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725|回复: 54

何为十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9-2007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法的生命論是以十界論為基礎,其中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界及天界稱為六道,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及佛界稱為四聖。

  所謂「十界」是將我們的生命境涯分成十種境界。

  大聖人曾說:「當有人問及地獄和佛究竟在哪裡呢。有些經文說(地獄)是在地下,亦有些經文說(佛)是在西方等地方。但詳細探求便可見在於我們五尺之身內。」(〈十字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一四九一頁)

  指出地獄界和佛界,不是在地下或西方極樂世界等地方,而是在自身的生命當中。因為生命已經具備有十界,故此,就算現在自己陷入地獄的痛苦生命,但也可以變革成為佛界大歡喜的生命。這樣的以《法華經》為基礎的十界論,成為境涯革命的原理。

  在御書〈觀心本尊抄〉中也有簡單地逐一加以說明的文句,現一起就六道與四聖來解釋一下。
  • 地狱界
  • 饿鬼界
  • 畜生界
  • 修罗界
  • 人界
  • 天界
  • 声闻界
  • 缘觉界
  • 菩萨界
  • 佛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狱界

「瞋怒就是地獄」(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地獄的「地」是最低的意思,而「獄」是被束縛、不自由的意思。被破壞性的衝動所支配,不單使自己,甚至連其他人和事物也陷於破滅的生命狀態,連續不斷地處於毫無喜悅、歡樂和希望,逃也逃不掉的悲慘苦惱之中,而且還處於無奈的絕望淵底的境涯。

  被病痛、貧窮、家庭不和,以至被公害、戰爭等筆墨難以形容等苦惱所困擾的情況,可以說是地獄的真實寫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餓鬼界

「貪婪就是餓鬼」(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被利己的欲望所支配,對於財富、名聲、快樂都貪得無厭,毫不滿足的生命狀態。

  當然,欲望這東西亦有善惡兩方面。就如食欲。實際上,如果人沒有了欲望,便不可以生存。另一方面,欲望也是令人進步、向上的原動力。

  但是,身處餓鬼界時,欲望卻不能朝著創造的方向,令人成為了欲望的奴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畜生界

  「愚癡就是畜生」(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畜生本來是指人以外的動物,它的特徵是隨著一己的欲望和本能來行動,失去了規控自己的智慧的生命狀態。而且,對於弱者就顯得尊大,面對強者就會逃避或顯得卑躬屈膝。

  大聖人說:「畜生的心是欺弱畏強的。」(〈佐渡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九五七頁)忘記了身為人的良心,以弱肉強食這「實力理論」來行動,就是畜生界。就如在戰爭中殺虐的行為,便是「實力理論」的極限。從這個意義來看,也可以說人心是住著「最危險的野獸」。

  此外,沒有反省愚昧自己的力量,沒有報恩的心意,忘恩負義的心,也是畜生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羅界

  「諂曲就是修羅」(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自我意識強盛,以自己為中心,故此不能正確的認識事物,甚至損害他人的尊嚴的生命狀態。有時候更戴著「仁、義、禮、智、信」的假面具,一派假仁假義,這不外是要表現自己比他人優勝的利己心作祟。

  上面所說的地獄、餓鬼及畜生稱為三惡道,加上修羅便稱為四惡趣了。這些都是痛苦的境涯、不幸的生命狀態。修羅與三惡道的分別,在於修羅的自我意識比較強,表現出理性的一面,這是較為特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界

 「平靜就是人界」(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它是指一般世間的人性。由於能理性地控制欲望和衝動,跟周圍的人和社會保持調和,表現出平穩的生命狀態。

  這個人界的特質是有從三惡道、四惡趣來判斷事物善惡的力量。大聖人說:「賢明的名為人。愚蠢的稱為畜。」(〈崇峻天皇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一一七四頁)

  沒有向著人的境涯來努力,便沒有持續的決心。人界是十界的中間,因為具有容易往上或向下變化的一面,所以人界很難持續。

  實際上,因為世間充滿著惡緣,所以很難「活得像人」。因此,要不停地鞭策、自我努力,可以說,人界是「戰勝自己」的境涯的第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界

  「喜悅就是天界」(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從痛苦中解放出來,欲望獲得滿足時那種滿足感和喜悅的生命狀態。然而,天界的喜悅並非永遠持續的,它只不過是容易崩潰的暫時性的感受。

  還有,當欲望滿足至頂點時,第六天魔王便會發揮出破壞自身生命的作用。
  此外,天界的境涯,並未根本的解決生老病死這人間的苦惱。就算是喜悅,卻因沒有生命之法的智慧,所以不能達至根本的解決。

  人界和天界加上四惡趣稱為六道。一般人的境涯大致上是在這六道內往返(六道輪迴)。至於經過努力意圖改變自己的意識,從而獲得的境涯,叫做聲聞、緣覺、菩薩、佛,合稱四聖。六道會受到外界的緣所左右,而四聖是有意識地去進行改革自我的境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聲聞界

  本來是指聽到佛的聲音而追求領悟的意思。釋迦的出家弟子被叫做聲聞。一般來說,是指那些學習過去賢人、哲人的教導,進行改變自己的生命的境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緣覺界

  隨著接觸到自然界的現象和周圍的緣,直接地學習改變自己的原理的生命狀態。

以上兩者稱做二乘,故此,在〈觀心本尊抄〉有:「世間的無常在眼前出現,人界之中又怎會沒有二乘界呢!」(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

  這是指出二乘領悟到六道生命受到外界的緣影響而變動,於是主動地去追求永恆不變的法,這就是聲聞、緣覺的特質。然而,由於二乘過份熱衷於自己的成就,欠缺了對他人的關懷和慈愛,就會容易陷於增上慢和利己主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薩界

  為了尋求佛的領悟而勤勵於佛道修行(求道),更為了別人的利益而作出貢獻(利他),它是一種祈求幸福的生命狀態。

  大聖人就有關菩薩界曾這樣說過:「於六道凡夫之中,有輕自身重他人,以惡向己,以善與他人為念的人。」(〈十法界明因果抄〉,日文御書全集四三三頁)

  「於六道凡夫之中」即是說在現實世間之中,與人們一起共嘗痛苦和悲傷,與惡的根源鬥爭,對人們實踐拔苦與樂的菩薩實踐。祈願自他也幸福的,就是菩薩心腸。

  到二乘為止,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相反,菩薩界是「為了他人」、「為了法」而奉獻自己的境涯。由於滿心關懷別人和慈悲的心,故此,在〈觀心本尊抄〉有:「不顧他人死活的惡人尚且慈愛妻子,這就是菩薩界的一部分了。」(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界

  在〈觀心本尊抄〉有:「佛界難以顯現」(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如果要勉強講出佛界境涯的話,那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生命的智慧,稱得上是菩薩實踐最終極的無限慈悲,不為任何東西所沾污的,充滿清淨的生命。正如御書所說:「相信《法華經》是因為在人界裡具足著佛界的緣故」(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一樣,堅強確信顯現佛生命的御本尊的一念就是佛界。將別人的痛苦視作為自己的痛苦來接受,這樣的慈悲行動,就是以佛界的巨大生命力為基礎而表現出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界互具

  十界雖然是我們生命所有十種境界的分類,可是,單是分析靜態的生命境涯,是不能掌握生命的動態發展。而且,倘若地獄是固定於地獄、餓鬼是固定於餓鬼的話,那就沒有變革的餘地了。能夠明確地掌握時時刻刻都改變的生命,並且指出其變革,就是十界互具的法理了。

  所謂十界互具,即是在十界之中的任何一界,也都各自包含著十界的存在。

  為了簡單地說明,讓我們舉出「地獄界具備十界」來作為例子吧!地獄界是支配人生命的基本境涯。地獄界的生命是經常處於痛苦和煩惱之中,而且沒有向困難挑戰或解決困難的心,只知一味憤世嫉俗和充滿怨恨。但這樣以地獄界為基本的生命狀態的人,亦會有餓鬼界和天界境涯的時候。而且,追求真理的二乘生命也有湧現出來的機會,甚至為人設想的菩薩界生命亦會有時出現。至於陷於地獄苦惱之中的人,亦能以御本尊為緣,湧現出佛界。這就是所謂地獄界具備十界了。

  如果從時間的觀點來看,假如瞬間的生命是地獄界的話,由於同時具備著其他九界的原故,在下一瞬間,可能會表現出其他的生命境涯。在這一瞬間的地獄生命中,其他九界是「冥伏」地存在著的,所以下一個瞬間,也會由於外緣、內因而湧現出十界中的任何一界的生命。飽受考試苦惱煎熬的人,其生命是處於地獄界之中,一旦考試完畢便會變成天界。然而,天界也有其他九界,倘若在下一瞬間,遇上交通意外,便會重返地獄界。這樣的生命境涯的運動,被稱為十界互具的原理。

  由於這個十界互具原理的出現,十界才被認識為非固定的東西,由此而開啟了一切眾生成佛之道。

在爾前經,十界互具的法理未被說明,只說出佛界跟其他九界眾生是有別的,如要成佛,首先就要滅斷九界生命作為先決條件。然而,要消滅九界生命,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於是一味埋首於苦行之中,以及逃避現實社會。

  十界互具的法理,說出凡夫的生命亦有佛的境涯,從而闡明生命的尊貴,其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說它教示出每一個生命的偉大性,是一種劃時代的思想。

  至於作為十界互具基礎的生命,是憑甚麼來決定的呢?這並非憑人的外貌、職業而定。故此,有學問修養的人,並不表示其擁有的就是二乘的生命。至於那些經常處於餓鬼界的人,他的境涯基本上是餓鬼界。還有,被勝他之念(一心要勝過別人)所支配的人,其生命也是以修羅為基調的。

雖說十界互具的原理,是可以開拓一切眾生成佛之道,但如果沒有提昇生命基調的方法的話,現實生活上的菩薩界和佛界生命,也是不能顯現出來的。

  故此,那些朝夕關心社會事情,關心別人幸福,衷心包容別人的人,其人的生命基本是菩薩界,縱使有三惡道和四惡趣出現,亦能輕易克服。令到生命的基調得以向上提昇的,就是「人間革命」的原理。人間革命的最蚰堛煽N是要湧現佛界。

  在理念上,我們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具備佛界的,問題是如何去湧現這個佛的生命,日蓮大聖人將這個方法顯現為御本尊。要湧現佛界生命,唯有接觸到佛界的生命。如果我們能夠接觸到日蓮大聖人的生命,我們便能夠湧現出佛界來。但現實上這是沒可能的事,故此,我們相信日蓮大聖人將自己的佛界書寫下來的御本尊,從而產生十界生命的共鳴,湧現出生命中的佛界來。這就是「感應妙」的原理。

  由於御本尊的顯現,令以往只有小部分人才能做的艱苦的佛道修行,變得大眾都容易實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間

三世間是從三種角度去看十界的差別,這就是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

五陰是構成眾生的五種要素。色陰(身體的物質面)、受陰(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的內心感受的作用)、想陰(知覺感受的事物而在心中想像的作用)、行陰(基於想陰而生的意思等內心的作用)、識陰(認識作用,引起受、想、行作用的根本意識)。這五陰的作用會因十界不同而有異,故稱五陰世間。

  眾生世間是指由五陰形成的眾生生命有十界的差別。國土世間是指十界眾生所住國土(環境世界)有差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7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如是

或稱十如。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

故謂十界中的每一界,皆具有:
一、名如是相:外顯的形相。
二、名如是性:內具的理性。
三、名如是體:所具的體質。
四、名如是力:由體所生的力用。
五、名如是作:所造的作業。
六、名如是因:所種的因。
七、名如是緣:助因生果的助緣。
八、名如是果:由緣發生的結果。
九、名如是報:所召的報應。
十、名如是本末究竟:以之前的「名如是相」為本、「名如是報」為末,最後歸趣即究竟。

此即十界中之十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07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宗的十界论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

《摩河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

同书又设问云问:“一念具十法为作念具?(即作意具)为任运具?(即天然具)
答:诸性自尔,(自然如此)非所作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具十法界。每一界又互具十法界,便成百法界,界界各具十如是,则成千如是,此千如是中又各具五阴、世间、众生三种世间,则成三千如是矣,所以说:心具十界,一念三千。

设有人问:这一念具足十法界,是作意才具足呢?还是天然自己具足呢。
答道,三千之性,本来心中自具,并不是作意才有的。此一念心具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诠释《法华经》中提出来的。

此前,无人道及,台宗学者认为,“义蕴佛经,语出智者”。一念心具三千之理,佛经中含有此义,智者大师提出来罢了,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不造作,心如佛亦尔,佛如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阐明十法界,十界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故《华严经》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何谓十法界?即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此四圣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六凡法界)。

如此所说界界各具十如是,此十如是又是何等内容?十如是出《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简释如下:一、如是相。相指相状、相貌,相在外表,一望可知。即十界依正大小妍丑等众相;二、如是性。性表内在,不可改移。如畜生以愚痴为性,修罗以嫉妒为性;三、如是体。主质名体。众相各有体质不同;四、如是力。功能为力,众相各有其力用之功能;五、如是作。构造为作,众相各有造作;六、如是因。习因为因。众相生起,各有本因;七、如是缘。助因为缘,众相生起。皆仗众缘助成;八如是果。习果为果,众相善恶大小,皆是随因成果;九、如是报。酬果为报。果分妍丑不同称为报;十、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众相各有事理归趣为究竟。

上述解释,比较抽象,姑以人法界为例而说明之。一、如是相。人之形相为相,妍丑不同,二、如是性。人之性分,不可改作他作物,人就是人。三、如是体。人以骨肉之质为体;四、如是力。人有善恶之用为力,换句话说,能为善也能为恶;五、如是作。人能起造善恶之事为作;六、如是因。造善是习善因,造恶是习恶因,叫做因;七、如是缘。习善必须有善缘相助,习恶必须有恶缘相助,叫做缘。八、如是果。习善之因,则结善果,习恶之因,则结恶果,叫做果。九、如是报。酬果为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俱是人,报分胜劣。叫做报;十、如是本末究竟等。人相为造因之本,受报为招果之末,究竟为归趣,即纲常五戒为人道所归之理也。

其他九界十如,可类推而知。此十如是,皆是如实中道实相,所以称为十如是。所谓一色一相,无非中道也。

大抵一期报身,皆有三报。三报即三世间。
一、正报五阴世间。十法界四圣六凡,正报之五阴色身,胜劣悬殊。三恶道为有漏恶五阴,唯受苦报。三善道为有漏善五阴,受报苦乐相间。四圣之正报五阴,随其证果,胜妙有等差。

二、依报国土世间,为正报五阴色身所依止。十法界依报国土也是胜劣悬殊。地狱众生唯住狱城,是铜是铁是石是火。畜生依水陆空。阿修罗居住海底、海边或空中,人唯地居,天住天宫。罗汉住方便有余土。菩萨若破无明,则居实报。唯佛居常寂光净土,所以《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三、假名众生世间。揽五阴而成身,故称众生。约一期报身而有十界差别。揽三途五阴为受苦众生;揽人天善五阴为受乐众生;揽无漏五阴为二乘众生,揽慈悲心五阴,为大士众生,揽微尘相好五阴为无上士众生,即佛也。但此仅是假名分别,离五阴实法,了不可得,故称假名众生世间也。

此三千诸法,理具事造,同居一念。未起念时,仅名理具,才起心念,即名事造。介尔心起(介尔即形容极短促微劣之一念)必落于一界,即有十法界生起业因:当人若起十恶五道之心,是地狱业因;若起贪欲悭贪之心,是饿的鬼业因;若起爱见痴想之心,是畜生业因;若起争胜嗔斗之心,是修罗业因;若起纲常五戒之心,是人道业因;若起十善五戒之心,是天道业因;若起厌苦入灭之心,是声闻业因;若起因缘性空之心,是缘觉业因;若起六度化人之心,是菩萨业因;若起平等法界圆融无碍之心,是佛不思议性功德业因。此一念心,不起则已,一起即是法界全体而作,非是少份(不应解作十分之一法界)

所以幽溪大师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智者大师的《十乘观法》,教人但观现前一念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之心,即为不思议境。此是台宗主要修法,若能从此精进深入,直阶圣地无疑。


网络侠客感言:此乃一生成佛之本因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布投资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4-10-2007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佛法的十界清楚说明了
每个人生命的本质
本有的善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huhu_8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11-2007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莲大圣人的佛法是伟大的佛法,因为我们不论是谁,是好是坏,都能成佛,得到幸福。是真正的民众佛法,向万人打开成佛的大法。很感恩自己能信奉如此伟大的佛法,跟自豪自己是唯一把日莲佛法意义(让痛苦与无助的的民众得到幸福)的团体创价学会一员感到无比高兴与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2007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現在在學習中﹐謝謝你的分享。希望在十界中的領悟能讓我更上一層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2007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佛教的不一样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2007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也是剛加入﹐留給樓主回答比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6-2024 02:07 PM , Processed in 0.06412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