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pabloli

大陆人看台湾 - 系列文章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岸征文 对岸视角真诚沟通 第二届两岸征文暨第七届童年纪事绘画比赛颁奖  
2012/03/18 | ■记者李锌铜/台北报导

海峡两岸热爱写作绘画的大小朋友,昨天齐聚一堂,参加第二届两岸征文暨第七届童年纪事绘画比赛颁奖;透过文字叙述,大小朋友写出画下心中的台湾或大陆,既描述细腻,又深情款款,对于两岸未来也充满期待。

《旺报》在2010年开办“两岸征文”专版,和凤凰网、上海《新民晚报》、杭州《每日商报》、广东《中山日报》、厦门《海峡导报》等媒体,共同发起以“大陆人看台湾”、“台湾人看大陆”征文,透过最基层民众的眼睛,分别以“对岸”的视角,彼此观察,写出最直接最真诚的认知。

第二届两岸征文得奖作品,由《旺报》和凤凰网6位评审,从去年 9月至今选出16位得奖作品,昨天在台北市香格里拉远东国际大饭店颁奖。旺旺集团总裁蔡衍明、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总经理蔡绍中、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台北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副总召集人连胜文等人到场参加。

旺报征文 增进认知

“彷佛面熟又面生,是异国还是故乡?”《旺报》社长黄清龙,引用征文首奖作者木遥文中一句话,导引到两岸征文。“两岸征文不是伟大的文学盛典,但在增进两岸认知上,却有涓滴之功。”

凤凰网副总裁邹明说,过去大陆人对台湾的印象,似乎只有阿里山和日月潭,要不然就是“热闹的台湾媒体,报导热闹的台湾政治”,但透过民众一次次到访、一篇篇文章,让两岸更认识对方,相信在两岸交流的历史里,更能创造属于两岸的美好篇章。

“两岸今天的局面,是60年来最好的。”张铭清一上台就语重心长的说,能有今天的局面,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要珍惜,也有期待;他说,古人说立言也是三不朽,《旺报》办征文,虽是小平台,但也会不朽,透过忠实的纪录,让两岸人民更认识,更感恩。

连胜文认为征文促进双方了解和意见交流,期盼未来媒体扮演影响力角色,增进彼此了解,更有益解决两岸问题。

连续两次参与征文工作,担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的王石,尤感愉快。“可以让我看到两岸民众心里最真诚的感受。”他乐在其中。

征文绘画 充满期待

首奖作品台湾和大陆各一,奖金10万元;优秀奖4名,台湾大陆各 2人。奖金5万元;10名佳作台湾大陆各5人,奖金1万元。

本届大陆人看台湾的首奖是笔名木遥的毛羽,写的〈台湾!台湾!〉,不仅写出了台湾社会的优点和包容,也点出台湾社会存在的问题。台湾人看大陆由孙苇萍〈轿夫老曹的宝岛之旅〉荣获首奖。获得征图奖的大陆小朋友,共同拿着画作《这是我看到的101大楼烟火》;还有小朋友将心中想像的台湾水果,画上了画纸,因为心中有梦想。

太平洋SOGO百货董事长黄晴雯、亿光电子董事长叶寅夫、远东集团董事长特助黄茂德,昨天担任颁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清龙:浅浅海峡鸿沟 定能填平  
2012/03/18 | 记者李锌铜/台北报导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浅显多情的几个字,道不尽两岸的政治,却有深情款款的期待。

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转换了时空,用在两岸现势里,有诗意,也有寓意。《旺报》社长黄清龙,昨天在两岸征文颁奖典礼中,以余光中的诗为开场,以诗文说历史,以文学结两岸。

黄清龙说,《旺报》在集团总裁蔡衍明的支持下,从2009年创刊,就以沟通两岸、扮演桥梁为宗旨,除了经贸往来交流,发现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心做起,这也是开办两岸征文的缘起和意义。

记得1991年首次登上大陆土地,黄清龙看到机场的五星旗,感觉“怪怪的”;一位大陆友人首次来到台湾,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晚上更是猛做恶梦,但多看几次以后,就不再奇怪了。

两岸的历史之路,颠簸曲折。对于两岸的未来,黄清龙引用史学家许倬云的一段话说,“在人类历史演进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如同大海深处的洋流,经济和社会则是海面翻滚的波涛,至于政治,只不过是偶尔涌现的浪花。”

两岸如今交流频繁,每年有好几百万人“飞来飞去”,那道浅浅的海峡,早已不是两岸往来的障碍。“我们就像大海深处的小水珠,久而久之,相信一定能填平那道浅浅的海峡鸿沟。”

-------------------------------------

凤凰网副总裁 邹明:化解敌意 共创美好  
2012/03/18 | 记者李锌铜/台北报导

两岸征文迈入第三年,对年年参与的凤凰网副总裁邹明来说,感触良多。“我相信敦厚、有礼和自信的台湾人,一定能以兼容并蓄的精神力量,化解两岸的误解或敌意。”

邹明说,或许有台湾朋友,认为大陆的经济建设好得惊人,北京上海又是如此繁荣辽阔,但他透过投稿的文章字句,不断充实对台湾的认识,“让我这个北京人深深的爱上台湾的精致小巧。”

除去政治疆界,两岸民众其实都有相同愿望,就是辛苦工作有收获时,假日能和家人一起吃喝,包括美好的食物、美丽的大自然和热闹的百货公司和夜市,这就是美好的生活了。邹明的心里相信,许多来台旅游或工作的大陆人,和他都有相同感受。“我想这就是台湾人的骄傲,我也由衷感受到这份骄傲。”

几十年的分隔,两岸发展不同,认识理解落差在所难免,凤凰网特别开设了台湾站,希望带给大陆港澳对台湾不致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是最单纯的生活、情感,和人生愿望。站在大陆人看台湾的角度,邹明希望台湾朋友坚持并相信多年来在此努力的成就,这些成就也深深的感动着大陆民众;无论未来如何,台湾给他的是“绝对的美好记忆”,也提供大陆民众另种生活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石:两岸征文看到两岸民众的心  
2012/03/18 | 记者庆正/台北报导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昨天表示,担任两岸征文评审以来,深感快乐而光荣,也非常受益,在文章中看到两岸民众的心,看到他们的感受,未来只要《旺报》和凤凰网“招呼我,一定放下手边所有事情来做此事。”

担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工作20年,王石认为,两岸征文大于两岸交流,甚至超越两岸交流,尤其它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他指出,这个时代由定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忽略个人感受的时代,量化和限量生产,以便限量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一个很大负面影响,就是个人感受在很大层面上被忽略,企业亦同。

王石表示,谁会在意一个员工的内心感受?我想可能更在意的是他为公司带来多少绩效,而批量生产和批量感受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这种负面影响,会在文化生活上造成很大空洞。就是“善良崇高,快乐趣味等东西常被忽略,而我们更加重视的是大仪式、大场面和大制作。”

王石直言,电影如《让子弹飞》,有大制作和票房成绩,但却是一个空洞的、缺少内容的内容产业,是一缺乏情怀的作品,但它反而在两岸征文中,看到人的情怀,让他感动。

他曾在浙江向前文化部长王蒙说,他认为手机简讯表达了最高文学表现,因为看到人心,希望更多未来在两岸征文有更多文学、心情和宝贵在其中。

--------------------------------------

叶寅夫:交流应从经贸到文化 文化交流更有感情和弹性 可加速建构各界共识  
2012/03/18 | ■记者韩化宇/台北报导

亿光电子董事长叶寅夫表示,两岸交流应从当前的经贸阶段,往文化交流目标前进。他认为,相对死板板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更有弹性,更有感情,属于心灵上的层次。因此,两岸感情要更上一层楼,就应扩大文化交流。

叶寅夫昨日出席“第二届两岸征文暨第七届童年纪事绘画比赛”颁奖典礼并发表致词。叶寅夫指出,去年他出席首届两岸征文颁奖活动,今年再度参加,非常高兴。而且,今年举办的规模与参加人数比去年更盛大,深感欣慰和荣幸。

今年互动更热络

他说,《旺报》举行的两岸征文活动,亿光一路支持力挺。因为,两岸需要沟通,藉由两岸征文活动,两岸人民能将情感诉诸笔端,写出对彼此的看法,一步步拉近双方距离。

参加过两届两岸征文活动的叶寅夫,深深感受到今年两岸的气氛比去年更加热络。他说,去年他参加活动时,两岸人士还有点距离;但今年大家就像兄弟一样,把酒言欢,彼此心灵产生共鸣。

而且,今年的活动中,又多了两岸童年纪事绘画比赛。叶寅夫期盼未来两岸能有更多文化交流活动,且能有更多人参与,“这对两岸往来是很棒的事!”

叶寅夫强调,在经过经贸上的往来后,两岸必须进入文化交流阶段。因为经贸问题“死板板的”,是表面上的层次;文化较有弹性,很有感情,是属于心灵的层次。而且,透过文化交流,更能加速建构两岸各界共识。

谈到LED(发光二极体)产业,叶寅夫表示,亿光是全世界第2大的 LED公司,台湾LED产业的基础相当深厚,大陆则有相当庞大市场,两岸要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努力。

盼共创LED品牌

他认为,在世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追求干净能源已成未来趋势。民众不妨将家中的传统灯泡换成LED灯,除更具经济效益,也能为节能减碳贡献心力。

叶寅夫指出,统计显示,若将台湾和大陆所有的照明灯换成LED灯,可省下一个半的核四厂,以及6座长江三峡大坝水电厂。LED是干净、没有压力、生活与经济上更舒畅的光源。

叶寅夫强调,若台湾能和大陆合作,将可创造出大中华品牌的LED ,进而称霸世界,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品牌,“期望两岸合作创造这个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胜文:自由化环境 孕育出台湾特色  
2012/03/18 | 记者韩化宇/台北报导

台北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副总召集人连胜文表示,许多外国朋友问他,台湾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他认为,台湾的特色,就是在自由化的环境下,孕育出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中华文化。大陆民众一定要长时间在台湾生活,才能了解这种文化内涵。

连胜文昨日出席“第二届两岸征文暨第七届童年纪事绘画比赛”颁奖典礼致词时表示,他身为《旺报》的忠实读者,特别有兴趣看大陆人看台湾、台湾人看大陆的专栏,“我特别关注,大陆朋友是如何看台湾?”

他认为,《旺报》有两岸征文这个交流平台,非常有意义,因为台湾不是关起门来说自己好就是好,“我非常欣慰有这个管道了解别人怎么看我们。但看完后,我心里其实是五味杂陈。”

连胜文指出,他身为台北市的义工,读了许多大陆朋友看台北市的感想,心中百感交集,“的确,台湾有许多地方,我们自己都不满意。我在亚洲许多城市奔波讨生活,看过许多城市,台北确实不是亚洲最美丽的城市。但我认为,台北是亚洲最便利的城市。”

他解释,在台北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轻松自在,绝大多数人都能负担这种方便生活,若在上海、香港、东京等大都会,需要花很多钱,并非多数人能负担。“这点,大陆朋友若不在台北真实生活过,很难了解这种生活。”

连胜文举例,有一个北京企业家来台湾开分公司,找了一个台北很有名的设计师作室内设计。公司开幕当天,设计师说他要举行仪式,北京企业家吓一跳,想说你要举行什么仪式?原来,台湾搬家要祭拜天地,还有舞龙舞狮,甚至茅山道士等各种传统中国礼仪。北京企业家惊叹说,“我在大陆从来没看过这种礼俗!”

连胜文说,这就是台湾保留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现代,在台湾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结合起来,这就是“台湾特色”;一个大陆人,一定要在台湾生活一阵子,才会了解。

他强调,许多大陆人到台湾,不管是旅游或洽商,只能看到表面的事物;相对的,台湾人到大陆,也是片断的。这样的落差,需要《旺报》创建一个沟通了解的平台,促进彼此意见的交流。

他认为,两岸交流刚起步,还有很多落差,期待《旺报》等媒体能在两岸交流中扮演具影响力角色。

------------------------------------

黄晴雯∶心是两岸交流最大力量 感谢两岸征文首奖作者 让读者看到同理心与包容心  
2012/03/18 | ■记者韩化宇/台北报导

太平洋SOGO百货董事长黄晴雯表示,“心”就是两岸交流最大的力量。心可能是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将心比心,这份距离就能拉近,两岸的未来也就更大了。

开放心胸去看文章

黄晴雯昨日出席“第二届两岸征文颁奖典礼暨第七届童年纪事绘画比赛”颁奖典礼。她致词时表示,一段历史的裂痕,代表两岸的过去,也诞生两岸无限的发展。两岸征文不仅是意义深邃的文化活动,在远东集团眼中,更是重要的历史工程。透过全民的参与,找到两岸共同宏观的连结、微观的个体,以及势必要面对的过去、现代与未来。

黄晴雯指出,评选两岸征文首奖的过程,就像挖掘一把通往未来的钥匙。各篇文章都是独特且独具慧眼的观点。当用这把钥匙开启大门时的那一声“咖擦”,答案就在哪里。

她说,这次两岸首奖者的作品,就是彰显这样的价值,“我们也要开放心胸,提升视野,不只从文章中看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去看这些文章。”

小处用心 两岸更紧密

黄晴雯指出,在“大陆人看台湾”的首奖作品《台湾!台湾!》中,作者木遥勇于表达在台湾看到的风俗,更乐意分享从台湾从细处与生活细节中得到感动。

她认为,台湾、大陆民众穿梭两岸时,若只走马看花就品头论足,会使双方永远都是“对岸”。只有从小处用心,更深、更细腻的品味,两岸关系才可能更加紧密,可长可久。

至于“台湾人看大陆”的首奖作品《轿夫老曹的宝岛之旅》,黄晴雯表示,作者孙苇萍透过冷静、真实,但又如此鲜活的笔触,描述老轿夫“老曹”满怀热情的来到台湾,却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被热情四溢的台湾人,上了很大的一课。而且,老曹正是二、三十年前,台湾父执辈到国外旅游的写照。

黄晴雯指出,除恭喜两位得到首奖的作者外,也要非常谢谢他们,“因为你们的作品,让两岸更多的读者阅读后,看到了同理心、包容心,这才是两岸共同的未来。”

黄晴雯说,在两届征文比赛的期间,两岸发生了很多事。在台湾,陆客自由行开放后,有4万多名大陆旅客,在台湾自由的品味这块宝地;台湾总统大选结果,也让大家见证了,两岸密不可分的主客观事实。

她表示,大陆籍的配偶在台湾买永和豆浆;而在大陆的永和豆浆,可能是台籍干部买。这都反映了,两岸人民互动越来越密切。“人,就是两岸交流最大资产;心,则是两岸交流最大的力量。心可能是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将心比心,这份距离就能拉近,两岸的未来也就更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学童画台湾 美食、故宫跃纸上  
2012/03/18 | 记者韩化宇/台北报导

在昨日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征文暨第七届童年纪事儿童绘画比赛”颁奖典礼上,有4名来自大陆的孩童,展现出在台湾的集体创造《大陆人看台湾》,以极富创意的复合媒材展现对台湾的第一印象,成为活动上一大亮点。

这幅画为4名大陆学童在台湾老师的创意指导下,以压克力颜料创作而成,画面的四角分别是4位学童的自画像,背景还描绘出个人对台湾的最佳印象,诸如台湾美食、台北故宫、101烟火,以及著名的 SOGO百货尽在画上。

10岁来自上海的费依灵对台湾水果情有独钟,画面上的她笑容洋溢、大口吃着台湾南部盛产的莲雾。重庆的聂圣凌则高举双臂、以透.视法由下而上呈现台北故宫的恢弘。孩子们还不忘画上象征龙年的龙,代表对两岸交流的祝福。

太平洋SOGO百货董事长黄晴雯亲自收下这幅“大陆学童看台湾”的画作。她在颁奖典礼上勉励两岸学童,“如果大人的交流,是一个化学方程式,激荡出海峡‘东岸遇见西岸’的无限新可能;那么孩子的画作,就是一张寻找新未来的舆图,将两岸的情感与希望更紧密连结!”

4位学童及家长都没来过台湾,对于第一次造访感到兴奋。来自大连的11岁张天宇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但没想到会以一张描绘自己志愿的《宇航员》得到赛事冠军,还获大陆太平洋百货的邀请来台湾。

天津学童萧培源的父母则说,原本家人户籍都在黑龙江,为到台湾参观,特别在繁忙的课业压力与生活中拨出时间,亲自回到老家办理来台手续。

重庆的聂圣凌则特别期待与台湾学童的互动,他说,从优胜作品的明信片中,可以看到台湾学童不同于大陆的绘画创意,让人期待。

上述4名大陆孩童,是第七届童年纪事两岸儿童绘画比赛的华北、华东及西南区冠军。在台期间,除体验插画创作家吴嘉鸿老师指导的多元创意美育教学,也将在童年纪事台湾区优胜学童李享与其家人陪伴下,参访九份、金瓜石等自由行散客的热门人文景点。

-----------------------------------

两岸征文 陆媒:创意、务实交流 大陆主流媒体出席《旺报》两岸征文颁奖  
2012/03/18 | ■记者杨俊斌/台北报导

对于出席《旺报》两岸征文活动的大江南北老总们来说,台湾感觉上很遥远,心情上却是很近的地方。广州《新周刊》执行总编辑封新城说的很有玄味,“在台湾看到中国是什么样的味道。”

两岸征文是第二届举办,受《旺报》邀请而来的大陆媒体来自各地,有距离台湾很近的,也有距离四个小时以上航程的。

今晚报社总编辑鲍国之 影响人心 美好记忆

距离台湾较远的天津《今晚报》总编辑鲍国之说,两岸征文活动颁奖他第一次参加,但这样的活动非常务实,特别是结合童年绘画比赛,很能够影响人心,透过简单的沟通,能够留下最好的记忆。将来《今晚报》和《旺报》的合作,也可以透过类似的活动更一步交流。

《重庆日报》副总裁崔方 文化相通 意义深远

《重庆日报》副总裁崔方则说,两岸征文是很好的事情,两岸不光只是局限在经济上的交流,也要进行文化层面上沟通。两岸之间在文化上有很多的相通性,从儿童开始,有很深的意义。

《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寅 创意交流 影响力大

将来也要和《旺报》透过举办活动交流的《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寅就说,征文活动很有创意,透过这样的交流平台,可以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期待活动能够持续办下去,在两岸之间可以寻求更多的认同,对繁荣发展都有帮助。同为媒体的一份子,会好好的协助宣传,身为同行看到活动顺利举办也感到高兴。

《广州日报》社委刘芳 两岸征文 功在千秋

《广州日报》社委刘芳的感动最为直接,就在记者的笔记本写下“两岸征文活动 功在千秋”几个字,心情反应有力而直接。同样来自广州《羊城晚报》董事监事主席李和平同样的简洁,“加强合作,促进交流”短短八个字,说明了所有。

《广西日报》副总编辑于起翔 滴水成渠 聚沙成塔

远道从广西而来的《广西日报》副总编辑于起翔说,没想到活动办这么大,整体组织非常好。比如欢迎晚宴上,对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两岸关系的见解,加上幽默的演讲印象深刻。于起翔说,征文活动面很广,简单但很能触动人心,从典礼过程,第二年显然比第一年还要来得好。来征文好像是很小的事,必须要有人去做,慢慢累积滴水成渠,聚沙成塔。活动值得一直办下去。

广东《中山日报》副社长刘廷玉 辑集成册 支持征文

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中山日报》,和《旺报》的关系一向密切。出席的副社长刘廷玉就说,征文活动的切入点很好,以小生活的累积来发现大的事情,很容易让读者感动和体会而产生认同感,活动应该坚持下去。而《中山日报》在典礼一开始,还将过去一年也在《中山日报》版面上发表过的“中山人看台湾”辑集成册,送给了《旺报》社长黄清龙。也等于对征文活动最具体支持。

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徐可 两岸沟通 历史必然

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徐可则说,两岸人民的沟通是历史的必然,有这样的平台让台湾更了解大陆,大陆对台湾的种种也更能体会。

《厦门日报》副总编辑蔡廷谦 回响热烈 触动人心

和台湾距离最近,接触也最为频繁的《厦门日报》副总编辑蔡廷谦则表示,整个活动很有影响力,《厦门日报》和《旺报》之间的合作,过去一年就没中断过。在自己报纸版面上的征文收到过三百多篇文章,每周以专版来刊登,过去已见报过六、七十篇,内容广泛,非常受厦门地区读者的欢迎,厦门和台湾最近,很多东西都是紧紧相连。

《三晋都市报》副社长王玉怀 征文文章 更有感情

远从山西来的《三晋都市报》副社长王玉怀则说,两岸参予的感觉待别不一样,在《三晋都市报》上所刊登过征文的稿子,都是反覆推敲,质量非常的好,内容上都是两岸相连的话题,比其他类别的文章更有感情。

《珠海特区报》副总编辑孙锡炯 互动交流 更为具体

《珠海特区报》副总编辑孙锡炯则表示,过去半年和《旺报》的互动愈来愈密切,今年年底举办的珠海航空展,期待和《旺报》能有更为具体的合作。

《澳门商报》社长田亮 希望下届 持续推动

和台湾的交流热络的澳门,由《澳门商报》社长田亮代表出席典礼,他说,征文活动有助于两岸交化交流,澳门同样有这样的感受。希望下一届继续推动,带动更为巨大的影响力。也期待《澳门商报》能够和《旺报》未来的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首奖作者 重铸台湾印象 思考中华文化迥然相异的另一面  
2012/03/18 | ■记者卢虹/台北报导

大陆首奖作者毛羽先生现在美国一所大学里从事数学研究,此次专程飞来台北参加《旺报》两岸征文奖颁奖典礼。他不乏感性地对记者说,他是大陆“80后”一代,对台湾的认识绝不是从踏上台湾的土地的那一刻才开始,但真的来到台湾,却把此前对台湾所有的瞭解,“都打碎和重铸了一遍”。

毛羽先生以笔名“木遥”在《旺报》发表文章写下台湾之旅,同时也向身边的每一位大陆人推荐台湾的美,但作为一位数学研究者,他比一般的文学创作者有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因此,他说“在台湾度过的每一天都在提醒我,我作为一个大陆人所承受、生长、熟悉以至于安身立命的这个民族和文化,还存在着怎样一种迥然相异的生活的可能性。”

兼具理性与浪漫

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思考,使得毛羽虽然游台仅短短一周,除了对台湾的人文特质印象深刻外,也觉察到台湾都市规画与国际观之不足,使他在撰写〈台湾!台湾!〉一文时,不仅仅从表面描写台湾,而是深入地瞭解台湾的内在。

但这位数学家也不缺浪漫情怀,现在正值台湾樱花季,领奖的前一天他特别跑去淡水看樱花:“真的很美。”是否正是因为兼具了理性思考与浪漫之心,使其创作出如此佳作呢?

----------------------------

大陆首奖得奖者毛羽感言 台湾:流奶与蜜之地  
2012/03/18 | 旺报

去年7月末,我在台湾独自旅行了一周。7天时间里,我每天都有说不尽的新鲜感受。在我离开台湾之后,我把这些旅途中的感想记录了下来,不料竟受到《旺报》编辑部的垂青予以发表,进而决定授予我这个奖。我觉得实在是荣幸之至,同时也惶恐之至。

台湾经验 不断丰富

要了解台湾,7天当然远远不够。好在来日方长,我相信也期待着以后能有更多机会深入台湾,了解台湾。不过,对我这一代大陆人来说,“台湾经验”绝不是从亲自踏上台湾的土地的那一刻才开始的。从我的童年,少年开始,一直到青年时代,台湾从来都是一个既遥远,又亲切的地方。

我是大陆所谓“80后”的一代。在我小的时候,没有一个同龄的孩子家里会没有小虎队的磁带和宣传画,也没有一个人会在谈及台湾这两个字的时候不心生向往。对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陆来说,台湾代表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成功幻影,一片像圣经里所说的“流奶与蜜”的地方。

后来我去北京求学,在我念书的学校,由已故的罗曼菲女士率领的“云门舞集二团”和吴兴国先生率领的台湾“当代传奇剧场”都曾经登台演出过,给我留下了几乎难于磨灭的深刻印象。那段时间正是大陆飞速崛起的10年,也是两岸交流日渐深刻的时代,来自台湾的声音不再遥远了。

我对台湾更深入的了解来自于大学时代的阅读。我就读的学校的图书馆里可以看到台湾的期刊,在我的印象里,那段时间的每一期《天下》和《远见》杂志我基本上都看过。我开始了解此前闻所未闻的一段历史,也开始熟悉像“蒋渭水”、“雷震”、“郑南榕”这样的名字。实事求是地说,在读到这些历史的时候,我常常是困惑的,有些困惑直到今天都还存在。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阅读里,台湾的形象变得更丰富了起来。

当然,再多的阅读也比不上亲自来台湾走上一趟。去年夏天的台湾之旅,让我把此前对台湾所有了解,都打碎和重铸了一遍。

我爱台湾 感受庞杂

我对台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这是我后来常常被问起的问题,而我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在台湾的感受是如此庞杂,以至于若要一言以蔽之,就总是会陷入言不及义的苦恼之中。

台湾作为一个热门的旅行目的地,当然有很多特色常常被人提起。台湾的小吃,台湾的风景,台湾的市井文化,都有它当之无愧的精彩之处。但我常常觉得,如果人们爱一个地方,只是因为爱它的小吃,爱它的夜市,爱它的地标大楼,那人们一定是还不够爱它。

我自己碰巧是一个很喜欢旅行的人,我在美国和欧洲都居住过,也见过阿尔卑斯山的积雪和加勒比海的落日。让我说句老实话:太鲁阁的风景,台北的街市,都很好。但是我爱台湾,绝不仅仅是因为如此。对我来说,台湾不止是这世界上某一个有意思的角落而已,它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我在台湾度过的每一天都在提醒我,我作为一个大陆人所承受、生长、熟悉以至于安身立命的这个民族和文化,还存在着怎样一种迥然相异的生活的可能性。它看起来又熟悉,又陌生,唯其如此,它的美才显得这么不可取代。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一直向我的每一个大陆朋友热情地推荐台湾。每个人来台湾旅行都会有他自己的理由,可能是日月潭,太鲁阁,可能是台北故宫,诚品书店,也可能是蚵仔煎,卤肉饭。但除此之外,我相信,仅仅是亲自在台湾街头或者山间走一走,和台湾的朋友们聊聊天,喝杯茶,就已经会让人觉得不虚此行了。

当然,我也希望台湾的朋友能去大陆看一看。我要在此替我的家乡做一个广告,我是陜西西安人,我相信,如果台湾的朋友有机会去一趟西安,看看华山和兵马俑,在城墙上散散步,也会觉得不虚此行的。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主办方的盛情厚意。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首奖作品》大陆人看台湾 台湾!台湾!  
2012/03/18 | 木遥/西安.现居美国明尼苏达州

从台湾给朋友寄明信片的时候,想了半天该写些什么话,最后写出来的只是简单的一句:“一言难尽的地方。”

一言难尽的地方

这很奇怪,因为大凡我在一个新鲜的地方待了很久,见到了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人,总不会毫无值得抒写的经历。而现在的我,真正就是一个字也写不出。

这很可能是因为所有的感受都过于微妙,或者是缺乏戏剧性的时刻值得铭记。也可能是因为台湾的地位过于特殊,以至于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目光来审视它。某位老师来过台湾之后说:“在重新梳理过一遍旅程之后,我也仍然很难回答‘台湾怎么样’这个问题。像任何一个你听闻太久,却从未涉足的地方一样,到过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先前的臆断,和真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需要面对的复杂选择相比,简直一点也不重要。”我也是这么觉得。

踏上台湾的第一刻毫不惊艳。走出桃园机场,坐上去台北的大巴,我从台湾发出的第一条讯息是“桃园机场真是我见过的最第三世界的机场,没有之一。”这并不是批评,只是实事求是的记录。

进入台北市区之后从车窗里看出去,拥挤纷乱的街道和行人更让我忍不住想起西安。区别当然是有的,但是在哪里又说不出。像是见到一个远房的表兄弟,“彷佛面熟又面生”。这算是异国呢,还是故乡?

要过上几个小时,“这里是台北”的感觉才会开始清晰起来。扶梯上和十字路口的人流秩序井然,地铁里再拥挤,老幼专座也总是空出来没人坐,人们说话轻声细语,街头虽然老旧破败,但垃圾却很少见。还是像西安,只是似乎变好了一点点。

也许是因为从北美直飞台湾的缘故,凡此种种,都并不让我觉得突兀,只觉得一切似乎理当如此。这并不是可以用“公德”或者别的什么辞汇一言以蔽之的特质。与其说它是关于每个人的个人品行,毋宁说它是关于一个社会的整体血肉气韵。我忍不住想,也许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之路就应当是这个样子。中国人的聚落永远不会异变成巴黎或者芝加哥的模样,而台北便是传统的儒家市井在工业时代结出的一颗自然而然成熟的果实。它当然一点也不完美,但是足以让人觉得妥贴体面。我甚至想到,也许以这样的心态再去北京看看,会觉得也很不错?

这幻想当然很容易就被理智打破。在台北一家hostel里和一个澳大利亚人聊天,他刚刚挈妇将雏在亚洲玩了一大圈。我问他对北京的感受,他想了想说,他之前刚去过东京,一切都很好,很舒适,很惬意,很有安全感。Beijing is just the opposite.

我只好微笑以对。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我甚至不太能想像他这一大家子人怎么能搞定北京之旅,但是他在东京当然可以悠游自如,在台北也不难。并且很显然,这和当地人民的英语能力几乎毫无关系。

我自己也曾经一个人在若干欧洲城市里背着包拿着地图摸索过,我知道对一个旅行者来说,最能带来或者剥夺安全感的因素并不是语言,而是别的。

这当然多少令人伤感,因为台北和北京离开得究竟是太远太远了。

台北和北京距离有多远

台北和北京的距离有多远,可以透过下面这个例子看出来。我从北美飞台北的时候,最便宜的机票是从北京或者上海转机。但是我虽然有台湾当局发给的“入台证”,却无法申请大陆当局发给的“赴台证”(这是大陆居民从大陆去台湾所必需的)。所以,我虽然在台湾入境不成问题,却可能在大陆上飞机的时候被拦下来。于是我只好付出较高的机票价钱从东京转机赴台北。也就是说,正因为我是大陆居民,所以不得不绕开大陆才能进入台湾。两岸分立状态之吊诡,于此可见一斑。

台湾人关于大陆人的看法恐怕是相当复杂的。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的大陆身分在台湾只要开口就会立即被听出来。基隆的一个旅行服务中心的阿姨在回答了我的问题之后带点兴奋的神色问我:“你是大陆自由行的旅客吗?”我在脑海中替她补上了“传说中的”几个字,盖因陆客自由行迄今开通不过一个月,实践者寥寥,在台湾正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

台北的一家计程车司机问了我一堆关于大陆的问题,而且大多数令我啼笑皆非,比如“台北的问题是人太多了,大陆城市不会有这么多人吧?”。在中正纪念堂外,一个台湾大妈向我问路,我碰巧知道,就指给她。她听了我说话之后一愣,看了我一眼,嘟嚷了一句:“哦,大陆人。”然后默默走开了。虽然她未必是恶意,那一瞬间我脑海里还是直觉地反应到:“大陆人怎么了?”

只有到了游客聚集的名胜所在,我的口音才显得不那么显眼。在台北故宫,我被大呼小叫彷佛逛菜市场一般的大陆旅行团吵得不堪其扰,向朋友诉苦说:“你说台湾人看了这个架势怎么会不讨厌大陆人呢?”朋友直笑:“但是你必须承认,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啊。”

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虽然从念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定期看台湾的杂志,后来更是看过不计其数的台湾蓝绿政论节目,但是旧时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身临其境之后还是会清晰地凸显出来。尽管我的台湾观念在大陆恐怕已经属于最自由的一端,但是我在台湾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还是只会说“我是大陆人”,并且当别人介绍我说“他是中国人”的时候本能地产生出抗拒心理。再多政治语汇的侃侃而谈,终究还是替代不了金瓯一缺的遗憾情感。

可是如果我从小生在这里的话又会如何呢?不知为什么,走在台湾街头,这个问题好几次跳进我的脑海。我想,以我的性格和读书经历,我很可能会在年轻时是一个坚定的独立主义者,然后或许随着年齿渐长而趋于中道。我会喜欢大陆吗?很有可能。我会视其为自己的故乡吗?恐怕未必。

但是无论如何,在国家的离合面前,我的个人情感大概并不重要。台北夜市里买蚵仔煎的街铺老板,九份山上推销风味食品的殷勤大妈,青年旅社里为了感情问题郁郁寡欢的姑娘,花莲太鲁阁峡谷里饶舌的导游,所有这些乡村和城市,安居乐业,歌舞升平,也许都不得不在某一日让位于某些别的东西。在战火面前,一切都会烟消云散的。

这看起来好像极不可能,而且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悲剧。可是揆诸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人们自己一手造就的比这更大的悲剧还少吗?

铭记在心的感动

我回到大陆之后碰巧看到了一期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讨论为什么今年6月分新开放的大陆居民台湾自由行项目并未如预期般受到欢迎。

这是个颇为敏感的话题,因为此前自由行一直饱受争议,大陆和台湾蓝营都寄希望于自由行能够加强海峡双方的联系,促进台湾旅游市场的繁荣,而台湾绿营则一直声称,大规模的陆客自由行会给台湾带来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如今自由行开局冷淡,蓝营尴尬,而绿营则幸灾乐祸,但对各方来说,这一局面都多少有点出人意料。

-- 未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续

节目的嘉宾之一是台北市前副市长李永萍。在回答主持人“大陆居民自由行应该看什么”的问题时,素来伶牙俐齿的她显得有点局促不安。这问题按说本来是不用回答的,既然大陆那么多人想去台湾,当然不会没东西可看才对。

不甘心走马观花

可是我在台湾的时候的确被这问题困扰过。我们固然人人都向往台湾之旅,但是台湾究竟只是个小岛,可以吸引旅客的热点地区其实屈指可数。台北故宫、101大楼、诚品书店、中正纪念堂、夜市、台南府城、几个海滨小镇,淡水、九份、花莲、垦丁等等,这就构成了绝大多数大陆人对台湾的主要想像,大多数旅行团也的确是在按照这些去处来安排旅行线路。可是追根究柢,既然我们不甘心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愿意在某种意义上深入台湾的土地。那我们究竟还期待看到些什么呢?

台湾的自然风光事实上低于我的预期。短短一周的旅程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几处颇富盛名的景点已经足以让我对台湾风景的普遍水准有所估计。它们并不是不好,只是没有好到令人赞叹的程度。放在中国的大舞台上也只能算是中上水准,若是和世界级的一流风景相比,差距就更为可观了。

在那期节目里李永萍也承认,台湾的山海之美其实并不是对大陆游客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奇怪的是,这好像是第一次我听到有人把这件事宣之于众。在她看来,台湾的市井才是真正有魅力的部分,她把这种魅力称为“生活美学”,但是这个词究竟具有什么内涵,她却语焉不详。

细节处精致俐落

在去过台湾之后,我多少能明白她的意思。从去台湾的第一天起我就发现,尽管台北的街头看起来灰头土脸、陈旧逼仄,像是大陆的中西部二线城市,但是走进一家街边小店,里面的陈设布局却大多颇具匠心,至少其细节处的精致俐落,即使在大陆最繁华的都市区也很难见到。就口味而言,我其实并不太喜欢台湾最有名的那几味小吃。但是在台湾各处的用餐体验自始至终是令人愉快的。

这让我想起我上中学的时候,西安的第一家肯德基,在当时整个西北地方都还没有麦当劳时,那是一个贵族化的去处。除了在当时看来一顿饭要吃10几块钱人民币不便宜之外,那种干净整洁的环境也是个重要的原因,同身边大多数桌上铺着油乎乎的桌布、地上流着可疑的污水、卫生间几乎难于立足的“典型”街头饭馆相比,它委实像是异类一般。ˍˍ奇特的是,20年后,情形依然故我。大陆的餐饮连锁店换了一批又一批,能让人对洗手间的干净程度有足够信心的似乎还是只有那几家洋速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就是要顽固地拒绝在细节上用心经营,彷佛有什么力量阻止这么做似的。

台湾却正好相反。许多街头巷尾的细处不但用心,而且有趣味,有创意,虽然往往只是些“小意思”,却让人总有惊喜。我不知道这是该归因于被日本殖民半个世纪的影响,还是源于台湾自身独特的市民社会心理,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大陆即使繁华得多的都市也做不到的东西。毫无疑问,对一个有足够好奇心和观察力的背包客而言,正是这些细节才构成了他对一座城市真正的记忆和印象。

街头标语不张扬

在台北的第一个清晨,我在旅馆附近漫无目的地闲逛,走过台大医院旁边的林荫道。街景平淡无奇,但地砖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整整一个街区的地砖上,朴素无华地刻着台湾几十年间若干文学作品的片段,大多数我都没有读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条是陈虚谷的两句诗:“他年但愿多情热,来作台湾革命家。”

我在不少城市读到过各种磅礡的街头标语,它们大多高亢激烈,像这样不张扬、不醒目的镌刻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是如此沉默,以至于一个人很可能走在上面也完全注意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注意到了,就会被感动到。而且那样的感动是会被一直记住的。

对宝岛的幻想回归现实

旅行的乐趣之一,就是发现一个目的地同自己事前想像的巨大偏差。在去台湾之前,许多人都告诉我台北故宫的收藏多么充实丰富,但是似乎从来没有人向我提及过,而我自己当然也完全没想到,台北故宫本身却是一幢颇为粗疏庸俗的建筑。更有甚者,在台北故宫的对面,一片青翠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组极为丑陋的高层住宅像一道疤痕一样盘踞在那里。这样的情形即使在公认城市规画已经濒于疯狂的大陆城市里大概也是罕见的,可是却在台北出现了。

事实上,整个台北的城市规画和公共建筑都让人觉得大跌眼镜,和它在细节上表现出的精致细腻绝不相称。举例而言,台北大概是我所见过的唯一一个有河流经过城市中心,却把河道和城市用高墙隔绝开,任由贫民窟在河边的亲水地带生长的大都市。

总统府周围的博爱特区规画荒疏混乱,当我远远看到“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纪念碑”时,还以为那是个没修好的看板。

中正纪念堂修建得比台北故宫稍微用心了一点,但是仍然经不起推敲。没有足够多汉白玉是地理条件所限,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用水泥涂上白油漆来充数就未免好笑。整个纪念堂大而无当,当我走进内部发现那里正在举办一个“木乃伊传奇展”的时候差点笑出声来。我忍不住恶毒地想,要是在北京那个对应的纪念堂里也举办一个这样的展览,是不是会更切题一点?

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台湾和大陆所面对的问题正好相反。台湾可以把细节问题处理得妥帖舒适,却在面对宏大尺度的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在台湾,因陋就简,“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味道随处可见。

这也许可以归咎于这座岛屿在地理和自然条件上的天然局限,但是作为一个或至少是被它所自我期许的“海洋国家”,其实是有许多在大洋中锻炼出大心胸、大气魄的海洋文明可以师法。

这种矛盾在许多层面都有体现。台湾可以诞生出国际级的具有一流艺术勇气和水准的文艺演出团体,但是台湾的电视节目庸俗无聊、目光短浅的程度却也让人摇头,不但比不上别的发达国家,甚至比不上中国大陆。台北本来有可能成为亚洲的科技中心,足可与东京一搏。它在吸引华人知识精英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政治自由、经济繁荣、生活舒适等等,但是它的封闭心态,却让自己可悲地在亚洲人才市场上被新加坡和香港,甚至北京和上海边缘化,沦为二流角色。

台湾似乎不瞭解或者不愿意瞭解,作为一个只有2000多万人的小岛,它要立足于世界,离不开彻底地开放心态和全球视野。它当然面对地缘政治的种种严峻挑战,但是二战后崛起的亚洲诸国,哪一个没有无从回避的历史包袱和政治局限呢?台湾已经做得很好,但它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亲自去台湾走一遭的好处,是让自己早先脑海里的种种幻象归结于实处。台湾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它确实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新世纪的另一种成长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来自于沿着另一种可能性成长起来的社会里的我看来,就分外觉得感慨万千,不知道该怎样精确地描绘我所瞭解到的一切。

台湾合唱之父吕泉生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叹息台湾历史之复杂:“台湾两字真难写,横竖弯曲且拥挤。想用楷书怕写错,草草了之骗自己。”我在台湾只待了浮光掠影的一周,只好更加草草了之了。

原文网址
http://blog.farmostwood.net/567.html
http://blog.farmostwood.net/569.html
http://blog.farmostwood.net/570.html
http://blog.farmostwood.net/57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优秀奖得主肖锋:感谢蒋公 台湾首奖作者:对待陆客台湾应有包容心  
2012/03/18 | ■记者卢虹/台北报导

昨天下午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征文奖颁奖典礼上,台湾作者孙苇萍和大陆作者肖锋分别作为得奖者代表上台致辞。肖锋的开场白一语道出大陆人的深切感受:“中国有台湾,真好!台湾有中国,也不错。”他的结语更是一鸣惊人:“感谢蒋公”。

教育小孩做人的道理

肖锋说,获得两岸征文优秀奖的作品〈台湾人这么说这么做〉,是他所写的另一篇文章的精华版,原文题目为〈在台湾找中国味儿〉,来到台湾,有教外别传之感,彼此陌生又似曾相识。他还说了一个此次来台的小故事,他在机场拿到一本小册子,一个小孩所该知道的做人的道理都写在里面了。他说,他有一个12岁的孩子,大陆学校里只教如何写作文以及奥林匹克数学,却不曾教小孩如何做人,这本小册子正好可以为他解惑,知道该如何教小孩做人的道理。

肖锋认为,台湾能够保持中华的传统,应该是得益于蒋中正,因此,他郑重地说,感谢蒋公、感谢《旺报》、感谢台湾。

台湾人看大陆首奖作品〈轿夫老曹的宝岛之旅〉,在当前开放大陆民众来台自由行的背景下,由于对台湾人反思自身具有深刻意涵,因而获评审委员青睐。作者孙苇萍说,自己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在两岸旅游交流最热络的时刻有多重心境体会,旅游是和平的使者,希望两岸进一步相互理解与尊重,以达到诚挚的相互包容。

台湾的神祕吸引力

从事旅游工作多年的孙苇萍,两岸旅游历年来的重大里程碑事件都有参与,从2005年海旅会邵琪伟会长的破冰踩线团、2008年开放直航的首发团,到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的陆客自由行。当她听说了安徽轿夫老曹来台旅游的故事,使命感由然而生,如同她文章中所写:“我们在结算完这两年陆客赴台人数及观光效益之后,是否真应该扪心自问,到底真的对他们好不好呢? ”

由于历史的因素,台湾对于大陆乡亲有着神祕的吸引力,但“当这一箱箱宝盒逐渐释出、一层层面纱淡淡蜕去之后。回归到一般旅游市场机制的同时,我们该向大陆同胞们呈现什么样的‘宝岛’?”

孙苇萍说,文章只是平实地陈述了一位陆客宝岛之行的真实遭遇,大陆由于人口众多、文化水平及人民的素质修养在缓慢的进步当中,并非一时一夕可以扭转改变,但包容、耐心、理性是每位台湾人应具备的待客之道。

-----------------------------

台湾首奖得奖者孙苇萍致词 两岸和平双赢 旅游为尖兵  
2012/03/18 | 旺报

〈轿夫老曹的宝岛之旅〉─只是一位平凡乡亲、一名陆客宝岛之行的真实遭遇。个人恰巧在两岸旅游交流最热络的时刻,将其短短数天旅台所发生的种种经历,做了一次平实陈述,目的是希望对于台湾业内的服务质量、以及大陆乡亲境外旅游的规范,求得进一步的理解与尊重,达到诚挚的相互包容。

台湾魅力何在?

从2005年海旅会邵琪伟会长的破冰踩线团、2008年开放直航的首发团,到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的陆客自由行,个人在这些年都有幸参与。随着这股趋势的演进,见证了两岸相隔多年、终究开放的历史。本人从事旅游工作多年,曾经当过导游小妹、也曾在国外担任公职,负责国际地区旅游客源和市场产品开发。同时身为台湾子女,在这些多重角色交叠之下,许许多多的感受尤其深刻。〈轿夫老曹的宝岛之旅〉便是此种多重心境体会的一篇感想。

来往两岸多年,深深体会中国大陆的旅游资源与历史文物绝非台湾可以相提并论、相互比拟。而对大陆客而言,使其趋之若鹜,争相造访背后的哪股动力与魔力何在?

阿里山、日月潭、是以往大陆小学教科书的地标名词,牵引出的是当时两岸分隔的相思。琼瑶是手电筒下的小说、邓丽君是棉被里的歌声,体现出当时两岸差异下的情怀。故宫的宝物、官邸的深宫诉说着彼此不可分割又同文同种的历史,而夜市中千种万样的美食,更是那份梦寐以求的向往!我常常试问自己以及台湾的同业们,当这一箱箱宝盒逐渐释出、一层层面纱淡淡蜕去之后。回归到一般旅游市场机制的同时,我们该向大陆同胞们呈现什么样的“宝岛”?

“旅游是和平的使者”,透过旅游增进了文化的理解及交流,透过旅游更达到了人与人正向的沟通与互动。而旅游更是这股潮流的主角,无论是现行的ECFA与两岸直航,都在在显示旅游是先行者、是擘划历史的先驱。在两岸旅游与各种交流日益扩展精实之下,同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与经济效益。

旅游是和平使者

而随着各个阶段的演进与发展,无形中“轿夫老曹”及在座的你我已是身在其中,正引领着两岸人民的潮流,记录着两岸无可规避的交流轨迹。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使命!

包容、耐心、理性是每位台湾人应具备的待客之道,是台湾“以德先行”的精致文化。同理心、说清楚、讲明白更是业内同仁的执业责任,是台湾“以诚为先”的服务品质。

不论是自由行、团体游,不论是百货贵客或轿夫老曹,我希望每一位大陆来台的乡亲都能感受到台湾称道的文化与服务,也能够以相互尊重的心,体会这一个可爱、更可贵的宝岛!

感谢《旺报》、凤凰网及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给我这次机会!更感谢邵琪伟局长当初鼓励我将这段经验付诸于笔。最后祝福两岸共荣,台湾加油,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首奖作品》台湾人看大陆 轿夫老曹的宝岛之旅  
2012/03/18 | 孙苇萍/资深旅游工作者

2010秋天,受湖南省政府之邀,参加了首届文化旅游节,在开幕式之后的参访行程中,除了感受当地张家界气势万千的震撼外,而与当地居民老轿夫老曹的巧遇,却成为一个身为30年旅游人的我,感触极深且在内心深处激荡不已的旅记。

步行参观完了美丽的金鞭溪回程时,可爱的长沙陪同小邹在半途中,与老曹不期而遇,两人热情相拥寒暄,彼此以湖南话亲切问候。这一老一少看似十分深厚的友谊,着实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走回停车场的十几分钟路程上,小邹向我叙述了老曹的故事。这位以苦力抬滑竿维生,始终未曾踏出过张家界风景区的老轿夫,却拥有此生必赴宝岛之行的旅游梦,在2009年湖南成为大陆居民可赴台旅游省分的同时,他也成为了首波赴台旅游的陆客之一,也是老曹这辈子第一次暂时放下了滑竿,踏出了张家界。

拒在港消费遭辱骂

在几种档次不同的宝岛游路线中,老曹选择了8天7夜约6000元人民币的行程;这是湖南市场上较为低价的行程,也是他能一圆梦想的基本门槛。付出了此生以汗水苦力累积的大部分积蓄,他缴了团费,带上了同在风景区兜售商品的子女们给他的零用金,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宝岛之行。

随着小邹领队的团,由于是低团费,在内地居然全程以火车为交通工具,搭了40个小时老旧的绿皮火车终于抵达深圳,虎视眈眈的香港旅行社是以零团费买人头方式做为地接,用大巴士先带他们到购物店消费,竭尽所能、无所不用其极的促销,企图以购物补足未来在香港的餐费、交通费。老曹的零用金并不多,也负有必须带回“台湾纪念品”返乡的任务。因此他坚拒香港导游及售货员的游说并不进行任何消费。而此种八风吹不动的行为,对“赌一把”来补偿团费及谋取利润的香港地接人员来说,实可谓犯了大忌!老曹所承受的辱骂及蔑视程度非你我可想。随后在一旁的领队小邹实在于心不忍,反而积极鼓励其它团员可多消费一点以弥补老曹的不足,适时掩盖了他的窘境。她是带着轿夫第一次出远门的英雄,更在此时,老曹深刻体会了这位 20几岁年轻领队娃儿的情谊。

搭机太兴奋挨斥喝

几番挣扎,老曹由时髦的赤(ㄌㄚˋ)角机场,搭上了飞往宝岛的班机,这是他的空中“处女行”,对每一样设施、过程都如同孩子般既兴奋也好奇。高声的问领队问题、学习着如何扣安全带、甚至玩弄起耳机及空服员服务铃,而最终在飞机刚着陆桃园机场滑行之际,老曹再也按捺不住他此生的期盼,而激动的起身整装待发时,空服员此时却再也受不了这一群“没见过世面的老土们”,转而向他们大声斥喝:“坐下!都给我坐下!”。

此时“以客为尊”的服务原则,在一个多小时不断处理种种因为对飞行完全不熟悉的“陆客”后,终于也抛诸脑后。震惊的老曹对台湾同胞开始有些畏惧了,他心想“这真不像我平常在山区内抬着滑竿,为他们服务的台湾同胞呀!怎么今天我成了客人,却完全变了调呢?”

进入饭店,好不容易办好入住手续,拿着“1503”的房卡,询问了在大厅忙着安排行李的服务生之后,进入一个老曹所谓的小房间(电梯),老曹正忖度如何才能到达“1503”房间,此时,电梯门因迟滞而在大厅再度开启,在门外的饭店人员也忍不住的大吼了一声“您们怎么又回来了!快点回房间,好多人在等电梯!”。

幸好小邹在此时已忙完了,连忙进入电梯代为操作解决了老曹的窘境,老曹在电梯里自我调侃的说:“这玩意儿还真能载着人上15层哪?那可比我那滑竿好使!”此时小邹真正的明白了,这一团大多数的团员没有几位搭过电梯。

8天7夜的台湾行非常紧凑,对老曹而言虽是走马看花,当然也有如同香港被强行促销纪念品的经验,但也总算完成了他多年的心愿,并可回乡向好多人炫耀他的体验。阿里山虽没有黄山雄伟,但终是个“姑娘美如水”的传说;日月潭虽没有西湖壮观,但也终是彼此耳熟能详的一块芬芳净土,更何况尝到了台湾夜市小吃,接触到了多数的台湾同胞,这都是轿夫行前的愿望,内心感到充实及满足。

在回程的登机口,老曹与同行团员们铺上报纸、坐在地上打着扑克牌消磨时间、高声的相互比较采购的收获、互换相机回忆着相片中的点点滴滴。航空公司服务人员此时宣布可以登机了,老曹及团员们抓紧脚步向着登机口开始“进攻”。

这时的航空地勤人员再也忍不住了,似乎等待着终于可以大肆指挥、发泄情绪的机会来了!语带轻蔑的指挥着:“排好!知不知道您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位子的?”这番缺乏尊重的语气,出自充满人情味、训练有素的台湾服务人员口中,他们确实没有丝毫意识到这竟是老曹及团员们离开台湾前的送行语。

台湾真的准备好了?

笔者从事旅游工作多年,往返大陆内地频繁。曾多次在等行李之际,眼见归乡的陆客团体,除了自己的托运及手提行李之外,还以大型托运纸箱带回台湾大量伴手礼。部分台湾的业者,更特别订制了陆客专用纸箱,以便为其服务。据闻有饭店企业者更在开放陆客来台之初,对每位员工进行了接待的心理建设课程。在任何推展旅游的目的地中,平均停留8天7夜、消费能力高、语言相通……实可谓求之不得的最佳客源呀!口口声声准备好了的我们,又真的做了多少呢?

开放陆客赴台旅游已有一段时间,至今还是处于“未成熟市场”状态。在我们每天争议着3000、4000人或是陆客带来经济效益多寡及自由行如何开放的同时?是否也该仔细度量我们到底如何接待这些贵客?应如何善待“老曹”?

大陆由于人口众多、文化水平及人民的素质修养却仍在缓慢的进步当中,并非一时一夕可以扭转改变。而以服务著称的台湾业者们,是否更应谨记服务业的座右铭:“是我们迎合顾客,而不是要求顾客配合我们”,顾客永远至上!不是吗?

曾与大陆国家旅游局邵局长在刚开放之初,聊过入台团费门槛之事,他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希望台湾的业者及同胞们能够对陆客好”。我们在结算完这两年陆客赴台人数及观光效益之后,是否真应该扪心自问,到底真的对他们好不好呢?

同文同种反而难为?

笔者在1980年代初期,在美国曾接触台湾刚开始全面开放出国观光时的旅客们,回想当时也是状况百出、闹过不少笑话。当时地接老外们都懂得因时制宜,有耐性的步步调整。反观同文同种的两岸,难道如此难为吗?

今天旅游市场中,陆客团是所有卖家必争的目标。各个旅游目的地国家及城市可说是卯足劲,极力争取这块将日渐成熟的大饼。而因为历史、政治、文化、语言等种种有利的背景,台湾在大陆居民的旅游选择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将这些众多有利的相对条件,为陆客营造优质的服务链,实在是所有旅游企业应该静思的当前课题。企盼接待每一次的陆客成为下一次回家的常客,无论是因公或探亲来台的他们,争取回头客不也就是你我每一个人的愿望与职责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今晚报和旺报签合作协定 每周互在平面媒体推出版面 助台湾和大陆各省互相了解  
2012/03/18 | ■记者庆正/台北报导

《旺报》社长黄清龙昨天与大陆天津第一大报《今晚报》总编辑鲍国之,共同签署合作协定,每周一次互相在平媒版面上推出天津版和台湾版,两人并在创刊号上签名纪念。

《今晚报》是大陆四大晚报之一,报头由邓小平亲题,曾连续8年进入世界报业协会评出的“世界报业百强”,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昨天签约仪式,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及《羊城晚报》董事监事主席李和平、《重庆日报》副总裁崔方、凤凰网副总裁邹明、《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寅等数十位大陆传媒领导共同见证。

大陆未来 台湾不缺席

黄清龙说,《旺报》在此时刻出现,一是象征两岸关系变化的产物,等于印证和佐证两岸进入和平时期大发展大交流的背景;其次也很努力打造一个沟通平台,包括两岸征文活动在内。

黄清龙强调,两岸现在是培养共同历史经验,过去无法连结,现在产生火花,未来如何打造大陆14亿中国人的未来?肯定台湾不会缺席。他相信透过《旺报》和《今晚报》,台湾将与大陆各省市架接联合。

《今晚报》总编辑鲍国之肯定《旺报》在两岸新闻和交流上的贡献,未来可以更加强化数位化信息交换合作。

新闻交流 加强数位化

他指出,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现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日前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更将天津列为“经济竞争力全球第一”的城市。

鲍国之说,《今晚报》目前每日印刷70万份,读者有近400万人,透过文化教育的交流,每周在《旺报》刊出天津版,是一个崭新的交流模式,他相信会加大加深两岸的认识,促进谅解而化解误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人看大陆》看见广州的进步  
2012/03/18 | 杜宗熹/台湾大学硕士生

我必须承认,我是从很讨厌广州,变成很喜欢广州的。

10年前,我跟着家人从深圳,坐着当时最快的新时速列车,前往到广州。买的是软座,票价还不便宜。在我印象里,这短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似乎花了75元人民币。而且这还是当时的货币价格。现在的广深线动车,比这个价钱要便宜多了。

那是农历年过后不久。出了广州站,马上看到排山倒海而来的人潮。若说是走起路来没有压力,那绝对是骗人的。春运过后的广州车站,人还多到如此的程度,我完全可以想像,在春运的高峰期间,广州车站会是什么样的“盛况”。

而相较于10年前的第一印象。10年后,在我走过不少大陆城市后,去年中再访广州时,更进一步发现到广州与大陆北方城市的不同:广州的街道和台湾一样,比较狭小,没有大陆北方大城市的那种气派、宽广、也缺少像大型广场那种标志性的公共建筑。但广州的交通和都市规画,却是非常现代化和人性化的。若是回忆起台北捷运还在使用磁卡式单程票、悠游卡还不太流行的年代,10年前我第一次到广州时,地铁的单程票就已经在用接触式的塑胶代币了。

广州地铁亦罕见的有用粤语(或者广州人所谓的“白话”)来报站。这在大陆的地铁当中是很少见的,在我去过的大陆大城市当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多,也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

而对比北京、上海的地铁转乘,广州的地铁已经做到不用长途步行,即可以转乘的设计、车站的采光也很明亮,可以说理念是非常的先进。在广州地铁的几个大换乘站中,大概只有杨箕站,换车是要走稍微远一点的。在其余的几个大换乘车站,旅客都可在非常近的距离内,就走到换乘月台上,非常的方便。除此之外,我去年去时亦发现到,拥挤的广州火车站出站口旁,设计了一个在大陆相当罕见,可以直接从火车站乘车区内,转乘地铁的连通口,让旅人省下不少时间,也对出站旅客做好了分流的工作。

虽然舆论常以“北上广”并称,但近年来在大陆为人诟病的物价上涨,在广州却是奇迹似的,广州比不少大陆一线城市来的便宜许多。

我的猜测是,这与广东地区能容纳一定程度的非正式经济活动有关。在台湾过去的经验当中,像路边的摊贩、沿街叫卖的小货车这种非正式的经济活动,虽然没有缴税,却补足了正式经济部门的空隙、让城市居民有更多元的选择,甚至还造就了台湾“夜市文化”。若是能善用非正式经济,而非一味的打压它、追求以象征性为主的高楼大厦、中心商业区,城市就会显得更多元,也更适合人们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人看台湾-折腾人的各表

    2012-03-18 00:45
    旺报
    【(郑启五/福建厦门市)】

一本《大陆居民来往台湾通行证》就开本、内容,基本上与护照无异,抑或这本“通行证”已经完全具备了护照的功能,只不过两岸关系非“国与国”的关系,所以以此证替代彼证罢了。

不过有了《大陆居民来往台湾通行证》还是不够的,还得凭此证委托旅行社再向台湾当局办理一张“入台证”,该证全称为“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入出境许可证”,两证在手,方能在海峡两岸来往自如。

但为什么要两证呢?有谁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我把两证合盘端出,在我的研究生选修课上作了一个笔试,请同学5分钟内写出原因,也可以用微博方式作答,140个字说出看法,同学们都笑了,也有的是苦笑,迅速做苦思凝想状。

140个字能作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最简捷的回答只要4个字“一中各表”,当然这个“表”字可以是“表述”,也可以是“表格”!

两证的出现可以视为解决了两岸对等谈判中所谓的台湾“被矮化”的难题,大陆也不失面子,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政治智慧”了。

在台湾旅游时,无论是大陆的导游还是台湾的导游,唠叨最多的不是阿里山,也不是日月潭,而是“入台证”的保管,说是一旦丢失,后果会很严重,滞留补证期间至少7天时间的所有费用都必须自理。其实若干年后再回望这“两证”的挖空心思,也许会觉得这是两岸政权玩的“过家家”,很好玩很可笑很无聊也很折腾。

即便在目前的状况下,不知是否有简化成“一证”的办法,让大家都心知肚明,绕开那个自寻烦恼的“各表”吧!

--------------------------------------
大陆居民来往台湾通行证 <-- 大陸官方發給大陸人的身分證明,等同護照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 <-- 台灣官方發給大陸客的入境許可,等同簽證, VISA

台灣人去大陸倒是只需攜帶大陸官方發的台胞證,相比起來,台灣政府人性化許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3-2012 0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媒参观故宫 一连串惊叹号 历史真迹拉近两岸距离 期待文物交流更加热络  
2012/03/19 | ■记者卢虹、李锌铜/台北报导

第二届两岸征文奖大陆媒体团一行昨天上午参观故宫,细盯着古画文物,目不转睛;品味故宫晶华美食,赞不绝口。面对故宫院长周功鑫,针对两岸文物交流,更是引颈期盼。

故宫是中华历史文化精彩之地,也是陆客来台观光必游景点,大陆媒体更不愿错过。随着故宫导览人员,穿梭在展间走道,从古书画到青花瓷,从《永乐大典》到《四库全书》;透过橱窗,历史的真诚化作文物,传递光彩,打动人心。

历史回廊 重遇唐伯虎

当《四库全书》展现眼前,不同的书面,现出不同色彩,让人看得目不转睛;唐伯虎的字渐亮在眼前,惊叹四起。“这是真迹吗?”大陆媒体有人问。故宫导览人员说:“故宫展出的全是真迹。”

走一趟故宫,如同走进历史回廊,轻点风云人物。当导览人员介绍:“听说当时外国要求清廷,在3艘军舰和1件历史作品作出选择时,清廷选择了军舰……”,听得让人扼腕。

首次参观故宫的《广州日报》记者胡瑛,直到中午吃饭时分,还对于刚走过的书画回廊念念不忘。“书画的感觉好棒,我最喜欢了。”即使面对故宫宴请丰盛精致的午餐,胡瑛依然坐不住,想赶快找时间冲回展场,再多看几眼,但因时间有限,未能如愿,难掩怅然。

对于首次来台的《澳门商报》助理总裁市场部总监朱海生来说,故宫给他第一眼的感觉是“环境很好,很幽雅,感觉不错。”《澳门商报》社长田亮,虽是第4次来到故宫,还是如同逛大观园般好奇,故宫的吸引力似乎永远迷人。

导览过程中,“台北故宫有两个,其他的在北京故宫……”,如此的介绍,常串连着一件又一件的文物,也纠结着千百年的历史情结。毕竟两个故宫,曾经是一家人,是一个地点,一部历史,如今一分为二,但两岸的交流往来,拉近了两地人们,也让历史合而为一。

周功鑫做东 宴请陆媒

周功鑫院长昨天尽地主之谊做东,宴请大陆媒体,当周功鑫身影出现,马上被包围;似乎所有的媒体人,瞬间都染上了历史,更期待两岸文物的积极交流。

“今年预计6月会去杭州,明年也可能去北京和上海。”当周功鑫谈到富春合璧电子版前往大陆展出行程,《杭州日报》记者楼志文最是雀跃,一直猛问细节。周功鑫说,受到法令限制,台湾历史文物目前无法到大陆展出,只有相关文创产品未受限,今年6月预计到杭州展出的合璧电子版,就是其一。

大陆媒体的热情,轮流拉着周功鑫拍合照,也不忘拍下故宫晶华上桌的美食。“这是灌汤包,是我们店里的特色菜之一。”店内人员一边上菜,一边热心的解说。大陆媒体则忙着为桌上美食移角度,镜头猛按个不停。

一趟故宫行,两岸的距离似乎又被鲜活的古物拉近了一些,虽然没看到最热门的翠玉白菜,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但在礼品部,许多人买了一把又一把的翠玉白菜开瓶器、钥匙环。“就算没看到白菜,但也买到了,可以送朋友当纪念。”似乎也稍解心中的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3-2012 0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人在大陆》不想让人看扁就得吹?  
2012/03/19 | Hippo/台北市.现居苏州

每次看到公司基层员工拿的手机,我心里都有个疑问:怎么舍得啊?

或许是与我自己的简约生活模式对照,所以总觉得大陆年轻一代普遍来说,好像比较“敢花钱”,他们舍得购买超过一个月薪资的手机。

全世界的商人也无不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块将近14亿人口消费潜力的大饼,因为节俭过日子已经是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1980后的年轻世代,消费力明显远远超出他们父母辈多许多。

出于好奇,曾经问过年轻同事们的想法,他们觉得拥有一支很潮的手机,才算是跟得上潮流,至于那支手机的价格与他们的收入成不成比例,似乎不是问题,他们可以忍受居住在十分简陋的分租公寓里,只为了节省一些花费。但拿在手上人人看得到的手机等级,就远比别人看不到的住居环境品质重要太多了,换言之,和别人比较这些外人看得到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事!

同样的,类似的注重表面及外在的价值观,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充斥市面的各式山寨产品,只是把外观模仿得很像某些名牌,若不仔细端详其做工或是剪裁,乍看之下或许能以假乱真。就像为了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耗费钜资把所有陈旧的建筑物重新粉刷拉皮,让老旧建物看起来像崭新的建物一般,但建筑物内部的居住品质依然脏乱简陋如昔,即使影响更甚,只因别人看不到,因此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类似的攀比习惯,似乎从小就深植在孩子心中,女儿读幼儿园时,同学很多课后都会去学习钢琴等才艺,有些孩子一周甚至要上好几样,连老师都多次怂恿我,好歹让女儿去学几项才艺,以后才会有“竞争力”,如果连学校的老师都老是灌输学生奇怪的价值观,孩子们怎么能不攀比呢?

有一次陪大陆朋友去看房子,他跟房屋仲介吹嘘自己已经有两套房子了,当时我心里很纳闷,因为当时他根本一套房子也没有啊!后来他跟我解释说:在中国大陆,不想让别人看扁你,对你尊重一些,就得“吹”,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这样的行为,在我的理解就是“说谎”,但他觉得这只是人们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闯荡,所必备的基本“生存之道”。

同样地,我在招募新同仁时,大多数的面试者都会吹嘘自己的能力,或许习惯吹嘘的表达方式,以为对方不会察觉,但其实很容易分辨面试者是否在吹嘘,要戳破气球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我大多不会戳破这类面试者,因为只有一面之缘。

为何一个社会的风气会如此虚浮?一步一脚印的人,在这个社会可能会被视为傻子,多数人只注重表面功夫,甚至于习惯说大话,至于实质或内涵是什么,并不重要。大概也是这种虚浮的价值观充斥,豆腐渣工程才会屡见不鲜,炫富的风气才会如此乖张,如果人的高度并非决定于他的品德与胸怀,而是看他有几套房子和开什么牌子的车子,那这样的社会,或许离所谓的“和谐社会”应该还有一段距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3-2012 0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人看台湾》国旗、党旗 傻傻分不清楚  
2012/03/19 | 王艺/世新大学交换生

结束在台学习交流,临行前在国父纪念馆购买了一些小国旗国徽套组,想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留念。当大家收到这小小礼物时,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说道:“嘿!国民党党旗党徽耶!”这不禁让我想起父母和外婆来台北看望我,那时恰逢双十国庆,他们见我第一句话就是:“一下飞机满街都挂着国民党党旗啊!”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许是大陆时期国民党的“党国体制”太过深入人心,亦或是中共长久的宣导使然,似乎在大陆不论男女老少,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时候脑海中跳出的第一印象总是“国民党党旗”而非“中华民国国旗”。在这背后反映的其实就是在许多大陆民众心目中,对台湾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威权时代,整日号召“反攻大陆”的层面。

在民主化的社会国旗不等于党旗,国家也区别于政府与政党。台湾历经两次政党轮替,这一概念早已被广为接受。然而很多大陆民众对这一概念的混淆,实际也源于大陆政局“不能说的祕密”,但这样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着双方的进一步交流。

在两岸结束对峙开放往来,以及台湾开放陆客赴台行这些年,这样的迷思依旧深深存在大陆民众的潜意识中,看似无伤大雅,实则透露出两岸的瞭解互相认识,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台湾自诩为华人民主标杆,马总统亦一直呼吁以台湾民主照亮大陆,而实践的第一步,不妨先从让大陆民众分清“党旗”与“国旗”开始。

-----------------------------------
因為他們不知道中華民國的歷史以及存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3-2012 0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媒苗栗文创之旅 体验在地美学  
2012/03/19 | 记者卢虹、李锌铜/苗栗报导

第二届《旺报》两岸征文媒体团一行昨天到苗栗参访,先在华陶窑体验了一趟“台湾文创之旅”,随后到西湖渡假村接受苗栗县长和地方人士宴请。刘政鸿向大陆媒体推荐苗栗的好山好水,欢迎大陆民众前来观光,双方并互赠纪念品,气氛热络。

刘政鸿说,他常前往大陆推销苗栗县,也期盼大陆媒体多宣传苗栗县,让更多大陆民众来苗栗观光。《旺报》社长黄清龙致赠《两岸征文作品选粹》给刘政鸿,大陆媒体团团长《今晚报》总编辑鲍国之及《杭州日报》副总经理曹迪民也和刘政鸿互赠礼品。

昨天下午的华陶窑之旅,“老窑主”陈文辉先生向远道而来的大陆朋友大力推荐“多文化相融的在地生活美学”,来宾们走在华陶窑园区,连声赞叹:“太有才了”、“真有文化”。

陈文辉表示,大陆十二五规画对文创产业多有着力,从去年至今有多位大陆官员来访,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就表示,要把华陶窑的观念带到大陆分享。

陈文辉说,所谓“在地生活美学”,即是透过当地特有的东西打造景观,古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透过当地的田园造景,展现各地风貌。江苏省官员说现在要从制造业转为“创造业”,也就是文创产业,华陶窑的创意正可以为借鉴。上个月国台办副主任郑立中来台,也专程到华陶窑,一再强调两岸文创产业合作交流,大陆如此大的地域文创可“各取所需、各尽其美”。

大陆媒体团成员都注意到陈文辉老先生腰间上别着工具,边走边修剪。不过,陈老先生更拿手的是“讲故事”,每处造景都有诗词都有故事,无论是易经还是台湾民谣民俗,都入了景也是景之所在。

《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寅也忍不住拿起相机不停拍照,陈寅说,此地造景可说是“顺势而为”,依据自然条件融入美学理念,希望“陈窑主”去大陆传授,与更多的人分享这种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3-2012 0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2 04: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微评》台湾的人文精神  
2012/03/20 | 旺报

睽违八年后第二度来台访问的大陆作家章诒和,见到台湾老朋友都忍不住大力拥抱,她说:“我感觉在这里找到中国文人典范的传承”;《旺报》举办两岸征文,优秀奖得主肖锋也说:“台湾最值得推荐的就是人情和文化”。的确,在台湾找中国,会发现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温馨,台湾传承的就是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陆媒团参访苗栗:文创学台湾 赴鱼藤坪断桥、胜兴火车站 肯定老建筑注入新生命  
2012/03/20 | ■记者卢虹、李锌铜/苗栗报导

连续两天在苗栗参访,在县政府及地方人士的大力推荐下,第二届《旺报》两岸征文奖大陆媒体团昨日上午到鱼藤坪断桥、胜兴火车站一游,散落四处的文化创意更令老总们惊艳。《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曹迪民说,“大陆的文创产业需要学习,特别要向台湾学习。”

离开台北,大陆媒体团昨天南下首站来到苗栗,早上参观鱼藤坪断桥、胜兴火车等景点,中午在《旺报》社长黄清龙、苗栗县国际观光文化局长林明美陪同下,到泰安温泉风景区的“泰安观止”参观,并接受董事长江德利的午宴接待。

比农家乐深入

“泰安观止”温泉饭店董事长江德利说,泰安温泉的好,马英九总统住后也曾题词赞叹,欢迎大陆朋友多到苗栗县观光,来泡汤。

苗栗县政府特地安排两位义工,“苗栗文化解说员”为大陆来宾介绍当地景点文化。

参观现已更名为龙腾断桥的鱼藤坪断桥,有大陆记者表示,这儿的旅游行程,初看很像大陆的“农家乐”休闲方式,城市人在周末到乡下农家,吃点东西打打牌。

《杭州日报》副总经理曹迪民更进一步表示,参观完鱼藤坪断桥和胜兴火车站,最深的感受是要向台湾学习文化创意,这里不仅仅是“农家乐”,而是在地融入了许多文创的东西,例如旧有建筑的保留、车站前的玩偶设置,以及车站内销售的老车票、以车票为概念的明信片、木板明信片等纪念品,都是大陆所没有的。

文创重点是人

曹迪民说,大陆平面媒体的发展也遭遇了“天花板”,转型势在必行,《杭州日报》目前朝向传播产业和文化产业转型,在文化产业方面已经投入10亿人民币打造“三园一中心”。其中临平新天地是由废弃的丝绸厂老厂房改造而成,附近也有一个老车站,这次学习到胜兴火车站的经验,回去将会考虑结合车站的元素进行设计。

谈及两天参访的体会,曹迪民表示,台湾的文化产业是政府协助,但是由个人、民间或是企业在做,大陆现在由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容易欠缺造血功能,杭州在大陆位列文创产业第三,仅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后。文创的重点就在于“人”,而台湾的文创概念已深入到民众的骨髓。大陆的“农家乐”休闲方式,仅仅是吃吃喝喝、打打牌,缺少文化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6-2024 09:27 AM , Processed in 0.07006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