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pabloli

大陆人看台湾 - 系列文章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8-3-2012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人在台湾》一天穿越四季  
2012/03/07 | 聂晓旭/浙江.世新大学交换生

等待在杭州萧山机场起飞的日子,因为细雨,误了行程。焦急,无奈,却抵挡不住满心的期待。

在一万多公里的高空呢喃,心心念念的台北,到底会是怎样的一种呈现呢。想到了余光中老先生的那一首《乡愁》,痴痴地盼着,念着念着,便到了。一下飞机,一股湿热的气流朝我涌来,呼吸顿了几分,压抑的难受。周遭的人流衣着奇异,棉大衣,短裤,外加上人字拖,造就了一种普遍的潮流。服务人员声音柔柔弱弱,诺诺嗲嗲。台北空姐格外冷艳有气质,离不开眼球。这些,拼凑了我对台北的第一印象。

台北印象,是一座很有历史感的城市。没有高楼林立,没有车水马龙,多了几分陈旧,多了几分古典。如一清新女子,缓缓前行。慢台湾,慢生活。

台北的天气很像一个任性的小孩子。上一刻还挂着两行眼泪委屈的嚎啕大哭,下一秒却能立刻绽放笑颜。难怪时下的小女生们全都羽绒服,短裤,黑丝袜,外加雪地靴的打扮,倒多了几分恰当。台北人很钟爱人字拖,不论大街小巷,亦或是在校园里,都可以看到很多人脚蹬人字拖。绘制了一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旖旎景象。

来到台北最初的这些日子,总会为每天穿何种季节的衣服而伤透脑筋。大多城市一年四个季节,可是台北在我眼里,一天就可以穿越四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3-2012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  台灣人看大陸 一帖消失,故放於此~


《台湾人看大陆》为父平反展开寻根之旅  
2012/03/08 | 王俊民/台北市

民国98年收到“财团法人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函文通知:台端之家属(生父)胡启源执行有期徒刑及限制人身自由共计12年4月,未经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予以补偿,亦未经法院准予冤狱赔偿,得向基金会提出申请给付补偿金。

小学一年级,隔壁张伯伯介绍江苏省籍的养父跟妈妈相识,要我以后称呼“爸爸”,姓氏从“胡”改为“王”。那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出生前,生父被因“共匪福建情报处派遣及闽南惠安组织潜台分子叛乱案”,关进监狱,可能妈妈、亲友认为这不是光彩的事,三缄其口。

告慰生父在天之灵

生父在民国61年出狱后,在民国64年因病死亡,享年69岁;这些细节,是我接到基金会来函,透过政府单位申请相关案情的案卷,才得以初步了解:生父在大陆已结婚生子,兄弟姐妹多人,民国34年经同乡会来台经商,在我出生前因“匪谍、叛乱”案被关进监狱;从档案中,无从解读生父在那个飘摇、动乱的年代,是怀抱什么理想到台湾来求生存发展,却在那个宁可错杀不可纵放的“反共抗俄”年代,多少无辜家庭被“以儆效尤”,因而失去了支柱,经济陷入困顿。

知道生父的生平事迹后,一心想为生父平反、回复名誉,需要找到大陆的亲友,完成“亲属关系表”,将补偿金分配给亲人们,告慰生父在天之灵;抱着寻根的心情,却苦于中国大陆那么广大,60几年前的事了,亲人现在情形如何?如何能联络上?拜网际网路科技的发达,遂将生父的遭遇及我满月时在妈妈怀里的照片,写在网站上求助寻亲;经网友协助,找到还住在家乡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涂寨镇胡厝村的大嫂、侄儿们。大嫂还保存着民国55年元旦时,生父因眼疾失明“保外就医”,抱着哥哥和我的合照,哇!好高兴!找到大陆亲人了。

生活富裕颠覆印象

联络到大陆亲人后,2009年藉由金厦小三通登陆,第一眼对这座码头的规模及内部动线设施感到震撼,随后接送的亲人们驾驶两部欧美车,分别从广东、泉州来接我这位“台湾叔”。从亲人们人手一支手机、身上的穿着、行头,了解到中国这些年来对百姓生活的改善及社会建设的进步,连带大陆的亲人们,生活也跟着富裕,颠覆既往政治宣传手法的印象。

车辆行驶在泉厦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扩建成八车道,水泥路面比台湾的沥青路面,平整、宽广、舒畅、视野开阔,沿路许多工业化、都市化的建设矗立着,好一幅经济起飞的景象;坐在车上和亲友们混杂着闽南语、国语,诉说近况,要把这些年的空档填补起来;虽然分开这些年都没能联络,相互间的口语说法用辞差异并不大,除了语调有些不同,莞尔一笑,解除了一时间的陌生尴尬。

虽说是亲人们,初次见面总不能两手空空,遂打了几枚黄金戒指和伴手礼凤梨酥,亲人了解到我的心意后才收下,并表示此行在大陆的衣食住行,不要我花一毛钱,我也开起玩笑,原本想是不是要接济他们,现在反倒接受他们的接济;就这样,兑换的人民币一毛没花原封不动带回,并和亲人们说好,等开放自由行,到台北一游,让我和太太略尽地主之谊。

胡厝村的早餐澎湃粗饱,浓浓人情味,大碗公的地瓜稀饭、生煎白带鱼、福建河蚌等;亲人们好奇我在台北早餐都吃些什么,我说,受西化影响加上夫妇多是上班族,住家一楼大多是商店,早餐沿途随手一买,有咖啡、牛奶、三明治、汉堡等,长住在胡厝村不曾出远门的大嫂,不太有概念,但是早早离开农村到广东外地打拚的侄儿们,都有同感;所以,侄儿们一有长假就会回家里,呷有妈妈味道的“古早味”早餐。

血缘关系深远长久

生父到台湾发展,早期被认为是投靠国民党,成了“坏分子”,家人也跟着受牵连;侄儿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受到敌意轻视欺负,但因为不服输的精神,虽没有高学历,却能吃苦,现在自己开店当老板,有了一些积蓄,在胡厝农村都有自己盖的房子,衣锦还乡。不过,所谓的“城中村”也已随着城市的建设,被替换成了华美的高级住宅。侄儿们问我:台湾叔,什么时候回家乡来盖房子?我回答:“等我把台北的房贷缴完”;一时间也解释不清楚“台北居,大不易”。

制作亲属关系表时,发觉台湾熟悉的注音输入法,在这边行不通,除了键盘的位置不相符,也没有注音标示;在侄儿的指导下,用拼音汉字系统,完成简体字版的亲属关系表。

我至今还不知道生父晚年是谁在帮忙照顾,从亲人口中才知道,解严后生父的四弟花了不少钱才得以托付仲介将生父的骨灰罐空运送回故乡,和大陆的妻子安葬在一起;我也在一次民族扫墓节,看到大陆的亲人们集资修建“胡氏宗祠”,成为宗族的精神核心、维系族群关系的精神家园;亲人们对于台湾叔能在宗祠向列祖列宗们祭拜叩首,直道:“政治是一时的,血缘的关系、文化的关系是深远、长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3-2012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  台灣人看大陸 一帖消失,故放於此~
( 大陸人這麼靦腆?不喜歡看到別人對他們的觀感? )


《台灣人看大陸》不認同的是生活方式  
2012/03/07 | 張耕維/新竹市.清華大學學生

與其說台灣人認同台灣,不如說他認同的是台灣的生活──一個民主制度與公民社會融合的日常生活。

他所受的教育,是教他如何成為一個公民,而不是有老師教導他說:「紅領巾,是國旗的一角,是烈士們用鮮血染成的」。

他可以在全台找工作,想住哪就住哪,不必在自己的國家裡遷移還需要辦理暫住證。甚至他的大學入學考試,也不會因為他的戶口,而降低他錄取重點學校的機會。

即使生病了,也不會有沉重的經濟負擔,因為他知道台灣的全民健保可以幫他分憂。

他的政府大樓,大門永遠是敞開的,門口的警衛會笑咪咪地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而不是先查驗你的證件。他去辦理手續,志工(志願者)會遞上一杯茶,指引著他去抽號碼牌,之後就可以坐在沙發上悠閒著看報紙,沒有人會插隊。他也習慣為了一件事情而排隊等待。

他不必擔憂發的博文,會不會因言論過於激烈而被刪除,在台灣他的言論自由受到保障。他也不擔心買的房子70年後會發生什麼事,因為是永久持有,他甚至可把房子連同土地,傳給他的子子孫孫。他也不擔心房子會被強拆,因為法律會保護他的一切。

若遇到冤屈,他可以找記者,也可以找民意代表將冤情訴諸大眾。在台灣,雖然看到的都是不和諧的新聞,但他知道這些新聞會促進台灣進步。他更習慣看到新聞媒體對著政府的弊案窮追猛打,因為有盡責的媒體把關,人民更可以發揮選票的力量。

雖然他的食品含有塑化劑等毒物,但他的政府處理態度,可以讓他相信以後不會再吃到。他的政府官員,會因為被媒體批評官舍浪費太多電,向全民道歉,而不會聽到官員霸氣地向記者咆哮說:「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因為他知道,他可以4年後把票投給另外一位候選人。

他從小被教導對人要有禮貌,所以他習慣對別人說「謝謝」,當然對方也會很自然地回「不客氣」,「請」與「對不起」更常常掛在他嘴邊。

他習慣生活在一個可以跟政府與社會溝通的地方。當對政府不滿時,可以上街表達他的想法。也學會包容其他人的想法,雖然他不是同性戀,但每年的同性戀遊行,他可以去支持。

可以看他想看的書和電影、出版著作,不會有人事先檢查,不會看到刪節的版本。

他可以自由地連上網站,不會看到「Error 404 file not found(網頁不存在)」,搜索資料時也不會出現「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

當然,絕對可以列舉出一堆台灣社會的「不好」,如台灣的民主還有很大的民粹成分,台灣媒體的新聞品質有待加強,台灣社會離西方的公民社會還有一段路要走,說不完的缺點。但台灣人很清楚,民主制度下的公民社會有自我調適的能力,我們都相信只要沒有外力刻意改變我們,台灣社會會越來越好。

所以與其說,台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還不如說台灣人不認同中國的生活,他們已經習慣了在台灣的生活方式,並且深深愛上這樣的生活,這就是台灣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原因。當然,他們也希望海峽對岸的人民也能跟他們過一樣好的生活。

他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說到這裡,是否解答了你心中的疑惑?

(〈為什麼台灣人「現在」不認同「中國」呢?──試圖以台灣的觀點回答〉六之六,本系列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12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12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人在大陆》别急着恐吓自己  
2012/03/09 | 叶志辉/台北市

在脸书上看到一个影片“竞争全球菁英,上海年轻白领很拚!”,依照影片的内容,想想在上海还有立足之地吗?

我同意年轻人应有追求成功的渴望,以及认知世界上比你高竿的人太多了。确实,地球村时代来临,面对的环境与竞争来自全世界,千万不要再用岛国心态看世界,那真的很危险。

然而,我也要反驳这则报导。整个抽样方式与样本数不能够概括所谓的“上海白领”。虽然不可否认我在上海这些年,见识过许多优秀有冲劲的人才,但那仍是整个人力市场中约前10%的人,遭遇到更多的是还没有太多本事,却很敢喊薪水的佣佣之辈。

过去几年有太多朋友到上海,他们有很多是来自台湾的名校、海归菁英,问他们为什么来?往往告诉我:“中国将是世界的中心舞台,想来这里找机会”。不否认中国的地位、上海的地位在世界举足轻重。但是,挤到舞台的中心来,就一定是个角儿吗?

我忍不住提醒,不要因为媒体的过度报导与恐吓就往中国挤,关键还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与生涯规画,是否在中国能有更好的发挥,这点都不愿意思考却盲目中国热,我不认为你会是什么人才。

“恐慌是一种行销手段”。影片中提到的那些英语教学机构,他们看重的正是中国年轻人对于自我实力不足的恐慌。我也在上海参加过英语、室内设计的课程,但是目的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室内设计开课的第一天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要来学室内设计?”大家的答案都是“因为考了证照起薪会比较高”、“听说室内设计师薪水好”,我作为班上唯一的台湾人,我的目的却是“我不想我的家让别人来设计”,真的纯粹为了兴趣而学。

况且社会上还有很多放下百万年薪工作摆摊、自创品牌等等,这些有勇气走自己路的人,难道就没有竞争力吗?当人生塞满了这些为工作而学的东西,有时候是个悲剧。

我完全认可大家都应该保持前进的动力,但是不必太被媒体左右而恐慌,认清自己的价值与热情的方向才是重点,仅是为五斗米折腰,太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3-2012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人在台湾》不怕人的麻雀  
2012/03/10 | 徐旭/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陆生

时常骑脚踏车飞奔在台大校园,匆忙之际,有时候来个急刹车:一个胖嘟嘟的鸽子,视若无人地在路上晃悠,差点成为车轮阴魂。

暗想:“这欺人的鸽子得瑟(得意)的样子。”

我童年在农村度过,后来搬到城市。农村记忆中,鸟,尤其是灰不溜秋的麻雀是日常所见。即使搬到城市,也常常看见树上挂着十来只麻雀。不过,听老人家说,麻雀很怕人,往往人还没走近,就已经鸟散了。

但是,原来麻雀不是天生怕人。在台湾生活了半年,发现两岸的麻雀还长着不同的“性格”。在台大里面,成群的麻雀经常聚集在人多的地方,如餐厅、图书馆前,甚至人至而不散。但坦白说这些麻雀长得不怎么样,棕黄色羽毛,并不惹人喜爱。

怎么麻雀为什么会对人有不同的态度呢?这是很有趣的问题。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只能透过行动来建立,因此有时候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得更难,毕竟人与人还可以透过语言沟通化解矛盾,促进感情。

鸟和人类和平相处应该也有几千年了吧。但也许是人与动物的信任感一旦被破坏,就像基因印刻一样,难以改变。我想到中国大陆在上世纪50年代,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驱赶麻雀,“除四害”。聪明的人民发明各种今天看来不可理喻的办法:敲锣击鼓让麻雀无法降落休息而累死,组织小朋友在田里“埋伏”驱赶麻雀等等。一段时间后,麻雀从此变成害怕人类,至少在大陆是这样的。

当然,这种动员全民赶鸟的光景早已没有。大家现在都谈爱鸟护鸟了。只是,如今我在城市居住,鸟的数量很少。因为城市太寂寞了,没有大树、没有夥伴,连鸟儿都不想光顾。偶尔在城市生态区里看见一只白鹭飞过,那优雅的飞翔让城市的孩子们引起美好的遐想。

我就觉得现在城市的孩子活得真不幸福,因为我童年的时候,家里的屋檐还住着两窝燕子,春去春来,俨然成为家族一份子。

人与鸟如此,人与人之间何不亦然!在剧烈变迁的社会,人如草芥,非常缺乏安全感。年轻人背负高房价,医疗保障短缺,教育资源不平均的压力,生活在所谓的大城市,每天都要挤沙丁鱼式地赶地铁、挤公交。人与人之间在公共资源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进行激烈竞争,也难免产生摩擦、算计。彼此间的信任,就这样一点点地磨灭。

于是,在校园里面看着人至而不散的小精灵们,旁若无人地在散步、觅食,我总认为是一种难得的光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0-3-2012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人看大陆》杭州今昔游  
2012/03/10 | 千里/桃园县

漫长的两天一夜,我在广州至杭州的火车上,经过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四省,绕了一大圈,终于到达杭州,辛苦奔波就为了欣赏西湖美景。

出火车站坐上三轮车,一会儿就看到高大的行道树和一片水汪汪,在路灯映照下闪烁着光芒,真美啊!没想到火车站离西湖这么近!在这初夏的夜晚,夜色朦胧,我以为看到的是西湖,这是1993年我第一次到杭州,竟然将美丽的河水当成西湖水。

问了才知道,我看到的是沙河,不是西湖,接下来的50天,我每天都沿着沙河走,堤边花木扶疏,草色如茵,美丽的河堤公园赏心悦目;对岸是火车沿河前行,我和火车与河水并行前进,感觉像另类铁人竞赛。

河水流入不远处的钱塘江,火车南行往广州,而我向右转到解放路再直行30分钟到西湖,这是我每天的健行路程,也为日后登庐山锻炼腿力。

往西湖的路上还会经过东河和中河,这两条河比沙河更美丽,尤其是古色古香的桥梁更具特色,每座桥造型都不同,漫步其间顿生思古幽情;杭州的河是亲近人的,河水就在脚边,民众随时可以往下走个一两步台阶,蹲到河边洗手或观赏花草。

2011年我走的是另一条路线,由武林门码头沿运河边小径往东或往北走,晴天走,雨天撑伞也走,经过各式各样木桥和水泥桥,路边公厕很多,其中公厕隔间以玻璃镶崁,洗手间有仿古梳妆台,哺乳室有婴儿床大小的摇篮,设计贴心,进门处假山喷水造景,两三张椅子闲坐,不愧五星级。

这条路线是最安全的,因为运河交通相当忙碌,观光游客及送煤运货船只穿梭往返,河边设有河堤保护行人安全,不像西湖因为没有堤,不小心会掉落湖水,10月长假就发生游客掉落西湖被美国女游客救起,中国游客为何没人及时见义勇为?是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3-2012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人在台湾》他乡遇故知  
2012/03/12 | 缪黄佳/南京.新加坡英华初级学院华文教师

生长在江浙,从小就吃小笼包,这一道菜色明明白白就属于我们江南传统小吃。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台湾的鼎泰丰却“毫不留情”地抢走了江南小笼包的风头,虽然价格一点也不便宜,但不管是百货公司地下美食街的分号,还是永康街、信义路的店面,似乎永远都是大排长龙,弄得小笼包倒像成了台湾特有的小吃一样。

到台北的头两个月,我却一直没有去尝,一来是懒得去排队,二来更担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种例子可不少见,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的南翔馒头,西安的贾三灌汤包,都是名声在外,价格越来越高得离谱,真正一吃,也都平平。鼎泰丰,会不会又是一个“不吃后悔,吃了更后悔”的地方呢?

后来正好有朋友来台湾,只待几天,标准的观光客行程,当然说什么也要去鼎泰丰这样的地标踩点。在信义路背后的巷子里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终于进店后,也只是有一张课桌般大小的容身之地,两边用餐的客人就像是跟你同桌似的。也难怪,东区加名店,寸土寸金,看看外面等着的人龙,能坐下来就该感谢上天啦。人多,自然喧哗,热闹得简直跟东门市场差不多,要想聊天讲话,两个人都必须伸长脖子把头凑近才行。

点了招牌的小笼包,上桌来好生可爱。这就是传说中颗颗“馅料1 6克,皮打18摺”的小笼包?虽秤不了,但数了摺子还真没少。其实第一眼的眼缘是好的,蒸笼的竹片那么干净,垫着一层濡湿的纱布也是雪白。大陆的小笼包通常济济一堂,夹起来永远要捏着一把汗,生怕戳破了皮,精华的卤汁可就浪费啦。鼎泰丰的小包子却是各安其位,互不相干,遥相呼应,夹破的风险顿时小很多。看那小小的一团团,白白净净的各自分坐在蒸笼里,真是我见犹怜,干嘛要让这么娇小的它们去承载那重得吓死人的名头呢?

其实味道也并不能算惊艳,不过也不令人失望就是了。加上“去过台湾最有名小笼包店”的满足感,大致足以平衡排队和用餐环境的失分吧。后来又有朋友来台北,特意起了个大早陪他去永康店,终于不用排队,代价就是一大早就吃油腻的肉团团。事实是,小笼包依旧,反倒是颗粒分明的蛋炒饭和细腻绵密的芋泥小包更让我印象深刻呢。

到了新加坡工作,发现居然也有鼎泰丰时,还真有别样的心情。虽然台湾的鼎泰丰对我来说,不能算乡愁,但它毕竟牵着我那段台湾生活,让我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欣喜。可是我很快发现,怎么丁点大一个国家,走到哪个shopping mall都会看到鼎泰丰?怎么同样的招牌,却不再是那个人气偶像,而似乎就是一间平易的品牌连锁店,没有排队的阵仗惊人,而总是不空不满,从不见人排队?

听说这里的小笼包卖得比台北还贵,6颗一笼,跟台北的10颗差不多价。不过,不用嘈杂如市场,不用打仗般匆忙,这份悠闲心情,大概也算进帐单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3-2012 07: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 《台湾人看大陆》一帖無端消失,故放於此處~


《台湾人看大陆》凉皮子消暑 风味极佳  
2012/03/12 | 王新伟/新北市

南方以米食为主,而在北方则以面食居多,所以到了大陆北方的一些地方,你如果问对方:“吃了没?”他会以为你问他吃的是什么面食。因为如果他吃的是米食,他会说:“我吃米饭。”在饭前面加一个“米”字,可见他们所谓的吃饭,面食才是主要的。

来到大陆西北如陕西、甘肃、新疆,才发现当地的的代表性小吃都以面食为主,像是烧壳子、拉条面、砂锅面、搓鱼面、臊子面、炮仗面、糊锅面筋等,所以菜单上很难看到扬州炒饭、虾仁炒饭这类的米食。

但入乡随俗,能这样大过面食之瘾,对我们这些以“呷米”为主的台湾人来说,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味觉体验呢。

最让我回味不已的是“凉皮子”,它是一种很特别的面食,面皮色泽晶莹、滑嫩爽口,是夏天消暑开胃的小吃。

做“凉皮子”的过程有些复杂,要先把面粉加水揉成面团,然后在清水中反覆搓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当洗出来的淀粉沉淀在盆底之后,便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少许小苏打粉,调成糊状,倒入轻薄的平底圆盘中,放入笼屉中隔水加热,蒸几分钟即熟。蒸好的面皮看起来有些厚,但Q弹十足,掉在地上也不会断裂。虽然有点像台湾的润饼皮,但润饼皮不过是在热锅上干烙的薄薄一层饼皮而已。

将放凉的“凉皮子”切成条状,加入适量的酱油、香醋、蒜汁、盐、芝麻香油、花椒油,还有香菜、小黄瓜丝和红辣椒调拌,一道香辣四溢、美味可口的“凉皮子”就做好了,入口细腻润滑,麻辣爽口,是一种非常具有当地特色、风味极佳的小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3-2012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bloli 于 12-3-2012 07:26 PM 编辑





《大陆人在台湾》感受不可思议的宗教力量  
2012/03/11 | 邵冬/浙江杭州.现居台中市

中共制订的《宪法》条文中,国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各地庙宇破坏严重,百姓的信仰也深受影响,改革开放后,许多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寺庙得到修复重建,但是大多数散落在民间自发建造的小寺小庙,都已消失。

共产党是无神论者,解放后在共产党教育下,包括我在内,大都不信神明的存在,对于宗教所建构的天堂、净土,也不相信,但来台3 年多,我感受到宗教不可轻忽的力量。

新闻报导有位先生失业为脱困境,他进庙宇偷功德箱中的钱,次日庙公向派出所报案,因没有摄像装置,很难破案。一年多后,该庙收到一信封,装了厚厚一叠纸钞,附有一信说:一年前因走投无路,拿了功德箱中的钱,度过了难关,事后想想这是神明的钱,很不应该,后来攒了钱,现在如数归还,多余部分算是自己捐的香油钱,内心非常感激神明帮助等等。态度诚实,令人感动。这段公案的结局颇具戏剧性,与其说法律在起作用,不如说是宗教的力量。

向神明借钱

台湾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方便民众顶礼膜拜的寺庙,随处可见。台湾有句俗谚:“三月疯妈祖”,这“疯”字表示信徒对妈祖的狂热和崇拜,所以每年妈祖诞辰都很热闹,民众抬着神轿,信徒为求妈祖赐福,纷纷卧倒,让抬着妈祖神像的大轿从自己身上越过,看到信徒对神明的那份认真、虔诚,真让我这个无神论者感动。

每到过年,不少庙宇向善男信女发红包,钱虽不多,大家视为讨个吉利。有的庙宇还发放贷款,无需担保,登记即可,我问太太:“不还怎么办?”太太说:“不会的,你想啊,这是向神明借钱,怎么可以骗呢?”电视台报导时说,发放贷款的寺庙,一年后还回来的钱远比借出去的多。想想也对,商人手中有了神明的钱,信心增强十倍百倍,怎能不努力攒钱?攒了钱,又怎能不感激不加倍归还!

有拜有灵验

宗教的力量在我们家,可说既殊胜,又“难得”,殊胜之因,是妻子从一个研究宗教的学者,成为一心向佛的信徒;“难得”之果,是她每经寺庙、墓地或特殊地点,就打哈欠。

但她每经过某大学的某栋大楼也总哈欠不止,此处又不是墓地,为何如此?太太说这大楼曾有6、7个人跳楼,打哈欠的原因是“好兄弟”(亡魂)环伺在侧。我不认同,觉得是心理作用,可是又不像是在作假,令人纳闷。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大声说:“别欺负一个弱女子,有本事冲我来!”妻子立刻阻止我,说:“别这样,不要惹怒他们,你要帮我,就和我一起念阿弥陀佛!”我就默默地念,直到远离大楼,哈欠才止。打哈欠究竟是何原因?可惜找不到答案,太太的学生介绍可以去埔里人乘寺,有位法师肯为信徒解答疑难。

该寺座落在一山坳里,入口处的牌坊高大,主建筑大雄宝殿壮观,但环境与建筑及配套设施不大协调,看上去有点零乱,似乎未经统一规画,所有的建筑物不是一气呵成,风格先后不一,妻子每每指正我:“不要用你们共产党拚观光的‘版本’来苛求,台湾的寺院大都是老百姓捐助所建,财力远远不及你们大陆政府!”

约11点,有一和尚来到凉亭,为早早等候的善男信女解答疑难,我坐在一旁观望,问答皆用闽南语,我是半句也听不懂,和尚态度随和,笑眯眯有问必答,很有耐心。问答完毕,和尚邀请大家在寺里用餐,餐厅很大,采自助餐形式,男女分桌进食,菜非常多,味道很好,各取所需,餐后还有时鲜水果供应,因为不收钱,我不好意思放开肚皮吃。

回台中后,太太每次走到那栋大楼附近,就边走边默念经,果然灵验,不再一路哈欠,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无法解释其中奥妙。

宗教非鸦片

对比两地,觉得两岸的出家人,虽然都信佛,普渡众生的方式却不大一样,我住杭州多年,从未听说有一个寺庙定时定点为信徒答疑,更没听说有可以免费吃斋饭的寺庙,我觉得台湾的寺庙更贴近民众,真正做到广结善缘。

从外表看,大陆的寺庙比较高大,台湾的寺庙规模较小;大陆释、道、儒的寺庙,其宫院多分开;台湾的寺庙不是这样,许多道教的宫殿里有观世音菩萨,日月潭的文武庙让孔子、关羽、岳飞三人同居一堂,这样的安排,是否合适?各路神明会不会有意见?

台湾人很崇敬关羽,商店常见关羽神龛,商人奉他为财神,但关羽怎会是财神呢?我有些不解。台湾人的祖先,告别亲人,从大陆飘洋过海移民台湾,开垦土地,何其艰辛,移民间的团结互助,何其重要,为求生活的安定,他们奉祀关圣帝;为求航海平安,他们供奉妈祖娘娘。

人们总是按自身的需求塑造神明,再跪倒在神明面前,寻求保护,纵观世上一切宗教无不如此。马克思说:“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以前我认同这观点,到台湾后,观察台湾居民的宗教生活,我改变了观点,我认为宗教在心理上庇佑信徒,对未来产生希望;在伦理道德上,对世人心存善念。

我认为宗教不是鸦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12 05: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人看台湾》低音量的社会  
2012/03/13 | 许光明/上海

对我来说,台湾之行最深刻的体验,就是台湾人在公共场合体现出来的谦让与礼貌;周遭环境如手术室般的整洁;所有用具用品的材料之扎实、做工之精良。一句话,就是其文明程度。

之前我在美国和香港各生活过两年,在新加坡也旅游过。在我看来,香港、新加坡、台湾这3个华人社会的文明水准,与美国相比,可谓虽不中,不远矣。作为外人,在这3个华人社会的公共场合所见到的人们的举止做派,其循规蹈矩,温恭谦让之处,皆相似也。真是:幸福的社会家家相似,不幸的社会各有各的不幸!

台湾社会上下对礼貌的看重,在我看来,是中国大陆目前无法模仿,无法学习的。因为台湾人就好像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周遭环境更为敏感的人群,是一个与中国大陆人有着不同生理与心理素质的人种。敏感的人种,好像各感官相对发达一点。在公共场合,人们说话的音量,首先就低得多,怕打扰到他人,同时自己也消停些。

还在浦东机场排队办理登机手续时,队伍中大部分是台湾客人。人人温顺地排着队,不声不响地。我突然咳嗽了一声,我前面是一位老者,明显有点不适。我咳嗽忘了捂着嘴了!在台北,地铁(捷运)里乘客的说话声都很小很小,每个人都意识到身边他人的存在。最绝的是,爱打手机的女孩们,有本事把手机放在嘴跟前通话,但其音量可调低到身边人根本听不到的程度,这跟我在香港见到的情形一模一样。

说话音量低,马上可以让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体现出来。我住的是一个小酒店,地处市区中的一个寻常巷陌。早上去酒店的小餐厅吃早饭。进门跟柜台后面服务员打招呼,她压低嗓子问我吃什么喝什么,房间里他人根本听不到。我也立即用同样的音量告诉他,小小的餐厅里,正在吃饭看报的人,其“清听”可以根本不受打扰。坐高铁去了一次台南,高铁上,也有女列车员推着小车买吃的,只听小姐一路走一路轻声问两边要不要吃的。如你正埋头读书沉思或睡觉,那音只是轻飘入耳,绝不像大陆列车上推小食品车的列车员叫得那样响!这些一线服务人员的素质与训练,真是不可小觑!

台湾人对公共场合说话声音量的在乎,好像更在香港和新加坡之上。在故宫大堂里,好几处专门立有牌子,上书“轻声细语”,更有工作人员手举写有轻声细语4字的牌子,看见有旅游团队大声说话,就跑过去冲着他们扬扬手中的牌子,想必他们是在接待大陆旅游团后想出的办法!而在地铁车厢的广告位上,高铁座位上,均可见到要客人把手机放震动或轻声讲电话的告示。

这样,在一个低音量的社会薰陶了一周,回到浦东机场陡然听见两工作人员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说话,当时着实吃了一惊。

从台北飞回浦东机场,排队等待入境。有一度排在我前面的队伍朝前移动一两步,而我原地未动,想让队伍稍稍宽松一些,就发现后面的那位明显不耐烦,硬要朝前面挤。他不习惯排队可以排得松松跨跨,非得要一个贴着一个那样排着,十足的中国大陆式排队法。到了取行李处,又突然听见两个机场工作人员离着十几米远互相大声吆喝,全然不顾身边的乘客。

唉,真是回家了,我叹了口气,过去几天来的平静、沉稳的心境渐被熟悉的焦躁、生气代替;同时有点好奇:台湾7日,怎么就这么快让我忘了自己原来每天面对的生活环境!怎么这么快就让我对身边环境这么留意?大陆的生活环境,原是不允许人们这么敏感的呀!(〈敏感的台人〉二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12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人看大陆》地下车站待改善  
2012/03/13 | 凌奎/台北市

中国大陆广东珠海市拱北关歧关车站,多年来就设在口岸市场地下二层,从上层往下行走至阶梯处,看到顶端壁上之“歧关车站”红底金色4个字,晦暗无精神,不引人注目。令我质疑为什么不使用明亮灯箱?不另加“售票处”3字以及一个箭头指向的记号?

地下层众多车辆呼啸而过,让人怵目惊心。光线不足时一些骗徒就躲藏在小走道上伺机诓骗外来客跟随他们到另一端搭车,并要求先付钱,一旦钱到手便藉故开溜。

全大陆也很少类似这种将公路车站摆在地下阴暗且闷热的楼层者,为避免此类欺诈事件滋生,建议可以将车站迁移至关口右侧之信禾站,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些作奸犯科的恶人狡计也较难得逞。或可辅以在两侧增设监视器全天录影,一有可疑之人正在行骗时,马上派员警上前关切;也可在站前通道两侧分配配带识别证工作人员站岗导引乘客入站买票。只要稍微加强服务管理方式,就可保护同胞安全搭车。

若能釜底抽薪在关闸左右侧兴建一座美观又坚固的长途汽车站,方便旅客集中上下车,也能让阳光吓走不法之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12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12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人看台湾》到处放得下平静的书桌  
2012/03/14 | 〈敏感的台人〉二之二,本系列完)(许光明/上海

敏感的人,到了公共场合的另外一个特别表现就是互相之间的空间留得较大,比起中国大陆,台湾人的空间感实在大了点。人与人都不愿挨得太近。

在台湾排队时,人与人之间离得恨不能有三尺远。几乎可以根据对方给你的空间尺寸,来判定这人来自台湾还是大陆。从地铁(捷运)上扶梯时,人流从各方涌到入口处,这时,你会发现人人都在意着他人,如有人要先行,就会站住让他先行。若你的速度没有放慢,从其他方向过来的人就停住脚步,让你先上。同理,在任何排成队的行列中,如你因任何事放慢脚步或突然停下来,后面整个队伍也就会停下来静静地等着你再朝前走,不会有人催你。当然除了大陆游客!

有规矩可循

对他人空间的尊重,是在有规矩可循下,才不至于打乱彼此的空间。所以,台湾地铁月台上的排队线,画得非常慎重其事,超过香港和新加坡。(在大陆,北京地铁月台上前几年开始画上了线,让大家的行动有所依据,但其简陋马虎得出奇,上海有像点样了,但要到香港,才真正专业起来。)

不止是地铁,举凡人群聚集处如电影院、车站售票处等处,台湾用来管理人流的设施和设计,都极尽专业之能事,显示了对人际空间的高度重视。而人们对这些指导行为的规范的尊重,也几乎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在台北的有些地铁站里,月台上的车门停靠位置处画的线,是几条长长的斜线,于是你可以看到所有上车的人们都规规矩矩地沿着斜线排成数行。

以客气为主

说到对公共场合各项规章的尊重,在台湾,我认为最典型的就是地铁上的“博爱座”了,这“博爱座”就是大陆上地铁里的“老弱病残孕”座位。每节车厢里都有,座位的颜色与其他座位是区别开来的。我与太太一开始上地铁,对这个博爱座没特别关注,有时我们看没人,还坐坐。

后来跟一位台湾女士聊天中,我提到台湾人的礼貌,她表示同意,并以博爱座为例说,台湾地铁里的博爱座就是留给有需要的人坐的,一般人不会去坐,学生如有人坐上去,还会被同学们笑。后来再坐地铁,果然每次都发现一般人绝不去坐博爱座,即使其他座位都满了也不坐。他们就神态自然地站在空的“博爱座”前!

敏感的人相互之间以客气为主,与粗放人之间以豪放为主正相反。台湾人之间的客气程度,可能在大陆人看来几乎到了过分的程度。我在小酒店(饭店)里每天吃早饭的餐厅,就是一个观察台人的场合。

记得第一天我去吃早饭,坐下来后,看见前面隔着几张桌子坐着一位胖胖的老妇人。她吃完后,我发现她站起来把桌子上碗筷收拾好,还用纸仔细把桌子擦干净,再端回给服务小姐那儿,她跟服务小姐还聊了几句,我隐约听到老妇人提到“台中的天气”。不一会,我见到服务小姐挽起老妇的手,推开餐厅门出去,经过一个过道,又帮着推开酒店的大堂门,把老妇送进去,才自己折回餐厅来。

还是在这个早晨不少旅客就餐的餐厅里,我可以深深体会到台湾人际之间那种低调而又和谐的氛围。大部分客人进门来,找到一张空桌便走过去坐下,他们不会先站在门口,手指指指戳戳先讨论一下到底坐哪儿好!落座后,从来也没见过有人隔着桌子叫服务人员到自己这边来,因为服务人员迟早会过去的。另外,如真有事要找服务人员,你一扬手,他们就看见了,何必要高喝一声,让餐厅所有的人都回过头来看你!这是敏感的人做不出来的举动!

吃饭时,他们在一起也没多少话,因为很安静的地方,你说什么,邻桌全听得见,结果人人都是埋头吃饭。也避免与坐在对面的人面面相觑。连北京来的一对青年男女,也彷佛受到感染,两人光吃不说,这跟他们在大陆的行为一定是两样的吧!

耳不闻杂声

每天早上,在我住的酒店边吃早饭边读报纸,一般我会待到早上1 0点多钟,从来没觉得受到任何干扰,连服务人员清理桌子也从没多大动静,至于扫地,似乎有客人在就不扫。那种在上海、在大陆各处找不到但在海外发达地区习见的平静的,沉思的感受又降临了。低头读报,抬头思索,俯仰自得,眼不见俗人,耳不闻杂声,台湾真是到处可以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啊!

后来有机会在街上跟路人聊天,一位老者说,在台湾,大约是196 0年代吧,一位美国人给《中央日报》写信,抱怨台湾人坐公共汽车不排队,此信一刊,引起台人重视,毕竟是外国人的批评,刺激不可谓小。于是有大学的学生发起“自觉”运动,以后风气逐渐好转。几年前,在上海也听一位美国记者说到他的1980后中国助理要加强自觉!在外人看来,中国人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而台人现在的自觉,在我看来,已远超邻近地区,直追欧美,可见,这意识,也是可以培养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12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3-2012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種標題真的是只有大陸人才取得出來啊,老是覺得別人瞧不起他們...
不過這位仁兄的文字,還真是充滿了大陸本位主義與錯誤的刻板印象,還是多聚焦於世界,而非單單大陸與台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3-2012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應該罵得很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3-2012 08: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人看台湾》礼仪之邦  
2012/03/17 | 方伟华/广东中山市

我的手机上有这样一条讯息:“敬悉,谨遵台命!”这是台湾的刘祯国老先生发给我的,短短的6个字,让我有穿越历史之感,彷佛在感受民国时期文人雅士之间的谦谦礼让,原本停留在记忆中的文字不经意间来到我的社交中,让我好奇,甚至有些感动,这也许这是传统文化魅力所至吧!

去年年底,我与刘老先生在一个叫愚墨斋的书画室相识,初次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刘老先生时已60有2了,我们每次聚在一起,都是品茶道、论收藏、谈书画,不谈金钱世俗之物,其乐融融,颇有闲云野鹤之意,正可谓清茶之交淡如水,一杯清茶可品人。

同我认识的许多台湾人一样,刘老先生与人交谈,脸上总是带着微微笑意,论事论物,四经五书等儒家经典名句取之即来,谈起艺术美,名家名言更是侃侃而来,“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还在于心与物的沟通与创造。”刘老先生谈吐不俗,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像他这样的年龄,居然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铭记在心,真是令我惭愧不已。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产生的一种儒雅之风、文秀之气。

台湾正是有许许多多像刘老先生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身体力行、在不知不觉中传承、推广中华的传统文化,使得今日的台湾仍有一股浓浓的民国之风。

许多到过台湾的朋友告诉我:台湾真是礼仪之邦!他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居家持物长幼有序,我也得知台湾各级学校的共同校训是“礼、义、廉、耻”,这一古训已经成为台湾人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可以说传统文化在台湾无所不在,传统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台湾人,这便是早期国民党政府在台推行的儒家文化治台,以及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成功之处。

但传统文化并没有禁锢台湾的创新精神、竞争和开放思想,台湾的小吃不就是如此吗!原来名不经传的传统小吃如今已成为台湾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再以台北为例,这座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最出色的地方不是市容市貌,而是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我记得大陆学者钱文忠说过,台湾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更完善一些,这不是没道理的。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流行中传承,如果说中国大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理论基础,那么台湾就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大舞台。我希望有天也能去台湾亲身感受,去寻找消失在记忆中的传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3-2012 08: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人在大陆》两岸幼儿教育风格相异  
2012/03/17 | 紫琳/新北市

因为往来台湾与大陆两地,我的孩子分别接受了两岸的教育,也感受到两地幼儿教育的异同。

大陆的幼稚园都是独立的校园,整体范围比台湾的要宽敞,无论是教室、活动范围及午睡的地方都有固定的场地;台湾由于土地稀少,很多公立幼稚园都附设在中学或小学里面,教室同时也是午睡的地方。在教材方面,台湾的幼稚园除了图书及玩具比大陆的丰富以外,还有许多生活教育用的工具如剪刀、胶水等等,老师们办公也在教室里,教室显得非常拥挤。

两岸在师资方面的共同点就是教师基本上是年轻女性,对待孩子都有爱心、耐心、细心的特点,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育方法上,大陆比较注重书本及礼仪教育、智力方面的问答,上课气氛活跃,孩子们非常积极举手抢着发言,而更多的是唱歌跳舞画画;而台湾的幼稚教育除了书本礼仪以外更多的是生活常识、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每到一个节日就让孩子们做与节日有关的东西:比如母亲节就让孩子们裱装小镜框及礼盒,里面放上与妈妈的合照;中秋节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月饼与家人分享;万圣节表演孩子们自己喜欢的造型;耶诞节“造”不同风格的糖果屋,有空的父母长辈都可参与其中,其乐融融。

台湾幼稚园的孩子平时的生活学习,都被老师及志工家长拍下来放到专页网站供家长们欣赏,家长也藉由照片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大陆幼稚园因为家长参与的比较少,也没有照片提供资讯,孩子在校情况瞭解到的会比较少。

两岸学校都有给幼儿提供户外教育,让孩子瞭解野外的环境及简单的农业劳动,如采茶、挖地瓜、参观动物等。但两岸不同是,大陆幼儿每天早上第一课是体操,上课前先活动一下身体;台湾幼儿每天一早或读经、或讲故事、或自由活动。

而最大的不同是美劳展示,台湾幼稚园会把每个幼儿的手工制品及他们的画“原装”展示,充满浓浓的“幼儿味”;而大陆幼稚园主要展示他们的画作,但这些画作都是经过老师改装的,有些是老师先画好基本型,由老师指导画画好的孩子涂上颜色,再贴在大大的看板上,在某些定特期间或活动,展开供家长们欣赏!乍看之下会觉得孩子们画得好好,但其实并不是孩子的真实水准,完全是形式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12 08: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社评》见证两岸文化冲击与融合  
2012/03/18 | 旺报

第二届《旺报》两岸征文奖于昨天举行颁奖典礼,来自台湾和大陆的得奖作品,均呈现了在两岸大交流的背景之下,两岸人民经由互动,在对相互社会与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次瞭解后,进一步反思大中华文化的成果,可以说是两岸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的见证。

2010年1月17日,本报正式推出“两岸征文”版,该版以“台湾人看大陆”和“大陆人看台湾”两大视角,公开向两岸读者征稿,希望透过两岸读者的亲身体验,分享彼此对对岸的观察,两岸读者可以透过这种最直接的经验分享,让大家看到自身与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不但增进相互认识,更进而能学习对方的长处。

第一年的两岸征文,是在两岸社会隔绝已久的背景下,因此,《旺报》期待藉此消除两岸的隔膜,扬弃对彼此的偏见。而随着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以及台湾媒体尤其是以“台湾首份专业的两岸报”定位的《旺报》对大陆的深度报导,台湾民众对大陆有了更广泛的认知,而大陆民众因来台旅游及自由行的扩大而对台湾有了最直接的感受,两岸的隔膜与偏见或许还未完全消失,但两岸民众更切身的体会是彼此的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因此,《旺报》“两岸征文”版与时俱进,在第二年增加“大陆人在台湾”、“台湾人在大陆”栏目,期在对岸生活、工作的“两岸人”投稿,写下深度的文化冲击与融合。第二届两岸征文奖的获奖作品,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时代潮流。

大陆首奖得主毛羽先生的〈台湾!台湾!〉,不仅仅从表面描写台湾,而是深入地瞭解台湾的内在,写出极具内涵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台湾和大陆所面对的问题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把细节问题处理得妥帖舒适,却在面对宏大尺度的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优秀奖得主肖锋在〈台湾人这么说这么做〉写道:“在台湾找中国,你能感悟到一种久违了的温馨。我们与他们,似曾相识又彼此陌生…台湾最值得你推荐的是什么?导游说是人情和文化。真准,此两物大陆最缺。”这两篇大陆作者的文章,恰好体现两种视角是,一个从大陆角度思考台湾,台湾欠缺的是什么,另一篇则是从台湾文化看大陆,大陆缺少的又是什么。而这两种视角的背后,相同的逻辑是,站在台湾的土地上,透过对台湾文化的观察,思考大中华文化。

毛羽及肖锋两位得奖者,可说是得益于陆客来台自由行的启动,由于能够在台湾“自由行动”而有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而近两年来,随着大陆游客来台旅游人数的急遽攀升,除了高知分子,也有一部分大陆平民有机会前来梦寐以求的台湾一游,台湾首奖作品〈轿夫老曹的宝岛之旅〉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透过对老曹宝岛之旅过程中所遭遇的令人心酸待遇的叙述,作者孙苇萍思考的是,大陆由于人口众多、文化水平及人民的素质修养在缓慢的进步当中,而台湾人应具备怎样的待客之道?这也正是由两岸交流的扩大与深入而引发的文化冲击和思考。

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在“两岸征文”进入第三个年头,读者投稿的内容更加富有内涵与深度,台湾读者的投稿更多地从正面角度来思考大陆现象,而台湾的民主与人文,甚至是历史观和价值观,包括生活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陆作者。期盼读者继续参与《旺报》两岸征文,书写两岸的民间叙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9-2024 12:12 AM , Processed in 0.22917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