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597|回复: 188

【道教辞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10-2006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1)道教教義重要概唸。本為先秦道家哲学內容範疇,指天地萬物産生形成、正常運作的普遍本質,其意義同於“道”。
      『道德經。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韓非子。揚權》:“道無雙,故曰一”。《淮南子。詮言訓》:“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又《道德經。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天地》:“泰初有無,無有無民,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列子。天瑞》:“一者,形變之始也”。這些均為道教承襲,衍化,形成其教義重要概唸。早期道教《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一散形為炁,聚形為太上老君”。是將“一”與“道”等同,認為道教教祖太上老君既“道”的化身。《太平經。脩一卻邪法》: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繫屬,衆心之主也。認為“一”同“道”一樣,是天、地、人萬物的根本。東晉葛洪著《抱朴子。地真》又進一步解釋:“一能成隂生陽,轉步寒暑。春得一以發,夏得一以長,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階;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既然“一”與“道”同,故修道者必须修“抱一”或“守一”之法。抱一之法,源出《道德經。十章》:“載營魄抱一”。

    《五符經》:“知一者無一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一者至貴無偶之號也”。認為人身藏魂魄神,只有魂魄閤、神形相依、才能長生。故修道者必须無視無聽,守持魂神,不使其為聲色財貨所纍遷,既“守一”。《太平經。守一明之法》說:“守一明之法,長夀之根也。”並具體講述了多種守一之法。《抱朴子。地真》中專言守一,稱“人能守一,一亦守一”,守一有成者,“白刃無所挫其鋭。百害無所容其兇,居敗能成,在危獨安也”。道教經典中,又將“守一”法分為“守真一”與“守玄一”。是道教視“一”和“道”、“玄”相通的結果。《抱朴子。地真》有“守一存真,乃能通神”,“真一有姓字長短服色,玄一但自見之”的說法。


《雲笈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序》:“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與太無閤體,與大道同心,自然同性”。又卷六十一《五廚經氣法》“東方一氣和泰和”原註:“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閤也,故云得一。如此修生養神之道,皆含於泰與矣”。道教經典把人身心肺肝等魂神人格化,各有服色姓名,“男長九分,女長六分”,因而“守一”就衍化為存思體內五臟百脈諸神。認為如此才能消灾免禍,益夀延年,與神相通,長生久視。

(2)內丹名詞。說法有三:其一,道之子,萬物之母,天地之根,先天一氣。《脈望》卷七:“一者,道之子,道炁一動而生水,故一為天地之根,萬善之長”。《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第二節口訣》:“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其二,丹田神異名。《抱朴子內篇。地真》:“一,有姓字服色,男長九分,女長六分,或在臍下二吋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中絳宮金闕中丹田也;或在人兩眉間卻行一吋為明堂,二吋為洞房,三吋為上丹田也。”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31-10-2006 01: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0-2006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

内丹名词。本指陽數由一至九,亦既由一開始,而終於九,故八十一數為還本歸元,數理相等基數之一。丹家借喻水中金,既腎水和肺液。《周易参同契》卷上:“子南午北,互為綱紀,一九之數,終而復始”。清仇兆鰲集註:“(陸西星)一九之數,水中金是也。水之生數為一,金之成數為九,惟此金水,互為含蓄,遍歷諸辰,循環卦節,莫非真氣之妙用,故一九之數,終而復始”。元俞琰註:“一九之數,取《洛書》“戴九覆一”,其用在水火也。按前章水數名一及九還七返,皆主河圖言。況下文虛危與子,正指水金所生之處,何必別引《洛書》耶?按南宋朱熹《考異》本作“九一之數,終則復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06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哪里可以买到道教辞典?一本需多少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06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aaron 的帖子

去学林书局、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友谊书斋、长青书屋和天地图书公司走走看吧。哦~对了,还有这个大型中文书展(http://www.wcb.com.my)也别错过咯!

《道教大辞典》卖RM200、《中华道教大辞典》卖RM300、《道教文化辞典》卖RM50、《道教小辞典》卖RM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06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1-11-2006 09:04 AM 发表
去学林书局、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友谊书斋、长青书屋和天地图书公司走走看吧。哦~对了,还有这个大型中文书展(http://www.wcb.com.my)也别错过咯!

《道教大辞典》卖RM200、《中华道教大辞典》卖RM300、 ...


唔讲得兄长,对于道书价格也蛮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06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

(1)外丹名詞。《七返靈砂論》:“文火養一七日候”。指外丹燒練的火候。
(2)練養名詞。指作功七次。《雲笈七簽》倦三十六:“次以手按耳門一七過,畢,待覺面熱,即為佳候”。
(3)道經中以七歲為人年階次,分為三歲,五歲,七歲,二七歲等等,不同等次的年齡,有各種修練方法。如《太平經》倦一:“五歲,常仰日欣初,對月嘆終。上觀陽氣之煥赫,下睹隂道以虧殘。於是斂魂和魄,守胎寶神,錄精填血,固液凝筋。七歲,奈學吞光服霞,咀嚼日根。行年二七,而金姿玉顔,棄俗離情,擁化救世,精感太業,受教三元,習以三洞,業以九方”
(4)舊時稱居喪的第一個七天為一七。第二個七天為二七。。。。第七個七天為七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1-2006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daniel82 的帖子

洒家有在中国的一些网上书店里走走嘛,那里卖多少钱人民币,这里就卖多少钱马币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06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大辞典》内容提要:这是一部由道教界自己编写的专门性较强的工具书。该辞典以道教经书为依据,从中摘选出道教常用名词、术语、短句作为词目,约近两万条。包括教理教义、仙籍语论、道经道书、神仙人物、道派组织、斋醮科仪、清规戒律、道功道术、洞天福地、灵图符、仪典节日、仙道禁忌、方技术数、执事称谓、文化艺术等有关的各项内容。

《中华道教大辞典》内容提要:本辞典收录辞目一万五千余条。包括:道家,道教门派、人物,道教典籍,教理、教义及基础知识;斋醮、科仪及戒律;符菉、法术与占验术数;道教医药学;道教养生功法及武术;内丹学;房中养生;外丹黄白术;道教神仙和民俗信仰;道教文学艺术;洞天福地与宫观; 附录道士人名、字号索引等门类。有些门类内又含有小分科,辞义相近的条目尽量排在一起。辞典正文皆是按门类分科编排的,在各门类中有些实在不便细分的辞目,按笔画顺序排列。这种按辞目内容编排的方法汲取了“百科全书”的长处。学者可以将本辞典作为“道教知识大全”来阅读。本辞典在各门类中同名而实异的辞目,分别作出解释,书中不列参见条。

《道教文化辞典》内容提要:本辞典是一部雅俗兼顾的中国道教文化专科辞典,给道教文化的研究和道教知识的普及提供系统的必要的工具。本辞典汇总了国内外道教研究的成果,具有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健身性和导游性。共收词目一万佘条,包括文化一般\流派组织、道教人物、神仙传说、文献典籍、众术丹法、斋醮科仪、道教习俗、文学艺术和名山宫观(附仙境)10大类。

《道教小辞典》内容提要:道教小辞典所收条目选自《宗教大辞典》,并根据近年来发展情况,增补了必要的内容,有的则依据行政区划的变动作了相应的修改。丛书还从学科的完整性出发,补充了一批条目,以供读者查阅的需要。词目按分类编排,正文后附有词目笔画索引,既可查检,又可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1-2006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1-11-2006 01:01 PM 发表
《道教大辞典》内容提要:这是一部由道教界自己编写的专门性较强的工具书。该辞典以道教经书为依据,从中摘选出道教常用名词、术语、短句作为词目,约近两万条。包括教理教义、仙籍语论、道经道书、神仙人物、道派 ...


多謝兄長簡介道教辭典的內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006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六】

易數象數名詞。指北方之水。西漢揚雄《太玄經》,一六為水,為北方,為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006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寸】

針灸度量穴位名詞。《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九《針灸方》:“其呎吋之法。。。奈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吋。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吋,以意消息,巧拙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6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1-11-2006 09:04 AM 发表
去学林书局、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友谊书斋、长青书屋和天地图书公司走走看吧。哦~对了,还有这个大型中文书展(http://www.wcb.com.my)也别错过咯!

《道教大辞典》卖RM200、《中华道教大辞典》卖RM300、 ...



学林书局、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友谊书斋、长青书屋和天地图书


这些书局都在哪里啊?是KL吗?靠近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6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aaron 的帖子

嗯~这些书店都是在吉隆坡里,怎么你不在雪隆里吗?
建议你不妨在书展期间下来吉隆坡走走。
其实最多道教书籍应该数学林书局,他们也有提供邮购服务。
洒家上个星期才刚向他们邮购了两本道教书籍呢。
他们的网址是~http://www.xuelin.com.my

除了以上所提及那个书展,还有另外一个书展。11月10至19日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内举行,每日开放时间是由上午10:30至晚上10:00。参加本次书展是书商,除学林书局之外,还有商务印书馆、新欣图书、天地图书、茶商乡根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2-11-2006 07: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06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大】

(1)指王者。《道德經。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2)猶天。《上清道寶經》卷二“一大”原註:“為天字,即大一也。天覆地載,萬物生其中間也。”


【一天】

仙境名詞。即大羅天。《紫書大法》:“每十日一炁,上應一天”。又《雲笈七簽》卷二十一《天地部。總序天》引《玉京山經》:“玉京山冠於八方諸大羅天,列世比地樞(shu),上中央矣.....乃彌覆一天,八樹彌覆八方,大羅天矣”。又引《靈書正經》云:“又尋先師所錯本意者言,三十二天上下重曡,亦為一天”。

【一尺】

中醫名詞。會隂穴異名。《太上黃庭中景經》:“去臍一尺變化神”。李千乘註:“一尺,隂下胞上,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隂交會之門也。中有真人,號曰制命”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3-11-2006 10:5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06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夫】

针灸學度量穴位名詞。《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九《針灸方》:“其言一夫;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仍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一日】

(1)一晝一夜為一日。《太玄經圖》:“一畫一夜,然後作一日。”
(2)以夜半為一日之起點。太陽兩次通過同一子午圈所曆之時間。是太陽視位置所經過的時間,名為一視太陽日,把周年視太陽日的實數而平分,名為平太陽時。即鍾錶所表示的二十四小時。簡稱為一日。命術實際是用太陽日,子時為日之起點。《周髀算經》以夜半為子時之中。《漢書。三統歷法》以夜半為子時之初。《後漢書。四分曆法》以夜半為子正。此制不同於三統,而有閤於周髀。按三統、四分等曆法,都以夜半為一日之起點,則夜半之後即為今日,夜半之前則為昨夜。甲骨文學家董作賓以殷(yin )代“一天一夜繫於一個干支”之說,現代民間習俗以全夜為上一日,都有淵源,大抵夜半之分定,是曆家的創制,而晨初之分,則為遠古的流傳。三國時,吳用“乾象”曆,魏用“景初”兩曆法,均以夜半為子初。唐代“戊寅曆法”,始明定以子半為日之起點,於唐武德二年(619)施行。此後,蓋以夜半為子正之制,已定成規。五代之“欽天曆法”,元代之“授時曆”清代之“時憲新曆法”,皆用子正之十二時制,是則以夜半為日之起點,為時已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1-2006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元】

(1)古曆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為一元。《漢書。律曆志上》:“凡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與一歲終,經歲四千五百六十,災歲五十七”。
(2)宋邵雍《皇極經世》以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此積世運會而成,與曆法之一元異。其謂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蔡西山註》:“一元之數,即一歲之數也。一元有十二會,三百六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一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月,一運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日,一世有十二萬九千六百辰,皆自然之數,非有所牽閤也”。
(3)術數家以七十二局即七十二年為一元。即太乙之一元也。《太乙淘金歌。数命源流太乙入局法》:“按元年之始,正為上元,甲子之首也。每太乙一元该七十二局,蓋太乙宮行二十四天,地支分十二,天目行度數十八,合三象齊一,故以七十二局為一元,五元合而為三百六十年,數以六計,六十年為一纪,即甲子一周也。
(4)指宇宙開始形成時天地不分,混沌一體的狀態。《關尹子。二柱》:“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

【一月】

指以月球繞著地球公轉運動為基礎的時間單位。農曆一年分為十二朔望月,每月計二九。五三零五八八日,即二十九日又十二小時四十四分二。八秒為一月。古時將全年用二十四數平分,得一五。二一八四二四九六為一節或一氣,名為恆氣,一節與一氣閤為一月,計三零。四三六八四九九二日。清代順治二年,始測實行改用定氣之節氣月,以地球公轉之位置而定,由黃道之春分點零度起,每經十五度即為一節或一氣。三十度即一月。因地球之行度有遲速,故各節氣之長短不一。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10-11-2006 12:3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11-2006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

內丹名詞。《性命圭旨。元集》:“惟此本體,以其虛空無聯。強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ni),強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故天得此而天,地得此而地,人得此而人,天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

【一丹】

外丹名詞。指九丹之一。《抱扑子内篇。金丹》:“凡此九丹,但得一丹便仙,不在悉作之,作之在人所好者耳”。參見“九丹”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1-2006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

(1)歲。《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周禮。春官。太史》:“正歲年以序事”。註:“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閨”。《禮記。月令。疏》:“中數者,謂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四分之一,謂之一歲;朔數者,朔十二月之朔,一周謂三百六十四日,謂之為年”。《公羊。隱。元》:“君之始也”。註:年者十二月之總數”。
(2)謂一年約三百六十日。《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莊子。秋水》:“湯之時,八年七旱”。
(3)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董作賓《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殷代曆法一年之長,即古四分曆的歲實三六五。二五日,也就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
(4)以三六五。二四二一九八七九日為一年。秦代所用之顓(zhuan)頊(xu)曆,以三六五。二五日為歲歲實三六五。二五日歲實;漢代太初曆以三六五。二五零一六二四四日為歲實;清代時憲曆以三六五。二四二一八七五零日為歲實;雍正元年之曆以三六五。二四二三四四二零日為歲實;近代天文家用精密儀器測算之結果,謂地球绕太陽公轉一周,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之時間為三六五日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即三六五。二四二一九八七九日,稱為回歸年。
(5)年齡。《呂氏春秋。下賢》:“坐必以年”。註“年,齡也。”
(6)時間。《漢書。司馬相如傳》:“當年不能究其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006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志】

謂純凈專一,心無二想。《洞玄靈寶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焉”。

【一紀】

(1)一千五百二十年為一紀。《詩經。大雅》:“七千六歲為一部,二十部為一紀,積一千五百二十歲”。
(2)六十年為一紀。《太乙淘金歌。數命源流太乙入局法按語:“故以七十二局為一元,五元閤為三百六十年,數以六紀。六十年為一紀,即甲子一周也,六紀而為三百六十年也”。
(3)三十年為一紀。天地之氣之小會。《素問。天元紀大論》:“五六相閤,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年。”
(4)十二年為一紀。《國語。晉語》:“文公在翟(zhai)十二年,狐偃(yan)曰:“吾來此也,非以翟為榮,可以成事也。吾不事齊楚,避其遠也,蓄力一紀,可以遠矣。”《解》:“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
(5)四年為一紀,天氣周而復始之一會。《素問。六微旨大論》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世”。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0-11-2006 02:2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1-2006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刻】

(1)中國古時用漏刻以百刻分於晝夜;漢哀帝建平二年(7),改漏刻為一百二十;光武之初,又用百刻;粱武帝天監六年(507),乃以晝夜為九十六刻,一時有八刻;至大同十年(544),又改用一百零八刻;陳文帝天嘉中(約563),又用百刻;唐代大衍曆法,謂以前多以一日為百刻,一刻為十分,至一時中沒有整數之刻分,稍感不便,乃以一時分五刻,則有一日有六十刻,一時又分為兩半時,半時等於今之一小時而又二刻半,然此製時辰雖有整數,而一時又有五百零六分餘,一刻有一百零一分餘,均不是整數;後周顯德三年(956)所用之欽天曆,以一百分百刻,一刻為七十二分,一時為六百分,皆得整數,惟一時閤八刻二十四分,非整數;宋代分一日為百刻,每刻為六十分,每時為八刻二十分;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所用之授時曆,以一日分百刻,一刻為百分;明代一日分百刻,一時分八大刻二小刻,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準大刻一,故其為百刻,上半時之大刻四,小刻一,下半時之大刻四,小刻一。若子時,則上半刻在夜半前屬昨日,下半時後在夜半後,屬今日。古曆每時以二小刻為始,乃各繼以四大刻,然不若後曆之便於籌策。清代順治二年(1645)頒時憲曆,以每日為九十六刻,每刻十五分。《時空制命書》以每時(二小時)分為十二刻,每刻十分鍾,用十二支紀刻,每刻十分鍾,用十二支紀刻,其由子刻至亥刻之推法,係(xi)以時為主,與以日為主而推時相同。

(2)古曆分一晝夜為九十六刻,一刻相當於今十五分鍾。道家丹道功夫颇(po)重一刻機,認為採藥煉丹,只在一刻工夫,便能逆運天機,攻到丹成。元王道淵《崔公入藥鏡註解》:“凡做丹真訣,只在此兒消息。待時至氣化,藥産神知,便當閉風關,塞艮戶,斡(wo)天罡,旋斗柄,運符火之息,湊三千六百之正氣,回七十二候之要津,顛倒五行,會閤八卦,總歸土釜,窂固封閉,須臾調燮(xie)火發,武煉猛烹,結成聖胎。所以,一刻工夫,奪一年之節候也”。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1-11-2006 01:0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5-2024 04:19 AM , Processed in 0.07662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