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83|回复: 14
|
RTHK《修行》节目
[复制链接]
|
|

《修行》系列,將以內家修煉為始,兼及中國外家功夫,包羅傳統武術、拳械、兵器、行氣­導引、動功靜功、藝術修行、禪修打坐和新紀元修行等。在尋找身心的協調之間,追求與自­我意識、與社會環境,以至與天地自然的契合。
修行的方法,縱是千差萬別,其根本理念,卻是萬法唯一:回歸我們與生俱來的真、善、美­。當我們看清楚自己,便發現一切從心而覓,世界感無不通。反恭內省,才活得更真實,開­始進入生命的「修行」。
第一集
修:內丹氣功 袁康就博士
行:北少林八卦門 鄭鳳池師傅
第二集
修:藝術修行 MC仁
行:八卦掌 廖國存師傅
第三集
修:梅門平甩功 李鳳山師傅
行:劈掛下江南 萬榮佳師傅
第四集
修:峨嵋養生功 吳信良師傅
行:東江周家螳螂 李天來師傅
第五集
修:312經絡鍛鍊法 祝總驤教授
行:陳式太極拳 馮軍利師傅
第六集
修:藏密修行 內多代巴仁波切
行:六合八法 金彤師傅
第七集
修:易筋強身 徐光耀教授
行:白眉武術 鄭偉儒師傅
第八集
修:行氣導引 梁恩貴博士
行:淳詠春 楊永勣師傅
第九集
修:本心茶禪 無事三姐妹/ 陳九駱
行:鴻勝蔡李佛 趙民安師傅
第十集
修:新紀元修行 周兆祥博士
行:意拳 伍智恆師傅
第十一集
修:拍打拉筋 朱增祥醫師
行:中外周家拳 何劍雄師傅
第十二集
修:禪武醫內養功 陳瑞燕教授
行:白鶴派 張國華師傅
第十三集
修:正氣八段錦 魏雨農醫師
行:洪拳 林鎮輝師傅
編導:馮家良、范因明、葉啟良、卓健欽、張炳雄、黃建民。
監製:倪秉郎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0-2014 08: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集:內丹氣功和北少林八卦門
修:內丹氣功 袁康就博士
袁康就博士,是武當三丰派第十五代傳人,對道家文化有甚深鑽研,他更以內丹研究完成博士論文,以現代醫學及科學,詮釋古人的智慧。他認為,天地宇宙就像一個風箱,充滿生命力。若天人同道,人體的氣經過修煉,也會產生風箱效應製造出能量,從有形呼吸之氣中,產生無形之「真氣」。修煉真氣,不獨得養生長壽,亦有益道德心性,此乃性命雙修,內外雙得也。然而,要了解無人無我、內外如一、以至古人得道的境界,就必須落實修行,才能夠體會和領悟。
行:北少林八卦門 鄭鳳池師傅
北少林八卦門,由師祖高振清於清末將絕技傳授予鑣師劉金泉,輾轉南傳至香港,由號稱「萬人敵」的鄭榮發揚光大,創下個人力戰數十大漢的傳奇事跡。鄭榮之子鄭鳳池今日繼續將北少林八卦門的拳術弘揚,當中包含剛猛的少林拳術、可剛可柔的八卦門武功,以及較罕見的鑣師實戰拳技等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0-2014 07: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集:藝術修行/ 傅式八卦
修:藝術修行 MC仁
音樂人MC仁除了玩Hip-hop,也是一位概念藝術家。近年他獨自住進香港一個偏遠的角落,潛心修行。他認為,香港節奏急促,競爭激烈,容易令人精神疲憊,迷失自我。主持人陳志忠跟隨MC仁進行了三天的藝術修行。在繪畫創作、打坐、觀察力及思考的訓練之中,他超越既有的感官,打破舊有的經驗,學習到創新思維,更發掘出未知的潛能。透過抽離人、事與環境,人可以覺察自己,再而跳出框框,以全新角度,看到更廣闊的心靈淨土。
行:傅式八卦 廖國存師傅
八卦掌由清嘉慶人董海川根據道家「轉天尊」的修煉方式,加上本身的武術基礎而創立。起初主要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內發展,及後由傅振嵩南傳廣東,並由弟子孫寶剛廣傳於香港。廖國存師傅拜孫寶剛門下,為傅式八卦第五代傳人。廖師傅將於節目中公開其拳藝,並以現代力學及對戰策略解釋八卦掌之真義。他更會和弟子示範八卦正宗、八卦龍形掌、八卦推手、八卦飛龍劍、以及獨門兵器「八卦鴛鴦鉞」,盡展八卦掌剛柔並濟、以弱勝強、變化萬端、收放自如的特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0-2014 07: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集:修行:梅門平甩功 / 劈掛下江南
修:梅門平甩功 李鳳山師傅
李鳳山是台灣著名的武術及氣功大師,其創立的「梅門」,即「沒門」之意。他認為,雖氣功無門,唯行者須練功有法,輔以意志與堅持,自然改變體質,然後改變氣質。初級的入門功「平甩功」,是一種平心靜氣,輕鬆平衡的甩手方式。以不取巧、不求快、不貪功的心境,讓手自然擺動,氣達末梢;腿微蹲兩下,使氣沉腳底,令全身氣脈暢通,身心安定。對一眾弟子來說,李鳳山師父教授的是一整套生活哲學,由飲食到做人處世,由功夫到藝術,都有一套理論。他認為,修行,就是要邊修邊行,邊行邊養,持之以恆,保養身心;修行,慢慢地就變成修養。
行:劈掛下江南 萬榮佳師傅
「大聖劈掛門」為北方五虎之一的耿德海宗師所創,以「大聖門」(猴拳)及「劈掛門」兩種功夫融會而成。其劈掛拳得自父親耿榮貴,風格傳統;而大聖門則得自寇四,為古代鏢師在性命相搏時所用的拳藝。除此之外,「大聖劈掛門」更兼修不同門派,集各家之大成,是北派武術南傳的佼佼者。五十年代在擂台上所向披靡,由是聲名大噪。萬榮佳師傅師承陳秀中師傅,為耿德海宗師之再傳弟子。近年萬師傅在國內設館,志在將師公傳承的北方拳術傳播回到北方。節目中萬師傅將為大家細說門派源流,並展示劈掛拳、猴拳、黑虎拳、八卦雙刀及六合判官筆,以至技擊以外的不同技藝,展示一派傳統大師傅風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14 06: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集:峨嵋養生功 / 客家武藝
修:峨嵋養生功 吳信良師傅
自古以來,四川巴蜀地帶就有很多著名功夫在此發揚光大。自少沉醉武術的吳信良師傅,退休前在國家體育總局負責整理峨嵋地區不同門派的武術資料,因而集百家之大成。吳信良師傅當年習武,令身體受傷勞損,因此希望找到調理自己身體的功法。其中,「小金丹排打功」,是一連串動作配合呼吸的功法,幫助身體把不好的氣排出體外,讓新鮮的空氣吸入體內,達至「吐故而納新」。為了不讓峨嵋地區的功夫失傳,吳師傅主理的峨嵋武術聯合總會,現正培訓新一代,希望提起小朋友學習武術的興趣之餘,亦幫助他們強身健體。
行:客家武藝 李天來師傅
客家武藝東江周家螳螂著重意和勢,模仿螳螂獵食時的速勁和爆炸力,氣力剛猛,講求多短手、少長打,一步多手,手法清晰短促有力。特別處是勁力的練習,從粗勁練到內勁,內勁練到暗勁,暗勁練到驚彈勁,驚彈勁是周家螳螂的最高境界,是練習四板驚彈最終的成果。東江周家螳螂身型及步法,要求有千字頭、筲箕背、鐵尺腰、蛙仔膝及丁八步等,而手法則有薑牙捶及鳳眼拳等。葉瑞師傅當年拜螳螂拳宗師劉水為師,得其傳授畢生所學,名重一時。李天來師傅則於青年時拜葉瑞為師,承傳螳螂拳藝,畢生志願是將東江周家螳螂拳發揚光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1-2014 07: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集:312經絡鍛鍊法 / 誠者太極
修:312經絡鍛鍊法 祝總驤教授
年屆九旬的北京經絡研究專家祝總驤教授,為了證明經絡的存在和作用,窮一生的精力進行研究,創立「312經絡鍛鍊法」。他於二十多年前,嘗試用科學角度去證實經絡的存在。所謂「312」,就是透過按摩合谷、內關及足三里三個穴位,一種腹式呼吸及兩條腿的運動,令重要的經脈氣血流通,令人少病少痛,長命百歲。有平民百姓更以「312」為概念,發明健身操,在公園和老人一起練習。在北京不同角落裹,大眾都用不同的方法保健,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身體健康。
行:誠者太極 馮軍利師傅
「陳氏太極拳」原為陳家溝拳術,據傳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此後世代相傳,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及演變,至今衍生出楊、吳、武、孫、趙堡等不同太極流派。 馮軍利師傅師承自當今「陳氏太極四大金剛」之一的王西安先生。早年立志遠方,今天雖然風塵僕僕,教學果實纍纍。馮師傅強調太極拳是主動的武術,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先動」,只要察覺對方要動,我即隨之而動,而且後發先至。節目中,除細說練習陳氏太極拳的要領外,更將示範禦敵散手及太極劍之用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11-2014 07: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集:藏密修行 / 六合八法
修:藏密修行 內多代巴仁波切
第九世內多代巴仁波切,是青海玉樹代巴寺的方丈。他自小發願廣利眾生,經過多年修行,被認證為「活佛」。位於青藏高原荒漠區的玉樹縣,平均海拔4000米,為中國的特困縣。而代巴寺更位於玉樹縣市外約三小時車程的偏遠地區,當地民生及福利設施均十分匱乏。透過代巴寺,一方面可看到密宗的修持方法,另一方面亦看到仁波切如何把心願化為行動,為眾生盡心盡力的故事。他憑一個信念,帶領他的喇嘛弟子,在寺院區內興建老人院、孤兒院、學校及醫療所,負起長期照顧當地幾百位老弱孤寡及失學兒童的重擔。透過身體力行,喇嘛們將自我、眾生、世界融為一個更大的共同體,布施眾生,即就解脫了自己。
行:六合八法 金彤師傅
六合八法源於道家,是內家拳一種。宗師吳翼翬,民國時期曾任教中央國術館,由其徒傳入香港。「六合」是指「體合於心,心合於意,意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動,動合於空」。以「築基六十六式」為基礎,鍛練出基本功,而以「三盤十二勢」模擬十二種動物的形態作搏擊技術。六合八法有很獨特的運勁方式,它把人體分為九節:上有 「肩、肘、腕」,中有「頸、脊、腰」,下有「胯、膝、足」,而武者練習時,需九節貫串互相配合,隨心所欲運用,則能在搏擊中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內家拳,六合八法並非純然的搏擊術,也含有強化內在機能的修煉理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1-2014 07: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集:易筋強身/白眉吐勁
修:易筋強身 徐光耀教授
徐光耀教授,1965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推拿專科學校。四十年來,他一直努力推動推拿醫學的發展。他提倡推拿者修習易筋經,因為推拿手法需要與氣功結合,才可事半功倍。他認為,氣,就是意念。有意才有氣,有氣才有力,有力才有勁,有勁才有能,有能才可收放自如,準確控制推拿的力度、深度和滲透度。而且,以易筋經養生,提升正氣,可強壯醫者自身,不易受邪氣侵害。徐教授認為,中醫是一套文化,基礎在哲學及儒學。它以人為中心,非以病為中心,故醫者需要一點悟性。正如《黃帝內經》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雖說書畫武術皆是學問,但人情練達,才算真正的功夫。
行:白眉吐勁 鄭偉儒師傅
白眉功夫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白眉上人是河南省嵩山少林五老之首,他將武術傳授廣慧禪師,再傳竺法雲禪師,後再傳張禮泉。在學習白眉功夫前,張禮泉也曾習流氓教拳技、李家拳及龍形摩橋,他將平生所學融會貫通,創立今天的白眉武術。白眉派乃是南方之短打拳種,步法和發關節勁配合,以吞、吐、浮、沉及身體六勁,即牙、頸、腰、背、手、腳,六勁齊發。白眉拳又以修煉直勁、沉索勁及升勁為重心所在,其中以升勁最為高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2-2014 07: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集:行氣導引 / 淳詠春
修:行氣導引 梁恩貴博士
長期定居英國的梁恩貴博士,學習武術及氣功接近五十年。他以「行氣導引術」為研究題目,於中國著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嘗試以科學的觀點和現代的語言去研究氣功對養生及治病的效果。梁恩貴博士以老子【道德經】解釋中國傳統「行氣導引術」,及以三個英文名詞,Mechanical (機械化),Electrical (電訊息),和Biochemical (生化) 來概括解釋。他認為,人體本身就有自然藥物可以醫治我們身體的疾病,例如當人練習太極功時,能夠以拉筋啟動人體的深層筋肌(機械化),刺激中央神經系統,將訊息傳入腦部(電訊息),繼而刺激整個內分泌系統,讓大腦釋放多種荷爾蒙(生化),以生化作用治療自身的疾病,達到「有病醫病,無病養生」效果。
行:淳詠春 楊永勣師傅
詠春拳流行於廣東。在香港,葉問傳人之一黃淳樑,經歷多年比試心得,將詠春拳發展成應用在實戰的搏擊術。詠春拳法以定中為先,搏擊時追影不追手,主要攻擊敵人身體中線。「小念頭」包含了所有基本元素,是整套拳的搏擊核心。「尋橋」訓練軸心轉移能力,不斷轉身迎敵仍然可以將勁力集中出擊。「標指」訓練在特殊情況下的應敵技法。再經過長期的黐手練習,訓練出有效率的搏擊習慣,力求主動進攻,擊至對手失去戰鬥力,用最短時間結束一場對打。楊永勣師傅開講其師黃淳樑的「講手」理論及實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12-2014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集:本心茶禪 / 鴻勝蔡李佛
修:本心茶禪 無事三姐妹 陳九駱
濃濃的茶藝文化,在台灣構成一幅雅致的人文風景。許多人在茶藝店喝茶時,都會感到片刻的寧靜;而茶禪,卻更進一步,令人回歸身心,由茶遇見自己,與自己品茗。「無事三姐妹」與繼程法師,以茶道與會眾結緣,讓人從茶中參透佛理。當茶會開始,無論是茶主人,還是茶客,都放下萬事萬緣,回到茶的原點:以眼睛欣賞茶碗的設計,以手指感受茶碗的觸感,再以耳朵細聽茶水注入茶碗的聲音,然後以鼻聞得茶香,以嘴品嚐茶味,才徐徐將茶水送入口腔。透過用心品嘗一碗茶,才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這麼放鬆和細膩。至於茶碗製作藝術家陳九駱,隱居於淡水市山上小屋。雖自謙不是茶道大師,但從他對茶碗製作的堅持和生活的沉澱,便看到修行人的安定和感染力。心靈之旅,由一道茶開始。
行:鴻勝蔡李佛 趙民安師傅
「蔡李佛拳」始於祖師陳享跟蔡福(蔡家短手)及李友三(李家長打)二人習藝,從而融會貫通,自成一家,號稱「南拳北腿」。陳享又念蔡、李兩家武藝,俱源自佛門的「少林拳」,故總稱之為「蔡李佛拳」。蔡李佛拳手法上以穿、盤、掛、掃、插等為基礎,強調「長橋大馬,肩活腰鬆」,出手時腰馬齊動,拳勁從地而起,節奏短促,攻勢凌厲。趙民安師傅師承自「鴻勝蔡李佛」名宿潘城師傅,青年時代多次參加香港、遠赴南洋及台灣等地的擂台搏擊比賽,並屢獲殊榮;及後退下火線,轉為致力於青少年武術培訓工作。時至今日,趙師傅已桃李滿門,無論在傳統武術或擂台搏擊上,都已培育出新一代弟子,為「蔡李佛拳」的傳承翻開新一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12-2014 07: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集:新紀元修行 / 意在有形外
修:新紀元修行 周兆祥博士
周兆祥博士,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綠色怪傑」。對於別人投於己的奇異目光,他早已習慣。他對自己先知的角色毫無懷疑,他的綠色運動也從未停止,甚至愈來愈投入「新紀元」的修行範疇:包括手療、冥想、瑜珈、催眠、食生、斷食等。近年,他積極舉辦各樣的靜心營,讓人體驗綠色國度的自然、自足與自在。在勢孤力弱的情況下,周兆祥末日博士式的忠告,也許是危言聳聽,但也可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終極警告。
行:意在有形外 伍智恒師傅
「意拳」為王薌齋宗師所創,更一度被譽為「大成拳」,意指集中國拳術之大成。王薌齋宗師為形意名家郭雲深之弟子,所謂「意拳」是在「形意」的基礎下,認為連「形」(外形)都不應保留,只要有「意」即可。 「意拳」一共有七個訓練的法門,包括:站樁、試力、發力、走步、推手、散手、棍法。七個法門中,一切以「站樁」為核心。然而看似不動,實質過程中一直保持運動:「動」於中間的細微變化,深不可測。伍智恒師傅曾經學習不同武術,直至追隨意拳葉希聖師傅,才覺遇上一生所求。節目中伍師傅以清晰條理,為我們尋找一條意拳道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2014 07: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23-12-2014 07:35 AM 编辑
第十一集:禪武醫內養功 / 中外周家拳
修:禪武醫內養功 陳瑞燕教授
陳瑞燕教授是中大心理學系教授,她希望將少林的禪武醫傳揚到市民生活中。她認為,一切惡念,源於貪嗔癡。要身心健康,就需同時照料身心。不管是練虛樁、自然呼吸法、沐鼻法、鬆肩式、風擺柳等,其實都是為了讓心靈安靜下來。只要心境平靜,就能自己掌握自己的身心。正是:「心亂是因,病痛是果。心靜是因,健康是果。」陳教授常到嵩山禪院,跟隨其師德建禪師修行。他們一起練功,雙方沒有對話,只有默契,一切盡在不言中。所謂先自度,而後度他。現在,她摰心以禪武醫讓人離苦得樂。成就別人得到快樂,自己就不離禪悅。
行:中外周家拳 何劍雄師傅
周家拳由周龍師傅創派,有「洪頭蔡尾」之稱,蓋因周龍自小練習洪拳,後隨蔡九公習學蔡家拳,又於馬來西亞習得北少林武術。隨後,周龍將所學融會貫通,集三家所長成為一個新體系,傳於四位兄弟周海、周協、周彪、周田,共同發揚流傳,人稱「周家五虎」。周家拳揉合洪家、蔡家拳及北少林三派之長。手法近似洪拳,兩家之技擊法大致相同;步法則取蔡家拳之快捷常變及閃轉跳躍,而身法快速柔慎、以快打慢,講求靈活進退;再加上北少林之腿擊法,三而合一,成為一派全新的武術系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2-2014 06: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集:戲劇行者 / 鶴飛千里
修:戲劇行者 鄧樹榮
深受梅耶荷德「假定性戲劇」、葛羅托斯基「質樸劇場」、太極拳以及瑜伽的啟發,鄧樹榮認為,劇場是一種透過自我發現去感受生命的方法。於是,他透過簡約美學手法,進行形體劇場創作。其獨特的風格為他帶來「簡約劇場煉金術士」的美譽,亦曾被法國文化協會的《東西譚雜誌》形容為「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作為戲劇藝術工作者,他的思考、訓練及實踐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即便是體悟身心靈智慧及生命本質的修行。
行:鶴飛千里 張國華師傅
白鶴派武術據說源於西藏,清朝時傳到廣東,與「俠家」、「喇嘛」同源異枝。藝人關德興就是習白鶴派的。它的基本訓練由「六力拳」、「出入步」開始,訓練拳法身法步法,出拳有「穿」、「拋」、「蓋」(音級)等不同方法。搏擊時不擋不退,多用偏身側擊避開對手直擊同時反擊,重視車馬旋身等身法,爭取比對手更長更遠的攻擊空間。出拳大開大合,以連環迅疾取勝,十分重視力量的訓練,特別適合於年輕體健氣力壯者。高級套路「綿裡針」卻是一套慢打的套路,可由「至柔」練出「至剛」,功法特別。
|
|
|
|
|
|
|
|
发表于 30-12-2014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015 06: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7-1-2015 06:54 AM 编辑
第十三集:正氣八段錦 / 洪拳(结局)
修:正氣八段錦 魏雨農醫師
魏雨農醫師出身國內軍人家庭,自幼習武。來港十年來,他專注研究中醫和傳統養生功法。魏醫師希望藉著推廣八段錦,鼓勵香港人練習氣功養生。然而他認為,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現代武術及氣功的發展,日益偏向表演和競技,這樣雖普及了中國武術,但也可能因而忽略了練功最重要的內涵:意念。所以,他提倡現代人練習氣功,無需刻意在招式上追求動作的完美,而應講究氣功的內涵,與及招式背後的醫理。魏雨農醫師希望以畢生精力發掘和整理傳統養生功法,並呼籲更多修煉得道的有識之士與其並肩奮鬥。
行:洪拳 林鎮輝師傅
洪拳流傳的歷史,據說長達三百多年,近世代表人物包括武術大師黃飛鴻。其徒弟林世榮於民初將拳術傳授予養子林祖,後者將拳法改良再傳予兒子林鎮輝,再由現年七十多歲的林鎮輝師傅,將拳術傳遍世界各地。蔚為南拳一大宗支,除卻廣為人知的「虎鶴雙形拳」及「工字伏虎拳」等剛勁的拳套,洪拳還包含各種兵器拳械,並有著名的內練拳法「鐵線拳」等。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