后期,是最早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命名的拳术。
明朝末年,世事动荡,内忧外患,战争连绵。河北孟村人丁发祥(1615-1694)字瑞羽,为保护身家计,乃弃文习武,独得八极拳技。为提高技艺和功力,曾隐于土窑三年,技艺大进,功力倍增。清康熙15年(公元1676年),丁北游燕京,时遇俄罗斯二力士在京设擂比武,都市名手,多为所败,发祥愤而与之较,连胜二人,因此而名闻宫禁。康熙皇帝闻之大喜,传旨亲自召见,见丁身材瘦小(因此人称“丁小人”),颇感疑惑,便允其御前表演,见其拳法刚劲有力,声震四壁,甚为惊诧!赞曰:“好一个拳打八方极远!叫八极拳吧。”随后御题“神州壮士”,又题对联:“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并赐匾额奖之,一时王公大臣多以诗词匾额赠之,丁家世代相传至今仍有留存,故有八极拳名为康熙御赐的说法。但丁发祥为人恬淡宁静,乐善好施,不慕浮华,遂回乡灌园弄花自娱。他一生择徒甚严,得其艺者绝寡。丁发祥之传人唯有京城善扑营总教头张四成(1648- 1739)。
张四成原籍四川,回族,是反清复明之志士,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事泄,遭降旨捉拿。张四成事前获悉,改扮僧人逃出京城,隐名埋姓,浪迹江湖,因其是回族人,故不愿穿袈裟,世人皆称其为“懒披裟和尚”,民国25年所修拳谱记载的“癞”、“癖”即为对其讹传。后来,张艰难辗转,历尽沧桑,云游至山东省海丰县(现庆云县)后庄科村,结识庄主吴天顺,见吴之子吴钟少年英武,甚喜之,遂收为徒,传授八极拳及六合大枪之术。
吴钟(1712-1802),字弘声,在张四成的授业下,技艺日臻纯熟。雍正年间(公元1735年),吴钟三闯浙江少林寺,寺内诸多暗器无一着身,寺僧及镇寺钦差官奖为“神枪”。吴旋赴燕京,与康熙帝之十四子恂勤郡王允题较艺,使允题折服,赞其枪术神奇,京师武林誉之为“神枪吴钟”,当时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吴钟无子,只有一女名荣,遂将全部艺业传于爱女,吴钟晚年曾居沧县孟村,改一脉单传之规,与女吴荣收徒传艺,称为“开门八极拳”。自那时起,八极拳开始流传于世,早期在孟村、罗疃两地传习,且以沧县东南乡一带为著,俗名称为“八极窝”。
霍式八极拳
霍氏八极拳始自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霍殿阁先生。
霍殿阁(1886-1942),字秀亭,祖籍山东即墨,出生于河北沧州城东南乡的小集镇(今属南皮县),兄弟五人,排行在二,全家人男耕女织尚可温饱。
霍殿阁少年时期,当地武风盛行,而霍殿阁自幼便酷爱武技,曾随一李姓拳师习飘洒拳。17岁时拜李书文为师,学练八极拳、六合大枪。他学艺专心刻苦、废寝忘食,且品质纯厚,殊得恩师喜爱,经过十二年苦练,技艺日趋成熟。李书文开始带他行走江湖,在实际比武中积累临阵经验,使技艺更为精湛。初时,师徒在天津一带活动,并在天津建国道、中心公园教徒,后又被奉系黑龙江省驻军第一师师长许兰州聘为军官学校武术教官,在那里霍殿阁结识了教务主任刘卧白,二人投契,结为金兰,刘为他手书条幅:“大鹏飞,英雄起,天下乱,几时止,好男儿,莫休息。”自此,霍殿阁随军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教授八极拳术。在这段时间里,霍殿阁虽屡次与人交手较技,但总是赢人不伤人,又能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为人豪气,很快在东北地区侠名远播。
1924年,奉军入关后,霍殿阁随许兰州来到天津,乃携侄霍庆云盘桓于许兰州、李景林(直隶督办)等处,传功授艺。1926年在许兰州公馆,霍殿阁根据李书文一生武术生涯中交手时惯用的技法,择其精华,又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组编了实用价值很高的“应手拳”,并广传弟子。不久,霍殿阁便以精湛的武技、高尚的武德而名噪津门。
1927年,潜居在天津日本租界张园(现在的鞍山道,天津青年日报社处)的溥仪,对两个保护自己的日本武士心存芥蒂,又想效仿祖上做个“功夫皇帝”,便提出要请中国武师,日本人当然不愿意,但那时又不好直说,只好要求必须比武招聘。经许兰州、商衍瀛(清末翰林)二人介绍,霍殿阁、霍庆云前去应试,霍殿阁仅以二指神功很轻松地战胜日本武士工藤,霍庆云则一招猛虎钻裆举起日本武士出口岩田。溥仪大喜,说:“还是中国武术厉害!”随后聘任霍殿阁为自己的武术教师,任霍庆云为御前侍卫。
1932年,溥仪来到长春(当时叫新京),做了伪满州国的傀儡皇帝,霍殿阁随之到了宫内府任少将武官。并以霍家弟子为骨干组成“护军”,保卫溥仪的安全。霍殿阁除在伪皇宫内教授溥仪、溥俭及皇后等人习武,同时又在宫外开场授徒。霍庆云做为御前侍卫,统领护军中的霍家弟子。由于彼时霍殿阁宫内事务繁忙,加之身份处境特殊,传授霍家弟子之重任便由霍庆云承担了,这也是武术界不成文的规矩。
两年后,沈阳戳脚翻子名家“铁胳膊”周馨武(霍殿阁之义兄),也来到长春,投奔霍殿阁,并在三马路开场收徒,霍殿阁派霍庆云协助周馨武,专授八极拳,这样三马路就成了霍家八极拳的又一个传播站,霍庆云从此往来于皇宫内外及三马路“把式房”,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弟子。
1937年6月27日,护军中的部分霍家弟子到大同公园(现儿童公园)游玩,为坐游船与日军发生争执,护军不忍日军辱骂,愤而反抗,双方各自集合自己的队伍,两军对垒,搏斗异常激烈,护军打伤了一名日本关东军上校和几十名日本宪兵,踢死一条日本军犬,挫伤了日本关东军的威风。事件发生后,社会为之哗然,《新京日报》对“大同公园事件”进行了报道,上海等各大城市报纸相继刊载,皆为鸣快。早就视霍氏门徒为主的护军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日本关东军,极为恼火,以反满抗日的罪名,捕杀霍门弟子,整编护军,霍庆云被逼到奉天(今沈阳)故宫避难。霍殿阁本人也被排挤出宫内府,于1942年初秋因病辞世,时年57岁。
霍殿阁人虽逝去,但他一生广收弟子,精心授艺,门徒不计其数,具有霍家风格特点的八极拳早已广泛流传于世,他一生不畏强暴、行侠仗义的高尚品德和动人的故事也永远留在了人间。八十年代长篇小说《皇帝武师传奇》出版发行,继而长春电视台拍摄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康德第一保镖传奇》播出,这些都是叙述霍殿阁的生平事迹。
霍殿阁去世后,霍氏八极拳的重担自然地落在了羟煸频募缟稀;羟煸疲?SPAN lang=EN-US>1905-1987)字景星,原名为霍青云,1928年被溥仪改名为霍庆云,是霍殿阁的亲侄。他自幼酷爱武术,练功刻苦,单是练小架,一蹲就是三年,基本功非常扎实,且秉性纯朴,深受叔父和李书文的宠爱。
霍庆云少年丧母,霍殿阁当时有女无子,便过继庆云为子,带在身边。从此对他更加疼爱,指点精心自不必说。1921年随叔父到天津,使他在少年时就接触了很多武林名人,看到了他们研习和切磋武艺,耳濡目染,武功更为精进,且深得技击窍要。当时的直隶督办李景林深爱霍庆云,征得霍殿阁同意收庆云为门面弟子,并昵称其为“霍黑”,以后凡有武林高手来访,李即让霍黑动手,到18岁时,霍庆云就战胜了几个著名拳师(《沧州武术志》有载),小小年纪已经名满津门了。待到打败日本武士,做了溥仪的御前侍卫,比武的事更是屡有发生,曾先后与蒙古王爷的摔跤手和日本武士多次较量,由于技艺高超、功底深厚,不管对方提出什么比武方式,总是稳操胜券。溥仪非常得意地说:“还是中国武术厉害。”
霍庆云随溥仪来到长春后,便承担起了教授霍家弟子的习武的重任,后来又被霍殿阁派去帮助周馨武,教授八极拳,师弟们与他感情至深,亲切地称他为“黑哥”。
1942年末,霍家弟子杨斌在长春东站慈善堂创办练功房,邀霍庆云去辅导,一方面广收门徒传授八极技艺,同时又为霍家弟子研习武功创造了条件。光复以后的1946年,曲一心(霍殿阁之徒,当时任公主岭法院院长)创办了“公主岭国术馆”,邀请霍庆云任总教练,教练还有高理和、张耀权等,前后培养了近百名学员。1950年,由赵炳南发起成立了长春市武术研究会,霍庆云任主席,赵炳南任副主席,推动了八极拳在吉林省的普及与提高。霍庆云又往来于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地,教授了数百名学生。1987年10月 27日霍庆云病逝,享年82岁。
霍殿阁到长春时,霍氏八极拳在习练内容、步骤、风格、特点上都已基本定型,其传播已经遍及东北三省,后来又经过霍庆云及众弟子们的努力,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遍布东北三省又及天津、河北直至海外的局面。因而,武术界称东北八极拳为霍氏八极拳。
为纪念霍殿阁、霍庆云先生,1994年霍家弟子及家族194人,自愿捐款为两位先师建立纪念碑。6月2日,在霍氏家乡河北南皮县小集举行了揭碑仪式,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国部分地区武术组织、霍氏家族、弟子及村民一千余人参加了揭碑仪式。日本、加拿大、公主岭、长春、沈阳及徐州、天津等地的八极拳社和八极拳后学敬献了花圈和挽幛。《沧州日报》、沧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对此作了详细报道。此举以缅怀霍氏先师闪光的人生业绩为初衷,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老前辈的优良传统,弘扬八极技艺,振奋民族精神。 |
|
|
|
|
|
|
|
发表于 5-1-2008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008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想学,只是靠书上教的,总觉得学到外表,而秘诀却领悟不到 |
|
|
|
|
|
|
|
发表于 8-1-2008 09: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jinlee 的帖子
算了,还是别学的好,原因太难学了,学了也未必会,很多人学到一半,到最后还是放弃了。还是劝你去学那些表演性质的武术吧! |
|
|
|
|
|
|
|
发表于 8-1-2008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讲这句话很好笑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2008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表演性质的没兴趣,实用的比较好。而且表演的是指竞赛套路一类的吧?那个一点也不容易阿 |
|
|
|
|
|
|
|
发表于 8-1-2008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jinlee 的帖子
表演软骨功或杂技也不容易啊~ 看你学武的目的是什么咯! |
|
|
|
|
|
|
|
发表于 30-12-2009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